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两首《所见》同步练习
1、按拼音写汉字
mù tóng huáng niú gē shēng lín yuè míng chán
( ) ( ) ( ) ( ) ( )
答案:牧童 黄牛 歌声 林越 鸣蝉
解析:
分析:牧童: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歌声:《所见》是是清代诗人袁枚 ( http: / / baike. / subview / 18155 / 5793781.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点评: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认读拼音的能力。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牧童骑黄牛,____________。 意欲捕鸣蝉,_____________。
答案:歌声振林樾 忽然闭口立
解析:
分析:牧童骑黄牛,歌声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悠然自在的唱着歌,歌声飘荡在森林里.他听见有蝉在叫就想去捉住这只会叫的蝉可他想去捉的时候蝉却不叫了!
点评: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较为多样化,可以吟咏、朗诵。朗诵是一种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和传情艺术,是朗诵者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再表达的艺术活动。
3、我是拼音小能手
( ) ( ) ( ) ( ) ( )
鸣蝉 林越 歌声 黄牛 牧童
答案: chán míng lín yuè gē shēng huáng niú mù tóng
解析:
分析:牧童: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歌声:《所见》是是清代诗人袁枚 ( http: / / baike. / subview / 18155 / 5793781.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点评: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认读拼音的能力。
4、文学常识填空
袁牧(1719~1798),________(今杭州市)人,____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浙江钱塘 清代 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解析:
分析:袁牧(1719~1798), 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点评:本词条从古代称谓习惯、历法、礼仪到科举制度,概括性的阐释了中国悠久的古代文化常识。
5、给诗句划出正确的朗读停顿。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答案: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解析:
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悠然自在的唱着歌,歌声飘荡在森林里。他听见有蝉在叫就想去捉住这只会叫的蝉可他想去捉的时候蝉却不叫了!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的掌握,朗诵是一种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和传情艺术,是朗诵者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再表达的艺术活动。
6、写出下列诗句的译文
意欲捕鸣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解析:
分析:意欲捕鸣蝉的意思是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点评:诗句,就是组成诗词的句子。诗句通常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
7、解释诗句中加横线的词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解析:
分析: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点评: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与古诗文的积累量及其熟练运用的程度密切相关。测评考生积累言语经典的状况,最简单而显效的试题形式,无疑是诗文文句的填空式默写。古诗文默写及运用,作为语文考卷的一个传统模块,一般处在试卷的开头部分,约占8%的赋分,大多时候考的是名句,能否顺畅而正确地解答它,对整场语文考试的成绩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8、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答案:欲:想要。 捕:捉。 鸣:叫
解析:
分析:欲:想要。捕:捉。鸣:叫。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点评:古诗文默写题的题干,往往创设了一个令我们从记忆库中取出特定记忆材料的情境,其实质是对我们实施定向反应刺激。定向反应刺激,期待预设的反馈,忌讳与预期不一致的反馈。古诗文默写与运用题的备考,需要进行训练,最好训练到情不自禁的地步。
9、缩句
(1)我们的黄老师认真地批改我们的语文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咆哮的洪水很快地淹没了村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群可爱的海鸥飞过风平浪静的海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黄老师批改作业。
(2)“洪水淹没了村庄。
(3)海鸥飞过海面。
解析:
分析: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就是去枝减叶。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 ( http: / / baike. / view / 278361.htm" \t "http: / / baike. / view / _blank ),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主干也就是主语 谓语 宾语。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 ( http: / / baike. / view / 111834.htm" \t "http: / / baike. / view / _blank )、补语 ( http: / / baike. / view / 146650.htm" \t "http: / / baike. / view / _blank )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点评: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
10、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
(1)他必须这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次考试他考得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不得不这么做。
(2)这次考试他考得不错。
解析:
分析:把肯定句改为否定句非常简单,直接在表示肯定的词语前加否定词即可。如果说肯定句是数学中的正数,否定句是负数,那么双重否定句就是“负负相乘得正”,双 重否定句不仅可以表达肯定的意思,而且,其肯定的语气较原来更加强烈,“不得不”、“怎能不”、“非不”、“不能不”等。
点评:把一种句子结构转换为另一种结构来表达同一意思的做法,称为句型的转换。下面我们重点介绍简单句句型的转换、复合句和并列句句型的转换以及简单句和复合句的互换。掌握和了解这些转换对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1、把陈述句改成把字句或被字句
(1)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变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乌云遮住了太阳。
变成被子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动人的情景把我吸引住了。
(2)太阳被乌云遮住了。
解析:
分析:陈述句与“被”、“把”字句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句式变了,使用的场合和效果也有差别。把字句:要强调执行者,就将句中执行者(例:武松)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把”字和被执行者,即成把字句。被字句:要强调被执行者,就将句中的被执行者(例:老虎)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被”字和执行者,即成被字句。
点评:把一种句子结构转换为另一种结构来表达同一意思的做法,称为句型的转换。下面我们重点介绍简单句句型的转换、复合句和并列句句型的转换以及简单句和复合句的互换。掌握和了解这些转换对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2、扩句
(1)我们走过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远方有条彩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浪花跳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慢慢地向走过来。
(2)看远方有条美丽彩虹
(3)美丽浪花海上跳跃
解析:
分析:扩句,又称扩写,顾名思义,与缩写刚好相反,它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份,使句子的或课文意思更具体形象,充实丰满。
点评:扩句不能另加主干,如主语“我”不能变成“我们”或“我和某某”。 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句型。
13、将下列陈述句改成疑问句
(1)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好好学习,怎能取得好成绩呢?
(3)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怎能不闻不问呢?
解析:
分析: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点评:句型的转换、复合句和并列句句型的转换以及简单句和复合句的互换。掌握和了解这些转换对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4、 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解析:
分析: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点评:理解型默写题,需要对古诗文有较准确的理解与较灵活的感悟,备考复习时,要把可能考到的古诗文从思想内容到言语技艺重新学习一次。只有把必背必考的古诗文的思想内容和言语技艺从整体到局部都正确地把握住了,才能在考试时得心应手。
15、 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牧童行走间听到鸣蝉,想捕蝉。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解析:
分析: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点评:运用型默写。从能力层级上说,运用型默写比理解型默写的能级更高。对诗文名句不但要有正确的把握,还要能将它灵活应用于特定的言语环境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