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寓言
穿
井
得
一
人
感悟导入
寓 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带有讽喻和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采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吕氏春秋》,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语。
2.熟读课文,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3.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提倡个性化解读文章。
自主探究 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全书共二十六卷,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一字千金: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 一个字赏赐千金,形容 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 彩奇妙。也指书法作品 的珍贵。
自主探究 走近作者
奇货
可居:把市面上稀少的货物囤 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卖。
自主探究 听读课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自主探究 解释文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
居外。
表因果
打水浇田
居住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所以要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居住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自主探究 解释文意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
挖掘、开凿
得到
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一个人。”
自主探究 解释文意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这个消息:“丁家挖井挖到一个人。”
听说
表承接
代词,代这件事
得到
自主探究 解释文意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讲述
听到,这里是“使听到”
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自主探究 解释文意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
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回答
使唤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了一个人。
自主探究 解释文意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消息
寻求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自主探究 解释文意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 ,家里没有水井要外出打水浇田,经常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挖了水井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国君听到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寻求到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
互助促学划分层次
疏通文意、划分层次
我来讲故事
按事情发展
顺序叙述
互助促学文言积累
一、古今异义
及其家穿井
古义:挖掘,开凿
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
国人道之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互助促学文言积累
二、一词多义
互助促学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复述文中所讲的故事。
丁氏说自己“穿井得一人”,大家认为丁氏从井里得到一个人,谣言一路传到国君那里,最终丁氏解释了真相。
互助促学整体感知
1、这篇寓言的叙事三要素:
起因:
经过:
结果:
丁氏在家挖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
被人误传说他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最终传到了国君的耳朵里,丁氏出来解释,真相大白。
互助促学整体感知
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丁氏为什么要挖井?
(2)让故事产生分歧的是哪一句话?
家无井而出溉汲
吾穿井得一人
互助促学整体感知
(1)丁氏:对此表述不够清楚;
(2)“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来;
(3)“国人”: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越传越广。
3、你认为谁应该对这起谣言负责 为什么
互助促学整体感知
4、“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通过调查研究才能获取真相
达标检测感悟寓意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达标检测感悟寓意
6、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达标检测探究寓意
说话要要清晰传达自己的意思,防止产生歧义。
切忌道听途说,不要人云亦云,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证实的传闻;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待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要注重求证,还原真相。
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拓展延伸写法探究
1.结构完整。
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穿井”“告人”,发展—误听、误传,结局—告之真相,最后点出寓意,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2.幽默风趣。
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课堂小结
《穿井得一人》讲述了宋国有个人因打井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动力,却被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不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丁氏穿井得一空闲劳力
国人传言“穿井得一人”
丁氏告诉国君真相
总结上文,概括寓意
不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布置作业
抄写《穿井得一人》六个课下注解两遍;
预习《杞人忧天》
贰
壹
杞人忧天
感悟导入
列子,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人。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自主探究
读准字音
1. 字音。
杞人(qǐ) 崩坠(bēnɡzhuì) 躇步(chú) 跐蹈(cǐ)
中伤(zhònɡ)
自主探究
2.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自主探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自主探究
解释文意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
积气耳,亡处亡气。若 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
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崩塌坠落。
无,没有。
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为他的忧虑而担心。
告知,开导。
聚积的气体。
你。
(四肢)弯曲伸展。
行动,
活动。
为何,为什么。
自主探究
解释文意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以致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在一起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体。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何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自主探究
解释文意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
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星宿:星辰。宿,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宿。
纵使,即使。
伤害,受伤。
地塌怎么办?奈……何,
拿……怎么办?
自主探究
解释文意
【译文】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自主探究
解释文意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聚积的土块。
四方。
踩、踏。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自主探究
解释文意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在一起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互助促学读懂文意
1. 杞人“忧”什么 “忧”到什么程度 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用原句回答即可
互助促学读懂文意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互助促学读懂文意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是聚集的气体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这句话揭示了杞人忧天是毫无根据地担心。
互助促学读懂文意
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开端
发展
结局
第一层
(1句)
第二层
(2-6句)
第三层
(7句)
起因:杞人担心天地崩坠,以致废寝食。
经过:通过对话具体描述开导者劝说的过程。日月星宿也是气体,不会坠落;大地到处是土块,不可能塌陷。
结局:杞国人的担忧解除,两人“舍然大喜”。
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寝食难安。有个热心人告诉他天是由气体构成的,不会塌,地是由土块堆积而成的,也不会陷,他才放下心来。
《杞人忧天》这则寓言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达标检测
“杞人忧天”并非无稽之谈,从新的宇宙观及环保的观点来说,他的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同时,寓言中那位“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也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你是如何看待杞人的行为的 “晓之者”的话你赞成吗
达标检测
前一个“喜”表现了杞人内心的担心解除后的放心、喜悦之情;后一个“喜”则表现了开导者的热心与善良的品质,他的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诱导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
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达标检测
通过本课四篇寓言故事,比较中外寓言的异同。
同:都有寓言的共同特点。
异:(1)中国寓言重视对话中推动情节发展;外国寓言多运用各种描写方法。
(2)中国寓言寓意含而不露;外国寓言点明寓意。
(3)中国寓言矛盾最终和解;外国寓言矛盾最终爆发。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