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世界的聚落(课件41张)-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件(2024湘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4.2 世界的聚落(课件41张)-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件(2024湘教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2-12 08:1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2024」湘教版地理新教材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居民与文化》|第二节|
活动:课前探索
材料: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有一座修建在山顶上的县城。整个县城由一条长约6 000米的主干道贯穿,最窄处不足30米,最宽处 也仅300米,像一条长龙横卧在海拔1700米的山脊之上,这就是被称为 “天空之城”的绿春县城。
(1)绿春县建在山顶上有哪些优势?
县城建在海拔1700米的山顶上,四周被森林覆盖,空气质量优良、气候宜人、生态环境优美、免受洪涝侵袭,能够节约耕地等。
活动:课前探索
(2)讨论分析:结合视频等材料,分析绿春县城怎样利用地形地貌彰显其景观特色?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
①绿春县位于山区,地形崎岖,他们就利用当地的地形特征,因地制宜在山顶修建了县城,凸显位置优势。
②可能遇到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城市建设平地少,发展空间有限,交通不便等问题。
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描述乡村聚落景观和城市聚落景观的差别。
2.结合实例分析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和主要形态,能描述聚落由乡村演变为
城市的过程,分析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3.知道聚落的形成、发展、各地民居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关系。
聚落的景观特征
part 01
—聚落的景观特征—
活动:自学探究
活动安排:阅读课本68-69页的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学习任务(3分钟)。
时间安排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
(2)不同聚落的生产方式有什么不同?
(3)你居住的是什么聚落?有什么特征?给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
聚落
聚落是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是人类聚居和劳动的场所,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环境。
—聚落的景观特征—
聚落的形式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镇聚落和 乡村聚落,一般情况下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镇聚落。
乡村通常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主的聚落。
城镇是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乡村
城镇
—聚落的景观特征—
聚落的形式—乡村
农业生产活动
建筑密度较低
低层建筑
道路少,窄
牧村
渔村
农村
—聚落的景观特征—
聚落的形式—乡村
分散型乡村聚落
密集型乡村聚落
呈点状,松散布局的村落
村落规模较大,分布紧凑
—聚落的景观特征—
聚落的形式—城镇
非农业生产
建筑密度较高
人口密集
道路多,宽敞
—聚落的景观特征—
归纳小结:聚落的形式
生产活动
人 口
建筑特点
交通特点
农业生产活动(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乡村聚落
城镇聚落
非农业生产活动(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
人口少、分布分散
人口少、分布分散
密度较低、平房或底层建筑
建筑密度较高、楼层高
交通线路少且路面等级低
道路密集、四通八达
活动:乡村聚落和城镇聚落
(1) 一般情况下,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镇聚落,那么思考一下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农业生产率提高,乡村规模扩大,农村劳动力开始转向工业生产。
房屋密集度提高,农舍和牲畜棚圈逐渐发展成为住宅区,建筑物从低矮的农舍逐渐转变为多层住宅和商业建筑。
演变
变化
活动:乡村聚落和城镇聚落
(2)思考分析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化
随着城镇的发展,人口和产业进一步地扩大和集中,建筑增多,规模变大,城镇逐渐扩展为城市。
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筑密度增大,并向高层发展,城市道路系统质量和等级提高,越来越密集、复杂。
演变
变化
活动:乡村聚落和城镇聚落
(3)举例分析思考城镇与城市的景观特征越来越相似,如何区分?
人口规模不同
城市的规模和人口规模更大,人口更为稠密,能够容纳更多的居民和工作机会。
功能的不同
城市比城镇的功能更加多样,拥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供更多的公共开敞空间 。
活动:乡村聚落和城镇聚落
(4)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①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包括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②城市拥有现代化的设施和便利的生活环境,包括丰富的商品、良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 ;
③交通工具也会发生变化,更加依赖地铁和公交。
变化
活动:乡村聚落和城镇聚落
(5)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①河流干支流交汇处航运条件优越,有三个方向的航道,水资源丰富。
②河流入海口多形成的三角洲,土壤肥沃,发展农业的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利。
这些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从而吸引人口聚集。
—聚落的景观特征—
探究: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标志
城市人口
第一产业
城市用地
比重
劳动力转移
规模
上升
第二、三产业
扩大
—聚落的景观特征—
探究:城市化
讨论分析:读图 4-11、4-12,想一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问题?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问题
①城市用地紧张和人居环境变差;
②交通需求激增,导致交通拥堵;
③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住房紧张;
④工业和交通排放增加,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⑤教育资源紧张 。
—聚落的景观特征—
探究:城市化
讨论分析:读图 4-11、4-12,想一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问题?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建设卫星城和开发新区
拓宽干道和修建环城公路
建设城市高架公路和地铁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建设经济适用房
聚落与地理环境
part 02
—聚落与地理环境—
探究:聚落的形成
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聚落的空间形态和组织结构会有很大的差别。
—聚落与地理环境—
探究:聚落的形成
在农区或林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不会频繁迁移。
在牧区,有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
在渔业区,还有以渔船为居室的船屋聚落。
—聚落与地理环境—
探究:聚落与地理环境
(1)观察地图中聚落的形态分布。
(2)思考分析该聚落一般分布在哪里?
团块状聚落
团块状聚落一般分布在地形以平原为主的地区,通常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聚落与地理环境—
探究:聚落与地理环境
(1)观察地图中聚落的形态分布。
(2)思考分析该聚落一般分布在哪里?
条带状聚落
多分布在河谷地带或交通干线沿线,因地势较为平坦,水源丰富,且交通便利,人们往往沿河流或道路修建房屋。
地坑院
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黄土层堆积深厚,土质结构紧密,具有抗压、抗震、抗碱的作用。这种特殊的土质使得地坑院的建造成为可能,并且其坚固耐用。
蒙古包
草原游牧民族的民居形式
蒙古包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精巧方便,拆卸运输很容易,且美观实用。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
活动:聚落与地理环境
探究合作“读图4-17、4-18,看一看,东南亚传统民居与北非传统民居各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干栏式民居(高脚屋)
特色:房屋底部架空,房屋墙体薄、门窗大、房顶较陡,能够有效通风透气、防潮防湿、防止蛇虫侵害等;
关系:当地湿热的环境,有较丰富的木材、竹子,房屋采用竹子和木材等,就地取材。
活动:聚落与地理环境
探究合作“读图4-17、4-18,看一看,东南亚传统民居与北非传统民居各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北非的传统民居
特色:门窗较小,房屋墙体较厚,屋顶多为平顶,多采用石材和泥土等材料修建 。
关系:北非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厚墙体可以起到隔热保凉的作用,而小窗户则有利于通风和减少阳光直接照射 。
活动:聚落与地理环境
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下列材料,试着解释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
材料一: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墙体厚实
防寒保暖
窗户小,双层窗户
保暖
屋顶高耸
便于排雪
活动:聚落与地理环境
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下列材料,试着解释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在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墙体单薄
门窗大
通风散热
防潮透气
完备的排水系统
降水较多
利于排水
—聚落与地理环境—
探究: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开发
讨论: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传统聚落的保护,有不同的观点。你赞成下列哪一种观点 说出你的理由。
建新如旧
拆旧建新
整旧如新
修旧如旧
传统聚落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对保存历史文明的遗存、保护人类多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保持地域特色、保护地方乡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传统聚落的保护,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不破坏原有风貌的修复.
圆锥石顶屋
1996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意大利的阿尔贝罗贝洛被人称为“天堂小镇”,这里保存着1000多座造型奇特的圆锥石顶屋,走在小镇的街道上,满眼所见都是白色的圆锥石顶屋。
日本合掌屋
1995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不用任何钉子,只用绳子绑扎或采用较有黏性的木头来接合房屋架构。屋顶特别建成倾斜的60度,既防止雨水浸透,又可让雪滑落避免积雪。
—小结归纳—
课堂小结
聚落的景观特征
聚落与地理环境
定义: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乡村
世界聚落
形成、分布、形态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在平原地区,聚落可能聚集呈团块状
沿河流等地,聚落可能呈条带状分布
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主的聚落
建筑密度较低、平房或底层建筑
城镇
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建筑密度较高、楼层高
下图为某区域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甲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乡村,这里有河流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有田野
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2.甲聚落地处( )
A.冰天雪地的高原 B.干旱缺水的荒漠
C.地表崎岖的山区 D.灌溉便利的平原
—小结归纳—
课堂练习
B
D
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杰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结归纳—
课堂练习
3.对上述四处民居的设计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
B.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
C.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
D.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多台风,茅草屋便于拆卸
D
—小结归纳—
课堂练习
4.下图中箭头A、B指向的是两个乡村聚落,它们都位于河流沿岸,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 试分析形成这两个乡村聚落的有利条件。

(2) 哪个聚落更容易发展成城市聚落?为什么?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箭头B指向的乡村聚落更容易发展成城市聚落。因为B处乡村聚落位于河流汇合点,借助便利的水上交通,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聚集、中转,所以更容易形成城市聚落。
「2024」湘教版地理新教材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居民与文化》|第二节|
听闻少年二字,
应与平庸相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