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LET’S START
往 事 依 依
LET’S START
【教学目标】
1.领悟“往事”对作者成长的影响和激励作用,认识本文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品味精美语句及其蕴含的丰富感情,体会作者的“依依”之情。
3.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学会组织安排记叙类文字的一般方法。
LET’S START
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有许多难忘的往事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往 事的文章——《往事依依》。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于漪,她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几件往事, 表达了对文学的热爱之情。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回忆,感受文学的魅力。
LET’S START
二、作者介绍
于漪老师, 1929年生,江苏镇江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她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 文教学规律,坚持教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2019 年,相继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称号。
LET’S START
三、字词积累
徜徉 (cháng yáng) 浩渺 (miǎo)
雕镂 (lòu) 险峻 (jùn)
水泊(pō) 慷慨(kāng kǎi) 狼 狈(bèi) 逃窜(cuàn)
婵娟 (chán) 角色 (jué)
镌刻 (juān) 眼花缭乱 (liáo)
LET’S START
导学一:
搜集整理课文中提到的古诗词,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抄写在横线上并写出你体会到的情感和趣味,与小组同学分享。
霜 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诗人李商隐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深秋夜景。借神话传说,想象丰富,展现了月夜的冷艳之美。在这首诗中,我最喜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一句。青女和素娥在诗里是霜和月的象征,诗人不仅描述秋夜的自然景象,还通过“耐冷”和“斗婵娟”这样的表达,写她们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反映自己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
导学二:在记叙中善用领起句,可以让文章层次更清晰。默读课文,勾画并摘录文中的领起句,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大意。
①
②
③
④
总起句
领起句
总结句
小时候,我住的小屋
里挂着一幅山水画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文梳理
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
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
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进。
LET’S START
导学三:运用默读技巧研读课文细节,体会昔日之“我”的所思所感,寻找学当下之“我”对往事的追忆及感悟,并完成下面的阅读手记
昔日之“我”
摘录所感:
【看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
【聆听教诲】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我的发现:叙事之处,见昔之所感
读《千家诗》 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
听老师讲课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LET’S START
当下之“我”
摘录所悟:
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 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我的发现:
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道理之处,见今之所悟
导学四:梳理文中含义丰富、形象鲜明的四字词语,探究词语的情感类型,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妙。
(1)按照词语的情感类型,完成下页图。
情感类型
怀念眷恋
往事依依
雄伟险峻 风光流转 春花秋月
夏云冬雪 ③cháng yáng( )山水
烟波浩渺( )
词语梳理
年华似水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百看不厌
热爱自然
徜徉
miǎo
气象万千 丽日蓝天 红紫芳菲
橙黄橘绿
情感类型
导学四:梳理文中含义丰富、形象鲜明的四字词语,探究词语的情感类型,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妙。(1)按照词语的情感类型,完成下页图。
愉悦满足
悲歌慷慨 感慨万端 镌刻在心 千古兴亡
词语梳理
乐在其中 津津有味 心旷神怡
深沉感慨
歌颂赞美
浓浓郁郁 注满情思 谆谆教导
(2)任选一种情感类型,摘录原文,参照示例,赏析字里行间的“依依”之情。
【示例】
情感:怀念眷恋
原文: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
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赏析:文章开头运用了“年华似流水”的鲜明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时光流
逝的特点,又用鲜明的对比来突出那几件事在作者的心里并不会随
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去,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往事
的怀念眷恋——涌动着一股情感的热流。
LET’S START
(2)任选一种情感类型,摘录原文,参照示例,赏析字里行间的“依依”之情。
歌颂赞美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别注满情思的眼睛。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入情入心的诵读、凝聚在眼睛里的深情,“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还感染着“我”、鼓舞着“我”。表达了作者对国文老师的歌颂赞美与怀念之情。
导学五:于漪在教写作时说:“模仿与脱胎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途径。”请字台你回忆一件学习往事,模仿课文,运用双重叙事视角,写一小段文字,表达的感悟
下图可以帮你构思:
写作助手
学习往事:
找到这件事的情感触发点
梳理相关的人事、物
描写印象中最深刻的画面
运用双重叙事视角写成长经历
那时的内心情感
当下的成长感悟
LET’S START
提示:
“学写往事”评价表
角度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优秀|良好|一般|待提高) 自评
触发点清晰,与往事紧密相关,能够激发读者兴趣
描述具体,情感真实,能够引起共鸣
细节丰富,能够生动展现往事场景
现实与回忆的联结 过渡自然,能够将现实生活与往事回忆巧妙结合
成长感悟的深度 感悟深刻,能够体现个人成长和对生活的理解
词汇的丰富性 词汇选择恰当,能够准确描述场景、表达情感
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多样,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美感
句式的节奏感 句式结构多样,节奏感强,能够吸引读者
语言的创新性 勇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使文本具有个性和创意
整体表达的流畅性 表达流畅,语言生动,能够吸引并保持读者的注意力
叙事脉络构建
语言生动表达
触发点的明确性
印象的深化
细节的想象力
LET’S START
课后拓展
结合下面的选文及课文,从昔日之“我”和当下之“我”两个角度探
拓展讨:这些学习生活经历对“我”分别有什么重要的成长意义 对你的成长有何启示
我考入正谊中学,录取的不是一年级,而是一年半级,由秋季始业改为春季始业。我只待了两年半,初中就毕业了。毕业后又留在正谊,念了半年高一。杜老师就是在这个时候教我们班的,时间是1926年,我十五岁。他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与描绘风景抒发感情有关。我不知天高地厚,写了一篇带有骈体文味道的作文。我在这里补说一句:那时候作文都是文言文,没有写白话文的。我对自己那一篇作文并没有沾沾自喜,只是写这样的作文,我还是第一次尝试,颇有期待老师表态的想法。发作文薄的时候,看到杜老师在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等于他重新写了一篇文章他的批语是:
LET’S START
短短一句话,可以说是正击中了我的要害。古文我读过不少,骈文却只读过几篇。这些东西对我的吸引力远远比不上《彭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等等一类的武侠神怪小说。这些东西被叔父贬为“闲书”,是禁止阅读的,我却偏乐此不疲,有时候读起了劲,躲在被窝里利用手电简来读。我脑袋里哪能有多少古典呢 仅仅凭着那几个古典和骈文日用的词句就想写“花样文章”,岂非是一个典型的癞蛤蟆吗 看到了杜老师批改的作文,我心中又是惭愧,又是高兴。惭愧的原因,用不着说。高兴的原因则是杜老师已年届花甲竟不嫌麻烦这样修改我的文章,我焉得不高兴呢 离开正谊以后,好多年没有回去,当然也就见不到杜老师了。我不知道他后来怎样了。但是,我却不时怀念他。他那挺着大肚皮步履蹒跚地走过操场去上课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要作花样文章,非多记古典不可。”
——季羡林《我的前半生》
LET’S START
示例]季羡林回忆昔日杜老师为自己批改作文,让自己意识到在文学修养上的不足。这一经历教会了他谦逊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他对古典文学深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我们也应多读经典,多积累古典知识。
于漪的昔日往事都与读书学习的经历有关。读书看画,培养了好读书的兴趣;听老师讲课,能启心智,长见识,陶治性情。
这些“金色往事”体现了在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成长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敬重老师,珍惜课堂。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LET’S START
小结
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学生时代几件印象深刻的往事来抒发自己对读书的热情,表达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劝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且要热爱文学。
LET’S START
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回忆自己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写一写自己学习生活中难忘的事,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