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蓝青中学强基卷科学试题
1.(2024·鄞州模拟)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内部
B.珠江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的沉积作用
C.太阳活动会导致火山和地震频发
D.喜马拉雅山是由于板块间的张裂而形成的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力在于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内力作用使地表起伏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和缓,两者作用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地表形成丰富多姿的地表形态。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A、据所学可知,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地带,A错误。
B、珠江三角洲是河流的入海口附近,由于地势平坦,同时受海洋顶托作用,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作用形成,B正确。
C、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导致,与太阳活动无关,C错误。
D、喜马拉雅山是由于板块间的挤压形成的,D错误。
故答案为:B。
2.(2024·鄞州模拟) 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了“纳米车”(如图),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以杀死癌细胞。下列有关“纳米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纳米车”分子不是由原子构成的
B.“纳米车”运输药物分子的过程是肉眼可以直接看见的
C.“纳米车”研制成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
D.“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A、根据分子和原子的联系考虑;
B、根据分子的大小考虑;
C、由题给信息来回答本题。
D、根据纳米车的作用考虑;
【解答】A、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故A错误;
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故B错误;
C、“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在外力作用下能按照人规定的线路运动,说明了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故C正确。
D、“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能按照人规定的线路运动,并不是说必须在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2024·鄞州模拟)2019年4月,权威杂志《 Nature》报道:科学家在距离地球3000年的一个年轻的行星状星云中,首次发现了宇宙中最早的氢气来源,并于1925年就在实验室中合成了(He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推测 HeH+可能具有强酸性
B.如图模型中大球为 H+,小球为 He
C.一个HeH+共含有3个电子
D.宇宙中早形成的元素是相对原子质量大的元素
【答案】A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A、根据粒子结构来分析;
B、根据粒子的大小来分析;
C、根据粒子所含电子数来分析;
D、根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来分析。
【解答】A、氦合氢离子(HeH+)可能会电离产生氢离子,因此HeH+可能具有强酸性,故A正确;
B、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氦原子的核内有2个质子,氦原子的体积大于氢离子的体积,因此如图模型中小球为H+,大球为He,故B错误;
C、1个氦合氢离子(HeH+)中含有2个原子核,氦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氢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则共有3个质子,1个氦合氢离子(HeH+)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则其核外电子数为3-1=2,故C错误;
D、科学家认为氦合氢离子是宇宙中最早的氢气来源。氢是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元素,因此宇宙中早形成的元素是相对原子质量小的元素,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4.(2024·鄞州模拟) 地球的形貌持续在改变当中,右图是太平洋某群岛主岛(编号1号)与其3个链状火山岛屿(编号2,3,4号)的分布示意图。科学家认为,该群岛的形成是因为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板块移动方向)造成的,喷出岩浆凝固就逐一形成了这些火山岛屿。下列最能代表该群岛主岛和链状火山岛屿的年龄大小情况的图象是 (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认为,离海岭越近岩石年龄越年轻,离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老,且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解答】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距离主岛1越近的岛屿形成的时间越晚,距离主岛1越远的岛屿形成的时间越早,所以由2到4岛屿的年龄越来越古老,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5.(2024·鄞州模拟) 白天在室内照镜子(窗户朝东开),为了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面容,镜子的反射面应 ( )
A.朝东 B.朝西 C.朝北 D.朝南
【答案】B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所以要看清楚自己的面容,自己应面向光线较强的方向。
【解答】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人的像是由人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自己的面容,自己应面对窗户,镜子的反射面应朝西。
故答案为:B。
6.(2024·鄞州模拟)下列对如图曲线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
A.若y 表示肺泡容积,则ab段表示吸气过程
B.若y 表示饭后血糖含量,则bc段体内胰岛素分泌增加
C.若y 表示某温室二氧化碳浓度,则b点可表示日出前后
D.若y 表示人体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则bc段可表示血液流经组织
【答案】D
【知识点】血液循环;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1)吸气与呼气主要取决于肺内压和外界大气压的大小;
(2)胰岛素能够调节糖的代谢,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
(3)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和组织细胞之间。
【解答】A、ab段肺泡容积增大,表示吸气,A正确;
B、bc段血糖降低,是由于饭后胰岛素增加,将血糖合成糖原并加速血糖的分解。B正确;
C、由于绿色植物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夜间一直持续积累的状态,直到光合作用开始,二氧化碳积累才开始减少,因此b点可表示日出前后,C正确;
D、血液流过肺泡处毛细血管,血液经过此处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这是血液中氧的含量增加。若y表示人体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则bc段可表示血液流经肺泡毛细血管,D错误。
故答案为:D。
7.(2024·鄞州模拟)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完成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某次实验中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缩小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此时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5cm
B.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应使光屏远离凸透镜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C.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发现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又能得到清晰的像,说明透镜越凸,焦距越小
D.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发现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又能得到清晰的像,这可以解释远视眼形成原因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
(3)(4)当他继续向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透镜的聚光能力变强的特点分析即可判断。
【解答】A、由图可知,此时物距为30cm,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30cm>2f,即f<15cm,故A错误;
B、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物距变大,像距应变小,应使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故B错误;
CD、当他继续向凸透镜内注水,光屏上的像不清晰了,这时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又能得到清晰的像,说明此时凸透镜的会聚能力变强,焦距变小,即透镜越凸,焦距越小;而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变凸、会聚能力变强造成的,所以该实验可以解释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故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8.(2024·鄞州模拟) 连续阴雨,空气潮湿,能见度低,为保证师生安全,同学们设计了图甲所示的模拟电路,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 V,警示灯的规格为“6 V 3 W”,电磁铁线圈电阻忽略不计,警示灯电阻保持不变。当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警示灯能不断明暗闪烁,明亮时灯泡正常发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电流通过电磁铁时,电磁铁上端为S极
B.湿敏电阻应接在图甲电路中 B位置
C.根据设计要求,应选择图乙中的R1 作为湿敏电阻
D.当空气湿度为80%时,闪烁的过程中,灯较暗时的实际功率为1.5W
【答案】B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1)电流从电磁铁的下方流入,上方流出,根据安培定则可知电磁铁上端的极性;
(2)由图乙可知R1、R2的电阻与湿度的关系,根据题意可知,空气湿度较小时电磁铁不吸合、灯泡较暗,当空气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湿敏电阻的阻值减小,电磁铁的磁性增强,电磁铁吸合,湿敏电阻被短路,电路为警示灯的简单电路,据此进行解答;
根据实际需要,当空气潮湿,能见度低时,警示灯变亮,即警示灯随湿度增加而变亮,警示灯变亮时,电路的电流增大,电阻减小,即湿敏电阻随着湿度的增加而减小,根据图象选出合适的电阻;由于警示灯不断闪烁确定湿敏电阻的位置;
(3)根据得出灯泡的电阻;根据图象判断出当空气湿度为80%时R2的电阻,灯泡较暗时,灯泡与湿敏电阻串联,根据欧姆定律算出此时的电流,根据P=I2R算出灯泡的实际功率。
【解答】A、电流从电磁铁的下方流入,上方流出,根据安培定则可知电磁铁上端为N极,故A错误;
BC、由图乙可知:R1的电阻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加,R2的电阻随湿度的增加而减小;
由题意可知,空气湿度较小时,电磁铁不吸合,灯泡较暗,当空气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湿敏电阻的阻值减小,电路的电流增大,电磁铁的磁性增强,电磁铁吸合,湿敏电阻被短路,电路为警示灯的简单电路,灯泡变亮,由于电磁铁也被短路无磁性,电磁铁不吸合,据此可知警示灯能不断亮暗闪烁,所以应选图乙中的R2湿敏电阻,且串联在图甲电路中B位置,故B正确、C错误;
D、由知,警示灯的电阻为:;
由图甲知,当空气湿度为80%时,R2的电阻为12Ω,
在闪烁过程中,电路的最小电流为:;
灯较暗时的实际功率:PL实=I2RL=(0.25A)2×12Ω=0.75W,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9.(2024·鄞州模拟) 如图是绿色植物植株、花、果实、种子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甲农作物根吸收的水分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运输到植物各处
B.图甲中的①和③是由图丁中的②发育而来的
C.图丙中的①和②分别是由图乙中的⑤和⑥发育而来的
D.大豆油是烹调时常用的食用油,它主要来自图丁中的④子叶
【答案】B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花的结构;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是种子的萌发形成的幼苗①叶、②茎、③根;图乙是花的结构①柱头、②花药、③花丝、④花柱、⑤子房壁、⑥胚珠;图丙是果实的结构①果皮、②种子;图丁是种子的结构①胚轴、②胚根、③胚芽、④子叶、⑤种皮。
【解答】A、植物的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沿导管运输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A正确。
B、图甲中的①叶和③根分别是由图丁中的③胚芽和②胚根发育而来的,B错误。
C、图丙中①果皮和②种子分别是由图乙中的⑤子房壁和⑥胚珠发育而来的,C正确。
D、豆油是烹调时常用的食用油,它主要来自图丙中的④子叶,因为大豆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所以大豆油主要来自于图丙中的④子叶,D正确。
故答案为:B。
10.(2024·鄞州模拟) 右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是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麦芽糖的积累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图甲中 T0为淀粉酶的最适温度
②图甲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极低的原理不同
③图乙 A 点对应的温度为T0
④图乙中 Tb~Tc麦芽糖积累量相同说明此时酶活性最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分析图甲:Ta时淀粉酶催化效率极低,原因是低温降低酶的活性;Ta~To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升高;To时,淀粉酶的活性最高;To~Tb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降低。
分析图乙:A点对应温度下,麦芽糖的积累量不再上升,说明酶已经因高温而变性失活。
【解答】①T0时,淀粉酶的活性最高,所以T0为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故①正确;
②Ta时淀粉酶催化效率极低,原因是低温降低酶的活性;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极低,原因是高温使酶变性活性,可见两者对酶的影响有本质的区别,故②正确;
③图乙中A点位于时间段的中间,跟甲图To也是中间位置相对应,酶的催化效率最高,麦芽糖含量增量最快,故③正确;
④图乙中Tb~Tc曲线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麦芽糖的积累量不再上升,说明酶已经因高温而变性失活,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D。
11.(2024·鄞州模拟) 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
A.①向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B.②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铁粉
C.③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
D.④向等质量的氢氧化镁和氧化镁固体中,分别滴加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
【答案】D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进行分析判断。
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铁粉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镁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判断。
D、等质量的氢氧化镁和氧化镁固体中,氧化镁中含有的镁元素的质量多,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第一个过程溶剂增加的质量包括稀盐酸中的水和生成的水,增加的幅度要大;第二个过程溶剂增加的质量是稀盐酸中的水和生成的水;前两个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HCl+NaOH═NaCl+H2O、Na2CO3+2HCl═2NaCl+H2O+CO2↑,和等质量的盐酸反应,氢氧化钠生成的水的质量多,第三个过程只是稀盐酸中的水,增加的幅度要小;故选项图象正确。
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铁粉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象正确。
C、镁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每48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反应生成80份质量的氧化镁,则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氧气有剩余,故选项图象正确。
D、等质量的氢氧化镁和氧化镁固体中,氧化镁中含有的镁元素的质量多,分别滴加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多,故选项图象错误。
故答案为:D。
12.(2024·鄞州模拟) 在硫酸除铁锈的实验中,发现生锈的铁钉表面有一些气泡产生。小明猜想气泡是硫酸与铁反应生成的。为了验证小明的猜想,应选择以下哪几个实验进行验证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在硫酸除铁锈的实验中,发现生锈的铁钉表面有一些气泡产生,结合控制变量法,变量是铁,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在硫酸除铁锈的实验中,发现生锈的铁钉表面有一些气泡产生,①与②对比,①中有气泡产生,②无明显现象,说明了铁与稀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①和④对比,说明了铁不能与水反应生成气体,通过这三组实验,可得出是盐酸与铁反应生成气体,产生了气泡,故应选择①②④三个实验进行验证。
故答案为:C。
13.(2024·鄞州模拟)质量为m 的物体用轻绳AB 悬挂于天花板上,用水平力 F 拉着绳的中点O,使OA段绳偏离竖直方向一定角度,如图所示。设绳OA 段拉力的大小为T,若保持O点位置不变,则当力 F 的方向顺时针缓慢旋转至竖直方向的过程中 ( )
A.F先变小后变大,T逐渐变小 B.F先变大后变小,T逐渐变大
C.F先变大后变小,T逐渐变小 D.F先变小后变大,T逐渐变大
【答案】A
【知识点】平衡状态的判断;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解析】【分析】对O点受力分析,受三个拉力,其中向下的拉力等于重力,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细线OA的拉力的方向不变,根据平衡条件作图分析即可。
【解答】解:点O受到三个拉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其中向下的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OA的拉力方向不变,根据平衡条件,三个力可以构成首尾相连的矢量三角形,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OA的拉力T不断减小,拉力F先减小后增加,当拉力F与OA垂直时F最小,故A 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4.(2024·鄞州模拟) 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且知该物质不能采用像食盐一样的蒸发结晶得到晶体,为更快、更多得到该物质,对溶液进行如下操作:a.蒸发至溶液出现晶膜(即溶液饱和后表面有少量晶体析出)停止加热;b.在60℃蒸发溶剂;c.冷却至室温;d.在100℃ 蒸发溶剂;e.过滤。其中最合理的顺序是 ( )
A.dace B.bace C.badace D.dabace
【答案】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图结合物质分类提纯的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图可知,为更快、更多得到该物质,对溶液进行如下操作:b.在60℃蒸发溶剂,a.蒸发至溶液出现晶膜(即溶液饱和后表面有少量晶体析出)停止加热,c.冷却至室温,因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析出晶体,最后进行e.过滤操作,得到纯净的该物质固体。
故答案为:B。
15.(2024·鄞州模拟)冷水的质量为m,温度为t1,吸收一定热量后,温度升高到t;另有质量为2m 的热水,如果放出同样热量后温度也降到t,那么热水原来的温度应是 (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吸热公式求出冷水吸收的热量,因为Q吸=Q放,再根据放热公式求出热水原来的初温。
【解答】设热水原来的温度为t0:
冷水吸收的热量:
Q吸=cm(t-t1),
Q吸=Q放,
热水放出的热量:
Q放=c2m(t0-t)=cm(t-t1),
解得:
,故C正确。
故答案为: C。
16.(2024·鄞州模拟) 如图为海水吸收CO2并进行碳循环的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光合”作用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吸收的CO2与钙化中释放的CO2的量相等
C.钙化中释放CO2 的反应为:
D.此碳循环中将CO2转化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答案】B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解答;
B、根据收的CO2与钙化中释放的CO2的量不相等解答;
C、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D、根据碳循环中将CO2转化过程分析解答。
【解答】A、绿色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过程,故正确;
B、由反应过程可知,吸收的CO2与钙化中释放的CO2的量不相等,吸收的二氧化碳多,故错误;
C、由图示可知,钙化中释放CO2的反应为:
2 NaHCO3+CaCl2═CaCO3↓+CO2↑+2NaCl+H2O,故正确;
D、碳循环中将CO2被海水吸收转化为碳酸,为无机物,绿色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故正确。
故答案为: B。
17.(2024·鄞州模拟)如图所示,台秤上放置一个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已知烧杯和水总质量为600 g,杯的底面积为100cm2,将一个质量为600g、体积为300cm3的长方体实心物体A用细线吊着,然后将其一半浸入烧杯的水中(烧杯的厚度忽略不计,杯内水没有溢出,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体A 的密度是
B.当物体A 的一半浸入水中后,细线对物体A 的拉力为4.5N
C.当物体A 的一半浸入水中后,水对烧杯底部的压强增大了200 Pa
D.当物体A 的一半浸入水中后,此时烧杯对台秤的压强为750 Pa
【答案】C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计算A的密度;
(2)知道物体的体积,浸没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受到的浮力;利用G=mg求出A的重力,细线拉力等于重力减去浮力;
(3)A浸入水中受到水的浮力,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烧杯底受到增大压力等于A受到的浮力,由计算水对烧杯底部增大的压强;
(4)烧杯对台秤的压力等于烧杯和水的重力、物体A对水向下的作用力之和,知道底面积,利用计算烧杯对台秤的压强。
【解答】解:
A、物体A的密度:
,故A正确;
B、物体A的一半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
GA=mAg=0.6kg×10N/kg=6N,
细线对物体A的拉力:F拉=GA-F浮=6N-1.5N=4.5N,故B正确;
C、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对A有向上的浮力,物体A对水有向下压力,
所以水对烧杯底部增大的压力:ΔF=F浮=1.5N,
所以水对烧杯底部增大的压强:,故C错;
D、烧杯对台秤的压力等于烧杯和水的重力、物体A对水向下的作用力之和,
即:F=G杯和水+F浮=0.6kg×10N/kg+1.5N=7.5N,
烧杯对台秤的压强:,故D正确。
故答案为: C。
18.(2024·鄞州模拟)将盆栽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密闭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实验以测得二氧化碳减少量和增加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40
光照下 CO2 减少量(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2.90 2.40
黑暗下 CO2 增加量(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2.90
A.每天光照12小时,温度为 比 时植物生长快
B.昼夜不停地光照,最有利于该绿色植物生长的温度是30℃
C.35℃时,有光情况下,光合作用速率比呼吸作用速率慢
D.该绿色植物细胞内参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酶最适温度相同
【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的过程。
(2)在读表时,要明确光照下吸收CO2的量为净吸收量,即净光合作用强度;黑暗中放出CO2的量代表的是有机物的消耗量,也代表呼吸作用强度。
【解答】A、每天光照12小时,温度为10℃条件下,积累的有机物为1.75×12﹣0.75×12=12(mg);温度为30℃条件下,积累的有机物为3.5×12﹣3.0×12=6(mg),所以温度为10℃比30℃时植物生长快,A正确。
B、由于25℃时,光照下CO2减少量最多,积累的有机物最多。所以在昼夜不停地光照,最有利于该绿色植物生长的温度是25℃,B错误。
C、35℃时,有光情况下,光照下CO2减少量为2.90(mg/h),净光合作用强度大于0,所以光合作用速率比呼吸速率强,C错误。
D、植物光合作用指的是实际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在30℃左右,达到了6.5(mg/h);呼吸作用速率最高为3.50(mg/h),最适温度在为35℃左右,所以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与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不同,D错误。
故答案为: A。
19.(2024·鄞州模拟)将 投入250g某浓度的稀硫酸中,再投入7g铁粉共收集到0.15gH2,同时 Fe和 均无剩余,为了中和过量的硫酸且使溶液中铁元素完全沉淀,共消耗12%的NaOH溶液200g。则原稀硫酸的浓度为 ( )
A.11.76% B.20.78% C.23.52% D.10.39%
【答案】A
【知识点】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Fe和Fe2O3均无剩余,而硫酸过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中铁元素完全沉淀,最终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由钠离子守恒可知,2NaOH~Na2SO4,由硫酸根离子守恒可知Na2SO4~H2SO4,再进行计算。
【解答】解:设原稀硫酸的浓度为x。
2NaOH~Na2SO4~H2SO4
80 98
200g×12% 250gx
x=11.76%
故答案为: A。
20.(2024·鄞州模拟) 如图所示,两端开口的气缸水平固定,A、B是两个质量和厚度均不计,面积分别为 和 的活塞,它们之间用一根细杆连接,可在气缸内无摩擦滑动且不运动至交界处,B通过水平细绳绕过光滑的定滑轮与质量为2千克的重物M连接,活塞的初始状态为静止。已知大气压强为1×105Pa,g 取10N/ k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活塞初始静止时,活塞A 受到细杆的作用力水平向右
B.活塞初始静止时,气缸内压强为
C.若升高气缸内气体温度,活塞 B 向左移动
D.若降低气缸内气体温度10℃,活塞运动一段距离L 就停止,停止时气缸内压强比初始状态时气缸内压强要小
【答案】D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两活塞用细杆连接,可将两个看成一个整体,对整体受力分析可求得;
(2)由于两活塞整体受力没有变化,压强不变,所以气体做等压变化。
【解答】A、活塞初始静止时,设细杆对A的作用力向左,以活塞A为研究对象,受到大气向右的压力、缸内气体向左的压力和细杆向左的作用力,
由平衡条件可知,p1S1-p0S1+F=0,因为p1>p0,则F为负值,所以细杆的作用力的方向与大气压力的方向相同,即方向向右,故A正确;
B、设静止时气缸内气体压强为p1,活塞受力平衡:
p1S1+p0S2=p0S1+p1S2+mg,
代入数据解得压强:p1=1.2×105Pa,故B正确;
C、由等压变化可知,
,当温度增加时,气体体积增加,外部压强不变,所以活塞B向左移动,故C正确;
D、对于等压变化
,当T2=(T1-10)K时,活塞会向右运动,停止时气缸内压强和初始状态时气缸内压强相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 D。
21.(2024·鄞州模拟)2021年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九),公祭大禹活动在会稽山大禹陵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无数游客会聚于此,共同缅怀大禹治水功绩。
(1)当天地球大约处在图甲上的 位置(填字母),当晚月球最接近图乙中的位置 (填数字编号);
(2)大禹率领民众开凿河渠,将洪水疏导入海,这是对水循环中的 环节施加了影响。
【答案】(1)B;②
(2)地表径流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附近,夏至日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冬至日位于南回归线附近;月相的变化依次为 新月(也称“朔”)(初一)→蛾眉月→上弦月(初七、初八)→凸月(渐盈凸月)→满月(也称“望”)(十五、十六)→凸月(渐亏凸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廿二、廿三))→残月→新月(初一)。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解答】(1)图甲中,B、C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故该位置为夏至日;D、A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故为冬至日,故A为冬至日到春分日之间,B为春分日到夏至日之间,4月20日为春分日到夏至日之间;农历三月初九为上弦月附近,①为新月,②为上弦月,③为满月,④为下弦月。
(2)将洪水疏导入海,为将地表的水疏导入海洋,改变的是地表径流。
22.(2024·鄞州模拟)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其翅的长度与个体数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已知翅越长昆虫的飞翔能力越强,翅较短的不能飞翔。
(1)昆虫翅的长度不一,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着 现象;
(2)该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是 (选填字母)。
【答案】(1)变异
(2)B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
【解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1)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昆虫翅的长度不一,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
(2)由图可知:这个海岛上中等翅长的个体最多,而短翅和长翅个体数量少,但环境条件改变以后--岛上经常刮大风,中等翅长的个体抗风能力比较弱,短翅的飞不起来,长翅的抗风能力强,生存下来的机会大增,因此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短翅和长翅个体数量多,中等翅长的个体少。
故答案为:B。
23.(2024·鄞州模拟) 已知雨滴在空中竖直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与速度大小的二次方成正比,且不同质量雨滴所受空气阻力与速度大小的二次方的比值相同。现有两滴质量分别为 和m2 的雨滴从空中竖直下落,在 落到地面之前都已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在两滴雨滴落地之前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其重力的功率之比为 。
【答案】
【知识点】功率;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已知雨滴下落时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受的重力和空气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即f=mg=kv2;再根据公式来分析求解。
【解答】解:因为雨滴落到地面之前都已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雨滴受的是平衡力,
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和题意可得,雨滴受到的阻力为f=mg=kv2,
所以雨滴的速度为;
又因为,所以两雨滴重力的功率之比为:
。
24.(2024·鄞州模拟)
(1)如图1薄片组成 直角三角形,按图(A)接法 M、N间电阻为R,则按图(B)接法 P、Q间电阻是 。
(2)如图2所示是电路的一部分,其中 A,则电流表上的电流为 。
【答案】(1)4R
(2)0.2 A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1)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之和;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的倒数之和。
(2)分别求出R1两端的电压和R2两端的电压,然后判断根据电位确定R3两端的电压以及电流的方向,再根据求出通过R3的电流,最后根据节点法确定通过电流表电流的大小。
【解答】解:(1)根据图1可知,图(A)的接法相当于两个相同的电阻并联;而图(B)的接法相当于两个相同的电阻串联;
因为图(A)接法M、N间电阻为R,则每个电阻为2R;将P、Q间的电阻看成这两个小三角形串联,即两个2R的电阻串联,则此时总电阻为4R。
(2)由可得,R1和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U1=I1R1=0.20A×5Ω=1V,
U2=I2R2=0.10A×1Ω=0.1V,
R1左端与R2的左端电位相等,但U1>U2,则R2右端的电位高于R1右端的电位,
则R3两端的电压:U3=U1-U2=1V-0.1V=0.9V,
通过R3的电流:,
因R3下端电位高,上端电位低,则通过R3的电流方向由下向上,且比较可知I3>I2,
设电流表的示数为IA,对于电流表左端的节点,流入节点的电流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即IA+I2=I3,
所以电流表的示数IA=I3-I2=0.3A-0.1A=0.2A。
25.(2024·鄞州模拟) 如图所示,质量为2kg的小铁块静止于A 端。ABCO为T型支架(质量忽略不计),可绕点O在竖直面内自由转动,A端搁在左侧的平台上,已知 ,现用一个水平拉力F 通过细线拉铁块,假定铁块启动后立即以0.1m/s的速度沿AC匀速运动,此时拉力F为10 N。问:
(1)铁块到达 B 点前,阻碍 T 型支架顺时针转动的力是 。
(2)支架能保持静止的最长时间是 。
【答案】(1)铁块对支架的压力
(2)5s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解析】【分析】(1)将T型支架看做杠杆,铁块到达B点前,忽略杠杆的重力,铁块对杠杆的压力使杠杆有逆时针转动的趋势,据此解答;
(2)根据F压=G=mg求出铁块对杠杆的压力,由二力平衡条件求出铁块受到摩擦力的大小,根据力作用的相互性确定杠杆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先根据转动效果分析铁块过了B点能否使支架保持静止,从而确定支架恰好不能保持静止时铁块的位置在B点左侧;铁块在B点左侧,支架恰好不能保持静止时,说明左侧平台对杠杆没有支持力,此时杠杆受到的压力会使杠杆逆时针转动(可看做阻力),杠杆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会使杠杆顺时针转动(可看做动力),恰好平衡时是转动前的最后时刻;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求出支架恰好不能保持静止时铁块到B点的距离,再确定铁块运动的最大路程,通过计算铁块运动的最长运动时间。
【解答】(1)将T型支架看做杠杆,铁块到达B点前,忽略杠杆的重力,铁块对杠杆的压力使杠杆有逆时针转动的趋势,即铁块对杠杆的压力是阻碍杠杆顺时针转动的力;
(2)铁块对杠杆的压力F压=G=mg=2kg×10N/kg=20N,
由于铁块沿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则铁块受到摩擦力的大小f=F=10N,其方向水平向左,
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则铁块对杠杆的摩擦力大小f'=f=10N,方向水平向右;
如果铁块过了B点,此时杠杆受到的压力会使杠杆顺时针转动,同时杠杆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也会使杠杆顺时针转动,所以铁块过了B点,支架一定不能保持静止,则支架能保持静止时一定是铁块在B点左侧;
铁块在B点左侧,支架恰好不能保持静止时,说明左侧平台对杠杆没有支持力,此时杠杆受到的压力会使杠杆逆时针转动(可看做阻力),杠杆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会使杠杆顺时针转动(可看做动力),
分析图示可知,O为杠杆的支点,则杠杆受到摩擦力的力臂(动力臂)L1=OB=0.5m,
设支架即将翻转时铁块到B点的距离为L2,则压力的力臂(阻力臂)为L2,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f'L1=F压L2,即10N×0.5m=20N×L2,解得L2=0.25m,
所以铁块运动的最大路程为s=AB-L2=0.75m-0.25m=0.5m,
则铁块运动的最长时间,即支架能保持静止的最长时间是5s。
26.(2024·鄞州模拟)某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钙、氧化铜、氧化铁、木炭粉中的几种,取mg 该固体粉末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本流程涉及到的反应均为初中化学常用的反应,且各步均恰好反应完全)。请回答:
(1)白色沉淀Y是 。
(2)原固体中一定有 。
(3)请写出溶液N中所有可能的溶质组成情况: 。
【答案】(1)碳酸钙
(2)氧化铁、木炭
(3)FeCl2或FeCl2和CaCl2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固体粉末高温反应产生的气体X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Y,故X是二氧化碳,Y是碳酸钙,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是碳酸钙高温分解,氧化铜与木炭反应产生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铁和木炭反应产生铁和二氧化碳;固体Z加入盐酸,产生气体W,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且得到浅绿色溶液的是铁,故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木炭和氧化铁,由于Z全部溶解,故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有氧化铜;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碳酸钙,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1)固体粉末高温反应产生的气体X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Y,故X是二氧化碳,Y是碳酸钙;
(2)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是碳酸钙高温分解,氧化铜与木炭反应产生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铁和木炭反应产生铁和二氧化碳;固体Z加入盐酸,产生气体W,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且得到浅绿色溶液的是铁,故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木炭和氧化铁;
(3)Z中一定含有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碳酸钙,故Z中不一定含有氧化钙,故还要可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故填:FeCl2或FeCl2和CaCl2。
27.(2024·鄞州模拟) 同学们在资料上查到:用电流刺激蛙心脏的迷走神经时,发现蛙的心脏跳动减慢。对此,他们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1:迷走神经受电流刺激后,电流信号造成心脏跳动减慢
假设2:迷走神经受电流刺激后,分泌某种物质使心脏跳动减慢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设计如图装置实验进行了探究。
实验步骤:
①取甲、乙两个具有正常跳动的蛙心脏,用插管把它们连接起来,剪去乙蛙心脏的迷走神经;
②向甲蛙心脏中注入液体X(能维持蛙心跳动但不影响跳动频率)并流动起来,使两蛙心脏中充满液体X,测量两个蛙心的心率;
③____,再次测量两个蛙心的心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人体心脏相比,蛙心内部也存在确保血液流向的类似结构,要使液体X顺利进入乙心脏,插管应插入乙心脏的 (选填“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
(2)步骤③中“ ”处应填写的操作是 ;
(3)实验前剪去乙蛙心脏的迷走神经是为了 ;
(4)如果假设2成立,则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
【答案】(1)静脉
(2)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甲蛙心脏的迷走神经,观察甲、乙两蛙心脏的跳动变化
(3)排除迷走神经对乙蛙心脏跳动产生的影响
(4)乙蛙出现类似甲蛙的心跳变化明显滞后
【知识点】心脏和血管
【解析】【分析】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还是电信号;由于刺激甲心脏的迷走神经,甲的跳动减慢,从甲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乙的营养液中,乙的跳动也减慢,说明迷走神经分泌了某种化学物质造成了心脏乙心跳的减慢。
【解答】(1)与人体心脏相比,蛙心内部也存在动脉瓣,要使液体X顺利进入心脏乙,插管应插入心脏乙的静脉。
(2)为了验证假设,根据实验步骤可知步骤③中“”应填: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甲蛙心脏的迷走神经,观察甲、乙两蛙心脏的跳动变化。
(3)实验前剪去蛙心脏乙的迷走神经是为了排除迷走神经对蛙心脏乙的跳动产生的影响,使变量唯一。
(4)迷走神经受电流刺激后,分泌某种物质使心脏跳动减慢。如果假设2成立,则预期的实验结果是甲的心跳比乙的心跳慢。
28.(2024·鄞州模拟) 同学们在用微小压强计、刻度尺和装有适量水的烧杯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时,发现向上提升压强计探头位置时,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 (如图甲),针对上述现象,有同学得出“水中某点压强与该点到容器底部的距离L 有关”的结论。小明和小华认为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并分别设计了实验进行验证:
(1)小明将压强计探头固定在图乙位置,测量并记录探头到容器底部的距离L 及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 然后向烧杯中加水,发现 他认为:本实验中L 大小不变,但压强大小不等,所以压强大小与L 无关。请你评价小明的设计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2)小华实验步骤为:
①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入烧杯的水中,测量并记录探头到容器底部的距离 、探头到水面的距离 H及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
②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调整探头所在的位置, 。(请写出后续操作要点)
③分析数据,若 ,则说明水中某点压强跟该点到容器底部的距离L无关。
【答案】(1)不合理 没有改变探头到容器底部的距离
(2)测量并记录探头到容器底部的距离 L2,探头到水面的距离 H 以及U 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h2;但
【知识点】液体的压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
【解析】【分析】已知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关,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跟该点到容器底部的距离的关系,要控制探头的深度和密度相同(深度指液体内部某点的到液体自由面的竖直高度)。
【解答】(1)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跟该点到容器底部的距离有关,要控制探头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相同,改变该点到容器底部的距离,而实验中没有控制探头在液面下的深度相同,没有改变该点到容器底部的距离,所以小明的设计是不合理;
(2)实验步骤:
①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入烧杯的水中,测量并记录探头到容器底部的距离L、探头到水面的距离H及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h1。
②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调整探头所在的位置,使探头到水面的距离仍为H,用刻度尺测量探头到烧杯底部的距离L2,读出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h2;
③分析数据,若发现L1≠L2,h1=h2,则说明水中某点压强跟该点到容器底部的距离L无关。
29.(2024·鄞州模拟) 二氧化氯 是国际上公认的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 (加热和夹持装置均省略)。
(1)[查阅资料]常温下二氧化氯为黄绿色气体,其熔点为-59.5℃,沸点为11.0℃,极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若温度过高,二氧化氯的水溶液可能会发生爆炸。
在圆底烧瓶中先放入一定量的 KClO3和草酸( 然后再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在 之间反应生成ClO2、CO2、H2O和一种硫酸盐,该硫酸盐为 (填化学式)。
(2)实验过程中判断A中反应已完全的现象是 。
(3)实验过程中装置D中的溶液里除生成 外,还生成质量之比为181:213的另外两种盐,一种为 NaClO2,另一种为 (填化学式)。
【答案】(1)K2SO4
(2)气泡不再产生
(3)NaClO3
【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实验步骤的探究;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反应原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1)根据KClO3和草酸(H2C2O4),然后再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在60~80℃之间反应生成ClO2、CO2气体,进行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解答】解:[反应原理]在圆底烧瓶中先放入一定量的KClO3和草酸(H2C2O4),然后再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在60~80℃之间反应生成ClO2、CO2、H2O和一种硫酸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该硫酸盐为K2SO4。
(1)先放入一定量的KClO3和草酸(H2C2O4),然后再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在60~80℃之间反应生成ClO2、CO2气体,实验过程中判断A中反应已完全的现象是没有气泡产生。
(2)实验过程中装置D中的溶液里除生成Na2CO3外,还生成质量之比为181:213的另外两种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两种盐中一种为NaClO2,另一种为NaClO3。
30.(2024·鄞州模拟)如图为人体代谢的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字母A、B、C、D表示物质,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物质B是 ,小肠中,参与完成生理过程①的消化液有 。
(2)甲细胞能运输B物质,若血液中该细胞的数量过少,会患 经常出现头晕症状。
(3)C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首先到达心脏的 ,自C进入血液到被运至下肢骨骼肌利用的整个过程中,需流经心脏 次。
(4)D中含有的尿素是人体内有机物中的 彻底分解后产生的代谢终产物。
(5)若某人的尿液中出现C,则可能是图中生理过程 (填序号)出现了障碍。
【答案】(1)氧气;肠液和胰液
(2)贫血
(3)右心房;2
(4)蛋白质
(5)③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图为人体新陈代谢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包括消化与吸收、吸气和呼气、血液的功能、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等,字母A、B、C、D表示物质,其中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C是葡萄糖、D是尿素、水和部分无机盐等;①、②表示生理过程,其中①表示消化过程、②吸收过程,③重吸收。
【解答】(1)图中物质B由肺泡进入血液,所以物质B,是氧气;口腔里有唾液淀粉酶,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成麦芽糖,在小肠里的肠液、胰液的作用,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
(2)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甲细胞能运输B氧气,所以,甲细胞的名称是红细胞。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少,会患贫血。
(3)食物中的淀粉,在人体的口腔内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初步消化为麦芽糖,最终在小肠内在胰液肠液消化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最终消化为C葡萄糖。人体内的C葡萄糖被小肠吸收进血液后,通过体循环由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小肠吸收的C葡萄糖随血液循环被运送至下肢骨骼肌利用的途径是: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下肢骨骼肌,因此,自C进入血液到被运至下肢骨骼肌利用的整个过程中,需流经心脏 2次;
(4)蛋白质水解后形成氨基酸,经过脱氨基作用后被运往肝脏形成尿素,最后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因此尿素是人体内有机物中的蛋白质彻底分解后产生的代谢终产物。
(5)在尿的形成过程中,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可以重吸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的无机盐,若某人的尿液中出现C葡萄糖,则可能是图中生理过程③重吸收作用出现了障碍。
31.(2024·鄞州模拟)已知质量不变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高度成正比。现有一小球从离地面高度为 H的空中由静止开始下落。
(1)若小球在下落过程中不受任何阻力,当小球的重力势能和动能相等时,物体离地面的高度记为h1,则h1 H/2(填“>”“=”或“<”)。
(2)若小球在下落过程中要受到空气的摩擦阻力,当小球的重力热能与动能相等时,物体离地面的高度记为h2,则h2 H/2(填“>”“=”或“<”),请说明理由 。
【答案】(1)=
(2)<;由于空气摩擦阻力,小球的机械能不守恒,减小的重力势能一部分转化为热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得: mgH>2mgh2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在不受任何阻力的情况下,减小的重力势能等于增加的动能;
(2)小球在下落过程中要受到的空气摩擦阻力,则机械能不守恒,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解答】(1)小球在下落过程中不受任何阻力,机械能是守恒的;物体离地面的高度记为h1时;减少的重力势能为转化为的动能:mg(H-h1),剩余的重力势能为:mgh1,动能和势能相等,
则:mg(H-h1)=mgh1,解得:;
(2)若小球在下落过程中要受到的空气摩擦阻力,机械能不守恒,减小的重力势能中的一部分转化为内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mgH=2mgh2+E内,则mgH>2mgh2,解得:h2<。
32.(2024·鄞州模拟)在学校创新比赛中,小敏同学设计了一个多档位的电热水器。图甲所示是他设计的电热水器的简易电路图,R1和R2是电热丝。他设计的旋转开关如图乙所示,顺时针旋转依次出现不同档位。A位置为空档位,B位置时1、2接线柱相连,3、4接线柱相连,依次类推。当旋钮开关指向 B、C、D、E不同位置时,可以实现四档加热功率,且旋转开关沿某个方向转动时,加热功率依次递增或递减。他设计的四档加热功率如下表所示:
档位 高温 中温1 中温2 低温
加热功率/W 1100 660 * *
(1)电热水器a、b触点中连接火线的是 触点。闭合S后,将旋转开关打到指向B,此时电热水器以 档工作。
(2)通过计算,电热丝. 和 的阻值分别是多少
(3)该电热水器低温档时的加热功率是多少
(4)若该电热水器内胆容量为30L,水的初温为 要将30 L水加热至 水的比热为 若水的吸热效率为90%,需要在高温档下工作大约多少秒 (结果取整数)
【答案】(1)a;高温档
(2)闭合S后,将旋转开关打到指向E,2、4接线柱相连,由图甲可知,R1、R2串联,根据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可知,此时电路中的总在最大,总功率最小,电热水器处于低温挡;
根据题意可知,旋转开关沿某个方向转动时,加热功率依次递增或递减,所以闭合S后,将旋转开关打到指向C,3、4接线柱相连,电热水器处于中温挡1,由图甲可知,此时只有R1工作,
由表格数据可知,此时的电功率为660W,由可知,R1的阻值:;
闭合S后,将旋转开关打到指向D,1、2接线柱相连,由图甲可知,此时只有R2在,
R2的电功率:P2=P高-P1=1100W-660W=440W,
由可知,R2的阻值:
。
(3)根据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可知,R1、R2的串联总电阻:,
该电热水器低温挡时的加热功率:P低=
;
(4)由可知,水的质量:m=ρV=1.0×103kg/m3×30×10-3m3=30kg,
水吸收的热量:Q吸=cm(t-t0)=4.2×103J/(kg ℃)×30kg×(55℃-25℃)=3.78×106J,
由可知,电热水器消耗的电能:,
由可知,电热水器高温挡工作的时间:。
【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电路的动态分析;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与热量的综合计算
【解析】【分析】(1)家庭电路中,为了用电安全,开关应该与火线相连;闭合S后,将旋转开关打到指向B,R1、R2并联,根据并联电路特点和可知电热水器的状态;
(2)闭合S后,将旋转开关打到指向C,由图甲可知,此时只有R1工作,闭合S后,将旋转开关打到指向D,此时只有R2在,闭合S后,将旋转开关打到指向E,此时R1、R2串联;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和可知各个档位的电路连接;根据中温1的功率和可求出R1的阻值;根据P2=P高-P1求出R2的电功率,根据可求出R2的阻值;
(3)根据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求出R1、R2的串联总电阻,根据可求出电热水器低温挡时加热功率;
(4)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水的质量,根据Q吸=cm(t-t0)求出水吸收的热量,根据效率公式求出电热水器消耗的电能,根据求出电热水器高温挡工作的时间。
【解答】解:(1)家庭电路中,为了用电安全,开关应该与火线相连,由图甲可知,连接火线的是a触点;
闭合S后,将旋转开关打到指向B,由图甲可知,R1、R2并联,根据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可知,此时电路中的总电阻最小,由可知,电路中的总功率最大,电热水器处于高温挡。
33.(2024·鄞州模拟)取. 和 的固体混合物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加热至 ,充分反应后排出所有气体。将反应后的固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将其中一份投入到足量的 溶液中,最后可得到3.94g沉淀。另一份溶于适量的水,无气体放出,再向水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至过量,产生气体的体积与所加盐酸体积( 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信息提示:
能发生的一些反应:
(先); (后)
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
第二步:
受热易分解: 受热不分解。
(1)加入盐酸至过量后产生气体的质量为 g;
(2)密闭容器中反应后的固体的质量为 g;
(3)密闭容器中排出的气体为(填化学式) ;
(4) =
【答案】(1)0.88
(2)2.72
(3)O2、H2O
(4)6.09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分析】Na2O2与等物质的量的NaHCO3混合后,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加热,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
(先);
(后)
CO2+2NaOH=Na2CO3+H2O,
根据二者的物质的量的关系来判断残留固体;
(1)生成3.94g沉淀是碳酸钡,根据碳守恒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
(2)根据图像数据来确定固体的组成,根据消耗氯化氢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3)根据题干信息分析;
(4)由原子守恒可以求出NaHCO3和Na2O2的固体混合物中各成分的质量,进而计算x的值。
【解答】解:(1)将其中一份投入到足量的BaCl2溶液中,最后可得到3.94g沉淀,根据碳原子守恒可知:BaCO3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所以加入盐酸至过量后产生CO2气体的质量为:
;
(2)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Na2CO3+HCl═NaHCO3+NaCl,
第二步:NaHCO3+HCl═NaCH+CO2↑+H2O;
由图象可知,因为175>275-175,
所以固体混合物为NaOH、Na2CO3,由175mL到275mL是与碳酸氢钠反应,
设消耗氯化氢的质量为x,碳酸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73 44
y x 0.88g
x=1.46g
y=2.12g
所以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总体积为(275mL-175mL)×2=200mL,
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盐酸体积为275mL-200mL=75mL,其中氯化氢的质量为
;
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NaOH+HCl=NaCl+H2O
40 36.5
z 0.5475g
z=0.6g
所以密闭容器中反应后的固体的质量为(2.12g+0.6g)×2=5.44g;
(3)由于NaHCO3受热易分解:,
Na2O2能发生的一些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先);
2Na2O2+2H2O═4NaOH+O2↑(后),
由(2)分析可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完全被吸收,
根据碳元素的守恒可得,NaHCO3~CO2,
设一半原混合物中NaHCO3质量为a。
NaHCO3~CO2
84 44
a 0.88g
a=1.68g
生成水蒸气的质量为b。
168 18
1.68g b
b=0.18g
与过氧化钠反应的水质量为c。
2Na2O2+2H2O=4NaOH+O2↑
36 160
c 0.6g
c=0.135g
所以所以还剩余水的质量为:0.18g-0.135g=0.045g,
所以密闭容器中排出的气体为:O2、H2O;
(4)根据碳元素的守恒可得,NaHCO3~CO2,
设一半原混合物中NaHCO3质量为a。
NaHCO3~CO2
84 44
a 0.88g
a=1.68g
其中含有钠元素的质量为,
根据钠元素的守恒,一半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为;
所以一半原混合物中Na2O2质量为
;
所以NaHCO3和Na2O2的固体混合物质量为(1.68g+1.365g)×2=6.09g。
所以x=6.09。
34.(2024·鄞州模拟) 把等量的天竺葵和紫罗兰的新鲜叶放在无色透明的封闭容器中,并将它们置于不同颜色的光照条件下(其它条件均适宜并相同)。经过8小时后,测量容器中氧气的增加量,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容器 植物 光的颜色 氧气的增加量(mL)
1 天竺葵 红 120
2 天竺葵 绿 15
3 紫罗兰 红 80
4 紫罗兰 绿 10
据表回答:
①该实验通过测定 ,来判断光合作用的反应速率。
②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写2条)
③除上表所示因素外,列举2条影响紫罗兰和天竺葵光合作用反应速率的因素 。
【答案】氧气的增加量;光的颜色对光合作用有影响;红光下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比绿光强。;二氧化碳、水、光照强度、光照时间、温度等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图表可知容器中1和2,3和4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的颜色”,主要是探究光的颜色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植物对于红色光质最容易吸收,而对于绿光,植物基本不吸收。
【解答】(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使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且是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氧气越多,光合作用越强。根据题干中的图表可知:该实验通过测定氧气的增加量,来判断光合作用的反应速率。
(2)根据对照实验现象,可推断红光下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比绿光强,通过测定氧气的增加量,来判断光合作用的反应速率。
(3)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使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且是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除上表所示因素外,影响紫罗兰和天竺葵光合作用反应速率的因素二氧化碳和水,光照强度和时间以及叶绿体。
1 / 1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蓝青中学强基卷科学试题
1.(2024·鄞州模拟)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内部
B.珠江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的沉积作用
C.太阳活动会导致火山和地震频发
D.喜马拉雅山是由于板块间的张裂而形成的
2.(2024·鄞州模拟) 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了“纳米车”(如图),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以杀死癌细胞。下列有关“纳米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纳米车”分子不是由原子构成的
B.“纳米车”运输药物分子的过程是肉眼可以直接看见的
C.“纳米车”研制成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
D.“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3.(2024·鄞州模拟)2019年4月,权威杂志《 Nature》报道:科学家在距离地球3000年的一个年轻的行星状星云中,首次发现了宇宙中最早的氢气来源,并于1925年就在实验室中合成了(He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推测 HeH+可能具有强酸性
B.如图模型中大球为 H+,小球为 He
C.一个HeH+共含有3个电子
D.宇宙中早形成的元素是相对原子质量大的元素
4.(2024·鄞州模拟) 地球的形貌持续在改变当中,右图是太平洋某群岛主岛(编号1号)与其3个链状火山岛屿(编号2,3,4号)的分布示意图。科学家认为,该群岛的形成是因为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板块移动方向)造成的,喷出岩浆凝固就逐一形成了这些火山岛屿。下列最能代表该群岛主岛和链状火山岛屿的年龄大小情况的图象是 ( )
A. B.
C. D.
5.(2024·鄞州模拟) 白天在室内照镜子(窗户朝东开),为了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面容,镜子的反射面应 ( )
A.朝东 B.朝西 C.朝北 D.朝南
6.(2024·鄞州模拟)下列对如图曲线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
A.若y 表示肺泡容积,则ab段表示吸气过程
B.若y 表示饭后血糖含量,则bc段体内胰岛素分泌增加
C.若y 表示某温室二氧化碳浓度,则b点可表示日出前后
D.若y 表示人体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则bc段可表示血液流经组织
7.(2024·鄞州模拟)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完成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某次实验中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缩小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此时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5cm
B.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应使光屏远离凸透镜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C.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发现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又能得到清晰的像,说明透镜越凸,焦距越小
D.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发现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又能得到清晰的像,这可以解释远视眼形成原因
8.(2024·鄞州模拟) 连续阴雨,空气潮湿,能见度低,为保证师生安全,同学们设计了图甲所示的模拟电路,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 V,警示灯的规格为“6 V 3 W”,电磁铁线圈电阻忽略不计,警示灯电阻保持不变。当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警示灯能不断明暗闪烁,明亮时灯泡正常发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电流通过电磁铁时,电磁铁上端为S极
B.湿敏电阻应接在图甲电路中 B位置
C.根据设计要求,应选择图乙中的R1 作为湿敏电阻
D.当空气湿度为80%时,闪烁的过程中,灯较暗时的实际功率为1.5W
9.(2024·鄞州模拟) 如图是绿色植物植株、花、果实、种子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甲农作物根吸收的水分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运输到植物各处
B.图甲中的①和③是由图丁中的②发育而来的
C.图丙中的①和②分别是由图乙中的⑤和⑥发育而来的
D.大豆油是烹调时常用的食用油,它主要来自图丁中的④子叶
10.(2024·鄞州模拟) 右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是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麦芽糖的积累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图甲中 T0为淀粉酶的最适温度
②图甲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极低的原理不同
③图乙 A 点对应的温度为T0
④图乙中 Tb~Tc麦芽糖积累量相同说明此时酶活性最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2024·鄞州模拟) 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
A.①向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B.②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铁粉
C.③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
D.④向等质量的氢氧化镁和氧化镁固体中,分别滴加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
12.(2024·鄞州模拟) 在硫酸除铁锈的实验中,发现生锈的铁钉表面有一些气泡产生。小明猜想气泡是硫酸与铁反应生成的。为了验证小明的猜想,应选择以下哪几个实验进行验证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2024·鄞州模拟)质量为m 的物体用轻绳AB 悬挂于天花板上,用水平力 F 拉着绳的中点O,使OA段绳偏离竖直方向一定角度,如图所示。设绳OA 段拉力的大小为T,若保持O点位置不变,则当力 F 的方向顺时针缓慢旋转至竖直方向的过程中 ( )
A.F先变小后变大,T逐渐变小 B.F先变大后变小,T逐渐变大
C.F先变大后变小,T逐渐变小 D.F先变小后变大,T逐渐变大
14.(2024·鄞州模拟) 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且知该物质不能采用像食盐一样的蒸发结晶得到晶体,为更快、更多得到该物质,对溶液进行如下操作:a.蒸发至溶液出现晶膜(即溶液饱和后表面有少量晶体析出)停止加热;b.在60℃蒸发溶剂;c.冷却至室温;d.在100℃ 蒸发溶剂;e.过滤。其中最合理的顺序是 ( )
A.dace B.bace C.badace D.dabace
15.(2024·鄞州模拟)冷水的质量为m,温度为t1,吸收一定热量后,温度升高到t;另有质量为2m 的热水,如果放出同样热量后温度也降到t,那么热水原来的温度应是 ( )
A. B. C. D.
16.(2024·鄞州模拟) 如图为海水吸收CO2并进行碳循环的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光合”作用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吸收的CO2与钙化中释放的CO2的量相等
C.钙化中释放CO2 的反应为:
D.此碳循环中将CO2转化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17.(2024·鄞州模拟)如图所示,台秤上放置一个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已知烧杯和水总质量为600 g,杯的底面积为100cm2,将一个质量为600g、体积为300cm3的长方体实心物体A用细线吊着,然后将其一半浸入烧杯的水中(烧杯的厚度忽略不计,杯内水没有溢出,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体A 的密度是
B.当物体A 的一半浸入水中后,细线对物体A 的拉力为4.5N
C.当物体A 的一半浸入水中后,水对烧杯底部的压强增大了200 Pa
D.当物体A 的一半浸入水中后,此时烧杯对台秤的压强为750 Pa
18.(2024·鄞州模拟)将盆栽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密闭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实验以测得二氧化碳减少量和增加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40
光照下 CO2 减少量(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2.90 2.40
黑暗下 CO2 增加量(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2.90
A.每天光照12小时,温度为 比 时植物生长快
B.昼夜不停地光照,最有利于该绿色植物生长的温度是30℃
C.35℃时,有光情况下,光合作用速率比呼吸作用速率慢
D.该绿色植物细胞内参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酶最适温度相同
19.(2024·鄞州模拟)将 投入250g某浓度的稀硫酸中,再投入7g铁粉共收集到0.15gH2,同时 Fe和 均无剩余,为了中和过量的硫酸且使溶液中铁元素完全沉淀,共消耗12%的NaOH溶液200g。则原稀硫酸的浓度为 ( )
A.11.76% B.20.78% C.23.52% D.10.39%
20.(2024·鄞州模拟) 如图所示,两端开口的气缸水平固定,A、B是两个质量和厚度均不计,面积分别为 和 的活塞,它们之间用一根细杆连接,可在气缸内无摩擦滑动且不运动至交界处,B通过水平细绳绕过光滑的定滑轮与质量为2千克的重物M连接,活塞的初始状态为静止。已知大气压强为1×105Pa,g 取10N/ k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活塞初始静止时,活塞A 受到细杆的作用力水平向右
B.活塞初始静止时,气缸内压强为
C.若升高气缸内气体温度,活塞 B 向左移动
D.若降低气缸内气体温度10℃,活塞运动一段距离L 就停止,停止时气缸内压强比初始状态时气缸内压强要小
21.(2024·鄞州模拟)2021年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九),公祭大禹活动在会稽山大禹陵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无数游客会聚于此,共同缅怀大禹治水功绩。
(1)当天地球大约处在图甲上的 位置(填字母),当晚月球最接近图乙中的位置 (填数字编号);
(2)大禹率领民众开凿河渠,将洪水疏导入海,这是对水循环中的 环节施加了影响。
22.(2024·鄞州模拟)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其翅的长度与个体数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已知翅越长昆虫的飞翔能力越强,翅较短的不能飞翔。
(1)昆虫翅的长度不一,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着 现象;
(2)该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是 (选填字母)。
23.(2024·鄞州模拟) 已知雨滴在空中竖直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与速度大小的二次方成正比,且不同质量雨滴所受空气阻力与速度大小的二次方的比值相同。现有两滴质量分别为 和m2 的雨滴从空中竖直下落,在 落到地面之前都已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在两滴雨滴落地之前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其重力的功率之比为 。
24.(2024·鄞州模拟)
(1)如图1薄片组成 直角三角形,按图(A)接法 M、N间电阻为R,则按图(B)接法 P、Q间电阻是 。
(2)如图2所示是电路的一部分,其中 A,则电流表上的电流为 。
25.(2024·鄞州模拟) 如图所示,质量为2kg的小铁块静止于A 端。ABCO为T型支架(质量忽略不计),可绕点O在竖直面内自由转动,A端搁在左侧的平台上,已知 ,现用一个水平拉力F 通过细线拉铁块,假定铁块启动后立即以0.1m/s的速度沿AC匀速运动,此时拉力F为10 N。问:
(1)铁块到达 B 点前,阻碍 T 型支架顺时针转动的力是 。
(2)支架能保持静止的最长时间是 。
26.(2024·鄞州模拟)某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钙、氧化铜、氧化铁、木炭粉中的几种,取mg 该固体粉末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本流程涉及到的反应均为初中化学常用的反应,且各步均恰好反应完全)。请回答:
(1)白色沉淀Y是 。
(2)原固体中一定有 。
(3)请写出溶液N中所有可能的溶质组成情况: 。
27.(2024·鄞州模拟) 同学们在资料上查到:用电流刺激蛙心脏的迷走神经时,发现蛙的心脏跳动减慢。对此,他们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1:迷走神经受电流刺激后,电流信号造成心脏跳动减慢
假设2:迷走神经受电流刺激后,分泌某种物质使心脏跳动减慢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设计如图装置实验进行了探究。
实验步骤:
①取甲、乙两个具有正常跳动的蛙心脏,用插管把它们连接起来,剪去乙蛙心脏的迷走神经;
②向甲蛙心脏中注入液体X(能维持蛙心跳动但不影响跳动频率)并流动起来,使两蛙心脏中充满液体X,测量两个蛙心的心率;
③____,再次测量两个蛙心的心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人体心脏相比,蛙心内部也存在确保血液流向的类似结构,要使液体X顺利进入乙心脏,插管应插入乙心脏的 (选填“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
(2)步骤③中“ ”处应填写的操作是 ;
(3)实验前剪去乙蛙心脏的迷走神经是为了 ;
(4)如果假设2成立,则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
28.(2024·鄞州模拟) 同学们在用微小压强计、刻度尺和装有适量水的烧杯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时,发现向上提升压强计探头位置时,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 (如图甲),针对上述现象,有同学得出“水中某点压强与该点到容器底部的距离L 有关”的结论。小明和小华认为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并分别设计了实验进行验证:
(1)小明将压强计探头固定在图乙位置,测量并记录探头到容器底部的距离L 及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 然后向烧杯中加水,发现 他认为:本实验中L 大小不变,但压强大小不等,所以压强大小与L 无关。请你评价小明的设计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2)小华实验步骤为:
①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入烧杯的水中,测量并记录探头到容器底部的距离 、探头到水面的距离 H及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
②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调整探头所在的位置, 。(请写出后续操作要点)
③分析数据,若 ,则说明水中某点压强跟该点到容器底部的距离L无关。
29.(2024·鄞州模拟) 二氧化氯 是国际上公认的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 (加热和夹持装置均省略)。
(1)[查阅资料]常温下二氧化氯为黄绿色气体,其熔点为-59.5℃,沸点为11.0℃,极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若温度过高,二氧化氯的水溶液可能会发生爆炸。
在圆底烧瓶中先放入一定量的 KClO3和草酸( 然后再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在 之间反应生成ClO2、CO2、H2O和一种硫酸盐,该硫酸盐为 (填化学式)。
(2)实验过程中判断A中反应已完全的现象是 。
(3)实验过程中装置D中的溶液里除生成 外,还生成质量之比为181:213的另外两种盐,一种为 NaClO2,另一种为 (填化学式)。
30.(2024·鄞州模拟)如图为人体代谢的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字母A、B、C、D表示物质,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物质B是 ,小肠中,参与完成生理过程①的消化液有 。
(2)甲细胞能运输B物质,若血液中该细胞的数量过少,会患 经常出现头晕症状。
(3)C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首先到达心脏的 ,自C进入血液到被运至下肢骨骼肌利用的整个过程中,需流经心脏 次。
(4)D中含有的尿素是人体内有机物中的 彻底分解后产生的代谢终产物。
(5)若某人的尿液中出现C,则可能是图中生理过程 (填序号)出现了障碍。
31.(2024·鄞州模拟)已知质量不变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高度成正比。现有一小球从离地面高度为 H的空中由静止开始下落。
(1)若小球在下落过程中不受任何阻力,当小球的重力势能和动能相等时,物体离地面的高度记为h1,则h1 H/2(填“>”“=”或“<”)。
(2)若小球在下落过程中要受到空气的摩擦阻力,当小球的重力热能与动能相等时,物体离地面的高度记为h2,则h2 H/2(填“>”“=”或“<”),请说明理由 。
32.(2024·鄞州模拟)在学校创新比赛中,小敏同学设计了一个多档位的电热水器。图甲所示是他设计的电热水器的简易电路图,R1和R2是电热丝。他设计的旋转开关如图乙所示,顺时针旋转依次出现不同档位。A位置为空档位,B位置时1、2接线柱相连,3、4接线柱相连,依次类推。当旋钮开关指向 B、C、D、E不同位置时,可以实现四档加热功率,且旋转开关沿某个方向转动时,加热功率依次递增或递减。他设计的四档加热功率如下表所示:
档位 高温 中温1 中温2 低温
加热功率/W 1100 660 * *
(1)电热水器a、b触点中连接火线的是 触点。闭合S后,将旋转开关打到指向B,此时电热水器以 档工作。
(2)通过计算,电热丝. 和 的阻值分别是多少
(3)该电热水器低温档时的加热功率是多少
(4)若该电热水器内胆容量为30L,水的初温为 要将30 L水加热至 水的比热为 若水的吸热效率为90%,需要在高温档下工作大约多少秒 (结果取整数)
33.(2024·鄞州模拟)取. 和 的固体混合物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加热至 ,充分反应后排出所有气体。将反应后的固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将其中一份投入到足量的 溶液中,最后可得到3.94g沉淀。另一份溶于适量的水,无气体放出,再向水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至过量,产生气体的体积与所加盐酸体积( 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信息提示:
能发生的一些反应:
(先); (后)
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
第二步:
受热易分解: 受热不分解。
(1)加入盐酸至过量后产生气体的质量为 g;
(2)密闭容器中反应后的固体的质量为 g;
(3)密闭容器中排出的气体为(填化学式) ;
(4) =
34.(2024·鄞州模拟) 把等量的天竺葵和紫罗兰的新鲜叶放在无色透明的封闭容器中,并将它们置于不同颜色的光照条件下(其它条件均适宜并相同)。经过8小时后,测量容器中氧气的增加量,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容器 植物 光的颜色 氧气的增加量(mL)
1 天竺葵 红 120
2 天竺葵 绿 15
3 紫罗兰 红 80
4 紫罗兰 绿 10
据表回答:
①该实验通过测定 ,来判断光合作用的反应速率。
②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写2条)
③除上表所示因素外,列举2条影响紫罗兰和天竺葵光合作用反应速率的因素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力在于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内力作用使地表起伏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和缓,两者作用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地表形成丰富多姿的地表形态。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A、据所学可知,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地带,A错误。
B、珠江三角洲是河流的入海口附近,由于地势平坦,同时受海洋顶托作用,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作用形成,B正确。
C、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导致,与太阳活动无关,C错误。
D、喜马拉雅山是由于板块间的挤压形成的,D错误。
故答案为:B。
2.【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A、根据分子和原子的联系考虑;
B、根据分子的大小考虑;
C、由题给信息来回答本题。
D、根据纳米车的作用考虑;
【解答】A、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故A错误;
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故B错误;
C、“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在外力作用下能按照人规定的线路运动,说明了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故C正确。
D、“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能按照人规定的线路运动,并不是说必须在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A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A、根据粒子结构来分析;
B、根据粒子的大小来分析;
C、根据粒子所含电子数来分析;
D、根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来分析。
【解答】A、氦合氢离子(HeH+)可能会电离产生氢离子,因此HeH+可能具有强酸性,故A正确;
B、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氦原子的核内有2个质子,氦原子的体积大于氢离子的体积,因此如图模型中小球为H+,大球为He,故B错误;
C、1个氦合氢离子(HeH+)中含有2个原子核,氦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氢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则共有3个质子,1个氦合氢离子(HeH+)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则其核外电子数为3-1=2,故C错误;
D、科学家认为氦合氢离子是宇宙中最早的氢气来源。氢是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元素,因此宇宙中早形成的元素是相对原子质量小的元素,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4.【答案】B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认为,离海岭越近岩石年龄越年轻,离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老,且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解答】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距离主岛1越近的岛屿形成的时间越晚,距离主岛1越远的岛屿形成的时间越早,所以由2到4岛屿的年龄越来越古老,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5.【答案】B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所以要看清楚自己的面容,自己应面向光线较强的方向。
【解答】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人的像是由人射向镜面的光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自己的面容,自己应面对窗户,镜子的反射面应朝西。
故答案为:B。
6.【答案】D
【知识点】血液循环;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1)吸气与呼气主要取决于肺内压和外界大气压的大小;
(2)胰岛素能够调节糖的代谢,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
(3)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和组织细胞之间。
【解答】A、ab段肺泡容积增大,表示吸气,A正确;
B、bc段血糖降低,是由于饭后胰岛素增加,将血糖合成糖原并加速血糖的分解。B正确;
C、由于绿色植物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夜间一直持续积累的状态,直到光合作用开始,二氧化碳积累才开始减少,因此b点可表示日出前后,C正确;
D、血液流过肺泡处毛细血管,血液经过此处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这是血液中氧的含量增加。若y表示人体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则bc段可表示血液流经肺泡毛细血管,D错误。
故答案为:D。
7.【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
(3)(4)当他继续向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透镜的聚光能力变强的特点分析即可判断。
【解答】A、由图可知,此时物距为30cm,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30cm>2f,即f<15cm,故A错误;
B、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物距变大,像距应变小,应使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故B错误;
CD、当他继续向凸透镜内注水,光屏上的像不清晰了,这时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又能得到清晰的像,说明此时凸透镜的会聚能力变强,焦距变小,即透镜越凸,焦距越小;而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变凸、会聚能力变强造成的,所以该实验可以解释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故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8.【答案】B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1)电流从电磁铁的下方流入,上方流出,根据安培定则可知电磁铁上端的极性;
(2)由图乙可知R1、R2的电阻与湿度的关系,根据题意可知,空气湿度较小时电磁铁不吸合、灯泡较暗,当空气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湿敏电阻的阻值减小,电磁铁的磁性增强,电磁铁吸合,湿敏电阻被短路,电路为警示灯的简单电路,据此进行解答;
根据实际需要,当空气潮湿,能见度低时,警示灯变亮,即警示灯随湿度增加而变亮,警示灯变亮时,电路的电流增大,电阻减小,即湿敏电阻随着湿度的增加而减小,根据图象选出合适的电阻;由于警示灯不断闪烁确定湿敏电阻的位置;
(3)根据得出灯泡的电阻;根据图象判断出当空气湿度为80%时R2的电阻,灯泡较暗时,灯泡与湿敏电阻串联,根据欧姆定律算出此时的电流,根据P=I2R算出灯泡的实际功率。
【解答】A、电流从电磁铁的下方流入,上方流出,根据安培定则可知电磁铁上端为N极,故A错误;
BC、由图乙可知:R1的电阻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加,R2的电阻随湿度的增加而减小;
由题意可知,空气湿度较小时,电磁铁不吸合,灯泡较暗,当空气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湿敏电阻的阻值减小,电路的电流增大,电磁铁的磁性增强,电磁铁吸合,湿敏电阻被短路,电路为警示灯的简单电路,灯泡变亮,由于电磁铁也被短路无磁性,电磁铁不吸合,据此可知警示灯能不断亮暗闪烁,所以应选图乙中的R2湿敏电阻,且串联在图甲电路中B位置,故B正确、C错误;
D、由知,警示灯的电阻为:;
由图甲知,当空气湿度为80%时,R2的电阻为12Ω,
在闪烁过程中,电路的最小电流为:;
灯较暗时的实际功率:PL实=I2RL=(0.25A)2×12Ω=0.75W,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9.【答案】B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花的结构;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是种子的萌发形成的幼苗①叶、②茎、③根;图乙是花的结构①柱头、②花药、③花丝、④花柱、⑤子房壁、⑥胚珠;图丙是果实的结构①果皮、②种子;图丁是种子的结构①胚轴、②胚根、③胚芽、④子叶、⑤种皮。
【解答】A、植物的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沿导管运输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A正确。
B、图甲中的①叶和③根分别是由图丁中的③胚芽和②胚根发育而来的,B错误。
C、图丙中①果皮和②种子分别是由图乙中的⑤子房壁和⑥胚珠发育而来的,C正确。
D、豆油是烹调时常用的食用油,它主要来自图丙中的④子叶,因为大豆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所以大豆油主要来自于图丙中的④子叶,D正确。
故答案为:B。
10.【答案】D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分析图甲:Ta时淀粉酶催化效率极低,原因是低温降低酶的活性;Ta~To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升高;To时,淀粉酶的活性最高;To~Tb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降低。
分析图乙:A点对应温度下,麦芽糖的积累量不再上升,说明酶已经因高温而变性失活。
【解答】①T0时,淀粉酶的活性最高,所以T0为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故①正确;
②Ta时淀粉酶催化效率极低,原因是低温降低酶的活性;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极低,原因是高温使酶变性活性,可见两者对酶的影响有本质的区别,故②正确;
③图乙中A点位于时间段的中间,跟甲图To也是中间位置相对应,酶的催化效率最高,麦芽糖含量增量最快,故③正确;
④图乙中Tb~Tc曲线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麦芽糖的积累量不再上升,说明酶已经因高温而变性失活,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D。
11.【答案】D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进行分析判断。
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铁粉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镁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判断。
D、等质量的氢氧化镁和氧化镁固体中,氧化镁中含有的镁元素的质量多,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第一个过程溶剂增加的质量包括稀盐酸中的水和生成的水,增加的幅度要大;第二个过程溶剂增加的质量是稀盐酸中的水和生成的水;前两个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HCl+NaOH═NaCl+H2O、Na2CO3+2HCl═2NaCl+H2O+CO2↑,和等质量的盐酸反应,氢氧化钠生成的水的质量多,第三个过程只是稀盐酸中的水,增加的幅度要小;故选项图象正确。
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铁粉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象正确。
C、镁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每48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反应生成80份质量的氧化镁,则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氧气有剩余,故选项图象正确。
D、等质量的氢氧化镁和氧化镁固体中,氧化镁中含有的镁元素的质量多,分别滴加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多,故选项图象错误。
故答案为:D。
12.【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在硫酸除铁锈的实验中,发现生锈的铁钉表面有一些气泡产生,结合控制变量法,变量是铁,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在硫酸除铁锈的实验中,发现生锈的铁钉表面有一些气泡产生,①与②对比,①中有气泡产生,②无明显现象,说明了铁与稀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①和④对比,说明了铁不能与水反应生成气体,通过这三组实验,可得出是盐酸与铁反应生成气体,产生了气泡,故应选择①②④三个实验进行验证。
故答案为:C。
13.【答案】A
【知识点】平衡状态的判断;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解析】【分析】对O点受力分析,受三个拉力,其中向下的拉力等于重力,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细线OA的拉力的方向不变,根据平衡条件作图分析即可。
【解答】解:点O受到三个拉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其中向下的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OA的拉力方向不变,根据平衡条件,三个力可以构成首尾相连的矢量三角形,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OA的拉力T不断减小,拉力F先减小后增加,当拉力F与OA垂直时F最小,故A 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4.【答案】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图结合物质分类提纯的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图可知,为更快、更多得到该物质,对溶液进行如下操作:b.在60℃蒸发溶剂,a.蒸发至溶液出现晶膜(即溶液饱和后表面有少量晶体析出)停止加热,c.冷却至室温,因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析出晶体,最后进行e.过滤操作,得到纯净的该物质固体。
故答案为:B。
15.【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吸热公式求出冷水吸收的热量,因为Q吸=Q放,再根据放热公式求出热水原来的初温。
【解答】设热水原来的温度为t0:
冷水吸收的热量:
Q吸=cm(t-t1),
Q吸=Q放,
热水放出的热量:
Q放=c2m(t0-t)=cm(t-t1),
解得:
,故C正确。
故答案为: C。
16.【答案】B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解答;
B、根据收的CO2与钙化中释放的CO2的量不相等解答;
C、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D、根据碳循环中将CO2转化过程分析解答。
【解答】A、绿色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过程,故正确;
B、由反应过程可知,吸收的CO2与钙化中释放的CO2的量不相等,吸收的二氧化碳多,故错误;
C、由图示可知,钙化中释放CO2的反应为:
2 NaHCO3+CaCl2═CaCO3↓+CO2↑+2NaCl+H2O,故正确;
D、碳循环中将CO2被海水吸收转化为碳酸,为无机物,绿色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故正确。
故答案为: B。
17.【答案】C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计算A的密度;
(2)知道物体的体积,浸没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受到的浮力;利用G=mg求出A的重力,细线拉力等于重力减去浮力;
(3)A浸入水中受到水的浮力,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烧杯底受到增大压力等于A受到的浮力,由计算水对烧杯底部增大的压强;
(4)烧杯对台秤的压力等于烧杯和水的重力、物体A对水向下的作用力之和,知道底面积,利用计算烧杯对台秤的压强。
【解答】解:
A、物体A的密度:
,故A正确;
B、物体A的一半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
GA=mAg=0.6kg×10N/kg=6N,
细线对物体A的拉力:F拉=GA-F浮=6N-1.5N=4.5N,故B正确;
C、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对A有向上的浮力,物体A对水有向下压力,
所以水对烧杯底部增大的压力:ΔF=F浮=1.5N,
所以水对烧杯底部增大的压强:,故C错;
D、烧杯对台秤的压力等于烧杯和水的重力、物体A对水向下的作用力之和,
即:F=G杯和水+F浮=0.6kg×10N/kg+1.5N=7.5N,
烧杯对台秤的压强:,故D正确。
故答案为: C。
18.【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的过程。
(2)在读表时,要明确光照下吸收CO2的量为净吸收量,即净光合作用强度;黑暗中放出CO2的量代表的是有机物的消耗量,也代表呼吸作用强度。
【解答】A、每天光照12小时,温度为10℃条件下,积累的有机物为1.75×12﹣0.75×12=12(mg);温度为30℃条件下,积累的有机物为3.5×12﹣3.0×12=6(mg),所以温度为10℃比30℃时植物生长快,A正确。
B、由于25℃时,光照下CO2减少量最多,积累的有机物最多。所以在昼夜不停地光照,最有利于该绿色植物生长的温度是25℃,B错误。
C、35℃时,有光情况下,光照下CO2减少量为2.90(mg/h),净光合作用强度大于0,所以光合作用速率比呼吸速率强,C错误。
D、植物光合作用指的是实际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在30℃左右,达到了6.5(mg/h);呼吸作用速率最高为3.50(mg/h),最适温度在为35℃左右,所以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与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不同,D错误。
故答案为: A。
19.【答案】A
【知识点】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Fe和Fe2O3均无剩余,而硫酸过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中铁元素完全沉淀,最终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由钠离子守恒可知,2NaOH~Na2SO4,由硫酸根离子守恒可知Na2SO4~H2SO4,再进行计算。
【解答】解:设原稀硫酸的浓度为x。
2NaOH~Na2SO4~H2SO4
80 98
200g×12% 250gx
x=11.76%
故答案为: A。
20.【答案】D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两活塞用细杆连接,可将两个看成一个整体,对整体受力分析可求得;
(2)由于两活塞整体受力没有变化,压强不变,所以气体做等压变化。
【解答】A、活塞初始静止时,设细杆对A的作用力向左,以活塞A为研究对象,受到大气向右的压力、缸内气体向左的压力和细杆向左的作用力,
由平衡条件可知,p1S1-p0S1+F=0,因为p1>p0,则F为负值,所以细杆的作用力的方向与大气压力的方向相同,即方向向右,故A正确;
B、设静止时气缸内气体压强为p1,活塞受力平衡:
p1S1+p0S2=p0S1+p1S2+mg,
代入数据解得压强:p1=1.2×105Pa,故B正确;
C、由等压变化可知,
,当温度增加时,气体体积增加,外部压强不变,所以活塞B向左移动,故C正确;
D、对于等压变化
,当T2=(T1-10)K时,活塞会向右运动,停止时气缸内压强和初始状态时气缸内压强相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 D。
21.【答案】(1)B;②
(2)地表径流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附近,夏至日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冬至日位于南回归线附近;月相的变化依次为 新月(也称“朔”)(初一)→蛾眉月→上弦月(初七、初八)→凸月(渐盈凸月)→满月(也称“望”)(十五、十六)→凸月(渐亏凸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廿二、廿三))→残月→新月(初一)。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解答】(1)图甲中,B、C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故该位置为夏至日;D、A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故为冬至日,故A为冬至日到春分日之间,B为春分日到夏至日之间,4月20日为春分日到夏至日之间;农历三月初九为上弦月附近,①为新月,②为上弦月,③为满月,④为下弦月。
(2)将洪水疏导入海,为将地表的水疏导入海洋,改变的是地表径流。
22.【答案】(1)变异
(2)B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
【解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1)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昆虫翅的长度不一,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
(2)由图可知:这个海岛上中等翅长的个体最多,而短翅和长翅个体数量少,但环境条件改变以后--岛上经常刮大风,中等翅长的个体抗风能力比较弱,短翅的飞不起来,长翅的抗风能力强,生存下来的机会大增,因此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短翅和长翅个体数量多,中等翅长的个体少。
故答案为:B。
23.【答案】
【知识点】功率;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已知雨滴下落时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受的重力和空气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即f=mg=kv2;再根据公式来分析求解。
【解答】解:因为雨滴落到地面之前都已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雨滴受的是平衡力,
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和题意可得,雨滴受到的阻力为f=mg=kv2,
所以雨滴的速度为;
又因为,所以两雨滴重力的功率之比为:
。
24.【答案】(1)4R
(2)0.2 A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1)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之和;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的倒数之和。
(2)分别求出R1两端的电压和R2两端的电压,然后判断根据电位确定R3两端的电压以及电流的方向,再根据求出通过R3的电流,最后根据节点法确定通过电流表电流的大小。
【解答】解:(1)根据图1可知,图(A)的接法相当于两个相同的电阻并联;而图(B)的接法相当于两个相同的电阻串联;
因为图(A)接法M、N间电阻为R,则每个电阻为2R;将P、Q间的电阻看成这两个小三角形串联,即两个2R的电阻串联,则此时总电阻为4R。
(2)由可得,R1和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U1=I1R1=0.20A×5Ω=1V,
U2=I2R2=0.10A×1Ω=0.1V,
R1左端与R2的左端电位相等,但U1>U2,则R2右端的电位高于R1右端的电位,
则R3两端的电压:U3=U1-U2=1V-0.1V=0.9V,
通过R3的电流:,
因R3下端电位高,上端电位低,则通过R3的电流方向由下向上,且比较可知I3>I2,
设电流表的示数为IA,对于电流表左端的节点,流入节点的电流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即IA+I2=I3,
所以电流表的示数IA=I3-I2=0.3A-0.1A=0.2A。
25.【答案】(1)铁块对支架的压力
(2)5s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解析】【分析】(1)将T型支架看做杠杆,铁块到达B点前,忽略杠杆的重力,铁块对杠杆的压力使杠杆有逆时针转动的趋势,据此解答;
(2)根据F压=G=mg求出铁块对杠杆的压力,由二力平衡条件求出铁块受到摩擦力的大小,根据力作用的相互性确定杠杆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先根据转动效果分析铁块过了B点能否使支架保持静止,从而确定支架恰好不能保持静止时铁块的位置在B点左侧;铁块在B点左侧,支架恰好不能保持静止时,说明左侧平台对杠杆没有支持力,此时杠杆受到的压力会使杠杆逆时针转动(可看做阻力),杠杆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会使杠杆顺时针转动(可看做动力),恰好平衡时是转动前的最后时刻;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求出支架恰好不能保持静止时铁块到B点的距离,再确定铁块运动的最大路程,通过计算铁块运动的最长运动时间。
【解答】(1)将T型支架看做杠杆,铁块到达B点前,忽略杠杆的重力,铁块对杠杆的压力使杠杆有逆时针转动的趋势,即铁块对杠杆的压力是阻碍杠杆顺时针转动的力;
(2)铁块对杠杆的压力F压=G=mg=2kg×10N/kg=20N,
由于铁块沿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则铁块受到摩擦力的大小f=F=10N,其方向水平向左,
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则铁块对杠杆的摩擦力大小f'=f=10N,方向水平向右;
如果铁块过了B点,此时杠杆受到的压力会使杠杆顺时针转动,同时杠杆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也会使杠杆顺时针转动,所以铁块过了B点,支架一定不能保持静止,则支架能保持静止时一定是铁块在B点左侧;
铁块在B点左侧,支架恰好不能保持静止时,说明左侧平台对杠杆没有支持力,此时杠杆受到的压力会使杠杆逆时针转动(可看做阻力),杠杆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会使杠杆顺时针转动(可看做动力),
分析图示可知,O为杠杆的支点,则杠杆受到摩擦力的力臂(动力臂)L1=OB=0.5m,
设支架即将翻转时铁块到B点的距离为L2,则压力的力臂(阻力臂)为L2,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f'L1=F压L2,即10N×0.5m=20N×L2,解得L2=0.25m,
所以铁块运动的最大路程为s=AB-L2=0.75m-0.25m=0.5m,
则铁块运动的最长时间,即支架能保持静止的最长时间是5s。
26.【答案】(1)碳酸钙
(2)氧化铁、木炭
(3)FeCl2或FeCl2和CaCl2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固体粉末高温反应产生的气体X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Y,故X是二氧化碳,Y是碳酸钙,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是碳酸钙高温分解,氧化铜与木炭反应产生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铁和木炭反应产生铁和二氧化碳;固体Z加入盐酸,产生气体W,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且得到浅绿色溶液的是铁,故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木炭和氧化铁,由于Z全部溶解,故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有氧化铜;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碳酸钙,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1)固体粉末高温反应产生的气体X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Y,故X是二氧化碳,Y是碳酸钙;
(2)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是碳酸钙高温分解,氧化铜与木炭反应产生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铁和木炭反应产生铁和二氧化碳;固体Z加入盐酸,产生气体W,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且得到浅绿色溶液的是铁,故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木炭和氧化铁;
(3)Z中一定含有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碳酸钙,故Z中不一定含有氧化钙,故还要可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故填:FeCl2或FeCl2和CaCl2。
27.【答案】(1)静脉
(2)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甲蛙心脏的迷走神经,观察甲、乙两蛙心脏的跳动变化
(3)排除迷走神经对乙蛙心脏跳动产生的影响
(4)乙蛙出现类似甲蛙的心跳变化明显滞后
【知识点】心脏和血管
【解析】【分析】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还是电信号;由于刺激甲心脏的迷走神经,甲的跳动减慢,从甲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乙的营养液中,乙的跳动也减慢,说明迷走神经分泌了某种化学物质造成了心脏乙心跳的减慢。
【解答】(1)与人体心脏相比,蛙心内部也存在动脉瓣,要使液体X顺利进入心脏乙,插管应插入心脏乙的静脉。
(2)为了验证假设,根据实验步骤可知步骤③中“”应填: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甲蛙心脏的迷走神经,观察甲、乙两蛙心脏的跳动变化。
(3)实验前剪去蛙心脏乙的迷走神经是为了排除迷走神经对蛙心脏乙的跳动产生的影响,使变量唯一。
(4)迷走神经受电流刺激后,分泌某种物质使心脏跳动减慢。如果假设2成立,则预期的实验结果是甲的心跳比乙的心跳慢。
28.【答案】(1)不合理 没有改变探头到容器底部的距离
(2)测量并记录探头到容器底部的距离 L2,探头到水面的距离 H 以及U 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h2;但
【知识点】液体的压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
【解析】【分析】已知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关,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跟该点到容器底部的距离的关系,要控制探头的深度和密度相同(深度指液体内部某点的到液体自由面的竖直高度)。
【解答】(1)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跟该点到容器底部的距离有关,要控制探头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相同,改变该点到容器底部的距离,而实验中没有控制探头在液面下的深度相同,没有改变该点到容器底部的距离,所以小明的设计是不合理;
(2)实验步骤:
①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入烧杯的水中,测量并记录探头到容器底部的距离L、探头到水面的距离H及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h1。
②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调整探头所在的位置,使探头到水面的距离仍为H,用刻度尺测量探头到烧杯底部的距离L2,读出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h2;
③分析数据,若发现L1≠L2,h1=h2,则说明水中某点压强跟该点到容器底部的距离L无关。
29.【答案】(1)K2SO4
(2)气泡不再产生
(3)NaClO3
【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实验步骤的探究;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反应原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1)根据KClO3和草酸(H2C2O4),然后再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在60~80℃之间反应生成ClO2、CO2气体,进行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解答】解:[反应原理]在圆底烧瓶中先放入一定量的KClO3和草酸(H2C2O4),然后再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在60~80℃之间反应生成ClO2、CO2、H2O和一种硫酸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该硫酸盐为K2SO4。
(1)先放入一定量的KClO3和草酸(H2C2O4),然后再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在60~80℃之间反应生成ClO2、CO2气体,实验过程中判断A中反应已完全的现象是没有气泡产生。
(2)实验过程中装置D中的溶液里除生成Na2CO3外,还生成质量之比为181:213的另外两种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两种盐中一种为NaClO2,另一种为NaClO3。
30.【答案】(1)氧气;肠液和胰液
(2)贫血
(3)右心房;2
(4)蛋白质
(5)③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图为人体新陈代谢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包括消化与吸收、吸气和呼气、血液的功能、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等,字母A、B、C、D表示物质,其中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C是葡萄糖、D是尿素、水和部分无机盐等;①、②表示生理过程,其中①表示消化过程、②吸收过程,③重吸收。
【解答】(1)图中物质B由肺泡进入血液,所以物质B,是氧气;口腔里有唾液淀粉酶,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成麦芽糖,在小肠里的肠液、胰液的作用,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
(2)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甲细胞能运输B氧气,所以,甲细胞的名称是红细胞。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少,会患贫血。
(3)食物中的淀粉,在人体的口腔内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初步消化为麦芽糖,最终在小肠内在胰液肠液消化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最终消化为C葡萄糖。人体内的C葡萄糖被小肠吸收进血液后,通过体循环由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小肠吸收的C葡萄糖随血液循环被运送至下肢骨骼肌利用的途径是: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下肢骨骼肌,因此,自C进入血液到被运至下肢骨骼肌利用的整个过程中,需流经心脏 2次;
(4)蛋白质水解后形成氨基酸,经过脱氨基作用后被运往肝脏形成尿素,最后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因此尿素是人体内有机物中的蛋白质彻底分解后产生的代谢终产物。
(5)在尿的形成过程中,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可以重吸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的无机盐,若某人的尿液中出现C葡萄糖,则可能是图中生理过程③重吸收作用出现了障碍。
31.【答案】(1)=
(2)<;由于空气摩擦阻力,小球的机械能不守恒,减小的重力势能一部分转化为热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得: mgH>2mgh2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在不受任何阻力的情况下,减小的重力势能等于增加的动能;
(2)小球在下落过程中要受到的空气摩擦阻力,则机械能不守恒,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解答】(1)小球在下落过程中不受任何阻力,机械能是守恒的;物体离地面的高度记为h1时;减少的重力势能为转化为的动能:mg(H-h1),剩余的重力势能为:mgh1,动能和势能相等,
则:mg(H-h1)=mgh1,解得:;
(2)若小球在下落过程中要受到的空气摩擦阻力,机械能不守恒,减小的重力势能中的一部分转化为内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mgH=2mgh2+E内,则mgH>2mgh2,解得:h2<。
32.【答案】(1)a;高温档
(2)闭合S后,将旋转开关打到指向E,2、4接线柱相连,由图甲可知,R1、R2串联,根据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可知,此时电路中的总在最大,总功率最小,电热水器处于低温挡;
根据题意可知,旋转开关沿某个方向转动时,加热功率依次递增或递减,所以闭合S后,将旋转开关打到指向C,3、4接线柱相连,电热水器处于中温挡1,由图甲可知,此时只有R1工作,
由表格数据可知,此时的电功率为660W,由可知,R1的阻值:;
闭合S后,将旋转开关打到指向D,1、2接线柱相连,由图甲可知,此时只有R2在,
R2的电功率:P2=P高-P1=1100W-660W=440W,
由可知,R2的阻值:
。
(3)根据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可知,R1、R2的串联总电阻:,
该电热水器低温挡时的加热功率:P低=
;
(4)由可知,水的质量:m=ρV=1.0×103kg/m3×30×10-3m3=30kg,
水吸收的热量:Q吸=cm(t-t0)=4.2×103J/(kg ℃)×30kg×(55℃-25℃)=3.78×106J,
由可知,电热水器消耗的电能:,
由可知,电热水器高温挡工作的时间:。
【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电路的动态分析;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与热量的综合计算
【解析】【分析】(1)家庭电路中,为了用电安全,开关应该与火线相连;闭合S后,将旋转开关打到指向B,R1、R2并联,根据并联电路特点和可知电热水器的状态;
(2)闭合S后,将旋转开关打到指向C,由图甲可知,此时只有R1工作,闭合S后,将旋转开关打到指向D,此时只有R2在,闭合S后,将旋转开关打到指向E,此时R1、R2串联;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和可知各个档位的电路连接;根据中温1的功率和可求出R1的阻值;根据P2=P高-P1求出R2的电功率,根据可求出R2的阻值;
(3)根据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求出R1、R2的串联总电阻,根据可求出电热水器低温挡时加热功率;
(4)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水的质量,根据Q吸=cm(t-t0)求出水吸收的热量,根据效率公式求出电热水器消耗的电能,根据求出电热水器高温挡工作的时间。
【解答】解:(1)家庭电路中,为了用电安全,开关应该与火线相连,由图甲可知,连接火线的是a触点;
闭合S后,将旋转开关打到指向B,由图甲可知,R1、R2并联,根据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可知,此时电路中的总电阻最小,由可知,电路中的总功率最大,电热水器处于高温挡。
33.【答案】(1)0.88
(2)2.72
(3)O2、H2O
(4)6.09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分析】Na2O2与等物质的量的NaHCO3混合后,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加热,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
(先);
(后)
CO2+2NaOH=Na2CO3+H2O,
根据二者的物质的量的关系来判断残留固体;
(1)生成3.94g沉淀是碳酸钡,根据碳守恒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
(2)根据图像数据来确定固体的组成,根据消耗氯化氢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3)根据题干信息分析;
(4)由原子守恒可以求出NaHCO3和Na2O2的固体混合物中各成分的质量,进而计算x的值。
【解答】解:(1)将其中一份投入到足量的BaCl2溶液中,最后可得到3.94g沉淀,根据碳原子守恒可知:BaCO3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所以加入盐酸至过量后产生CO2气体的质量为:
;
(2)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Na2CO3+HCl═NaHCO3+NaCl,
第二步:NaHCO3+HCl═NaCH+CO2↑+H2O;
由图象可知,因为175>275-175,
所以固体混合物为NaOH、Na2CO3,由175mL到275mL是与碳酸氢钠反应,
设消耗氯化氢的质量为x,碳酸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73 44
y x 0.88g
x=1.46g
y=2.12g
所以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总体积为(275mL-175mL)×2=200mL,
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盐酸体积为275mL-200mL=75mL,其中氯化氢的质量为
;
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NaOH+HCl=NaCl+H2O
40 36.5
z 0.5475g
z=0.6g
所以密闭容器中反应后的固体的质量为(2.12g+0.6g)×2=5.44g;
(3)由于NaHCO3受热易分解:,
Na2O2能发生的一些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先);
2Na2O2+2H2O═4NaOH+O2↑(后),
由(2)分析可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完全被吸收,
根据碳元素的守恒可得,NaHCO3~CO2,
设一半原混合物中NaHCO3质量为a。
NaHCO3~CO2
84 44
a 0.88g
a=1.68g
生成水蒸气的质量为b。
168 18
1.68g b
b=0.18g
与过氧化钠反应的水质量为c。
2Na2O2+2H2O=4NaOH+O2↑
36 160
c 0.6g
c=0.135g
所以所以还剩余水的质量为:0.18g-0.135g=0.045g,
所以密闭容器中排出的气体为:O2、H2O;
(4)根据碳元素的守恒可得,NaHCO3~CO2,
设一半原混合物中NaHCO3质量为a。
NaHCO3~CO2
84 44
a 0.88g
a=1.68g
其中含有钠元素的质量为,
根据钠元素的守恒,一半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为;
所以一半原混合物中Na2O2质量为
;
所以NaHCO3和Na2O2的固体混合物质量为(1.68g+1.365g)×2=6.09g。
所以x=6.09。
34.【答案】氧气的增加量;光的颜色对光合作用有影响;红光下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比绿光强。;二氧化碳、水、光照强度、光照时间、温度等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图表可知容器中1和2,3和4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的颜色”,主要是探究光的颜色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植物对于红色光质最容易吸收,而对于绿光,植物基本不吸收。
【解答】(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使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且是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氧气越多,光合作用越强。根据题干中的图表可知:该实验通过测定氧气的增加量,来判断光合作用的反应速率。
(2)根据对照实验现象,可推断红光下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比绿光强,通过测定氧气的增加量,来判断光合作用的反应速率。
(3)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使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且是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除上表所示因素外,影响紫罗兰和天竺葵光合作用反应速率的因素二氧化碳和水,光照强度和时间以及叶绿体。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