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弹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力
【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应注意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用品做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在探究实验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规律,同时重点突出“猜想”与“分析讨论”两个环节.进一步加深对“图象法”和“等效法”的理解.
【教学目标】
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
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弹力的产生原因及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新课导入】
师提出问题:“弹力是怎样一种力?拉弹簧为什么会有以上两种感受?”
这个体验既能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胡克定律做铺垫,也是学生都熟悉的感受,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带着思考和问题进入新课
【新课讲解】
1. 弹力的概念(5分钟)
讲解弹力的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称为弹力。
强调弹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必须接触;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建立弹力的概念,理解其产生的条件。
2. 弹力的性质(5分钟)
讲解弹力的性质: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其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并指向恢复原状的方向。
通过举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弹力的性质,如弹簧的拉伸和压缩。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图示,加深学生对弹力性质的理解。
3. 弹力与形变的关系(5分钟)
讲解弹力与形变的关系: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举例说明弹力与形变的关系,如弹簧秤的工作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为后续的定量计算打下基础。
4. 实验探究:测量弹力(5分钟)
实验步骤:
a. 介绍弹簧秤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b. 演示使用弹簧秤测量不同形变程度下的弹力大小。
c. 引导学生观察读数变化,理解弹力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d. 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不同形变程度下的弹力大小,并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强调实验安全和准确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5. 弹力的种类(5分钟)
讲解常见的弹力种类: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并解释它们实质上都是弹力。
通过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种类的弹力,并理解其作用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弹力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互动环节】(10分钟)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弹力现象,并尝试解释其原理。
分享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点评。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补充更多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并强调弹力的作用效果和应用价值。
【课堂小结】
1.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学生刚接触到力,对于应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还是不太熟练,所以本节课应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布置作业】
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图片,让学生识别并解释其中的弹力现象。
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如判断弹力的方向、计算弹力的大小等,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讨论完成。
【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1.弹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2.塑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塑性,这样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3.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4.弹力的产生条件:(1)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
5.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及使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各个环节设计比较合理,衔接流畅,师生互动融洽,课堂氛围活跃而有序。本着请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原则,能进行分组实验的环节都设计为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学生用手捏玻璃瓶后看到吸管内液面明显上升而发出惊呼时,作为老师觉得这个设计是正确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并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教学效果要远比播放视频好。后面的分组探究实验更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自主选择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组合传感器,进行实验,用软件记录数据并拟合画图,进而得出结论。从猜想到得出结论,经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高效又精准,使得胡克定律的得出和讲解水到渠成,便于学生掌握。教师的语言简练严谨,若语言能更丰富、更生动些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