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合同制度等,充分调动民事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
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对保护网络虚拟财产作出规定、细化网络侵权责任、明确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规则……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
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绿色发展等基本原则,实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将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新华社《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在民法典通过之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治”和“人治”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是不同的。法治并不排除人的因素,其讲究“人依法而治”。
B.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无需规律”的,它有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C.维持法律、道德和礼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维持的,道德是靠社会舆论所维持的,礼是靠传统和个人习惯来维持的。
D.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故礼治也会随之失去有效性。
2.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法典确定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则。
B.为了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所以民法典重点关注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C.民法典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了社会根基。
D.编纂和颁行民法典,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3分)()
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战国李悝《法经》)
B.《论语·学而》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C.《弟子规》:“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D.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4.“道(同“导”,引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匡正)”出自《论语》,这一思想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4分)
5.与礼治相比,民法典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5分)
(一)课内文言文(每小题2分,7小题,共14分)
6.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登高而招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故木受绳则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虎鼓瑟兮鸾回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依依墟里烟(废墟)②其曲中规(合乎)③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①假舟楫者(借助)②声非加疾(快)③劝学(勉励,鼓励)
C.①而绝江河(渡)②驽马十驾(劣马)③却坐促弦弦转急(更加)
D.①金石可镂(雕刻)②师不必贤于弟子(贤德)③风雨兴焉(起)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实在 B.失向来之烟霞向来:原来
C.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于是 D.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过
9.下列各句中,不是倒装句式的一项是(2分)()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其贤不及孔子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⑤因为长句⑥今之众人
⑦师不必贤于弟子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①②⑧ B.②③⑧ C.③⑤⑦ D.③④⑧
11.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后者。
B.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歌”“行”“吟”是古体诗的文学体裁;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
C.“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一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师说》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D.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苏轼、辛弃疾词的豪放,李清照词的婉约,展示出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
12.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归类准确的一项是(2分)()
①栗深林兮惊层巅②虎鼓瑟兮鸾回车③云青青兮欲雨④圣益圣,愚益愚
⑤訇然中开⑥小学而大遗⑦闻舟中夜弹琵琶者⑧其曲中规
⑨江州司马青衫湿⑩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⑩/⑧⑨ B.①/②③⑨/④⑥/⑤⑩/⑦⑧
C.①/②③⑥/④⑦⑧/⑤⑨/⑩ D.①/②③⑩/④⑥⑧/⑤⑦/⑨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直劝京决策南向。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不为迎合,持论劲直。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遂奏疏曰:“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军人则利于优闲卧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申饬州县,以惠养黎元为意。另当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奖谕之,委以规画。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乘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3.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豪民以兼并A害之B盗贼C以剽夺害之D民E不为盗F去G将安之?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掌管之意,与《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当”意思不相同。
B.“游”在这里的意思是“游历”,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故国神游”中“游”意思相同。
C.“寻”,不久之意,与《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的“寻”意思不相同。
D.“雅”在这里的意思是“一向”,与《出师表》的“察纳雅言”中“雅”意思相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弃疾忠心国家。在耿京遇害之后,他单枪匹马捉住两个叛徒,并将他们献出斩杀;后来还把飞虎军打造成很厉害的队伍。
B.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平定盗乱,上疏陈述百姓为盗并非出自本心,实乃各方逼迫所致。
C.辛弃疾性格耿介。直言劝说在沦陷区的义军将领耿京归顺南宋朝廷;在和皇帝进行问答时,没有丝毫逢迎,言论刚劲正直。
D.辛弃疾文才卓著。和朱熹在武夷山游玩之后,他写了《九曲棹歌》;他素来擅长写词,词意悲壮,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8分)
(1)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17.请概括辛弃疾为平定湖湘不时兴起的盗乱,向朝廷陈述了哪些中肯的建议。(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8-19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②。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③温。
长与东风④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⑤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②九重,指朝廷。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③钓石,指垂钓所坐的石头。④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⑤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1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12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2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在诗人看来,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写琵琶曲由婉转流利,变得缓慢滞涩。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最为沉痛。
(5)《声声慢》中“______,______”是说身世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悲等如何是一个愁字能包括得尽、概括得了的。
(6)荀子《劝学》中认为整日思考还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从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竹秆坚韧、虚心有节,还是刚正不阿、虚怀若谷的象征。你有没有想过,修长坚韧、虚心有节又可成林的竹子,究竟是草还是树呢?
首先, ① 。树是一种木本植物,具有一个主干和多个分支,有完整的根系和茂密的叶子,能够生长到相当大的高度。而草则是一种短小的植物,一般没有主干,只有茎和叶,根系相对较浅,不像树那样能够生长得很高。从这个角度来看,竹子似乎更像树。它们通常长得非常高,具有粗壮的主干和茂密的枝叶,也具有深入地下的根系,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分和营养。另外,它们非常坚硬和耐用,这一特点跟具有实心茎的树类似。
然而,事实上,竹子更多的是被归类为草,这是因为竹子具有草的许多特征。首先,竹子的茎是中空的,类似于草的茎, ② 。其次,竹子的叶子非常细长,像草一样,不像树那样具有比较大而厚实的叶子。此外,竹子的生长方式也更像草,它们通常是通过地下的根茎或者地上的匍匐茎生长,不像树那样直接从种子开始生长。因此,尽管竹子和树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它们更多地被视为草类植物。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韧”属于形声字,“韦”是其形旁,表示它的意义范畴。
B.“通常”与本段中的“一般”两词意义相同,可以互相替换。
C.“中”与《荀子·劝学》中“木直中绳”的“中”读音相同。
D.“大而厚实”是由两个形容词和一个虚词组成的并列短语。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真的是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 ① 。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将一门技术掌握到 ② ,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发挥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精彩的更多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要求人们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都体现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 ③ 。
2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4.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3分)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杜工部颠沛流离,吟哦“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苏东坡被贬黄州,高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林则徐戍守伊犁,口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孟晚舟羁押千日,坚信“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曾经历了人生的“失意”,却反而成就了他们“诗意”的人生。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人生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 B(乡土社会不是 “无治而治” 的社会,“无治而治” 的社会是材料中提到的一种理想的 “无政府” 状态,但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2. D(A 项 “确定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 错误,原文是 “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B 项 “所以民法典重点关注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强加因果;C 项 “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了社会根基” 错误,原文是 “通过民法典的施行…… 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将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是 “必将”,并非已经实现。)
3. A(A 项出自《法经》,是法律条文,体现的是法治,而非礼治。B 项体现了遵循父亲之道的礼;C 项是关于日常行为规范的礼;D 项曾子遵循身份地位对应的礼。)
4. ①这句话体现了儒家的德治与礼治思想,强调用道德引导、用礼来规范民众行为。②在现代和谐社会构建中,德治与礼治有重要意义。德治能从内心引导民众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礼治通过传统习俗、社会规范等,使民众在行为上有准则可依,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序。③与法治相辅相成,法治靠外在强制力约束,德治礼治注重内在自觉,共同推动社会有序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得 4 分)
5. ①适用范围更广:民法典适用于整个国家社会,涵盖众多领域和人群,而礼治主要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②规范更明确系统:民法典对民商事活动等有明确具体的行为规则和制度体系,礼治更多是社会公认合式行为规范,相对模糊宽泛。③更具时代适应性:民法典能适应现代社会变迁和发展需求,及时回应新问题,礼治在变迁快的时代难以有效维持秩序。④保障力量更强:民法典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礼治靠传统和个人习惯维持,强制力较弱。(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得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5 分)
(一)课内文言文(每小题 2 分,7 小题,共 14 分)
6. B(A 项 “高”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善” 形容词作名词,善行。B 项 “直” 形容词作动词,变直;“水” 名词作动词,游泳。C 项 “日” 名词作状语,每天;“上”“下”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 数词作形容词,专一。D 项 “鼓” 名词作动词,弹奏;“耻” 意动用法,以…… 为耻。)
7. D(A 项 “墟里烟” 的 “墟” 是 “村落”;B 项 “声非加疾” 的 “疾” 是 “强,这里指声音宏大”;C 项 “却坐促弦弦转急” 的 “却” 是 “退回”。)
8. C(“因” 是 “依据”。)
9. B(A 项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应为 “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宾语前置;C 项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应为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扬州路烽火”,定语后置;D 项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应为 “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宾语前置。)
10. B(①“博学”,古义是广泛地学习,今义是学识渊博;④“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党羽;⑤“因为”,古义是于是创作,今义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⑥“众人”,古义是一般人,今义是很多人;⑦“不必”,古义是不一定,今义是不需要。②“贤”,古今都有 “贤德” 之意;③“相似”,古今都有 “相像” 之意;⑧“风雨”,古今都指自然现象。)
11.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中的 “六艺” 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12. D(①使动用法,使…… 战栗,使…… 震惊;②③⑩名词作动词,弹奏、下雨、低于;④⑥⑧形容词作名词,圣人、小的方面、弯曲的弧度;⑤⑦名词作状语,从中间、在夜里;⑨形容词作动词,浸湿。)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3. BDF(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
14. D(“察纳雅言” 中 “雅” 是 “正确的”,与文中 “雅善长短句” 的 “雅” 意思不同。)
15. A(“单枪匹马捉住两个叛徒” 错误,是辛弃疾和众人谋划后到金营擒住张安国。)
16. (1)(辛弃疾)和众人谋划说:“我因为主帅而归顺朝廷,没想到发生变故,用什么复命呢?”(“缘”“期”“何以” 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
(2)当时枢密院有不喜欢这样做的官吏,多次阻挠这件事,辛弃疾行动更加尽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乐”“沮挠”“夺” 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
17. ①希望陛下深思百姓为盗的原因,讲求消除盗贼的方法;②告诫州县,以关爱养育百姓为意;③创建飞虎军,专门听从帅臣节制调度,威慑夷獠。(每点 1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8. B(“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 错误,“五亩渐成终老计” 是说逐渐有了终老于此的打算。)
19. ①落寞苦闷:首联写黄州环境荒僻,诗人被贬于此,有落寞之情;颔联 “新扫旧巢痕” 暗示官场失意,心中苦闷。②随遇而安:“五亩渐成终老计” 体现诗人无奈之下有了在此终老的想法,有随遇而安之意。③期待希望:尾联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借与东风约定、梅花返魂,表达对朝廷重新起用自己的期待。(每点 2 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12 分)
20. (1)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16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Ⅰ(本题共 2 小题,7 分)
21. ①树和草有明显的区别;②而不像树的茎是实心的。(每句 2 分)
22. C(“木直中绳” 的 “中” 读 “zhòng”,文中 “中空” 的 “中” 读 “zhōng”,读音不同。)
(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本题共 3 小题,9 分)
23. ①不谋而合;②炉火纯青;③坚实基石。(每处 1 分)
2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更多精彩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发挥积极行动起来” 句式杂糅,“精彩的更多故事” 语序不当。)
25. ①构成:三个 “要有…… 精神” 结构相似、语气一致、内容相关,构成排比。②效果:增强语势,强调了实现中国梦需要实干、执着、创新等工匠精神,丰富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使表达更有感染力。(每点 1 分,分析 1 分)
四、写作(60 分)
【立意参考】
①可从 “失意” 与 “诗意” 的辩证关系立意,如 “失意铸就诗意,困境成就人生”,阐述在困境中坚守乐观、豁达、爱国等情怀,从而成就富有诗意与价值的人生。②从经历 “失意” 后如何成就 “诗意” 人生的角度,如 “以信念之笔,绘失意之景为诗意之境”,强调信念、乐观、奋斗等在人生转变中的作用。③从当代青年面对人生困境应有的态度出发,如 “当代青年当于失意中绽放诗意芳华”,论述青年要以积极态度对待挫折,在困境中追求人生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