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2 17:2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同步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认识水陆交通的变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唯物史观】探究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探究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和主要交通工具,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航线和工业革命后交通运输业的概况,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交通运输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古近代交通发展的表现与特点。
教学难点:交通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情景创设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相结合。
教学设计:
1.本课是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的第一课。上承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下启本单元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涉及原始社会到近代社会几千年的交通变迁史,时间跨度大。教材分为四个子目《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交通与社会变迁》,前三子目阶段特征明显,着重强调经济发展对交通的作用,最后一子目则强调交通对经济的反作用。
2.高二的学生已经完成了中外通史课程的学习,已初步具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等分析历史问题,但分析问题的角度还不够全面。此外,对于交通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切身的体会,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联系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等内容,从交通与社会变迁角度引导同学们重新审视这些内容时,一方面同学们已经有相关知识基础,容易理解;另一方面还应该帮助同学们转换视角,从交通与社会变迁角度进行深度学习而不是浅层的全面了解。
3.通过地图、图表和文字材料,概括出不同时期交通发展的特点,交通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影响交通发展的因素、交通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我国古代有很多神话故事,大家比较熟悉的“嫦娥奔月”、“八仙过海”、“愚公移山”等故事,一定程度上依稀透露出我国古代先民们为发展交通事业而呕心沥血或奇思妙想。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交通事业有哪些探索与发展?社会又会因此有哪些改变?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开启本课的学习。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
(一)交通含义:
指人、物和信息在两地之间的往来、传递和输送,包括运输和通信两个方面。狭义的交通专指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属于第三产业。运输有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道五种方式,邮电包括邮政和电信两方面内容。
(二)陆路交通:
1.天然道路:
(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2)人类转向定居,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
(3)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2.人工道路:
(1)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2.人工道路:
(2)表现: 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问题探究: 阅读下图结合所学,分析古罗马和秦朝交通的特点及其所起的历史作用。
提示:
(1)特点:
①都是以都城为中心;
②遍布全国,分布广泛;
③都由国家组织修建;
④道路建设有统一的规范。
(2)作用:
①政治:有利于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行政效率的提高;
②经济: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
③军事:适应了开疆扩土、巩固疆域的军事需要;
④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
⑤消极: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三)水路交通
1.运输工具:
2.交通道路: 运河的开凿
问题探究: 观察地图指出元朝大运河的变化及原因,并分析运河遗产的价值。
学思之窗: 人类历史表明,运河的开凿与利用促进了城乡发展,滋养了社会文明,传播了科技文化,便利了商贸交通。运河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其对运河沿线城市地位与价值的改变方面。其次,运河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可能是国家、地区甚至是国际层面的。运河的开凿利用有时会影响某个国家的历史走向,或在某个地区或世界战略格局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运河承载着水路交通与航运经济的同时,也发挥着文化交流的作用。如今,运河还衍生出诸多颇具时代特色的新功能,在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休闲资源建设等方面,有着巨大潜力。总之,运河的开凿与利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的共同追求与梦想。
提示:
(1)变化: 裁弯取直,不再经过洛阳,增加海运。
(2)原因:政治中心北移和经济重心南移。
(3)价值:
①促进了城乡发展,滋养了社会文明,传播了科技文化,便利了商贸交通;
②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的共同追求与梦想;
③还衍生出诸多颇具时代特色的新功能,在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休闲资源建设等方面,有着巨大潜力。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一)中国古代对海洋的探索
1.表现:
问题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古代中国的探海之路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
材料一 “中国有悠久的海洋航运史,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航海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战争对海洋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贸易快速发展。秦朝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也使开辟海上航线成为可能。汉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了进一步,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为了补充河运不足,开创了大规模海运漕粮。明前期,1405-1433年,郑各七次下西洋,开创了15世纪世界大规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壮举。”
——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材料二 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舰可载百余人,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
——南宋《梦梁录》
提示:
(1)特点:
①历史悠久;
②发展迅速;
③长期领先;
④影响深远。
(2)原因:
①战争和贸易的要求;
②秦以后大一统局面;
③造船和航海技术(指南针)的进步;
④巩固统治的需要;
⑤强盛的国力支撑。
(二)世界古代各地对海洋的探索
1.局部探索:
(1)概况:
①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②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③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2)特点:
①受制于航海技术,以狭窄易通过的海域为。
②范围窄、规模小,局部探索。
③主要从事掠夺和贸易活。
2.全球航路: 《纲要(下)》第6课
(1)新航路开辟: 15世纪末16世纪初
(2)其他探索:
3.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三)洲际运河的开通(全球航路优化)
1.苏伊士运河:
1869年开通,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是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也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
2.巴拿马运河:
1914年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自1914年至1979年间,巴拿马运河一直由美国独自掌控。1979年运河的控制权由巴拿马运河委员会(由美国和巴拿马共和国共同组成的一个联合机构)掌控,自1999年12月31日起巴拿马正式掌握全部控制权。
能力提升: 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不同。结果的巨大差异对当今的启示。
启示:
(1)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要“求真务实”,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2)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发展之际,我们应当更加开放,走向世界,加强国际合作。
(3)中国是一个拥有传统农耕文明的大陆国家,“安土重迁”的思想浓厚,但作为现代中国人,应该积极培养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必须拥有开发海洋、向海洋进军的伟大勇气与坚强毅力。
(4)谋求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文化魅力为支撑。在积极倡导开展和平友好外交的前提下,必须同时运用经济手段、军事手段和文化魅力提升并确保自身的大国地位。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一)火车与铁路交通:
1.火车的发明与影响:
(1)条件: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
(2)发明:1814年史蒂芬逊改进了蒸汽机车。
(3)影响: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2.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1)1876年,淞沪铁路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
(2)1881年,唐胥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3)1909年,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陡坡问题。
问题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特点及影响。
材料 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梗;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
提示:
(1)特点:
①起步晚、数量少、发展缓慢。
②区域分布不平衡。
③多为列强控制(半殖民地化)。
④从技术引进到自主设计建设。
⑤推动了社会力量壮大和近代化发展。
(2)影响:
积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近代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具体表现:
①经济:打破了中国内地的封闭状态,加强了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加速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瓦解。
②城市化:推动了中国城市化,使一大批近代城市在铁路沿线兴起,并成为所在地新的经济中心。
③政治:加速了近代中国的一体化,打破了封建时代中国的分散落后状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④社会:铁路建设对封建的陋习等,也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消极:
近代铁路掌握在列强手中,成为列强侵略和征服中国的工具。
(二)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
1.轮船的产生与发展:
(1)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2)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3)蒸汽机、内燃机成为驱动船舶的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
2.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发展:
(1)19世纪20年代,西方轮船开到中国;
(2)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徐寿设计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3)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思考点”: 你怎样理解轮船招商局在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意义?
材料 当时沿海和长江航运已为外洋垄断,新成立的招商局简直没有“立足”之地,于是李鸿章为招商局争取了运送漕粮和一些官府物资的专权:此举是轮船招商局得以维持的关键。
轮船招商局的建立.确实达到了“分洋商利权”的目的。仅1873年(同治十二年)到1876年(光绪二年)间.外国航运公司收入总共损失四百九十二万三千两,这期间中国商人少付给外国商人的费用当在十三万六千两以上。
——张文华《帝国护卫:晚清中兴四名臣》
提示:
①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打破列强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是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②引进西方股份制,在中国走出一条招商引资募股方式创办的企业之路。
③率先采用新式交通工具和实行近代经营管理制度,培养第一批航运经营管理人才。
④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三)自行车、汽车的出现和发展
1.自行车的出现和发展:
①18世纪末,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了最早的自行车。
②1817年,德国人德莱斯发明了带车把的木制两轮自行车。
③1887年,英国人劳森完成了链条驱动自行车的设计,英国人邓鲁普研制出充气轮胎,自行车商业化,批量生产并投入市场。
④最初十分昂贵,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才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之一。
2.汽车的出现和发展:
①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②但在20世纪之前,汽车还不够普及。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一)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1.政治:加强政府对各地区控制,提高国家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2.经济:交通建设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
3.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交流,推动民族融合。
(二)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三)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高考真题演练:
1.(2024·安徽卷)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元朝政府为了解决北方粮食赋税运输的问题,反而促进海运发展,这体现了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南方税粮的运输,和江南粮食商品化无关,排除A项;长江流域经济是否趋于平衡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涉及多个方面的数据和指标。而题目仅聚焦于元朝政府为了解决特定区域的粮食运输问题而采取的措施。题目中并未提及长江流域经济的整体状况或变化趋势,排除C项;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不符合史实,这时重心还是在东南地区,排除D项。
2.(2023·北京卷)“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2023·江苏卷)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解析】 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数量很多,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粮食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反映出南方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故选A项;由“由运河输往江南”、“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可得,长途贸易不只依赖海路,还有运河运输的路线,排除B项;题目主旨是指南北方之间的粮食运输及其功用,并不是比较南北方粮食亩产量的高低,且当时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的粮食亩产量应该高于北方,排除C项;题干只是提到大豆和豆饼为主的粮食运输及其功用,并没有关于商人资本控制生产领域的信息,排除D项。
4.(2022·全国乙卷)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的航运业迅速发展,使其既需要对外殖民扩展,也能够支撑其对外殖民扩张,其船队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故选B项;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经济虽发展迅速,但与英国仍有差距,达不到“世界工厂”的地位,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德国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是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是电和内燃机,而非蒸汽机,排除C项;据所学,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规定德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而非共和政体,排除D项。
5.(2022·北京卷)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
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
【解析】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处处有路透长安”指条条路都可以通向长安城,即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故选D项;长安城自公元前202年开始修建,而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才建立,“借鉴”说法错误,时间不符,排除A项;“密集”说法错误,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变,且材料不涉及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状况,排除B项;路不等于商路,且材料不涉及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
6.(2022·辽宁卷)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解析】 材料重在强调南北各地的磁窑基本都分布于江河附近,由此反映出水运业对制瓷业发展的影响,所以答案选C项。材料只是强调磁窑与地理环境关系,没有体现南北经济力量比较的信息,也没有明确磁窑的经营主体和磁器的销售方向问题,所以排除A.B.D三项。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古代的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
(一)交通含义
(二)陆路交通
(三)水路交通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一)中国古代对海洋的探索
(二)世界古代各地对海洋的探索
(三)洲际运河的开通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一)火车与铁路交通
(二)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
(三)自行车、汽车的出现和发展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处理上,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生活;既要避免生硬的材料堆砌,又要渗透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古今、中外对比,加强和学生的共鸣的同时有把探究的内容进行现实联系,设置思考题,引发学生思考,教学效果较好。
由于课堂时间,突破重难点等方面,教学过程较少涉原始社会和世界史交通成就,有关“新航路开辟与工业革命时期交通发展”环节也是服务于中国近代交通史。学生仅通过课堂上的学习,难免印象不深刻。需要在课后进行完善。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