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5.3影响气候的因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2024)七上大单元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5.3影响气候的因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2024)七上大单元资料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2-11 15:3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单元整体教学】地理学科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分课时设计
课题 5.3影响气候的因素(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从纬度位置与气候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气候的形成与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关,地球运动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太阳高度对气候的形成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并为下一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学习打好基础,能对具体区域的气候特点的形成做出科学的解释。
2.学习者分析 在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地球中学生已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特点有了基本了解。纬度的基本性质和气温随着纬度变化而逐渐变化得特点也已经有了认识,所以在本课时太阳高度与纬度和气温的高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不是很大。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课标摘要:结合实例,说明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气候的形成是纬度位置等地理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落实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2.能够动手操作模拟实验,通过观察、设计、操作、模拟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理解地理原理,落实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重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太阳高度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太阳高度对气候的影响。
4.教学评价 评价指标评价等级及分值得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优 良 (10-8)一般 (7-5)需要改进(4-0)生评他评师评活动态度(25%)学习兴趣对本节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本节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对本节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学习态度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达成驱动性任务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达成驱动性任务任务参与积极性一般,在同伴协助下勉强达成驱动性任务任合作交流(35%)与人合作主动和同学配合,乐于帮助同学基本能和同学配合,能够做好自己分内工作在老师的督促下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与人沟通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愉快的解决问题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成果展示(40%)汇报 交流能够解释一天早、中、晚气温变化与太阳高度的关系。 2.说出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并绘制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简图。 3.能够说出地球的五带是如何划分的?在图上指出各带之间的分界线是什么并能记住。 4.能够说出极圈内有无极昼极夜现象发生的情况。 5.能够举例说出上课当天的昼夜情况及原因。 能够解释一天早、中、晚气温变化与太阳高度的关系。 说出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3.能够说出地球的五带是如何划分的?在图上指出各带之间的分界线是什么并能记住。 4.能够说出极圈内有无极昼极夜现象发生的情况。 5.能够举例说出上课当天的昼夜情况。 1.大题能够解释一天早、中、晚气温变化与太阳高度的关系。 2.能够说出地球的五带是如何划分的?在图上指出各带之间的分界线是什么。 3.还不能够说出极圈内有无极昼极夜现象发生的情况。 4.能够举例说出上课当天的昼夜情况。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探究太阳高度角与气温的关系
导入:利马年平均气温在19℃左右,最冷时月平均气温为16℃,最热时月平均气温不超过24℃,是名符其实的四季如春。利马市不仅气候温和,而且植物茂盛。利马这座城市四季如春有哪些原因呢? 手电筒照射墙壁角度不同,导致墙面上光照明亮程度不同。 结合生活实例,太阳能光板的安装: 【活动一】探究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 如下图,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插入甲、乙两个盒子中的沙土,同时在阳光下照射20分钟后,猜猜最后甲、乙谁的温度会更高呢? ①甲:阳光直射沙土,温度高;②乙:阳光斜射,温度低。 观察下图: A、B、C、D四地比较: A地太阳高度为_____(数值) 太阳辐射最____(强或弱) D地太阳高度为_____(数值) 太阳辐射最____(强或弱) 读下图,如果地球表面不是一个球面,而是一个平面,下图三地的太阳高度会有不同吗? 时光束明亮而集中,斜射时光束分散而暗淡。 直射:照射面积小 →光束集中 →太阳辐射强 斜射:照射面积大 →光束分散 →太阳辐射弱 太阳能集热板:与太阳光线保持较大的角度,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 阳光斜射(太阳高度角小),受热面积大,光束分散,太阳辐射弱,气温低;阳光直射(太阳高度角大),受热面积小,光束集中,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结论一:太阳高度角越小,气温越低,反之气温越高。 90° 强 弱 0° 由A到D,纬度越来越高,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太阳辐射逐渐变弱。 结论二: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气温越低;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大,气温越高。 通过手电筒的光观察,直观。地理实践力。 能够回答出太阳高度角越大,气温越高(5分)。 2.能够理解并利用太阳高度解释世界气温岁纬度的分布规律。(10分)(综合思维培养)
任务二:探究太阳高度与影子的关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即时评价
问:晴朗的一天中,你的影子早中晚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 请仔细观察:(影子自定义) 在希腊语中,“气候”一词原义为倾斜,指的是由于太阳对在地面的投射角度不同而造成各地冷暖的差异。议一议,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这与太阳高度有什么关系? 拓展延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就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早晚长、中午短 结论三:太阳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 夏季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大,地表获得太阳光热多,气温高;冬季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小,地表获得太阳光热少,气温低。 用生活的亲身体验举例。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地理实践力。 能够解释夏季和冬季气温差异与太阳高度的关系(10分) 联系生活。地理实践力。
任务三:探究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与温度带的关系
自定义出现如下: 五带的划分标准: 1.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2.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 3.极昼极夜现象 全球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 地球上的温带,哪里有阳光直射,哪里有极昼极夜? 完成教材P96活动1、2、3题。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知识小结: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画成简图: 能够说出全球五带的分界线(5分)。 能够画成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画成简图(10分)
本节课评价等级 及格 良好 优秀
本节课累计总分(40) 24 28——31 32——40
等级表述形式 等级为 。需要补充知识点是1. ;2. 。
6.课堂小结:
7.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农民们在农田辛勤耕耘的风景正自南向北徐徐展开……如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1~2题。 1.3月25日地球处在公转轨道的位置是(B) A. cd之间 B. da之间 C. ab之间 D. bc之间 2.影响我国南方比北方春耕时间早的主要因素是(C) A. 海陆位置 B. 地形 C. 纬度位置 D. 人类活动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于2021年3月4日下午3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将于3月10日下午闭幕。完成以下试题。 1.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地球公转到哪个时段 (D)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地球上二十四节气与哪个地理原理有关 (B) A. 地球自转 B. 地球公转 C. 地轴倾斜 D. 地球是个球体 3.现代诗人左河水有诗:“风雷送暖季中春,桃柳着妆日焕新。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这描写的是24节气中的 (D) A. 夏至 B. 秋分 C. 冬至 D. 春分
课后拓展 查阅资料,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越大,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则太阳辐射强度越大。 昼夜长短:白昼时间越长,日照时数越长,太阳辐射越大。 天气状况:云层越厚,大气密度越大,削弱太阳辐射作用越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小。 地势高低:地势越高,大气越稀薄,透明度越高,对太阳辐射削弱越少。等)
10.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牵涉地球的运动比较抽象,需要通过演示实验,并结合生活实际解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温的变化——四季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附作业设计+作业评价
5.3影响气候的因素(第1课时)
一、单选题(20分。每题2分)
(24-25七年级上·陕西安康·期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邻的两个节气间隔约15天。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北半球夏至日,从极地地区俯视地球(注: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空白部分表示白昼,箭头表示自转方向),其中自转方向及昼夜状况正确的是( )
A. B. C. D.
2.白菜原产于我国华北一带,“立秋种,处暑栽,立冬前后收白菜”主要反映出节气对的指导作用( )
A.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 C.日常生活 D.风俗习惯
3.假如立秋时节种白菜,立冬当天收获,由种到收大约经历了多少天( )
A.150天 B.130天 C.90天 D.60天
4.下列关于地球上的五带,叙述错误的是( )
A.四季变化明显的是温带 B.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C.有极昼和阳光直射现象的是热带 D.北寒带位于66.5°N以北
【答案】1.B 2.B 3.C 4.C
【解析】1.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会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地区出现极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是按逆时针方向运动,图中A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时针,A错误。B表示的是南极上空的俯视图,南极出现极夜,B符合题意;C表示的是南半球俯视图,应该呈顺时针,C错误。D表示的是北半球俯视图,此时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B。
2.“立秋种,处暑栽,立冬前后收白菜”主要反映出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因为它明确地说明了白菜种植、移栽和收获的时间是按照节气来安排的,这是节气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典型应用,故B正确;未反映出与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的关系,排除ACD。故选B。
3.由题干知,相邻节气间隔约15天。立秋和立冬相隔6个节气,故大约经历了90天,故选C。
4.地球上的五带中,四季变化明显的是南北温带,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热带、南北寒带才有极昼,北寒带位于66.5°N以北,故ABD正确,不符合题意;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规律为基准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自秦汉至今指导着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23-24七年级上·甘肃甘南·期末)如下图,演示地球自转时,用手电筒模拟“太阳”,拨动地球仪。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
A.昼夜交替现象 B.昼夜现象
C.昼夜长短变化 D.四季变化
6.地球上四季分明的地区是( )
A.热带地区 B.温带地区 C.寒带地区 D.极地地区
7.赤道附近终年如夏,南北两极地区却终年严寒,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 )
A.海陆因素 B.纬度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
【答案】5.A 6.B 7.B
【解析】5.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球体、本身又不发光,在自转过程中,会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的现象,昼夜现象只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球体,昼夜长短和四季变化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地球上各地区根据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其中南北寒带终年寒冷,热带终年炎热,南北温带四季分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赤道附近纬度低,获得的热量多,终年炎热,终年如夏;而南北两极地区纬度高,获得的热量少,终年冰雪覆盖,终年严寒,因此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海陆因素、洋流因素和人类活动等。
(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期中)宋代翁卷《乡村四月》描述了这样的场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8.诗中描述的场景出现时,地球位于( )
A.①段 B.②段 C.③段 D.④段
9.此时南阳镇平县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长夜短,昼渐长 B.昼长夜短,昼渐短
C.昼短夜长,夜渐长 D.昼短夜长,夜渐短
10.此时南阳镇平县和北京相比,昼夜长短情况是( )
A.南阳白天长于北京 B.南阳白天短于北京
C.两地白天时间等长 D.不能确定
【答案】8.A 9.A 10.B
【解析】8.读图可知,地球公转到①段为春分与夏至之间,日期在3月21日前后至6月21日前后;②段为夏至与秋分之间,日期在6月21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③段为秋分与冬至之间,日期在9月23日前后至12月22日前后;④段为冬至与春分之间,日期在12月22日前后至次年3月21日前后。结合材料可知,图示场景表示的时间为4月份,位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夏至日(6月21日前后)之间,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由上题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运动。故位于北半球的南阳镇平县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阳镇平县和北京都位于北半球,且北京纬度高于南阳镇平县。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纬度越高昼长越长,夜长越短,由此可知,南阳白天短于北京,夜长长于北京,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 太阳直射点 是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在地球表面的点,通常位于地球的赤道和南北回归线之间。 春分 (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向北移动。夏至 (6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此后向南移动。秋分 (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 (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此后向北移动,并在次年的春分回到赤道 。
二、解答题
11.(24-25七年级上·吉林长春·期中)一年四季,节气流转,古诗词里记录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时间炎”,下图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我国四季分明与地球公转密不可分,图中字母A代表的节气
为 日。
趁取春光,还留一半,英负今朝。一顾贞观《柳梢青·花朝春分》
(2)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状况为 。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移动到 半球,我国各地接受的太阳光热 (减少/增加)。
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一白居易《思归》
(3)“稍稍夕漏迟”,说明该节气直射 (纬线名称),自此黑夜开始变 。
羁愁暂摆作山行,秋日平分气转清。——钱月龄《秋分日同友人山行》
(4)“秋日平分气转清”寓意秋分过后,天气渐渐风寒水凉。此时节,长春市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填字母)。
A.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B.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数九”是从冬至日起向后数,每九天为一“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出现在1月份,此时长春( )(填字母)。
A.大雁落在田地头 B.河上冰坚可行走
C.沿河岸边看柳 D.耕牛遍地犁田的
【答案】(1)夏至
(2)昼夜平分 北 增加
(3)北回归线 长
(4)B
(5)B
【分析】本大题以二十四节气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昼夜长短判定、季节景色判定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运用的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A代表的节气是夏至日,此时处于6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2)春分是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状况为昼夜等长。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移动到北半球,位于北半球的中国接受的光热开始增加,北半球白昼变长,
(3)“稍稍夕漏迟”,说明该节气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黑夜开始变长。
(4)秋分是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回归线移动,此时节,长春市可能看到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景观,B正确;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是冬季景观,A错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夏季景观,C错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春季景观,D错误;故选B。
(5)北半球冬至一般在每年12月22日前后,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热最少。“数九”是从冬至日起向后数,每九天为一“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即12月22日前后往后27天,出现在1月(冬季),长春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此时长春的景观特点是:河上冰坚可行走,B正确;大雁落在田地头、沿河岸边看嫩柳、耕牛遍地犁田畴是春季景观,ACD错误;故选B。
附:作业评价量表
等级 一般 良好 优秀
要求(满分36) 21——25分 26——28分 29——3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