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少年闰土
(部编版)六年级
上
www.21cnjy.com
第4课时
一
素养目标
目录
习作分享
二
品读重点
三
感知内心
四
深化主题
五
一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通过熟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闰土的外貌、动作描写,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身手敏捷的农家少年。
学习抓住人物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能抓住关键词句, 借助资料,体会“我”对自己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二
习作分享
上节课,我们写了照片中的一个生活瞬间,谁来给我们分享一下你美好的回忆?
分享自己的记忆瞬间
三
品读重点
默读课文第6~18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闰土向“我”讲了哪几件事。
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看瓜刺猹
看跳鱼儿
自主阅读
仔细读一读闰土是怎样给“我”讲这些稀奇的、新鲜的事的,你会用什么成语来形容他?
思考讨论
见多识广 聪明能干 机智勇敢
这些新鲜事中,哪件事写得最详细,最令“我”难忘?
看瓜刺猹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景物
人物
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
对比朗读:
四
感知内心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读一读,你是如何理解语段的第二、三句话的?
指什么?这是谁看到的?
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说明“我”和“我”往常的朋友每天都在家里,与外面的世界很少接触,生活范围很狭窄。由此,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井底之蛙
坐井观天
目光短浅
管中窥豹
再读第6~18自然段,当闰土在乡下捕鸟、看跳鱼儿、捡贝壳、管西瓜时,“我”作为一个城里人、一个大少爷,平日里能干什么?
对比阅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 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空间狭窄
资料补充
生活空间有限
生活丰富多彩
孤陋寡闻
见多识广
“我”的心中充满了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与闰土开阔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天地相比,鲁迅被约束在狭隘的空间中,只能看见头顶的四角天空,我们从他笔下的文字中能感受到他内心对自由的渴望。所以,闰土看瓜刺猹的画面就被长久地印在了鲁迅的心中,也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五
深化主题
文章结尾以一句“但从此没有再见面”戛然而止。其实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又见面了,那时又是怎么样的情景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故乡》里面的片段,读完后试着和同桌交流你的感受。
默读《故乡》中“我”与闰土二十余年后重逢的片段。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色”中“欢喜”和“凄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成年以后的闰土变成了什么样子?
“可悲的厚壁障”指的是什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探究: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资料补充
物是人非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资料补充
封建等级观念
主题深化
少年闰土健康活泼、机智勇敢、见多识广,中年闰土却木讷老实、苍老憔悴;少年闰土给“我”讲新鲜事,中年闰土却叫“我”老爷。
鲁迅先生如此描写少年闰土,就是为了与成年闰土进行对比,从而表达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课题:少年闰土
内容分析: 课文讲了在“我”和闰土相处的过程中,闰土给“我”讲了四件事: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可爱活泼、聪明能干和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通过熟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②语言运用: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背诵第1自然段。通过闰土的外貌、动作描写,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身手敏捷的农家少年 ③思维能力:学习抓住人物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④审美创造: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对自己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任务流程:听先生讲自己的故事 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围绕理解鲁迅作品主要内容设计了两项活动。一是“童年的伙伴”,在真实场景中构建“少年闰土”的鲜活形象。二是“美好的梦”,在课后阅读链接和同类文本拓展阅读的帮助下,体味先生心中“美丽、优雅、有趣”的美好世界。
重、难点: 1.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2.学习抓住人物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聊一聊闰土的新鲜事
1.分享习作:上节课,我们写了照片中的一个生活瞬间,谁来给我们分享一下你美好的回忆?(出示学生小练笔)学生自读,给予评价。 2.导入新课:“我”和年龄相仿的闰土很快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起玩的日子里,闰土跟“我”讲了好几件有趣的事。 概括“新鲜事”:请同学们仔细读第6~18自然段,想一想:闰土带来了哪几件新鲜事?用小标题概括。 学生交流: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 学生读一读自己小练笔写的照片中的一个生活瞬间,分享美好的回忆,学生听后给予评价。 想一想闰土带来了哪几件新鲜事,用小标题概括。
设计意图:分享练笔,让学生及时反馈,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回顾画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第二节:感悟形象,体会内心
1.品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仔细看看闰土是怎样给“我”讲这些稀奇的、新鲜的事的,你会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他? 这些新鲜事中,哪件事写得最详细,最令“我”难忘? 学生反馈:看瓜刺猹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想到闰土,“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 2.品读画面,感受美好。 品读第一节“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抓住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结合插图,感受这段回忆的美好。 课件出示: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1)展开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请你来读出那些美丽的色彩。 (2)人物描写,练习批注。 体会:你觉得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句子旁边。(机智 勇敢 身手敏捷) 赏读:同学们,谁能把这个少年的英勇不凡、机敏读出来? (4)对比朗读,感受变化。 ①朗读指导:第一句描写的是(景物),第二、三句描写的是人物;(景物)是静态描写,人物是(动态描写);读(静的景物)用舒缓的语调,读动的人物需要用(轻快的语调);(动静)结合,画面简直太美了。 ②合作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后面两句,比比谁读得更好。 3.对比阅读,感知内心。 结合文中关键词句,分别从闰土和“我”两个人的视角来说一说那些事情是否新鲜?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这两句话)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1)理解句意:“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什么?这是谁看到的? (2)感悟体会:这说明小时候的鲁迅和他往常的朋友每天都在家里,与外面的世界很少接触,生活范围很狭窄。同学们,此刻,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呢?(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目光短浅、管中窥豹) (3)感知内心 面对这个侃侃而谈、滔滔不绝的闰土,“我”觉得自己就是那只“井底之蛙”,因为闰土讲述的无论哪一桩、哪一件事,对于“我”来说,就是这样的感觉—— ①感知:学生齐读(男女生再次合作读第6~18自然段)。教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对比:当闰土在乡下捕鸟、看跳鱼儿、捡贝壳、管西瓜时,“我”作为一个城里人、一个大少爷,平日里能干什么? 出示课件:补充材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③教师点拨:作者不满的是什么?他遗憾的是什么?他向往的又是什么? ④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不仅读懂了文字,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人。让我们带着这种不满,这种深深的遗憾和满怀的向往一起来读。(齐读第18自然段) 重点品读“月下刺猹”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学生抓住描写环境及动作的关键词,整体感受回忆中的画面。 借助 “深蓝、金黄、碧绿”等表示色彩的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夜晚海边瓜地的静谧。 学生可以借助“捏、刺” 等凝练的动作描写,引导学生感受闰土机智勇敢、身手敏捷的形象。接着,借用文中插图, 将感受具象化,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在鲁迅心中,闰土的形象是十分美好的。 结合文中关键词句,对比阅读分别从闰土和“我”两个人的视角来说一说那些事情是否新鲜?感知鲁迅先生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出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感受人物形象。通过对比阅读,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板块三 拓展延伸 深化主题。
1.感受离别。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我”的哭泣和哀求并没有挽留下闰土。这次一别后,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当“我”收到闰土托他父亲带给“我”的一包贝壳和几支好看的鸟毛时,“我”知道闰土没有忘记“我”,而“我”的脑海里自然也浮现出那美丽的乡村画面。 2.猜一猜:原作《故乡》是不是只写了少年时期的闰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补充资料,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 三十年后,“我”重新回到故乡,当母亲说闰土要来看“我”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又闪过了这样一个美丽的画面。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4.拓展阅读:三十年后,当“我”重新回到故乡,我”和闰土又见面了,那时又是怎么样的情景呢?再见到的闰土是怎样的呢?和记忆中的闰土一样吗?我们一起来读读鲁迅的《故乡》。 课件出示:《故乡》片段 5.深化主题。 (1)老师读课件内容,学生认真听老师读文章,交流自己的感受。 (2)交流探讨:作者为什么要如此描写少年闰土? (3)教师总结:作者如此描写少年闰土,就是为了与成年闰土进行对比,从而表达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尝试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通过补充资料,对比阅读成年后的闰土和年少时的变化,从而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感知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拓展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2.课下可以找一找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读一读,比如:《朝花夕拾》《端午节》《社戏》《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