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同步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2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05 16:1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同步练习
按拼音写汉字
tóng zǐ cǎi yào jiǎ dǎo mù tóng gē shēng
( ) ( ) ( ) ( ) ( )
答案:童子 采药 贾岛 牧童 歌声
解析:
分析: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采药:采药即采集药草,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贾岛:贾岛,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歌声:歌唱之声;演唱歌曲的声音。
点评: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认读拼音的能力。
2、多音字组词
jiǎ( ) zhǐ( ) chǔ( )
贾 只 处
gǔ( ) zhī( ) chù( )
答案:贾岛 商贾 只有 五只 处理 到处
解析:
分析:贾jiǎ姓。gǔ买卖的人;商人。古时特指设店售货的坐商:行商坐~。只zhǐ仅仅,惟一:~是zhī量词:一~鸡。处chǔ住:穴居野~。chù方:~~。~所。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
点评:字形分析法指谜面上有关的笔画、部首或整个字组合在一起来猜谜语的方法。将谜面上有关的笔画、部首或整个字组合在一起。
3、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 ) ( ) ( ) ( ) ( ) ( )
寻访 童子 隐者 牧童 歌声 林越
答案:xún tóng yǐn mù gē yuè
解析:
分析:寻:寻访。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歌声:歌唱之声;演唱歌曲的声音。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点评: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认读拼音的能力。
4、写出近义词
欲—( ) 捕—( ) 鸣—( )
答案: 想要 捉 叫
解析:
分析:欲: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念。~望。~火。捕:捉,逮:~捉。~获。~杀。巡~。缉~。~风捉影。鸣:鸟兽或昆虫叫:~啭。~唱。~叫。~禽。鸟~。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欲:想要。捕:捉。鸣:叫。
点评:现代指一个文字所具有的含义、意思。也可以通常指一个字有几种意思,同“字意”。通常指一个字有几种意思。
5、根据课文理解,写出诗句的意思
(1)牧童骑黄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歌声振林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2)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解析:
分析:牧童骑黄牛的意思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振林樾的意思是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的掌握,朗诵是一种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和传情艺术,是朗诵者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再表达的艺术活动。
6、解释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解析:
分析: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点评:诗句,就是组成诗词的句子。诗句通常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
根据提示,划出朗读停顿。
牧童骑黄牛,歌声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例:牧童/骑/黄牛
答案: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解析:
分析: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点评:古诗文默写题的题干,往往创设了一个令我们从记忆库中取出特定记忆材料的情境,其实质是对我们实施定向反应刺激。定向反应刺激,期待预设的反馈,忌讳与预期不一致的反馈。古诗文默写与运用题的备考,需要进行训练,最好训练到情不自禁的地步。
8、读古诗填空。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歌记述了( )这件事。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 )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 )。
答案:唐 贾岛 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 高洁 仰慕之情
解析:
分析:《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记述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点评:古诗文默写题的题干,往往创设了一个令我们从记忆库中取出特定记忆材料的情境,其实质是对我们实施定向反应刺激。定向反应刺激,期待预设的反馈,忌讳与预期不一致的反馈。古诗文默写与运用题的备考,需要进行训练,最好训练到情不自禁的地步。
9、读古诗填空。
《所见》是( )朝诗人( )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 )。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牧童先是( ),忽然“( )”,是因为他 “( )”。我们还从诗中“"( )”一词中可见当时是( )。
答案:清 袁枚 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 歌声振林樾 闭口立 意欲捕鸣蝉 捕鸣蝉 夏季
解析:
分析:《所见》是清朝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牧童先是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是因为他 “意欲捕鸣蝉”。我们还从诗中“"捕鸣蝉”一词中可见当时是夏季。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10、把下面的肯定句改为否定句
(1)这次考试他考得很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班被评为先进集体,全班同学都感到自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次考试他考得不错。
(2)我班被评为先进集体,全班同学无不感到自豪。
解析:
分析:把肯定句改为否定句非常简单,直接在表示肯定的词语前加否定词即可。如果说肯定句是数学中的正数,否定句是负数,那么双重否定句就是“负负相乘得正”,双 重否定句不仅可以表达肯定的意思,而且,其肯定的语气较原来更加强烈,“不得不”、“怎能不”、“非不”、“不能不”等。
点评:把一种句子结构转换为另一种结构来表达同一意思的做法,称为句型的转换。下面我们重点介绍简单句句型的转换、复合句和并列句句型的转换以及简单句和复合句的互换。掌握和了解这些转换对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1、把下列陈述句改成把字句、被字句
武松打死了老虎。(陈述句)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武松把老虎打死了。
老虎被武松打死了。
解析:
分析:陈述句与“被”、“把”字句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句式变了,使用的场合和效果也有差别。把字句:要强调执行者,就将句中执行者(例:武松)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把”字和被执行者,即成把字句。被字句:要强调被执行者,就将句中的被执行者(例:老虎)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被”字和执行者,即成被字句。
点评:把一种句子结构转换为另一种结构来表达同一意思的做法,称为句型的转换。下面我们重点介绍简单句句型的转换、复合句和并列句句型的转换以及简单句和复合句的互换。掌握和了解这些转换对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松下问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在此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
解析:
分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意思为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点评:理解型、运用型默写题的题干一般会明确(告知或限定)答案所在的篇目。有一种默写题,只给出言语情境,却不明确答案出自哪篇诗文,且答案可能有两三个,这种默写即所谓开放型默写。
13、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1)这幅画是我们班蔡颖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幅画不是我们班蔡颖画的吗?
(2)不好好学习,怎能取得好成绩呢?
(3)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怎能不闻不问呢?
解析:
分析: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点评:把一种句子结构转换为另一种结构来表达同一意思的做法,称为句型的转换。下面我们重点介绍简单句句型的转换、复合句和并列句句型的转换以及简单句和复合句的互换。掌握和了解这些转换对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4、给加横线的词加解释
(1)寻隐者不遇。 ( )
(2)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答案:(1)寻访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2)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解析:
分析:寻隐者不遇:寻:寻访。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不遇:没有见到。寻:寻访。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意思为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点评:古诗文默写题的题干,往往创设了一个令我们从记忆库中取出特定记忆材料的情境,其实质是对我们实施定向反应刺激。定向反应刺激,期待预设的反馈,忌讳与预期不一致的反馈。古诗文默写与运用题的备考,需要进行训练,最好训练到情不自禁的地步。
1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例:客人问:你师傅到哪里去了?童子答:师采药去。
客人问:__________________童子答:只在此山中。
客人问:__________________童子答:云深不知处。
答案:在哪里采药?在山上的哪个地方?
解析:
分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学生对试问意思的理解与掌握,客人问:在哪里采药?童子答:只在此山中。客人问:在山上的哪个地方?童子答:云深不知处。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16、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诗歌写郁郁青松、悠悠白云有何作用?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青松、白云衬托隐者品格的高洁;抒发了诗人对隐者的钦慕之情和没遇到隐者的怅惘之情。
解析:
分析:诗歌写郁郁青松、悠悠白云,用青松、白云衬托隐者品格的高洁。全诗抒发了诗人对隐者的钦慕之情和没遇到隐者的怅惘之情。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17、扩句
(1) 远方有条彩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育健儿取得了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车奔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看远方有条美丽彩虹
(2)体育健儿刘翔取得了好成绩
(3)列车山谷奔驰
解析:
分析:扩句,又称扩写,顾名思义,与缩写刚好相反,它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份,使句子的或课文意思更具体形象,充实丰满。
点评:扩句不能另加主干,如主语“我”不能变成“我们”或“我和某某”。 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句型。
18、缩句
(1)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丽的琥珀被波涛汹涌的大海卷到岸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爱的小演员差点儿在舞台上滑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阳光抚摸着土地。
(2)琥珀被大海卷到岸边。
(3)小演员差点儿滑倒。
解析:
分析: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就是去枝减叶。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主干也就是主语 谓语 宾语。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点评: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
19、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欲:想要。捕:捉。鸣:叫。
解析:
分析: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欲:想要。捕:捉。鸣:叫。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意思是:牧童大概是想捕捉那鸣叫的蝉儿吧,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
点评:考查学生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的理解
20、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1)不好好学习,怎能能取得好成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奔驰的列车不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好好学习,不能取得好成绩。
(2)那奔驰的列车正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
(3)都是你自己找的,我帮不得了你的忙。
解析:
分析: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1)、将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即有“不”去“不”;无“不”加“不”。(2)、将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点评:简单句句型的转换、复合句和并列句句型的转换以及简单句和复合句的互换。掌握和了解这些转换对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1、解释诗句内容
(1)只在此山中,_________
(2)云深不知处。_________
答案:(1)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2)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解析:
分析:只在此山中的意思是,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云深不知处的意思是,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点评:古诗文的积累量及其熟练运用的程度密切相关。测评考生积累言语经典的状况,最简单而显效的试题形式,无疑是诗文文句的填空式默写。
22、解释诗句内容
(1)松下问童子,_________
(2)言师采药去。_________
答案:(1)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2)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解析:
分析:松下问童子的意思是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言师采药去的意思是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点评:古诗文的积累量及其熟练运用的程度密切相关。测评考生积累言语经典的状况,最简单而显效的试题形式,无疑是诗文文句的填空式默写。
23、 熟读《寻隐者不遇》回答问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传说他骑驴作诗,遇上了大文学家_________,二人共同探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便有了“_________”一词。
答案:贾岛 韩愈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推敲
解析:
分析:《寻隐者不遇》是宋代诗人魏野去拜访一位隐居蓬莱岛的隐士,可是没有遇到而写下的。他发现这里非常的美,高山环绕,松涛阵阵。诗人到隐居者的居处时隐居者去采药了。诗人有些失望,可看到像天上一样的风景时,心情又开朗了。 本题涉及诗文的理解,包括诗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诗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诗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诗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诗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24、熟读《寻隐者不遇》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有______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在此山中”是_______说的话,省略的问话应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三 隐者 诗人 童子(2)童子 你师傅到哪里去采药了
解析:
分析:《寻隐者不遇》是宋代诗人魏野去拜访一位隐居蓬莱岛的隐士,可是没有遇到而写下的。他发现这里非常的美,高山环绕,松涛阵阵。诗人到隐居者的居处时隐居者去采药了。诗人有些失望,可看到像天上一样的风景时,心情又开朗了。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2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
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
解析:
分析:这首诗描绘了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田园风光。其诗清新可爱,含蓄隽永。
一群村童跑进了村子,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了。田野里遍地是豆荚和姜芽,村子里的炊烟带来一阵阵煮肉的香味。田里的稻子高高举起了稻花,不知它们的主人是谁呢。看,那里有几只红蜻蜓在飞舞,草枝上竟然还有一只支淘气的绿螳螂。
点评:考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掌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精品资料·第 11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