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统编版六上第八单元第3课时 少年闰土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统编版六上第八单元第3课时 少年闰土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1 17:42:15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少年闰土
(部编版)六年级

www.21cnjy.com
第3课时

素养目标
目录
回忆童年

词语乐园

人物画像

生字指导


课后作业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通过熟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闰土的外貌、动作描写,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身手敏捷的农家少年。
学习抓住人物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能抓住关键词句, 借助资料,体会“我”对自己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回忆童年
他是在阳光灿烂的午后,一起捉过迷藏、追逐过蝴蝶的知己玩伴,他是暮色深沉的夜晚,一起探险、寻宝的队友,他们或许早已各奔东西,但那份纯真的友谊,就像蜜糖一样甜蜜,永远留在心底。
可以讲一讲你和他之间的小故事吗?
讲一讲童年的故事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你知道这位少年是谁吗?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它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和社会风貌。
1919年12月,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性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深刻隽永的人物形象。
走进人物背景

词语乐园
自读课文《少年闰土》读准字音。
结合文中人物和有关资料,读懂词语。
鬼见怕
观音手
捡(检)贝壳
鹧 鸪
鹧鸪,体长约30厘米。嘴短,雄者黑色,雌鸟上嘴肉色,下嘴肉黄色形似母鸡,臆前有白圆点,背间有紫赤毛,今江西、闽、广、蜀皆有之。
请你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人物画像
场景 印象(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理由
记忆中的闰土
初次相识时的闰土
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
自主浏览课文,圈画出描写闰土的句子,填写表格。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紫色的圆脸
小毡帽
明晃晃的银项圈
外貌描写
纯朴、健康、勤劳
他的父亲非常疼爱他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读一读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没有描写闰土的五官
闰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描写人物时一定要抓住人物最大的特点来写,哪怕是寥寥数笔,也能写得活灵活现。
写法总结

指导字词
家 景 郑 重 供 品 祭 器 讲 究 盼 望 厨 房
毡 帽 项 圈 刺 猬 伶 俐 潮 汛 一望无际
家境
读一读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línɡ lì

ɡònɡ
ɡōnɡ
供词
提供
祭祀
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值年
同族的家人在祭祀祖先时,每户轮流负责准备,轮到谁准备的那一年就叫值年。
潮汛
受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每逢阴历初一、月半,太阳、地球、月球在一条直线上,引力大,就涨大潮,称为潮汛。
词语解释












温馨提示
书写时注意生字的占格哟!
书写指导:半包围结构,书写时均要把握“先外后内”的书写顺序。“厨、羞”是左上包右下,“毡”是左下包右上,要注意“毛”的两横长短有别,但都要避让里面的“占”。

“缚”字左部起笔稍低,右部的上边注意笔画,不要漏写一点。“寸”的横稍长。

课后作业
写一写自己的记忆瞬间:
回顾自己的生活相册定格其中一张,说说照片的背景、照片中的人在做什么,并写下来,评一评谁写得最有画面感。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课题:少年闰土
内容分析: 课文讲了在“我”和闰土相处的过程中,闰土给“我”讲了四件事: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可爱活泼、聪明能干和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通过熟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②语言运用: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闰土的外貌、动作描写,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身手敏捷的农家少年。 ③思维能力:学习抓住人物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④审美创造: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对自己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任务流程:听先生讲自己的故事 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围绕理解鲁迅作品主要内容设计了两项活动。一是“童年的伙伴”,在真实场景中构建“少年闰土”的鲜活形象。二是“美好的梦”,在课后阅读链接和同类文本拓展阅读的帮助下,体味先生心中“美丽、优雅、有趣”的美好世界。
重、难点: 1.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2.学习抓住人物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他是那些在阳光灿烂的午后,一起捉过迷藏、追逐过蝴蝶的知己玩伴,他是暮色深沉的夜晚,一起探险、寻宝的队友,他们或许早已各奔东西,但那份纯真的友谊,就像蜜糖一样甜蜜,永远留在心底。现在,谁来把自己的儿时伙伴介绍给大家认识呢?讲一讲你和他之间的小故事。 (1)学生自愿讲述自己的故事。 (2)教师引入闰土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教师声情并茂读第1自然段)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不光是我们的朋友,也是鲁迅先生儿时的玩伴。(齐读课题:少年闰土) 想一想,说一说。分享自己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勾起学生对自己童年玩伴的回忆,介绍新朋友的方式导入新课,顺理成章地带领学生快速走进文本。学生根据课本资料和自己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鲁迅。
第二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生字词 读一读闰土的故事。自读课文《少年闰土》,结合文中人物和有关资料,圈画难理解的字词:包括与现在写法不同的词语、生僻的词语、绍兴方言。 ①与现在写法不同的词语(如项带银圈、检贝壳、希奇、月亮地下)②生僻的词语(如祭祀、鹁鸪、潮汛)③绍兴方言(如手捏一柄钢叉、仿佛年纪)。 2.画一张“闰土”的小像。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要认识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要认识这个人的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如先看他的外貌。) 教师引导:鲁迅先生记忆中的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呢?快速浏览课文第2-5自然段,圈画出描写闰土的句子。 (1)自主填写表格,小组内交流。 (2)整体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场 景印象(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理由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讨论交流: 初识时闰土是什么样子呢?齐读句子,感受形象。 从以上这些描写中,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淳朴、健康、活泼) 从作者对闰土的外貌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没有描写闰土的五官)作者是怎么描写闰土的?闰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银项圈、小毡帽) (4)总结:描写人物时一定要抓住人物最大的特点来写,哪怕是寥寥数笔,也能写得活灵活现。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读通句子。弄懂难理解的词语。 根据图片理解生字及词语 根据资料生了解相关资料 根据课文内容对闰土的文字描述,圈画出描写闰土的句子。完成表格感悟闰土形象。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梳理人物描写的方法,相机融入习作指导,为后边的小练笔打下基础。
第三节:指导生字书写。
1.检查字词,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 家景 郑重 供品 祭器 讲究 盼望 厨房 毡帽 项圈 刺猬 伶俐 潮汛 一望无际 ①学生自由认读。 ②指名读,互助正音。明确:“供”字的另一种读音为“ɡōnɡ”。 ③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厨、毡、羞”,这三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均要把握“先外后内”的书写顺序。“厨、羞”是左上包右下,“毡”是左下包右上,要注意“毛”的两横长短有别,但都要避让里面的“占”。 ④学生齐读字词。 生字组词 开火车读 根据图片理解生字及词语 根据资料生了解相关资料 学生描红、临写生字 学生自主练习 小组互评
课后作业:写一写自己的记忆瞬间。回顾自己的生活电子相册定格其中一张,说说照片的背景、照片中的人在做什么,并写下来,评一评谁写得最有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