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中学2024年下学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历朝历代无不强调以农立国,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组织、推动。跟前代相比,宋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宋代农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
唐代农书不到30部,包括唐代在内的前此历代农书总计也只有70余种。有宋一代农书,总计九大类255种。这一数量不仅雄视前代,与后代相比亦不逊色:是元代农书的5.9倍,与明、清农书大体相若。
此外,宋代农学的成就还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涌现出多个“世界第一”,如第一部水稻专著《禾谱》、第一部柑橘分类学专著《橘录》、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等。更为重要的是,宋以前所论主要是北方旱地农业技术,宋代则首次对当时高度成熟的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进行了论述。因此,到了宋代,传统农学始可称全面总结、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作为宋代代表性著作,陈勇的《农书》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如其所叙述的水稻栽培技术,包括育秧技术、大田管理技术两大类别,以及种、管、收三大环节,复杂的技术程序及精耕细作程度已臻古代社会之极,故直到明清而不能易。所叙土壤改良方法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工程改良、生物改良、耕作改良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把施肥以改良土壤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书中对火粪、沤粪、堆粪、草粪四类肥料的制法和用途详加论述,把传统肥料科学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由此,宋代绝大部分地区农田再也无须像汉唐时期那样休耕了。
先秦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天、地、人各有其规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天、地、人)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吕氏春秋》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农业“三才”学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为传统农学奠定了哲学基础。汉代铁制农具和牛耕基本普及,形成了以区种法为代表的精耕细作农业传统,“三才”理论进一步深化,强调“凡耕之本,在于趣(通‘趋’)时,和土,务粪泽”。这一思想后为《齐民要术》继承吸收,并提炼为“顺天时,量地利”的新表述,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
宋代传统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新的生产实践推动下,“三才”理论获得了产生以来最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天时、地利因素中更加重视地利,更深刻地认识到在农业生产中主动改变自然条件的重要性。陈旉在《农书》中一反传统,将“地势之宜”列在“天时之宜”之前加以论述——越是远古,农业越是“靠天吃饭”,当然重天时甚于地利。宋人则多有与山争地(修筑梯田等)、与水争田(围湖、围海造田等)之举,“天时不如地利”自为理之必然。二是认识到天时、地利因素是通过构成一个统一体即自然环境条件而影响农业发展的,故陈妻《农书》虽承前代分论“地势之宜”“天时之宜”,但全书更常将天时、地利统一起来合称为“天地时宜”“天地时利之宜”。三是更重视人的因素,由先秦秦汉“趣时”“适地”、南北朝“顺天时,量地利”进入“盗天地之时利”的新阶段,赋予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更高的主体性地位。这就是“人定胜天”一词在南宋中期开始出现的原因。总之,宋代农学强调由消极适应、顺应自然环境条件变为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这是中国农学发展史上取得的重要思想成就之一。
宋代农学取得巨大成就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宋朝政府极为重视农业生产,北宋真宗皇帝“雕印《四时纂要》《齐民要术》付诸道劝农司,以勖民务”,南宋高宗皇帝“颁诸农书于郡邑”。对地方官员来说,“农桑垦殖、野无旷土、水利兴修”是其考课的主要内容,他们自然积极劝农,这正是宋朝劝农文勃兴的原因。宋代劝农文并非只是劝勉鼓励民众努力耕种,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更是主要内容。宋朝统治者大开文治之风,学校教育日益推广,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大幅提升。许多读书人不能进入官僚队伍,就成为且耕且读的乡居知识分子。普通农家子弟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劳动群众在劳作中能够更好总结、研究农业科学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其中有些人还将实践中的所思所得撰写成书,推动了宋代农学发展。宋代士人敢于言事、任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屡有变法之举。要变法以富国强兵,自不能因循守旧,秉此心而为学术,有利于提高创新意识:从哲学看,宋代创立新儒学,学派林立而各具创见;从文学看,宋词堪称一座巍巍丰碑,宋诗以文为诗、以俗为雅,是唐诗之外的璀璨明珠;从科学看,宋代在诸多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因此,宋人在研究农学时能够以创新为应有之义,如曾安止撰写《禾谱》是因为“未有能集之者”,韩彦直撰写《橘谱》是因为“独未有谱橘者”,很多农学成果都是作者有意识创新的产物。
综上所述,宋代农学是中国农学集大成、开新统的重要发展阶段,它所阐述的思想、技术、经验对于今天发展生态农业仍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邱志诚《宋代农学:集大成以开新统》)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以前的农学著作内容主要是关于北方旱地农业技术方面的,到了宋代,其内容主要和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相关。
B.宋代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系统、全面的土壤改良方法,能够恢复、保持地力,因而很多农田没有必要执行休耕制度。
C.我国的先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天、地、人各有其规律,并且意识到了天、地、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自的重要作用。
D.宋代农学是我国农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与前代相比,它在农书数量、技术创新、农业思想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代时,水稻栽培技术程序和精耕细作程度已经到达我国古代社会的顶峰,明清时期依然沿用了宋代的这些做法。
B.在新的生产实践推动下,宋代时“三才”理论获得了产生以来最重大的发展,这说明实践活动能够推动理论的发展。
C.在宋代,哲学、文学、科学的发展成就斐然、交相辉映,宋代农学正是在多学科的共同推动下出现了许多重要作品。
D.文章首先总写宋代农学的成就,然后从多个方面进行分写,最后进行总结,指出宋代农学的现实价值,思路清晰。
3.下列做法,符合文章第五段所论述的宋人农业思想的一项是(3分)( )
A.宋真宗景德三年,朝廷开始增设“劝农使”,负责劝课农桑、帮助农业发展,一般由州府长官兼任。
B.宋神宗熙宁三年到熙宁九年的七年时间里,全国兴修了一万多处水利工程,受益田地多达三十万顷。
C.宋朝政府重视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各地官员和热心农业的士人编纂农业科技书籍。
D.宋朝政府通过颁布减税政策、保护耕牛等相关法令来鼓励和保障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积极性。
4.文章第二段列举了多个数据,请简要说明其作用。(4分)
5.中央领导人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材料第六段阐述了宋代农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请据此谈谈应该如何建设农业强国。(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竹林的故事(节选)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露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
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来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不过现在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所以并不显得十分异样。独有三姑娘的黑底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因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然而别的人渐渐走得远了,自己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
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娇恼着:
“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三姑娘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竞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
三姑娘站起来,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
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的什么也不记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
我在祠堂里足足住了六年之久,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吐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1924年10月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一扫“纸幡残片”的颓丧,说明母女俩渐从悲伤中走了出来,继续把日子过下去。
B.“竹林里……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鸟儿的鸣叫以声衬静,烘托了三姑娘母女寂寞的心境。
C.“乡户人家呵,要这样?”体现了妈妈对女儿每天打扫房间的心疼;而女儿出门做客,妈妈硬逼女儿打扮,则体现了妈妈强势的一面。
D.“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三姑娘忖着声音自言自语,说明她内心对热闹场所也十分向往,只不过被“乖巧”抑制住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用华丽而热情的笔调描述了三姑娘几个生活片段,这些片段各自独立又衔接自然,展现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B.小说多处使用直接引语,加上争吵、卖菜等具体情境,使人物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主观情绪,极大地保留了人物言语的现场感、真实感。
C.小说的语言表现力极强,如“像一阵旋风”“冲到那街”“硬从盒子里拿出”“抓起一把掷”等形象地表现出不同境况下不同的人物心理。
D.小说结尾写“我”与三姑娘重遇时她只是“低头过去”,作者对其命运与结局没有交代,故事在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8.小说主要叙述“三姑娘”的故事,却以“竹林的故事”为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9.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著称,《竹林的故事》便是其中的代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六月,皇太子即皇帝位。罢浙江布政司参议王和、袁昱、陕西按察司金事韩善为民。和等坐赃遇赦,吏部奏拟还职,上曰:“士大夫当务廉耻,三人皆贪污,岂可复任方面?”河南新安知县陶馆奏民饥,借驿粮千石赈救,秋成偿还。上谓夏原吉曰:“有司拘文法,饥荒必申报赈济,民饥死久矣。陶镕先给后闻,毋责其专擅。”宣宗宣德元年二月,礼部进《籍田①仪注》,上观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率天下务农,天子公卿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侍臣顿首曰:“先王制礼有本有文,陛下言及此,苍生之福也。”三年八月,上御文华殿,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怠,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五年春三月,上奉皇太后谒陵,还京师,道中见耕者,以数骑往视之。下马从容询稼穑事,因取所执来三推。耕者初不知上也,中官语之,乃惊,罗拜。上顾侍臣曰朕三举耒已不胜劳况常事此乎人恒言劳苦莫如农信矣命耕者随至营人赐钞六十锭已而道路所经农家,悉赐钞如之。上与学士杨溥论人才,溥对曰:“严荐举,精考课,不患不得。”上曰:“此恐非探本之论。若不素教预养,则人才已坏,犹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也。”时有僧自陈修寺祝延圣寿,上斥之,谓侍臣曰:“人情莫不欲寿。古之人君,若商中宗、高宗、祖甲、周文王享国最久,其时岂有僧道神仙之说!秦皇、汉武求神仙,梁武帝、宋徽宗崇僧道,效验可见。世人不悟,可叹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有删改)
【注】①籍田:天子或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每逢春耕前由天子、诸侯亲执来耜在籍田上示范性耕作,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顾侍臣曰/朕三举耒已/不胜劳/况常事此乎/人恒言劳苦莫如农/信矣/命耕者随至/营入赐钞六十锭/
B.上顾侍臣曰/朕三举耒/已不胜劳/况常事此乎/人恒言劳苦/莫如农信矣/命耕者随至营/人赐钞六十锭/
C.上顾侍臣曰/朕三举耒/已不胜劳/况常事此乎/人恒言劳苦莫如农/信矣/命耕者随至营/人赐钞六十锭/
D.上顾侍臣曰/朕三举耒已/不胜劳/况常事此乎/人恒言劳苦/莫如农信矣/命耕者随至/营人赐钞六十锭/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执,持握,拿着,与成语“秉烛夜游”的“秉”字意思相同。
B.御,指帝王临幸某处,与《三峡》中“乘奔御风”的“御”字意思不同。
C.稼穑,本指成熟可收割的庄稼,后引申指种植五谷或从事耕耘收种等农业劳动。
D.语,谈论,另《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越人语天姥”的“语”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饥荒时赈济灾民,官员们往往按法令程序行事,先奏后济。新安县令陶镕急民所困,奏请先调拨驿粮救灾,秋收后偿还,受到宣宗的赞赏鼓励。
B.宣宗认为天子公卿行籍田之礼,不能仅是拿着农具耕个三五来回走过场,还需领会先王制定此礼的初衷在于为天下作表率,一定要真心实意。
C.宣宗认为汉武帝、隋炀帝、唐玄宗在人口繁盛、国力富庶时不知戒慎而大兴土木兵戈,因而导致国家衰败甚至亡国,后世君主当警此鉴。
D.僧人自发陈请修建寺庙来祈祷宣宗长寿,宣宗拒绝了,并将商周贤君与秦皇汉武等对比,来表示对世人执着于神仙僧道以求长寿的不赞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士大夫当务廉耻,三人皆贪污,岂可复任方面?
(2)上奉皇太后谒陵,还京师,道中见耕者,以数骑往视之。
14.宣宗与学士杨溥谈论人才,君臣二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
老桧①
王守仁
老桧斜生古驿傍,客来系马解衣裳。
托根非所还怜汝,直干不挠终异常。
风雪凛然存节概,刮摩聊尔见文章②。
何当移植山林下,偃蹇③从渠拂汉苍。
【注】①正德三年(1508)春,王守仁辗转数千里,谪旅至贵阳西北万山丛棘中的龙场驿,任不入流的驿丞。此诗即作于谪居龙场期间。②文章:纹理。③偃蹇:高耸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下字准确,“老”“斜”点明了桧树的生长状态,“古”则写出其生长环境的荒凉。
B.老桧生长在驿站路旁,过往旅人经过这里的时候,往往把马系在树上,然后解衣休息。
C.诗歌多有前后照应,如“斜生古驿傍”即是“托根非所”,“客来系马”故多“刮摩”。
D.诗人怜惜老桧的遭遇,因此想要把它移植到山林下的水渠边上,让它长得高大茂盛。
16.有人评价说,诗人和老桧“天涯同沦落”,那么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贤才比作朗朗明月,将招揽贤才比作摘取明月,从而表达了对贤才的思慕。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承上启下,收束上片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发下片对历史人物周瑜的感怀。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刘裕率军北伐的强大气势。
(4)同样写猿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借以渲染环境的凄清幽静,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则用来衬托诗人被贬江州的凄凉心境。
(5)同是“鸟”的意象,杜甫《登高》中是“__________________”,是自由地在急风中飞舞盘旋的鸟儿,而陶源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则是“__________________”,是被囚于笼中渴盼广阔山林的鸟儿。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6分)
18.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3分)( )
A.黯(àn)淡 稻穗(huì) 笨拙(zhuó) 脊(jí)梁 催眉折腰
B.签暑(shǔ) 贾(gu)人 踮diǎn)脚 纶(lún)巾 局促不安
C.蠕(rú)动 虾(há)蟆 霓裳(cháng) 仓惶(huáng) 出类拔萃
D.憎(zèng)恨 罅(xià)隙 遒(qiú)劲 忸怩(nì) 霞蔚云蒸
1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武帝时被尊奉为垂教万世的经典之一,始称《诗经》。
B.汉代,文学尚未进入自觉阶段,文人无意做诗人,其诗歌创作大抵有感而发,不尚雕琢,《古诗十九首》因此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谨,成熟于初唐,多为五律、七律,体式上四联八句,一韵到底、可平可仄,中间两联对仗。
D.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就字数而言,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之分;就风格而言,有豪放与婉约之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①以战胜拖延为目标而努力,②看起来好像是正确的,③并且这个看似正确的信念,④常常陷入误区而不自知。⑤这个误区就是没有目标的自律只会导致“脉冲式勤奋”。
什么是脉冲式勤奋?简单来说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因为突然受到某件事情的刺激或触动,而想要改变现状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甲),就宣告放弃了。
回想一下你的高中时代,当时,你拼尽全力奋力一搏,因为考上大学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那时的你,是不是每天都投入大量时间在学习上,完全不会拖延?但当你好不容易才拿到录取通知书,身处大学校园后,会突然发现人生找不到目标了,找不到意义了。接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迷恋游戏、小说、网购、追剧等,就算有人暗暗发誓想要改变现状,却发现拖延症似乎控制了自己的身体。可见,(乙),人就很容易忽然忘记为什么要战胜拖延,在这种情形下,你大概率会被“打回原形”。
许多人都会这样,周而复始地陷入这种时而努力时而放弃的脉冲式勤奋的状态。正因为你不知道自己要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所以难以坚持,也无法克服惰性做出努力。就如同一艘船,如果不知道要去哪里,那对它来说任何风都是逆风。
关于人类的行动和动机,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诱因理论,认为人的动机通常分为两种:负诱因和正诱因。负诱因,也就是逃避痛苦。正诱因,通常被认为是自发追求快乐。动机(具象目标)看起来简单,但一旦没有或者设定错了,接下来的努力就全白费了。同时,由于动机常潜藏在内心深处,如果没有特别留意,平时很难自我觉察,就很容易在A 中导致拖延。
为什么说人生目标很重要?因为人生目标才是真正能B 地输送动机能量的源泉。这种巨大能量赋予的动力,才有可能真正将想法付诸实践。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均个字。(4分)
22.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55+5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篮球比赛中常见这样一种现象:在比赛关键时刻或是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教练常常通过“叫暂停”布置针对性战术,或者给队员鼓劲加油,以图达到改变形势、扭转局势甚至奠定胜势的目的。
同篮球比赛一样,很多事情在发展过程中,情况会有变化,发展会有起伏,需要适时按下“暂停键”,及时作出调整,有效进行调节。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感悟或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A(宋代农学著作不仅有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内容,也包含其他方面,只是首次对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进行论述。)
2.C(“宋代农学正是在多学科的共同推动下出现了许多重要作品” 错误,文中只是说宋代多学科发展有创新意识,有利于宋代农学创新,并非直接推动其出现重要作品。)
3.B(A 项强调政府设置官职劝农,未体现对地利等的重视;C 项强调推广农业技术,未突出地利等因素;D 项主要是政策鼓励保障农民生产,与宋人特定农业思想联系不紧密。B 项兴修水利工程体现了对地利的重视和改造自然条件,符合宋人农业思想。)
4.①通过与唐代及前代农书数量对比,直观地显示出宋代农书数量的大幅增加,突出宋代农学在著作数量上的繁荣,体现其在农学领域的重要地位。②与元代、明清农书数量比较,表明宋代农书数量在历史长河中也极具分量,从数量角度说明宋代农学的成就显著,为后文阐述宋代农学的多方面进步奠定基础。(每点 2 分,共 4 分)
5.①政府重视:国家应高度重视农业,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业发展,如推广农业科技书籍、将农业成果纳入官员考课内容等,激励地方官员积极推动农业进步。②人才培养:大力发展教育,提升全民文化水平,培养有文化知识的新型农民和农业科研人才,让他们能在农业实践中创新,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总结、研究与应用。③创新意识:鼓励农业领域的创新思维,敢于突破传统,积极探索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技术、新经验,如宋人因创新意识撰写众多特色农书,我们也应秉持创新理念建设农业强国。(每点 2 分,共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 C(“妈妈硬逼女儿打扮” 错误,妈妈拿出花给女儿是想让女儿打扮得漂亮些,体现妈妈对女儿的爱,并非强势。)
7. A(“华丽而热情的笔调” 错误,小说笔调清新质朴、舒缓淡雅。)
8. ①“竹林” 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如老程捕鱼、母女生活劳作等都在竹林周边,使故事充满田园气息。②“竹林” 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三姑娘母女宁静、质朴的生活,也暗示着她们的高洁品质,如在竹林的环绕下,她们不被外界喧嚣所扰,坚守自己的生活方式。③以 “竹林的故事” 为题,使小说富有诗意和意境美,引发读者对故事中人物命运以及田园生活的遐想与思考。(答对一点得 2 分,答对两点得 4 分)
9. ①情节淡化:没有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只是叙述三姑娘的日常生活片段,如家庭劳作、看灯、卖菜等,情节松散自然,如散文般自由。②抒情性强:在叙述中融入作者对三姑娘母女的情感,对她们勤劳、质朴、善良品质的赞美,以及对她们生活变迁的感慨,情感自然流淌。③结构散化:以三姑娘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但各个片段相对独立,如爸爸在世时的生活、爸爸去世后的家庭变化、看灯、卖菜等情节之间没有紧密的因果逻辑关系,呈现出散文化结构。(每点 2 分,共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 C(上顾侍臣曰:“朕三举耒,已不胜劳,况常事此乎?人恒言劳苦莫如农,信矣。” 命耕者随至营,人赐钞六十锭。)
11. D(“中官语之” 的 “语” 是 “告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越人语天姥” 的 “语” 是 “谈论”,意思不同。)
12. A(“奏请先调拨驿粮救灾,秋收后偿还” 错误,是先给驿粮赈救,后奏闻,并非奏请先调拨。)
13. (1)士大夫应当致力于廉耻,这三个人都贪污,难道可以再让他们担任地方长官吗?(“务”“岂”“方面” 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
(2)皇上侍奉皇太后拜谒皇陵,返回京城,途中看见耕种的人,率领几个骑兵前往视察。(“奉”“谒”“以” 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
14. ①杨溥认为严格推荐选拔,精心考核,就不怕得不到人才。②宣宗认为如果不预先培养教育,人才已经败坏,就像源头浑浊却希望水流清澈,应重视人才的预先培养教育。(杨溥观点 1 分,宣宗观点 2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 D(“偃蹇从渠拂汉苍” 意思是让老桧高耸入云触碰苍穹,不是移植到山林下水渠边。)
16. ①生长环境相似:老桧斜生在古驿旁,诗人谪居在龙场驿,都处于荒僻之地。②品性相似:老桧直干不挠,有节概,诗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屈不挠。③命运相似:老桧托根非所,诗人被贬谪,都遭受困厄,不得其所。(每点 2 分,共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渌水荡漾清猿啼;杜鹃啼血猿哀鸣
(5)渚清沙白鸟飞回;羁鸟恋旧林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6 分)
18. A(A 项 “稻穗(huì)” 应为 “稻穗(suì)”,“笨拙(zhuó)” 应为 “笨拙(zhuō)”,“脊(jí)梁” 应为 “脊(jǐ)梁”,“催眉折腰” 应为 “摧眉折腰”;B 项 “签暑” 应为 “签署”,“纶(lún)巾” 应为 “纶(guān)巾”;C 项 “仓惶” 应为 “仓皇”;D 项 “憎(zèng)恨” 应为 “憎(zēng)恨”,“忸怩(nì)” 应为 “忸怩(ní)”。共 5 处错误,A 项错误最多。)
19. C(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且押韵有严格要求,不是可平可仄。)
20. A. 不知不觉;B. 源源不断
21. (甲)但坚持不了几天;(乙)一旦失去目标(每处 2 分,共 4 分)
22. ①句 “以战胜拖延为目标而努力” 改为 “为战胜拖延而努力”;④句 “常常陷入误区而不自知” 前加 “人们”。(每处 2 分,共 4 分)
四、写作(55 + 5 分)
【立意参考】
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①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当遇到困境、迷茫或发展受阻时,应适时按下 “暂停键”,反思自我,调整心态、策略或方法,从而更好地前行。
②对于个人成长而言,适时暂停能让人沉淀下来,审视自己的目标与行为,避免盲目冲动,积蓄力量重新出发,实现自我提升与突破。
③从社会、国家发展层面看,在时代变革浪潮中,适时调整政策、规划等,如经济结构调整、教育改革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国家持续发展。
④“暂停” 不是停止不前,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要把握好暂停的时机与度,在暂停中思考,在行动中进步,做到张弛有度,推动事物向有利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