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
主题: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写法: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世界四大寓言:古代希腊《伊索寓言》
法国《拉·封丹寓言》
德国《莱辛寓言》
俄国《克雷洛夫寓言》
寓言
伊索,古希腊寓言家。
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
伊索
特点:大多是动物的故事,以动物寓人。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比喻恰当,形象生动。
《伊索寓言》其实早在明代就传入了我国,那时的中文译名叫《况义》。其中,像《龟免赛跑》、《农夫与蛇》、《狼和小羊》等名篇可谓家喻户晓。
《伊索寓言》 以伊索的名义流传的古希腊寓言集。其中大部分可能为伊索本人或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其他人所作,同时也包含一些此前和此后出现的寓言故事。
《伊索寓言》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伊索
爱慕虚荣、狂妄自大者往往不被人重视。这启示我们要有自知之明,脚踏实地,学好本领,让自己在生活中实现应有的价值。
狮子和蚊子
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
寓意一:善于分析问题,要懂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会扬长避短。
寓意二:取得成绩不要得意忘形,要谨慎,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穿井得一人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吕不韦
吕不韦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编撰的。全书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情)。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然后传播这件事说:“丁家打井挖到了一个人。”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的国君报告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得来的消息如果是这样,不如不知道。
古今异义
及其家穿井
国人道之
一词多义
闻
有闻而传之者曰
闻之于宋君
求闻之若此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于我如浮云
于
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
(古义:挖掘、开凿。今义:把衣服等物套在身上)
(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听到,这里指“使听到”)
(动词:知道,听说)
(介词:向)
(介词:在)
(介词:对,对于)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名词:消息)
用“ ”标出寓言人物,并梳理故事情节
叙事
议论
起因
经过
结果
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问询,丁氏释真相
以讹传讹,闻之于宋君
求闻若此,不若无闻
流言不可轻信
耳风不可乱传
“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原因:
道理:从丁氏的角度:
从“传之者”的角度:
从宋君的角度:
②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①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
③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
列子(约前450年—前375年),名御寇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
列子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它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列子》
这则寓言节选自《列子·天瑞》,题目是编者加的。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很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译文】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空会崩塌,大地会陷落,自己会无处容身。(因为太担心了),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译文】另外又有一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于是就去开导他,说:“整个天空,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团气体而已,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气的。你一曲一伸,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里活动,为何要担心天塌地陷来呢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译文】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聚积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个人又说:“地陷落下去怎么办?”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亲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落下去呢?”
那个人消除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通假字
身亡所寄
其人舍然大喜
古今异义
若屈伸呼吸
亦不能有所中伤
止
终日在天中行止
止有剩骨
日月星宿
终日在地上行止
日
一词多义
(“亡”同“无”,没有)
(“舍”同“释”,解除、消除)
(古义:你。今义:如,好像;如果)
(古义:伤害。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名词,太阳)
(名词,一天)
(动词,停止)
(副词,仅,只)
1.杞人“忧” 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他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他情绪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阅读课文,概括内容
所“忧”何事:
“忧”的程度:
何人解“忧”:
何以解忧:
情绪变化:
天地崩坠,身无所寄。
废寝食者
晓之者
耐心开导
忧虑到舍然大喜。
请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文章内容。
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起因
(第1段)
经过
结果
(第2—6段)
(第7段)
杞人担忧天塌地陷,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晓之者耐心地向杞人解释了天不会塌、地不会陷的原因。
杞人的担心没有了,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很高兴。
“晓之者 ”是怎样解“忧” 的?
1.先解释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
2.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3.最后解释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晓之者”的解释?
“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劝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作者借“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成语意思:本意指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寓意:本文借“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庸人自扰,为毫无根据的事情瞎担心。
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杞人忧天”本来确实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但理解为“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也是可以的。其实《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寓意。
如李白《梁甫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文天祥《赴阙》:“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这个传说和“杞人忧天”这则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与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