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醉翁亭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醉翁亭记》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01 17:5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醉翁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体察“也”的性情。
(二)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四)联系实际,运用现代观念评价作者的胸怀意趣和美好理想。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导入新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也是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由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古典文学中的美文名篇,感受千年前的古人纵情于秀山秀水中的意趣和情怀。
3?文学常识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活动过程
1?正音听读
(1)下列加点的字该怎么读 (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
环滁皆山也chú   林壑尤美hè
琅琊lángyá    饮少辄醉zhé
日出而林霏开fēi  云归而岩穴暝míng
伛偻提携yǔlǚ泉   香而酒洌liè
山肴野蔌sù     觥筹交错gōng
颓然乎其间tuí   树林阴翳yì
(2)听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悟内蕴(“太守乐其乐”的情怀意趣)。
范读旨在以教师的美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吟诵涵泳,培养文言语感,体味文言文的韵味。
2?朗读质疑
(1)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
(2)质疑活动
策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决的,举手质疑。
3?讨论交流
(1)落实下列加点的字词,注意古今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有亭翼然临于泉从高处往低处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开花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指
有亭翼然临于泉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者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子”。)
而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
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辨析策略:这里的“而”都作连词。辨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们的不同用法,一方面要理清词语或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通过诵读把握语气。语意限定了虚词的用法,虚词恰当地传达了语意。全文“而”作连词用共23处,它贯通全篇,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2)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体察句子的语气
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是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罢。
Ⅱ?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人)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Ⅲ?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积累成语
Ⅰ?醉翁之意不在酒
Ⅱ?水落石出
Ⅲ?觥筹交错
4?诵读设疑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设疑激趣: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醉翁亭 作者游醉翁亭的目的是什么
(3)诵读策略:指导同学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习惯。
5?讨论活动
(1)作者用层递法由远及近点出醉翁亭的位置:
滁州→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其他情况——
建亭者:山之僧智仙
命名者:欧阳修(醉翁)
(2)醉翁游亭的目的:
欣赏山光水色,饮酒只为了助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力争成诵。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浏览课文
要求:边读边圈出写“山水之乐”缘起的句子,体悟醉翁亭所处的环境之美。
2?讨论交流
(1)山水相映之美
山蔚然深秀
林林壑尤美环境秀美
泉水声潺潺
峰回路转环境清幽
亭翼然临泉外观飘然
明确:有山,有林,有泉,有亭,然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成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为背景,翠林为点缀,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林之不秀,无林则山失情调;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2)朝暮变化之美
早:日出而林霏开——太阳出来,林中雾气散去。
晚:云归而岩穴暝——烟云结聚,岩洞昏暗起来。
明确: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3)四季变幻之美
春:野芳发而幽香——野花盛开,发出阵阵幽香
夏:佳木秀而繁阴——树木秀密,形成浓阴
秋:风霜高洁——秋风劲爽,霜色洁白
冬:水落石出——溪水低浅,溪石显现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扇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色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4)动静对比之美
蔚然深秀的琅琊山静态
水声潺潺的酿泉动态相映成趣
树林阴翳静态
鸣声上下动态相得益彰
3?品析策略:以诵读为基本手段,在吟诵中咀嚼、揣摩、品味文字的魅力,并通过想像感受一幅幅风光绮丽的画面,体悟作者所创设的优美意境。
4?默读课文第1—2段,体悟醉翁亭周围的山光水色之美和作者所创设的优美意境。
(二)研读探究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3 ( http: / / www.21cnjy.com )—4段,听读的同学思考如下问题:除了醉翁亭的“山水之乐”让作者“得之心”感到“乐亦无穷”外,作者还感受到怎样的“乐”
2?学生活动要求:结合自己读的感受,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3?教师辅助策略:抓住关键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准确把握“其”所指代的内容。
4?讨论交流
(1)滁州人民游山之乐
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不绝作用:(1)表示他们生活无忧,心情愉快。
(2)滁人能享受闲息的生活,全因太守
能好好管理滁州,政治清明。(衬托)
(3)写出作者因看见百姓生活安稳
而倍感安慰。
(2)太守与宾客宴游之乐
●就地取材以供饮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
●宴会中热闹之情况
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作用:(1)官民同乐
(2)作者与民同乐。
(3)宴罢尽兴而归,各得其乐
●禽鸟之乐:鸣声上下
●人之乐: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之乐:乐其乐
5?活动策略
(1)“乐”是贯穿全文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线,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了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一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乐”寄托于酒,“醉”缘于“同其乐”,在“醉”与“乐”的同一中完成对主旨的表达。
(2)基于上述特点,分析时可从“乐其乐”辐射至各个片断,又从各个片断回归于“乐其乐”。
(3)品析“滁州人民游山之乐”和“太守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宾客宴游之乐”的图景时,注意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和作者“颓然”醉矣的形象,这些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反映了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太守“与民同乐”,这种感受在官民隔阂的时代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它反映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联系被贬的处境,作者旷达的胸怀可见一斑。
(三)提高升华
结合现代观念,谈谈如何理解评价古人“与民同乐”的胸怀意趣和美好理想。
活动要求与策略:
允许同学畅所欲言,鼓励同学谈自己独特的认识。要求阐述观点时要备足理由。
(四)诵读品味
本文连用21个“也”字煞句,是创造性地使用虚词的一个范例,诵读全文,体察“也”的性情。
活动策略:可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指导同学揣摩、品味。诵读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不疾不徐的语速;②平和愉悦的情调;③蕴藉隽永的意蕴。
(五)活动总结
1?活动方式
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主题方面:本文借纵情山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本文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结论
主题:描述醉翁亭四周优美的景色,兼写滁人、太守和宾客宴游的乐趣,藉此表达作者“与民同乐”,以别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胸襟。
技巧:①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②衬托手法
3?课外迁移
课外阅读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比较欧柳各自的胸怀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