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古诗文阅读精讲
古诗词曲阅读考点精讲及方法突破
2025年中考语文主题训练
考点1 内容理解与概括
方法技巧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要求。
答题前,要认真审读题干要求,明确题目的指向。
第二步:通读全诗,定位区间。
通读诗歌,结合题干要求定位答题区间。
第三步:组织语言,分点作答。
根据题干的指向,在对应的答题区间内筛选信息,认真组织语言作答。
如果要点过多,则要分点呈现。
典例分析
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晓出黄山寺
[宋]高翥
晓上篮舆出宝坊,野塘山路尽春光。
试穿松影登平陆,已觉钟声在上方。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
为什么诗人在尾联劝说“有伴行春不要忙” 谈谈诗人这样说的原因。
【参考答案】 尾联的意思是诗人在撩人春色的诱惑下,终于从竹轿上走下
来了。他不满足于“坐轿观花”,而要拄上藜杖,漫步田野,细细地欣赏体味。
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匆匆浏览,岂能深刻体会到个中滋味?所以诗人劝告同
行之人,“有伴行春不要忙”。这里既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春光的无限眷恋之意,
又谈出了一种生活中审美的经验。
满分特训
1.[2024成都中考改编]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题目。(7分)
成都竹枝词(节选)
吴好山
鲜鱼数尾喜无穷,分付烹煎仔细烘。
九眼桥头凉意足,邀朋畅饮一楼风。
(选自《成都诗览》)
(1)除“烹煎”的“鲜鱼”外,还有什么让诗人“喜无穷”?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3分)
[答案] (3分)凉爽的天气,欢聚的友情。(一点1.5分)
(2)风、花、雪、月等是宴饮类古诗常写到的景物,如果把诗歌末句改为
“邀朋畅饮一楼月”有何不妥?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4分)
[答案] (4分)①破坏了整首诗的押韵,让音韵不再和谐。②不能间接写出
朋友欢聚时谈笑风生的热烈气氛。③不能与第三句的“凉意足”形成呼应。
(一点2分,任选两点作答)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判断(选择题)
方法技巧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要求。
答题前,要认真审读题干,看清是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不正确的选项。
第二步:辨明陷阱,有效回避。
命题者往往会在选项中巧妙地设置若干陷阱,以此来干扰考生,这就要求
考生在答题时擦亮眼睛,有效回避。常见的陷阱集中在作家作品、诗歌意象、
语言特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情感态度、诗歌风格、人物形象等方面。
第三步:定位诗句,逐一比对。
答题时,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依据选项的内容定位其所对应的诗句,比对
其理解与分析是否正确。
选择题10大常见错误类型
典例分析
例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送友人归闽
王 毂
东南归思切,把酒且留连。
再会知何处,相看共黯然。
猿啼梨岭路,月白建溪船。
莫恋家乡住,酬身在少年。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B
A.首联中“归思切”“且留连”写出友人的归乡情切和朋友间的依依不舍。
B.颔联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他日在异乡重逢的画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
C.颈联展开想象,以“猿啼”“月白”来描绘归途情景,流露出诗人的关切之情。
D.尾联中诗人在离别之际劝勉友人不要依恋故土,要趁着青春年少实现人生
价值。
【分析】 颔联“再会知何处,相看共黯然”的意思是“再次相会不知道会在什
么地方,我们相对无言,黯然神伤”。据此可知,其描绘的是分别时的画面,
而不是“他日在异乡重逢的画面”。故B项表述不正确。
满分特训
2.[2024江西中考改编]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题目。(7分)
新 笋
朱 松
春风吹起箨龙儿,戢戢 满山人未知。
急唤苍头 斫烟雨,明朝吹作碧参差。
咏新荷
蔡 楠
朱阑桥下水平池 ,四面无风柳自垂。
疑是水仙吟意懒,碧罗笺 卷未题诗。
【注】 ①箨(tuò)龙:竹笋的别名。②戢戢(jí):象声词。风吹竹笋声。
③苍头:仆人。④水平池:水与池面相平。⑤水仙:水中女神。⑥吟意:吟
诗的兴趣。⑦罗:丝织品。笺:精美的纸张,供题诗、写信等用。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B
A.《新笋》前两句写出了竹笋在春风中迅速成长的景象。
B.《新笋》后两句想象仆人冒雨砍笋的情景,流露出担忧之情。
C.《咏新荷》前两句写新荷的生长环境,后两句写新荷的特点。
D.《咏新荷》末句把尚未舒展的荷叶,比作卷着的空白绿色罗笺,极富想象力。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新笋》后两句描写的是诗人看春笋
生长迅疾,怕第二天竹笋长成竹子(想象),急忙喊仆人砍笋的场景
(实写)。故B项中的“想象仆人冒雨砍笋的情景”表述有误,该情景是实写。
(2)从内容或写作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共同点。(4分)
[答案] (4分)示例一:两首诗都是写新生事物,所写景物清新而充满生机,
富有情趣。
示例二:两首诗写物都发挥想象,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考点3 分析主旨、情感
方法技巧
一、看诗词题目
一些诗词的题目往往具有提示作用,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诗词所传达的情感。
二、知写作背景
从作者的生平、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志趣。
三、辨题材类型
诗词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多不同。如田园诗多表达恬淡、闲适
的心情及隐逸思想;送别诗多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或对友人的劝勉、安
慰;咏物诗多借某物来表达自己的品性或追求;等等。
四、抓关键字句
诗词中常有“诗眼”“词眼”或抒情、言志、阐述道理的句子,这些字句常
常直接表现或含蓄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五、析诗词意象
通过理解诗词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古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往往表达
较为固定的情感,如“杨柳”常被用来表达离别之情,“落花”多蕴含物是人非
之意、伤春之感等。
典例分析
例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小松的赞赏之情和对目光短浅之人不满的情绪。
【分析】 作答本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分析可知,这首诗借松写人,托
物讽喻。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而传神。前两句写出了小松由小转大的情
景,对于小松的成长,只有关心、爱护它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
觉”,而不关心它成长的人则视而不见。后两句通过议论,突出表现了“时人”
的无知。由此不难判断出诗人的情感。
满分特训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7分)
海 棠【注】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 这首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B
A.首句写春风、春光;次句写海棠;第三句写赏花者的心态;末句更进一层,
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极点。
B.诗题为“海棠”,而起笔不写海棠,却写东风,说明本诗的写作重点有二:
一是“海棠”,二是“东风”。
C.“烧高烛”遥承“月转廊”,形成精彩的对比;“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
写海棠的娇艳妩媚。
D.本诗用词精准,如“只”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恐”不但强调了诗人对海棠
的痴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诗题为“海棠”,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
绘,其实这是一处曲笔。“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泛”字写出春意浓
浓的景象,这些是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并非有两个写作重点。故B项错误。
(2)请结合写作背景,从诗歌意象的角度分析诗人的情感。(4分)
[答案] (4分)本诗写于诗人被贬黄州期间,表达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情感,
更抒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诗人虽被贬,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萎靡之气,
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等明丽的意象中可以感触到诗人达观、
潇洒的胸襟。(表达情感2分,结合意象分析2分)
考点4 画面描绘
方法技巧
第一步:找出诗句中描写的景物或意象。
第二步:根据景物或意象的修饰语把握景物或意象的特征。
第三步: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其连缀成画面。
具体描述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描述时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切忌单纯地
翻译诗句;②要忠于原诗,不能脱离原诗的情境或主题;③如果诗句中有人物的
话,一般把人物作为主语,还要适当添加表现人物活动的词语;④如果题干要求
描述情境或氛围,还要概括出情境或氛围的特点。
典例分析
例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 描绘了梁园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站在梁园高处,仰望空中,
暮色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唯有三两处人家,一片萧条。
【分析】 “乱飞鸦”中“乱”字写出杂乱、聒噪之感。“极目”写出空间之广,越
发衬得“三两家”的人烟稀少。“萧条”更是直接揭示画面特点。
满分特训
4. 小燕准备给同学们分享阅读山水诗的策略,下面是她的分享单,
请你帮她补充完整。(6分)
【教你几招】 第一招:想象画面 第二招:品析美词 第三招:体会情感 第四招:领悟哲思 江 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请你打个样】
(1)运用第一招鉴赏前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运用第四招鉴赏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江北的浓重秋云,笼罩着一半的天空,在这傍晚时分,饱含雨水的云朵低垂,缓慢地移动着。(意思对即可)
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或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意思对即可)
考点5 名句赏析
方法技巧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把握切入角度
赏析时,一般可以从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内容(描写对象的
特点、营造的氛围等)、结构(与题目和上下文的关系等)、情感等方面切入。
二、明确答题方向
1.解释诗句。对诗句的解释,可以从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入手,从对词语
的赏析中体会诗句的意蕴。
2.明确手法。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反复
等;还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怀古伤今、以乐
景衬哀情、视听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渲染、铺垫等。
3.分析效果。如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营造特定氛围等。
4.点明情感。赏析诗句多半要落脚到诗人情感的抒发上。
典例分析
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题大洪山①
[宋]黄载
地当平旷易为山,故得崔嵬汉沔 间。
云雾涌来无下界,楼台浮起在中天。
开窗时见雷霆出,隐几闲看日月还。
更有钟声最堪恨,南风吹到八陵 边。
【注】 ①大洪山:位于湖北随州。②崔嵬:高大。③汉沔:汉水。④八陵:位于
河南巩义。
请赏析诗歌尾联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尾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大洪山上的钟声能够传到遥远的河
南巩义,诗人通过夸大钟声传播的距离(远播千里),极力表现大洪山之高。
满分特训
5.[2024泸州中考改编]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7分)
泸川纪行
杜 甫
自昔泸川负盛名,归途邂逅慰老身。
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 生。
代有人才探翰墨,我来系缆结诗情。
三杯入口心自愧,枯肠 无字谢主人。
【注】 ①杜甫于代宗永泰元年(765)从成都乘船东下,路过了泸州,创作
《泸川纪行》一诗。泸川即指泸州。②紫色:可解为紫气,即祥瑞之气。③
枯肠:一作“枯口”。
(1)本诗开篇写泸州久负盛名,请结合全诗概括“盛名”体现在哪些方面。
(3分)
[答案] (3分)山河灵秀、位置险要(城池高峻)、人才辈出、酒好。
(2)请赏析“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生”这两句诗。(4分)
[答案] (4分)示例:本句描绘出了泸州山河灵秀、城池高峻、地理位置重
要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泸州的赞美之情,呼应首句的“盛名”。
考点6 炼字
方法技巧
对于解答炼字类试题,理解字词本身的意思是关键,除此之外,还应注
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词性。不同的词性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如动词的使用可使描写对象
形象生动,富有动态美;形容词的巧用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
二、明确角度。如果字词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可先点明其运用了哪种修辞
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如果该字词是从动静、感官等角度来描写相关
对象的,也应点出相关角度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借助想象。具体分析时,通常可以结合字词出现的语境进行分析。也可
展开联想,通过感受画面、体悟情感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典例分析
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早 归
[唐]元稹
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笼”有笼罩或萦绕之意,写出远山在晨雾萦绕之中若隐若现
的朦胧之美;“影”有投影之意,表现了树木在晨光的映照下,树影投在地上
明暗交错的立体美。
【分析】 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体会它在诗歌中对表情达意的
作用。“笼”是笼罩的意思,“远山笼宿雾”写出远山被晨雾笼罩、萦绕的朦胧
之美。“影”在这里是投影的意思,“高树影朝晖”写出晨光映照、树叶的影子
投射在地面上的景象。这两个词语均简洁、形象、富有表现力。
满分特训
6.[2024遂宁中考改编]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7分)
田 舍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1)请对颔联“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中的“眠”和“噪”二字作简要赏析。
(3分)
[答案] (3分)“眠”字将儿童随意地在落叶上入睡的悠闲姿态活灵活现地展
现出来,凸显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儿童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营造出一种
安然闲适的氛围。“噪”字生动描绘出鸟雀在斜阳下叽叽喳喳鸣叫的热闹场景,
既增添了乡村环境的生机与活力,又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乡村的静谧祥和,
使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富有意趣。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 (4分)示例:作者在创作此诗时抓住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典型的形象:
悠闲的孩子,夕阳西下时林中的鸟雀,缥缈的炊烟,林中飘来的香气等。写
出了农村生活的恬静与安详。这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诗人对
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考点7 分析人物形象
方法技巧
第一步:通过具体诗句明确诗中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
第二步: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即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诗中哪些地方体现
出诗人/主人公的什么形象特点。
典例分析
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诗人塑造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诗人为什么塑造这一形象
【参考答案】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的隐士形象。作者通
过对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分析】 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
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家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
洒飘逸。可见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的隐士形象。作者通过
对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抢分秘籍
古代诗歌中几种常见的人物形象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如《春望》(杜甫)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心怀天
下的形象。
2.胸怀宽广、豪放洒脱。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让我们
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3.金戈铁马、征战沙场。如《木兰诗》一诗中的女英雄形象。
4.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如《饮酒(其五)》(陶渊明)塑造了一个归隐田
园、从事农耕的隐者形象,他热爱田园生活,安贫乐道。
5.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如《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塑造了一个胸怀大志
却报国无门、深感孤独悲伤的知识分子形象。
6.羁旅漂泊、思乡思亲。如《夜雨寄北》(李商隐)中诗人漂泊异乡、盼望
归期的形象。
满分特训
7.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4分)
【甲】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 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乙】己亥杂诗(其一二九)
[清]龚自珍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 。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注】 ①易水送别:这首诗是骆宾王于易水送别友人时写就的。易水曾是
燕国的南界,秦国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决定派荆轲行刺秦王,后在易
水送别荆轲。《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骆宾王:少有大才,却终身不得志。③燕丹:燕国太子丹。④壮士:指荆
轲。⑤停云:《停云》诗。⑥浩歌:放声高歌,大声歌唱。
千百年来,荆轲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读完两首诗后,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答案] (4分)示例:荆轲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并且具有侠肝义胆。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