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力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断加强,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是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性质及作用,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难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特别是物体在复杂力场中的平衡条件。
【新课导入】
(一)新课导入
力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人推车,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双手拉弹簧,人用了力,弹簧受到了力.人可以对物体施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力.
【新课讲解】
1. 力的概念(5分钟)
讲解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强调力是一个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建立力的概念,理解其矢量性质。
2. 力的性质(5分钟)
讲解力的性质:相互性、同时性、矢量性。
通过举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图示,加深学生对力的性质的理解。
3. 力的作用效果(5分钟)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如推车、拉伸弹簧等。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4. 实验探究:力的测量(5分钟)
实验步骤:
a. 介绍弹簧秤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b. 演示使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体受到的重力。
c. 引导学生观察读数,理解力的大小表示。
d. 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不同物体受到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强调实验安全和准确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5. 力的种类(5分钟)
讲解接触力(如推力、拉力、支持力等)和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等)的概念。
通过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种类的力。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力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互动环节】(10分钟)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力的实例,并区分是接触力还是非接触力。
分享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点评。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补充更多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并强调力的作用效果。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深入探讨了力的概念、性质及其作用,通过实验演示与讲解,使同学们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操作能力、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升。同时,对物理学科的魅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养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其中,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同学们在课后进一步巩固与提升,以更好地掌握力的基本知识。
【板书设计】
第1节 力
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中, 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者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示意图: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注意:同一图中,表示多个力时,线段长度与力的大小的比例要一致)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有施力物体的同时就有受力物体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颇为完善,教学内容紧密贴合新课标的要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颇为丰富多样,能够切实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知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演示环节尚需进一步细致入微,课堂练习与作业的难度与数量还需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学习服务。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