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重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力
【学情分析】
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比如“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它们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这样的话在这一节就不要求从道理上说清楚。学生“只要能意会不一定能言传”。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通过分析生活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知道重心的概念;了解重力的由来。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重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掌握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以及重力方向的应用。
【新课导入】
通过提问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跳起来后总是会落回地面吗?”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存在。
播放一段关于重力的短视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讲解】
一、重力的大小
[师]请学生观察课件的图片。
[师]提出问题:图片中各种研究对象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还知道哪些与它们有相同特点的运动?
[生]这些物体最终都要下落到地面上(或地面附近)。
[师]教师总结: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作用,从而使它们最终都要下落到地面上(或地面附近)。
我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作重力。
二、重力的方向
1.提出问题
[师]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教师可以出示一个大钩码和一个小钩码,提出问题:根据你的经验,哪个钩码收到的重力大,为什么?你能不能提出一个问题?
[生]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2.猜想
[师]引导学生积极猜想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生]物体质量越大,所受重力越大;物体质量越小,所受重力越小。
3.设计实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和表格。请各小组交流方案和表格,帮助总结出实验方案和表格。
4.进行实验。
请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提出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现规律。
5.分析与论证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并提醒学生计算G与m的比值,引导学生发现G与m之间的规律。通过计算G与m的比值发现规律:
G与m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定的,即G与m成正比。
即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9.8牛/千克(用g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G=mg。
设计意图:实物展示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这里对教学内容顺序进行调整是为接下来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做好铺垫。
总结:这节课我们对重力的一些基本知识做了研究。知道了什么是重力的由来,重力的三要素
【课堂小结】
(一)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力的概念、产生原因、方向及大小计算公式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解释和分析各种与重力相关的现象。
【板书设计】
第3节 重力
一、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三、重力的大小
1.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g取9.8 N/kg
2.重力跟质量的关系:G=mg
3.在粗略计算时,g取10 N/kg
四、重心
1.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五、重力的由来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
【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重心的概念,除了教材中展示的物体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找找圆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相同玻璃杯的重心位置,加深学生对重心的理解。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