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3张PPT)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古诗文阅读精讲
教材85首古诗词曲分主题梳理
2025年中考语文主题训练
主题一 爱国忧民·爱国篇(13首)
第1首 春 望[唐]杜甫
【写作背景】此诗为杜甫于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唐肃宗至德元载
(756)八月,杜甫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
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国破山河 在, 城 春草 木深。 国都残破但山 河依旧,春天来 了,长安城里草 木丛生。 炼字:“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
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了乱草丛生、
一片荒芜的景象。这两句诗传达了诗人忧国伤
时的感情。
内容理解:首联写春望所见,既点明了写作背景,
又融情于景,奠定了全诗沉郁的感情基调。写
国都沦陷后残破不堪、乱草丛生的景象,与昔
日的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给国家和人
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感时花溅 泪, 恨别鸟惊 心。 感于战败的时 局,看到花开而 潸然泪下,恨于 别离家人,听到 鸟鸣而心惊胆 战。 内容理解:颔联写望中所感,突出了时局的危殆
和诗人心情的沉痛。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
看到、听到后反而“溅泪”“惊心”,表达了诗人对
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烽火 连 三月, 家书抵万 金。 连绵的战事已 经延续了数月, 家书难得,一封 抵得上万两黄 金。 内容理解:“烽火”紧承上句“感时”,“家书”紧承
上句“恨别”,“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
言家书珍贵。
修辞:夸张。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
绝,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
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白头搔更 短, 浑 欲不 胜簪 。 满头白发越挠 越稀疏,简直要 插不住簪子 了。 表现手法:尾联借“不胜簪”的细节,描写了诗人
头发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
的情状,含蓄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
家悲己的感情。
【课下注释】①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②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 火。这里借指战事。③浑:简直。④不胜簪(zān):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 受、禁得起。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诗歌主旨】全诗围绕“望”字展开,融情于景,通过眺望沦陷的首都长安 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第2首 泊秦淮[唐]杜牧
【写作背景】杜牧,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
期,正值国势衰微,在夜泊秦淮,看到秦淮河畔浮靡豪奢的景象时感慨万千,写下
了这首七言绝句。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烟笼寒水 月笼沙, 夜泊秦淮 近酒家。 迷蒙的月色和 轻烟笼罩着寒 水和沙滩,夜晚 (把船)停泊 在秦淮河靠近 酒家的岸边。 修辞:两个“笼”字连用,将烟、水、月、沙等景物
和谐地融为一体,运用互文手法,勾勒出秦淮河两
岸朦胧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内容理解:首句描写了一幅水色夜景。“夜泊秦
淮”点明时间和地点,“近酒家”为下文“商女”的出
场作铺垫。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商女 不 知亡国 恨,隔江 犹唱后庭 花 。 歌女不懂得亡 国之恨,在秦淮 河的对岸,仍然 唱着《玉树后 庭花》。 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侧面描写,借古讽今。表面
上写不知亡国恨的商女,实则借以讽喻晚唐统治
者。一曲《玉树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将矛头直指当朝统治者,表现
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炼字:“犹”,即尚、还、仍,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
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
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
来串成一线;表明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和对国家命
运的忧虑。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商女:歌女。②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 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诗歌主旨】诗人通过对夜泊秦淮时所见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景象的描 写,抒发了对统治阶级不顾国家安危,沉迷于享乐生活的不满,表达了对国家命 运的关切和忧虑之情。 第3首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
【写作背景】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
奉,韩愈上书劝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行至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侄
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一封朝奏 九 重天 ,夕贬 潮州路八千。 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 奏给皇帝,晚上就被 贬谪到路途遥远的潮 州。 内容理解:首联直写获罪被贬的原因,
不卑不亢,磊落坦荡。“朝奏”与“夕贬”
对照,表明获罪之速,“路八千”突出了贬
谪之地的僻远。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欲为圣明 除 弊事,肯 将衰朽惜残 年! 想替皇帝清除政治上 的弊端,哪能以衰老 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 呢! 内容理解:颔联申述自己一片忠心却获
罪被贬谪的愤慨,表现了诗人不避罪
责、刚直不阿、老而弥坚、忠心耿耿
的品质,暗含对皇帝是非不分、忠奸不
辨的谴责。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云横秦岭家何 在? 雪拥蓝关马不 前。 云雾缭绕,遮住了连 绵的秦岭,我的家又 在哪里 蓝田关前风 雪弥漫,连马也踟蹰 不前。 表现手法:即景抒情。“云横”“雪拥”境
界雄阔,于苍凉的景色中寄寓诗人深厚
沉郁之感情,情与景浑然天成,道尽了英
雄失路的悲慨。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知汝远来应有 意 , 好收吾骨瘴江 边。 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应 该有所打算,正好来 潮州瘴气弥漫的江边 收我的尸骨。 情感:尾联照应诗题,抒发了暮年远谪
的悲痛。诗人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
“好收吾骨瘴江边”,既展现了诗人高尚
的节操和风范,又不乏凄楚难言的愤激
之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朝(zhāo)奏:早晨上奏。②九重天:这里指皇帝。③圣明: 指皇帝。④弊事:有害的事,指迎奉佛骨的事。⑤肯:岂肯、哪能。⑥应有意: 应该有所打算。 【诗歌主旨】这首政治抒情诗把朝廷的腐败和诗人“左迁”的不幸遭遇相结 合,抒发了诗人满腔的幽怨和悲慨,也表现了诗人甘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决心和 勇气。 第4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虽年近不惑,但
依然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尽力解除民间疾苦,时刻准备为国效力。这首词
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冬天苏轼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老夫聊 发 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 苍, 锦帽貂裘,千 骑 卷平 冈。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 年人的豪情壮志, 左手牵着黄犬,右 臂托着苍鹰,头戴 锦缎帽子,身穿貂 皮衣服,浩浩荡荡 的随从像疾风一 样,席卷平坦的山 冈。 炼字:“狂”字统领全篇,表现了词人的雄健
豪放、潇洒磊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生
动形象地刻画了声势浩大的场面,表达了出
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
修辞:“千骑”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出猎场面
的宏大。
画面描述:“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豪情
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托着苍鹰。随从
出猎的将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
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
疾风,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为报倾城随 太守, 亲射虎,看孙 郎。 为我报知全城百 姓,使(他们)随 我出猎,我要像孙 权一样,亲自射杀 猛虎。 修辞:化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比,
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出猎时情绪高昂、
精神抖擞的形象,表露出词人壮志踌躇的英
雄气概。
酒酣胸胆尚 开张 。 鬓微霜 ,又 何妨! 我痛饮美酒,胸襟 开阔,胆气豪壮。 鬓角稍白,这又有 什么关系呢! 内容理解:“胸胆”指词人的胸襟和胆气。词
人痛饮之后,乘兴出猎,心胸更加开阔,胆气
更加豪壮,表现出词人壮志未已的豪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持节云中,何 日遣冯唐 朝廷什么时候派人 来,就像汉文帝派 遣冯唐到云中来赦 免魏尚一样赦免我 呢 修辞: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以魏尚自许,
抒发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报
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会 挽雕弓 如满月,西 北望,射天狼 。 我终将拉开饰以彩 绘的弓,使之呈现 满月的形状,瞄准 西北,把代表西夏 的天狼星射下来。 修辞:①用典。运用“射天狼”的典故,委婉
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关心国家命运,希望建功
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②比喻。把
拉开的弓比作“满月”,表明词人杀敌报国的
决心。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聊:姑且,暂且。②千骑:形容骑马的随从很多。骑,一人一马 的合称。③胸胆尚开张:胸襟开阔,胆气豪壮。尚,还。开张,开阔雄伟。④鬓 微霜:鬓角稍白。⑤会:终将。⑥雕弓:饰以彩绘的弓。⑦天狼:词中喻指侵扰 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诗歌主旨】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期 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以及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第5首 相见欢[宋]朱敦儒
【写作背景】朱敦儒,字希真,宋代词人。靖康之变后,朱敦儒被迫南下避难,南
渡初期曾在朝廷做官。这首《相见欢》就是他南渡后,登金陵城西门楼远眺
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金陵 城上 西楼,倚清 秋。万里夕 阳垂地大江 流。 登上金陵城的西 门楼,倚楼观看清 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 大江在夕阳下流 去。 内容理解:上片写景,词人登上高楼,眼前展现
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滚滚江水,视野宽
广。残阳仿佛在抗议,大江好像在诉说,大地
似乎在哭泣,词人的心情是沉重的。
表现手法:象征,用暮色中的残阳和奔流而
去的长江象征北宋国事,说明其将无法挽
回,终走向没落、衰亡。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中原乱,簪 缨 散,几 时收?试倩 悲风吹泪 过扬州 。 中原大乱,达官显 贵们纷纷逃散,什 么时候才能收复 国土 想要请悲啸 的秋风将 (我的)泪水吹 到扬州。 内容理解:下片忽由写景转为抒情。“乱”字
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字揭露出统治
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
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
情感: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秋风把
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
的扬州,这泪不只是悲秋之泪,更是忧国之泪,
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感人至深。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②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 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③倩(qìnɡ):请人代自己做。④扬州:今 属江苏。 【诗歌主旨】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 深厚的爱国之情。 第6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南宋]陆游
【写作背景】陆游,南宋诗人。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
日。当时诗人已年近七旬,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一心想要报效祖国。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僵卧 孤村不 自哀,尚思为 国戍轮台 。 我在孤寂荒凉的村落 里躺卧不起,不为自 己的处境感到哀伤, (心中)还想着为国 家守卫边关。 内容理解:本诗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
风雨夜诗人凄凉的处境。“僵卧”,写出
了诗人的老病;“不自哀”显示出诗人崇
高的气节与情操。第二句抒志,不以衰
老自弃的诗人,内心仍然燃烧着为国戍
边的志愿。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夜阑 卧听风 吹雨,铁马 冰河入梦来。 夜将尽,我躺在床上 听着那风雨交加的声 音,披着铁甲的战马 跨过冰封的河流,征 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 我的梦境。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实写雨夜之声,
虚写梦境战场杀敌。诗人始终胸怀报
国之心,听着窗外肆虐的风雨,不由得触
景生情,由风雨大作的气势联想到戍边
将士征战杀敌的神威。诗人有心报国
却无法上阵杀敌,一腔热情只能诉诸梦
境。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②戍轮台:指守卫边关。戍,守 卫。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代指边 关。③夜阑(lán):夜将尽。④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诗歌主旨】这首诗借写风雨梦境,表达了诗人希望为国守卫边关的强烈 愿望,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第7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 以寄之[南宋]辛弃疾
【写作背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陈同甫,名亮,南宋思
想家、文学家,同辛弃疾是好朋友。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
当时辛弃疾因积极主张抗金北伐,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诬陷而被免官,闲居在
江西上饶。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写给陈同甫的。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 吹角连营 。 夜深人静,带着几分 醉意,忍不住挑亮油 灯看着宝剑,梦中回 到响着号角声的军 营。 内容理解:“醉里”点明是酒醉之中,
“挑灯”点出时间是深夜。词人深夜酒
醉依然“看剑”,隐含着他念念不忘的
报国雄心。“梦回”一词,引出下文对
梦中情景的回忆。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 外声,沙场 秋点兵。 把酒食分给部下享 用,让乐器奏起雄壮 的军乐鼓舞士气,这 是秋天在战场上检 阅军队。 修辞:对偶、用典。运用对偶手法及
“八百里”的典故,描写了将士们享用
酒食、欢欣鼓舞的场景。沙场点兵的
场面,突出表现了军营雄壮的气势和
将士们高昂的斗志。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 弦惊。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 跑得飞快,射箭时弓 弦的响声如同雷鸣 一般使人心惊。 修辞:运用对偶、比喻、夸张手法,从
视觉、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地描绘了惊
险激烈的战斗场面,侧面烘托了出征
战士冲锋陷阵、勇猛无比的英雄形
象。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了却 君王天下 事 ,赢得生前 身后名。可怜白 发生! 替君主完成收复北 方失地的国家大事, 博得了生前和死后 为国立功的美名。 可惜的是,壮志未 酬,我已白发丛生! 情感:“可怜”是“可惜”的意思,“可怜
白发生”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
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
方面表明之前描述的情景只是对梦中
军营生活和战斗情景的回忆;另一方
面写出词人已两鬓染霜,理想难以实
现。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词人报国无
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悲愤之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赋壮词: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②梦回:梦中回到。③连 营: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④八百里分麾下炙: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八百 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 驳”。王济与之比射,以此牛为赌物,恺输,杀牛作炙。麾下,军旗下面,指部下。 炙,烤熟的肉食。⑤五十弦翻塞外声: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翻,演 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军乐。⑥沙场:战场。⑦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 卢马那样跑得飞快。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注引《世语》,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助他脱险。⑧ 霹雳:响雷,震雷。这里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⑨了却:了结,完成。⑩天下 事:这里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诗歌主旨】词人通过对梦中军营生活和战斗场景的描写,抒发了渴望杀敌 报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第8首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南宋]辛弃疾
【写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南宋朝廷没有收复中原的决心,反而
对金人屈辱求和,辛弃疾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均未被采纳。辛弃疾十分痛心,
写下这首词,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一轮秋影转 金波,飞镜又 重磨。把酒 问姮娥 :被 白发,欺人奈 何 一轮缓缓移动的 秋月洒下万里金 波,那月就像刚磨 亮的铜镜。我举 起酒杯问嫦娥:白 发日增,好像故意 欺负我,怎么办呢 内容理解:上阕对月抒怀,托物言志。词人
通过两则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表达了
自己高洁的政治理想和当时阴暗的政治现
实之间的矛盾。“被白发,欺人奈何”对月发
问,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愤懑、愁思,展示
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却不被重用的英雄
内心的矛盾。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乘风好去,长 空万里,直下 看山河。斫 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 更多。 我要乘风飞去, 到万里长空,俯视 祖国的大好山 河。砍去月中摇 曳的桂树,人们说, 这将使月亮洒下 人间的光辉变得 更多。 内容理解:词人欲乘风高飞,去万里高空看看
那魂牵梦绕的山河。
意象:“桂婆娑”指带给人间黑暗的婆娑桂
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
包括金人的势力。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乘风好去,长 空万里,直下 看山河。斫 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 更多。 我要乘风飞去, 到万里长空,俯视 祖国的大好山 河。砍去月中摇 曳的桂树,人们说, 这将使月亮洒下 人间的光辉变得 更多。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表现了词人收复失地
的理想和爱国情思。运用想象,幻想砍去
遮住月光的桂树,含蓄地表明了只有铲除
一切阻碍势力,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
事业的胜利,表现了词人收复失地的理想
和爱国情思。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姮(hénɡ)娥: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②斫(zhuó): 砍。 【诗歌主旨】词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托物言志,将问月的情趣与隐喻的含 意融为一体,尽情抒写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 思。 第9首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写作背景】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祥兴元
年(1278),文天祥不幸在广东五坡岭被元军元帅张弘范部所俘。次年,张弘
范把文天祥拘于船上,经过零丁洋时,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军爱国将领张世
杰。文天祥不肯,并写下此诗以明志。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辛苦遭逢 起 一经 , 干戈寥落 四周星 。 回想我早年因精通 经书由科举入仕, 历尽辛苦,兴兵抗 元四年,如今战事 逐渐消歇。 内容理解:首联回顾身世,追述战斗生
涯。诗人写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一
是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
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在频繁的战斗
中度过了四年。
炼字:“寥落”暗示战事频频失利,暗含无
尽的辛酸和遗憾。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山河破碎风飘 絮 , 身世浮沉雨打 萍 。 大宋国势危在旦 夕,恰如狂风中的 柳絮,自己身世坎 坷,如同雨中浮 萍。 修辞:运用比喻、对偶手法,以“风飘絮”
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
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
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将
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惶恐滩头说惶 恐, 零丁洋里叹零 丁 。 在惶恐滩头诉说心 中的惶恐,在零丁 洋中悲叹自己的孤 苦无依。 修辞:①双关。诗人借“惶恐滩”与“零丁
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自己
境况的危苦,表达了内心的忧愤之情。
②对偶。这两句对仗工整,自然天成,以
地形的险恶暗示了诗人处境的艰危。
人生自古谁无 死 留取丹心照汗 青 。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 能够长生不死 我 要留一颗赤胆忠心 照耀史册。 表现手法: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表
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
诗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②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 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第一名。③干戈: 指战争。④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⑤四周星:四周年。⑥风 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 亡朝廷覆亡。⑦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 沉。⑧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⑨汗青:这里指史册。 【诗歌主旨】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明志而作,表现了诗人坚贞的民族气 节。诗人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忧国之痛和忠贞为国、视死 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第10首 南安军[南宋]文天祥
【写作背景】宋末帝昺祥兴二年(1279),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
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1278)被俘,被元军押解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
庾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余)时写下此诗。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梅花南北路 , 风雨湿征衣。 经过梅岭,一路 风雨打湿了我 的征衣。 内容理解:首联点明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由
大庾岭(梅岭)说到梅花,此处梅花不是实景,
而是与“风雨”对照,初步显示诗人当时心情的
沉重与凄苦。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此归! 越过梅岭同谁 一路啊 回到家 乡却身为俘囚! 内容理解:颔联上句写行程的孤单,用问话的
语气,显得分外沉痛。下句写此次北行以俘囚
身份回到故乡,表现了诗人的哀痛。
写作手法:两“出”和两“归”重复对照,声情激
荡,抒写了诗人北行中的悲苦心情。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 非。 祖国的河山千 秋万世永存,城 郭(只是)暂 时落入敌手。 内容理解:颈联抒写悲愤。上句化用杜甫的
“国破山河在”的名句;下句化用“城郭犹是人
民非”句意。
写作手法:前后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
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的亡国之痛。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饿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 。 绝食而死是我 的志愿,梦中也 学伯夷、叔齐 在首阳山采薇 而食。 内容理解: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
殉国,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表
达了诗人的爱国之志。
修辞:用典。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
灭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
粟,采薇而食,以致饿死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宁
死不降的决心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梅岭,即大庾岭,山上多梅树,是广 东和江西的分界岭。②采薇: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 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薇,一种野菜。文天 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诗歌主旨】本诗叙述了诗人被押解行程中的景色及其感慨,抒写了诗人的 悲苦心情,表现了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对元人的蔑视,以及决心饿死 殉国、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第11首 别云间[明]夏完淳
【写作背景】夏完淳,字存古,号小隐,明末抗清英雄。《别云间》是夏完淳被
清廷逮捕后,被押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三年羁旅客, 今日又南冠 。 三年来我为抗清奔走 四海,今天兵败再次成 为俘虏。 内容理解:首联叙事。“羁旅”一词将
诗人从父、从师起兵到身落敌手这
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
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 美好河山失陷,我流下 无尽的伤痛的泪水,谁 还敢说天地宽广。 内容理解:颔联抒写诗人面对山河破
碎时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谁言天
地宽”运用反问,更能激发爱国义士
的共鸣。
已知泉路 近, 欲别故乡难。 我已经知道黄泉之路 逼近,想到永别故乡, 心里实在犯难。 情感: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
不舍之情。“难”字不仅写出了诗人
对故乡的依恋,更体现了诗人对故
乡父老生活和命运的担忧。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毅魄 归来日, 灵旗 空际 看。 等到英魂归来那一日, 一定要向空中看那飘 扬的战旗。 内容理解:尾联表明心迹。以铮铮誓
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
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
怀。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南冠(ɡuān):《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人锺仪被俘,仍戴 着“南冠”(楚国的冠)。后世遂以“南冠”为俘虏的代称。②泉路:地下。指 阴间。③毅魄:英魂。语出屈原《九歌·国殇》中的“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 兮为鬼雄”。④灵旗:战旗。古代出征前必祭祷之,以求旗开得胜,故称。 【诗歌主旨】诗人通过写自己抗清以及被俘后与故乡诀别的坎坷经历,表达 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以及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 念和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第12首 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
【写作背景】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清道光十九年(1839),诗人辞
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
杂诗》。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浩荡离愁白日 斜,吟鞭 东指 即天涯。 满怀愁绪看着 太阳西下,扬鞭 东去,从此辞 官奔赴天涯。 内容理解:用“浩荡”表明离愁之浓,以“天
涯”表明距离之远,表达了诗人离京时心情
极度痛苦和不舍,“吟鞭东指”又表现出洒脱
的气概。这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
将离别的愁绪与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落红 不是无情 物,化作春泥更 护花。 落花不是无情 之物,化作春泥 培育出更多美 丽的春花。 修辞:借代、拟人、比喻。以“落红”代指
“落花”,以“护”将“落红”人格化,赞美其无私
奉献的精神。同时,移情于物,以“落花”自
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
前途和命运。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②落红:落花。后两句诗言 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诗歌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辞官离京、远去天涯时的无限愁思,表现了 诗人虽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 神。 第13首 满江红[清]秋瑾
【写作背景】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中国民主革命烈士。本词作
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时词人与丈夫寓居北京。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
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小住京华, 早又是中秋 佳节。为篱 下黄花开 遍,秋容如 拭 。 我暂时居住在北京, 转眼间又到了中秋 佳节。篱笆下的菊 花都已盛开,秋天的 景色仿佛擦拭过一 般明净。 内容理解:开篇点明写作的地点、时间。
“小住”表明词人是暂居于此,显出一种漂
泊之感。“早又是”则将时光匆匆、岁月
流逝的感慨溢于笔端,隐隐透露了怅然之
情。
情感:“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
来写秋色,烘托出词人冲破家庭牢笼后兴
奋而又愁苦的矛盾心理。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四面歌残终 破楚 ,八 年风味 徒 思浙 。 国家四面受敌,陷入 孤立无援的困境,结 婚八年来只思念自 己的故乡浙江。 内容理解:前一句运用“四面楚歌”的典
故,喻指自己终于冲破封建家庭和旧礼教
的束缚;也暗示列强逼近,国家前途危殆。
后一句表现词人对自己婚姻的不满和对
故乡的思念。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苦将侬 强 派作蛾眉 ,殊 未 屑 ! 老天苦苦地想让我 做一个女子,我很不 甘心啊! 内容理解:这两句道出了命运的不公,表
现了词人与封建传统抗争、决裂的决心
与勇气。“强派”“殊未屑”表明词人对贵
妇人的生活极为不屑,不甘心受到各种束
缚,决心报效国家。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身不得,男 儿列 ,心 却比,男儿 烈。 我虽然不是男儿身, 不能加入男儿的行 列,但是我的心却比 男儿的心还要刚 烈。 人物形象:这四句是词人的自我写照,一
位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
前,抒发了词人即使身为女子也要坚持抱
负和追求的决心。
写作手法:通过“身”与“心”的对比和反
衬,“列”与“烈”的谐音,写出了词人不
是男儿,却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算平生肝 胆,因人常 热。俗子胸 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 磨折。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 真诚的心,常因关心 他人而热情高涨。 俗人心胸狭窄,有 谁能懂我呢 英雄在 无路可走的时候总 是要经受磨难、挫 折。 内容理解: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词人
虽不被人理解但依然披荆斩棘、走向革
命的坚定决心。“俗子胸襟谁识我”以反
问句,语气强烈地抒发了自己即使不被世
人理解也要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英雄
末路当磨折”,遥想前路荆棘满布,表现
了词人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雄心壮
志。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莽红尘 何 处觅知音? 青衫湿 ! 在这莽莽人世之中, 哪里才能找到知音 呢 (想到这些,)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 襟! 修辞:用典。化用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
湿”的典故,抒发了知音难觅的孤独、惆
怅之情,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
征途时的苦闷和忧虑。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秋容如拭: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拭,擦。②四 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载,公元前202年楚汉交兵时,楚军被围在垓 (ɡāi)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夜闻四面汉军都唱楚歌,以为楚地尽失, 丧失信心,引兵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死。后用“四面楚歌” 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③八年风味:秋瑾1896年在湖南结婚,至写 这首词时,恰为八年。④思浙:思念浙江故乡。⑤侬(nónɡ):我。⑥蛾眉:指 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⑦殊:很,甚。⑧未屑:不屑,轻视。 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⑨列:属类,范围。⑩莽红尘:莽莽人世。 青衫湿:指 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诗歌主旨】本词表达了词人知音难觅的情感,同时表现了词人在封建婚 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追寻革命道路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 主题一 爱国忧民·爱国篇(5首)
第14首 式 微[先秦]《诗经·邶风》
【写作背景】本诗出自《诗经·邶风》。邶风,邶地的民歌。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式微 式微, 胡 不归? 微君 之故, 胡为乎中露 ?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 , 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君 主, 为什么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养 活君主, 为什么还在泥浆中? 表现手法: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
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
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
见的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
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歌显得婉
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
思考。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
氛。全诗句句用韵,故而节奏紧凑,
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劳役者的
苦痛心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式微:意思是天黑了。式,语气助词。微,昏暗。②胡:何,为什 么。③微:(如果)不是。④君:君主。⑤中露:露中,在露水中。⑥微君之躬: (如果)不是为了养活君主。躬,身体。 【诗歌主旨】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 臆,表现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第15首 梁甫 行[三国]曹植
【写作背景】曹植,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曹植与曹丕同为曹操之子,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曹植被贬到贫困
的边地,看到了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 风雨。 各地的气候不同,千 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 同。 内容理解:以对偶句式,从自然现象写
起,既渲染了气氛,又暗含对最高统治
者的忠告,即要普降恩泽,施惠于
民。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剧 哉边海 民,寄身于草 野。 妻子 象禽 兽,行止依林 阻 。 海边的贫民生活艰 难,栖身于野外的草 棚里。妻子儿女像野 兽一样生活,盘桓在 山林险阻之地。 内容理解:直陈所见所感,如实记录了
百姓流离失所的生活图景——草屋
破旧,妻子儿女与野兽为伍,生活在山
林险阻之地。“剧哉”深刻地表达了
诗人对生活贫苦的百姓的同情。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 我宇 。 简陋的房屋多么冷 清,狐狸、野兔在房 屋周围自在地行走。 内容理解:紧承上文,描写了狐狸、野
兔自由出没于房屋周围的画面,抒发
了对百姓生活之苦的感慨,深化了主
题。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②异气:气候不同。③殊:不同。 ④剧:艰难。⑤妻子:妻子儿女。⑥林阻:山林险阻之地。⑦翔:自在地行走。 ⑧宇:房屋。 【诗歌主旨】本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海边百姓生活困苦的画面,表达了 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16首 石壕吏 [唐]杜甫
【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
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
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
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赴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
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暮投 石壕 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傍晚(我)投宿石壕村, 夜里有差役来抓人。老 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 看。 内容理解:前两句单刀直入,交代故
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后两句反
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之
深,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
壮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
深夜,仍然寝不安席的处境。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吏呼一何 怒! 妇啼一何苦! 差役呼喝得多么凶恶!妇 人啼哭得多么悲苦! 炼字:“呼”“啼”“怒”“苦”形成了
强烈的对照,分别从正面和侧面
揭露了差役的凶狠残暴。“一何”
加重了感彩,渲染出差役蛮横
的气势,为下文老妇的诉说营造出
悲愤的氛围。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听妇前致词 : 三男邺城戍 。 一男附书至 , 二男新 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 矣! 室中更无人,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去 (对差役)说:“我的三个儿 子都在邺城防守。其中一个 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 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姑 且偷生,死去的人生命 (已经)结束了!家里再也 没有别的男人了, 内容理解:“致词”的内容可
分为三层,第一层(前五句)诉说三个儿子全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第二层(中间四句)诉说家中现状,第三层(最后四句)老妇自请应役。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惟有乳下孙 。 有孙母未去 , 出入无完裙 。 老妪 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情感:通过老妇人叙述家中
的不幸状况,反映了当时
社会残酷的环境,集中揭
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
给当时的劳动人民带来的
灾难,表达出诗人对劳动
人民的同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 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 低微、断续的哭泣 声。天亮后我继续赶 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 告别。 内容理解:“语声绝”表明老妇已被抓
走。“如闻泣幽咽”是叙事,也是控诉,
表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加
重了全诗的悲剧色彩,给人以无尽的想
象空间。结尾句照应开头,收束全篇。
炼字:“独”字包含了无限深情,表现了
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
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石壕吏:石壕,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 指差役。②投:投宿。③一何:多么。④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⑤戍(shù):防守。⑥附书至:捎信回来。⑦新:最近。⑧已:停止,这里指生 命结束。⑨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⑩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 (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完裙: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妪(yù):老妇。 幽咽(yè):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诗歌主旨】这首古体诗,通过叙述作者亲眼所见的差役趁夜捉人的故事, 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 难,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17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写作背景】乾元三年(760)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起
了一座草堂,但第二年八月的一场大风将草堂吹破,大雨又至,草堂漏雨如注,杜
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中度过了一个痛苦的不眠之夜。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八月秋高风怒 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 茅飞渡江洒江 郊, 高者挂罥长 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 卷走了我屋顶上多层茅 草。茅草飞过江去,散落 在江边,在高高的树梢上 挂着飞得高的茅草,飞得 低的茅草沉在池塘水 中。 炼字:“怒”字把秋风拟人化,“怒
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
“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
之肆虐。“卷”“飞”“渡”“洒”“挂
罥”“飘转”等词,细致地写出了风
吹茅草的情状,写出了秋风对茅
屋的破坏,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
焦灼、苦痛的心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 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 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儿童 欺负我年老没力 气,竟然狠心这样 当面做抢掠的 事。明目张胆地 抱着茅草跑进竹 林里,(我喊得) 唇焦口燥也喝止 不住,回来拄着拐 杖独自叹息。 内容理解:“老无力”“呼不得”“倚杖”显
示出诗人的疲惫衰老,“自叹息”写出
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茅屋被秋风吹
破已经很惨,“南村群童”的行为更是
雪上加霜,反映了诗人的贫穷,更为下
文的悲惨遭遇蓄势。“归来倚杖自叹
息”,一叹天公毁屋无情;二叹儿童顽
劣,不明诗人苦衷;三叹周围的人苦—
—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四
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俄顷 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 布衾 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 未断绝。 自经丧乱 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上的 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 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 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 硬像铁似的,孩子睡相不 好,把被里蹬破了。 内容理解:“风定云墨色”
是雨要到来的征兆,不仅
描绘出阴沉黑暗的雨前
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愁
的心境。“何由彻”与“未
断绝”相照应,表现诗人
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
切心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俄顷 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 布衾 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 未断绝。 自经丧乱 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 茅屋漏雨,床头没有一点干 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 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 从经历安史之乱后,我的睡 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 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挨到天 亮! 修辞:“布衾多年冷似铁”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布被又
硬又冷的情形;“雨脚如
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
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秋
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
现出诗人生活的凄苦。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 俱 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 见 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 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 士人,(让他们)喜笑颜开! (宽敞的房屋)遇到风雨也 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 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 我的茅屋破败,(自己)受冻 而死也心甘情愿! 表现手法、情感:直抒胸
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
受冻致死,也希望有“广厦
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
颜”的理想实现,表现了诗
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
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以及
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高
尚情操。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三重(chónɡ)茅:多层茅草。②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结。③长(chánɡ):高。④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坳,低洼的地 方。⑤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忍,狠心。能,如 此、这样。⑥呼不得:喝止不住。⑦俄顷:一会儿。⑧漠漠:阴沉迷蒙的样 子。⑨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接近。⑩衾(qīn):被子。 娇儿恶卧踏里 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 线一样密集。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 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寒士:贫寒的士人。 突兀(wù):高耸的样子。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诗歌主旨】这首诗以秋风吹破茅屋开篇,叙述了彻夜寒雨、诗人屋漏难眠 的悲惨困境,诗人由己及人,想到战乱中的贫苦人们,表现了其忧国忧民、体察 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第18首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写作背景】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作者写这首诗,就
是为了抨击“宫市”掠夺的黑暗现实。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卖炭翁, 伐薪 烧炭南山 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 十指 黑。 (有位)卖炭的老翁, (整年)在终南山里 砍木柴烧炭。(他) 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 火燎的颜色,两鬓灰白 十指漆黑。 内容理解:开头先交代卖炭翁的
基本情况,继而勾勒出一个长
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
卖炭翁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
“十指黑”突出了“伐薪烧炭”的艰
辛,“两鬓苍苍”突出了卖炭翁的
年迈。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卖炭得钱何所营 ?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 用 (买)身上的衣服 和嘴里吃的食物。可 怜(他)身上只穿着 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 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 冷些。 修辞:设问。一问一答,表明这炭
是卖炭翁全部的生活依托,反衬
出下文宫使的掠夺行径之恶
劣、后果之严重,给卖炭翁造成
的伤害之深。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卖炭得钱何所营 ?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 用 (买)身上的衣服 和嘴里吃的食物。可 怜(他)身上只穿着 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 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 冷些。 描写方法: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
出卖炭翁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
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炼字:“可怜”二字倾注了无限同
情,催人泪下,一“忧”一“愿”写
出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矛盾
心理。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 南门外泥中 歇。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 的大雪,清晨,(老翁) 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 车辙(赶路)。牛和 人都又累又饿,太阳已 经升得很高了,就在集 市南门外泥地中歇 息。 内容理解:“一尺雪”与上文“衣正
单”形成对比,突出卖炭翁生活的
艰难。诗人从外貌、心理、行
动上刻画卖炭翁的悲苦形象,表
现了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 南门外泥中 歇。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 的大雪,清晨,(老翁) 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 车辙(赶路)。牛和 人都又累又饿,太阳已 经升得很高了,就在集 市南门外泥地中歇 息。 修辞:“牛困人饥”采用互文的修
辞手法,牛困,人何尝不困 人饥,
牛自然也饥。诗人用十四个字,
就把路远、车重、人苦的情景
呈现出来了。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翩翩 两骑来是 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 手把文书 口称敕 , 回车叱 牛牵 向北 。 那两个轻快地骑着马 的人是谁啊 是皇宫内 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 爪牙。他们手里拿着 公文嘴里称是皇帝的 命令,掉转车头,吆喝着 牛朝皇宫拉去。 内容理解: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
丑恶行径。“翩翩”,轻快的样子,
表现出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
礼的情状。“把”“称”“回”“叱”
“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活
灵活现地描绘出宫使狐假虎
威、仗势欺人、强取豪夺的蛮
横。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 惜不 得 。 半匹红纱一丈绫 , 系 向牛头充炭 直 。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 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 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 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 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 一挂,就充当买炭的价 钱了。 内容理解:“一车炭,千余斤”和“半
匹红纱一丈绫”,价值的反差,反衬
出宫使掠夺的残酷。“惜不得”写
出了卖炭翁在炭被夺走时万般
不舍,却也无可奈何的矛盾心
理。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 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②薪:木柴。③南 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④苍苍:灰白。⑤何所营:做什么用。营, 谋求。⑥市: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两 市东、西、南、北各有二门。⑦翩翩:轻快的样子。⑧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 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⑨文书:公文。⑩敕(chì):指皇 帝的命令。 回:掉转。 叱(chì):吆喝。 牵向北:长安城宫廷在集市北 边,所以说“牵向北”。 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惜不得:吝惜不得。 半 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 的价值。 系:挂。 直:同“值”,价钱。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诗歌主旨】本诗先写卖炭翁的贫困艰辛,再写宫使的公开掠夺,揭露了宫市 的弊端,以及其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劳动 人民的深切同情。 主题二 边塞征战(6首)
第19首 木兰诗《乐府诗集》
【写作背景】本诗选自《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唧唧 复唧 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唯 闻女叹 息。 叹息声一声又一声,木 兰对着门织布。听不见织 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木 兰的叹息声。 写作手法:起兴。由“唧唧复
唧唧”开篇,引出“木兰当户
织”的情景,点明木兰的身
份,用木兰不织布却一直叹
息这个与往常不同的情景,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的叙
述。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 亦无所思,女亦无 所忆。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 卷有爷 名。阿爷 无大儿,木兰无长 兄,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 念什么,木兰说没在想什 么,也没在思念什么。昨天 晚上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 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 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 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 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征战。 内容理解:一问一答,道出木
兰的心事。“军书十二卷,卷
卷有爷名”表明军情紧急,父
亲被征在所难免。“阿爷无
大儿,木兰无长兄”交代了木
兰代父从军的缘由。“从此
替爷征”表现了木兰对父亲
的孝心和对国家的忠心。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 亦无所思,女亦无 所忆。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 卷有爷 名。阿爷 无大儿,木兰无长 兄,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 念什么,木兰说没在想什 么,也没在思念什么。昨天 晚上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 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 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 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 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征战。 修辞:①设问。前四句以设
问的方式引出木兰愁闷的
原因。这一问一答充分体
现了本诗作为民歌的特
点——朴实自然。②夸
张。“卷卷有爷名”运用夸
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军情紧
急,征兵催得急促,渲染了紧
张的气氛。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 市买辔头 ,北市 买长鞭。 (木兰)到各处集市 购买骏马、马鞍、马鞍下 的垫子以及驾驭战马用的 嚼子、缰绳、长鞭。 修辞:排比、互文。描写木
兰匆忙到各处集市购置战
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
木兰处事果断、精明干练
的性格特点。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旦 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早晨辞别父母上路,晚 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 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 见黄河奔腾的水流声。早 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 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 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 战马的嘶叫声。 修辞:反复、夸张。两个
“旦……暮……”的反复,写
出了行军的匆忙、军情的
紧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两个“不闻……但闻……”的反复,既描写了宿营地夜晚空寂荒凉的景象,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旦 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早晨辞别父母上路,晚 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 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 见黄河奔腾的水流声。早 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 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 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 战马的嘶叫声。 渲染了悲壮的气氛,又表现
了军情的紧迫及木兰离家
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万里赴 戎机 ,关 山度 若 飞。朔 气 传金柝 ,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 战死,壮士 十年归。 (木兰)远行万里,投身战事, 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 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 音,清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 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 场,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 修辞:前两句运用夸张的修
辞手法,表现了征途之远、
行军之快与木兰飞越关山
的矫健英姿。中间两句运
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军
营生活的艰苦。最后两句
运用互文和对偶的修辞手
法,概述了战争的旷日持
久,战斗的激烈悲壮。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归来见天 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 十二 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 书郎,愿驰 千 里足,送儿还故 乡。 (木兰)归来朝见天 子,天子坐在朝堂上(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让千里马)送自己返回故乡。 修辞、人物形象:前两句运用
顶真的修辞手法,读来朗朗上
口。“十二转”“百千强”是虚指,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木兰的
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
兰不愿做官而要回乡,表现了她
不慕名利和对家乡的思念。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 ; 阿姊闻妹来,当户 理红妆 ;小弟闻 姊来,磨刀霍霍 向猪羊。开我东阁 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 我旧时裳。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 相扶持着到外城(迎接);姐 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 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 来了,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 羊。木兰打开各个房间的门, 坐坐各个房间的床。脱去打 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衣 服。 修辞:运用排比的修辞手
法,描写了家中欢乐的气
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表现了木兰的平安归来
给家人带来的喜悦。
描写方法:运用动作描写,
连用“开”“坐”“脱”“著”
“理”“帖”六个动词,既表
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快
乐心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当窗理云鬓 ,对 镜帖花黄 。出门 看火伴 ,火伴皆 惊忙:同行十二 年,不知木兰是女 郎。 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 像云那样好看的头发,在脸上 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军中的 同伴,同伴们都很惊讶:一同 征战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 是个女子。 也表现了她作为女子的
爱美之心,使人物形象丰
满、真实。
表现手法:侧面烘托。通
过描写同伴们的惊讶,从
侧面衬托出木兰从军时
的谨慎和机敏。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雄兔脚扑朔 ,雌 兔眼迷离 ;双兔 傍地走 ,安能 辨我是雄雌?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 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 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 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 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修辞:比喻、反问。以反
问作结,以双兔奔跑、
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
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
解答,赞美了木兰的谨
慎和聪慧,妙趣横生而
又余味无穷。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唧唧:叹息声。②当户织:对着门织布。③机杼(zhù) 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④唯:只。⑤忆:思念。⑥军 帖(tiě):军中的文告。⑦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军中 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⑧爷:和下文 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⑨愿为市鞍(ān)马:愿意为(此)去买鞍 马。为,介词,为了,其后宾语省略。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⑩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旦:早晨。 溅(jiān)溅:水流声。 啾(jiū)啾:马叫的声音。 戎机:战事。 度:越过。 朔:北方。 金柝(tuò):古时军中白天 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铁衣:铠(kǎi)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 典的朝堂。 策勋:记功。 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 么。 驰:赶马快跑。 郭:外城。 扶将:扶持。 红妆(zhuānɡ): 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huò)霍:磨刀的声音。 著(zhuó):穿。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花黄:帖,同“贴”。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火伴:军中的同伴。当时规定若干 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扑朔:动弹。 迷离:眯着眼。 傍(bànɡ):靠近、临近。 走:跑。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诗歌主旨】这首乐府民歌记叙了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建功凯旋、 辞官归乡的故事,刻画了一个爱家爱国、勇敢机智、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 巾帼英雄形象,既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她的女儿情怀。 第20首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写作背景】汉魏时期,统治者穷兵黩武,战乱连年,当时的兵役制度也非常苛
酷。本诗便是一首揭露当时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十五从军 征, 八十始得 归。 十五岁就从军去征 战,八十岁才回来。 内容理解:“八十”与“十五”相对比,突出主人
公“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
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这两句突出
了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兵役之繁重。
炼字:“始”字形象地传达出主人公从军数十年
盼归不得,如今年朽力衰才能和家人团聚的亦
悲亦喜的复杂心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道逢乡里 人: “家中有 阿谁?” “遥看是 君家, 松柏冢 累累 。” 路上碰到同乡的人, 问:“(我)家里还 有什么人 ” (家乡的人回答 道:)“远处就是你 家,那个地方现在已 是松柏树林中的一 片坟墓。” 内容理解:运用语言描写,写主人公在归乡途
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表现了主人公想了解家中
的情况,乡里人的回答则令他心痛不已的情
景。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兔从狗窦 入, 雉 从梁 上飞。 中庭生旅 谷 , 井 上生 旅葵 。 (走到家门前看 见)野兔从狗洞里 进进出出,野鸡在屋 梁上飞来飞去。院 子里长着野生的谷 子,井台上长着野生 的葵菜。 表现手法:运用白描手法。抓住“兔”“稚”“旅
谷”“旅葵”这四种典型动植物,描绘了一幅荒
凉破败的家中景象,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心中的
孤苦与悲哀。
描写方法:①侧面描写。选取野生的谷子和葵
菜两种植物,从侧面表现主人公从军时间之
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他心中的悲哀,揭露了
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②近景描
写。借“兔”“雉”“旅谷”“旅葵”等事物,描绘出
一幅家中空无一人、宅院荒凉破败的画面。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舂谷持 作 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 熟, 不知饴 阿谁。 用捣掉壳的谷物拿着 去做饭,摘下葵叶拿 着去煮菜羹。菜羹和 饭一会儿就做好了, 却不知送给谁吃。 内容理解:以“旅谷”煮饭,以“旅葵”
做羹,做好了却不知道送给谁吃,暗
示了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
悲凉境遇。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走出大门向东方张 望,老泪纵横,沾湿了 我的衣裳。 描写方法:通过动作、神态描写,
将举目无亲、孤苦一人的老兵形象
刻画得真实动人,将其悲痛欲绝、
茫然无助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课下注释】①冢(zhǒnɡ):坟墓。②累(lěi)累:众多的样子。③狗窦:给
狗出入的墙洞。④雉(zhì):野鸡。⑤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经播种
而生。⑥井:这里指井台。⑦旅葵(kuí):野生的葵菜。⑧舂(chōnɡ)谷:用
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⑨持:拿着。⑩羹(ɡēnɡ):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
一时:一会儿。 饴:同“贻”,送给。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诗歌主旨】这首叙事诗,通过对一个从军多年的老兵回家时看到的家破人 亡的情景的描述,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乱世中百姓对 战争的厌恶之情。 【艺术特色】①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以哀 景写哀情,体现了汉乐府诗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②诗歌运用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等,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主人公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 第21首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
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实
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此诗作于出使途中。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单车欲问边 , 属国 过居延 。 乘一辆车将要去 慰问边关守军,途 中经过辽远的边 塞地区。 内容理解:首联点题,交代诗人此次出使的
事由和地点,表达行程中诗人内心的孤寂
感。“单车”不仅写出了诗人轻车简从的状
态,也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苦
闷;“过居延”表明出使之地的偏远,烘托诗
人孤寂的心境。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征蓬 出汉 塞, 归雁入胡天。 像飘飞的蓬草一 样出临边塞,像北 归的大雁飞入胡 天。 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征
蓬”“归雁”自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漂泊
无定的内心感受,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
孤寂与抑郁之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大漠孤烟 直, 长河 落日 圆。 浩瀚沙漠中烽烟 直上,横贯的黄河 上落日浑圆。 炼字:“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
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
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
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地融入了诗
人的孤寂情绪。
画面描述: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地直入
云霄,黄河横贯沙漠,天边挂着一轮圆圆的
落日。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萧关 逢候骑 ,都护 在燕然。 到萧关时遇到负 责侦察、巡逻的 骑兵,(告诉我) 统帅尚在前线未 归。 修辞:用典。“燕然”运用东汉名将窦宪大破
匈奴军队,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流露
出诗人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也虚写战
争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内容理解:尾联照应诗题和首联,写到达边
境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在更遥远
的边防前线,从侧面表现了前线守边将士紧
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
热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②单车:一辆车,表明 此次出使随从不多。③问边:慰问边关守军。④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 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 份。⑤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⑥征蓬:飘 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⑦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 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⑧长河:指黄河。⑨萧关:古关名,故 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⑩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都护:官名,汉代 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诗歌主旨】这首诗记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及行程中所见的 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 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示了一种豁达 的情怀。 【艺术特色】叙事以虚代实,写景由实入虚,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将边 塞的景象和边疆的战事融化在诗的意境之中。 第22首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写作背景】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黑云压城 城欲摧 ,甲光 向日金鳞 开 。 敌军来势汹汹,犹如 黑云压城,城墙仿佛 将要坍塌,(战士们的)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修辞:一、二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
势。
炼字:“压”把敌军的兵马众多,来势汹汹,以及
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艰
难等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开”字,写
出了守军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形象地展示出了守城将士的英雄气概。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角 声满 天秋色 里, 塞上燕脂 凝夜紫 。 军中号角声响彻秋 夜的长空,边塞上将 士的血迹在寒夜中 凝为紫色。 修辞:三、四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
和视觉两方面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充分展现
出守城将士浴血奋战的可贵精神。
炼字:“满”字表现出边防将士英勇杀敌的冲
天气势。“凝”字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士血
流成河的场景,烘托出战斗的激烈。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半卷红旗 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着红旗的援军 赶赴易水,凝重的霜 浸湿了鼓皮,鼓声低 沉,响不起来。 内容理解:五、六句写援军寒夜奇袭敌军、
浴血奋战的情景。
炼字:“半卷红旗”写援军避免发出声响,以便
深夜趁敌不备,发起袭击;“易水”既点明了交
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壮怀激烈的豪情,
“霜重鼓寒”更显战斗的艰难与气氛的悲
壮。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报君黄金 台 上 意, 提携玉龙 为君 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 赐和厚爱,手操宝剑 甘愿为国战死沙 场。 修辞:用典。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将士们
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突显了将士
们誓死报国的忠诚和慷慨赴难的大无畏精
神。
内容理解:这两句诗是对将士们爱国情怀的
直接抒发,升华了主题,是全诗的点睛之
笔。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②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③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④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 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⑤角:军中号角。⑥塞上燕(yān)脂 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 “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⑦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 《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⑧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 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⑨玉龙:指宝剑。传 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诗歌主旨】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环境和战斗场面,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 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第23首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写作背景】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
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
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塞下 秋 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 无留 意。 西北边塞秋天的 风光与中原不同, 大雁飞去衡阳,毫 无留恋之意。 炼字:“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突出边
塞的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从侧面反映了边塞
生活的艰苦,为下文勾勒西北边境肃杀凄凉
的秋景作铺垫。
修辞:拟人。把大雁人格化,写出了西北边塞
的荒凉、寒冷,表现了将士戍边的艰辛。“无
留意”三字,写大雁南飞毫无留恋之意,从侧面
表现了边塞的萧瑟、荒凉。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四面边声 连角起, 千嶂 里, 长烟落日 孤城闭。 边塞特有的风 声、马嘶声、羌 笛声和着号角声 从四面八方传来, 层峦叠嶂之间,长 烟直上,落日斜照 着城门紧闭的孤 城。 内容理解:从视听角度写边塞的“风景异”。
“孤城闭”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
景。
炼字:“闭”字形象地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
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城门紧闭的情景。
画面描述: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
声和营地的号角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层层叠
叠的山峰间,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城
门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浊酒一杯 家万里, 燕然未勒 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 得想起万里之外 的家乡,眼下战事 未平,功业未成,还 乡之日无法预 计。 修辞、情感:上句“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
比,表达了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下句化用“勒
石燕然”的典故,表明战争没有结束,还乡之计
无从谈起,抒发了守边将士渴望成就功业的
报国之情。这两句揭示了词人和征人家与国
不能兼顾的矛盾心理,是全词的核心。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羌管悠悠 霜满地, 人不寐,将 军白发征 夫 泪。 羌笛声悠扬,霜雪 满地,夜深了,在外 征战的人都难以 入睡,将军和士兵 都已满头白发,只 好默默地流泪。 修辞、情感:运用互文手法,描绘了将士们因
功业未成、难以归家而不能入睡、哀伤流泪
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
情怀。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通过描绘“霜满地”,渲
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更添愁思与悲凉之感,
为下文的“人不寐”作铺垫。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②衡阳雁去: “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 峰而止。③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④千嶂:层 峦叠嶂。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⑤征夫:出征的士兵。 【诗歌主旨】这首词通过写边塞悲凉、肃杀的战地风光,表现了将士们的报 国之心和思乡之愁,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怀乡的情怀。 【艺术特色】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感情深 沉真挚。 第24首 浣溪沙[清]纳兰性德
【写作背景】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满族词人。纳
兰性德的词,多写悼亡、恨别、男女情思、思乡思亲等,写景逼真传神,写情真
挚浓烈,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性德
奉命赴梭龙巡边,十二月返回。这首词大约作于这一时期。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身向云山那 畔行, 北风吹断马 嘶声, 深秋远塞若 为 情!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 的山峰方向一路前行,凛 冽的北风吹断了战马的 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 瑟的深秋季节,(该用) 怎样的情怀(去感受这 苦寒空旷)! 内容理解:第一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
表明行程之远。“北风”句描述一路
境况,边塞的肃杀之声令人愁绪纷
乱、心情悲伤。
炼字:“断”不仅生动地描绘出马嘶
声在北风中被阻断,突出北风之烈,更
表现出人处荒地中被隔绝的感受。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一抹晚烟荒 戍垒 , 半竿斜日旧 关城 。 古今幽恨几 时平! 一抹晚烟飘过,使营垒 更显荒凉,半竿红日斜 挂,使关城更显破旧。 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 金戈铁马的故事,悄然而 生的幽恨何时才能平 复! 画面描绘:前两句以古朴之笔勾勒了
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
末句画龙点睛,抚今追昔,怀古伤
情,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对人生、世
事以及时光流逝的感慨。
写作手法:白描。词人写边关所见
所历,勾勒出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
败。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若为:怎样的。②戍垒:边防驻军的营垒。③关城:关塞上的 城堡。 【诗歌主旨】本词描绘了凄凉的边塞秋景,将塞外的荒凉与词人内心的悲怆 合二为一,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的凄惘、惆怅之情。 主题三 咏史怀古(9首)
第25首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写作背景】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武则天万岁通天
元年(696),陈子昂随军出征,多次进言,不被重用,报国宏愿成为泡影,适逢
登上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的故事,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前不见古 人, 后不见来 者。 向前望不到古代 招贤的圣君,向后 看不到求才的明 君。 表现手法、情感:这两句直抒胸臆,通过“前”
“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
一去不返,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
遇的孤独与伤感。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念天地之悠 悠 , 独怆然 而 涕 下! 想到时间之久 远、天地之广大, (我)独自悲伤, 眼泪纵横! 炼字、情感:“念”字表现了诗人纵览宇宙古
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独”字是全诗的
诗眼,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寂
寞、凄凉之感。“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
空间的广大,诗人把个人置于广阔的时空背
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悲
壮深沉的孤独感。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②怆(chuànɡ)然:悲 伤的样子。③涕(tì):眼泪。 【诗歌主旨】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时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表达了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寂寞、苦闷之情。 第26首 黄鹤楼[唐]崔颢
【写作背景】崔颢(hào),唐代诗人。诗人登临黄鹤楼,萌生了一种吊古伤今、
无限怅惘的情感,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
浑然天成的浩歌。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昔人 已乘 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 鹤楼。 传说中的仙人已 经驾着黄鹤飞走 了,这里只留下 一座空荡荡的黄 鹤楼。 内容理解:首联描写黄鹤楼的近景,以传说起
笔,仙人已乘鹤而去,眼前只是一座寻常可见的
江楼,诗人借今昔变化之大,为抒发乡愁做铺
垫。“空”字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修辞:运用典故。由远古的传说引出黄鹤楼,给
黄鹤楼增添了神异的色彩。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黄鹤一去不 复返, 白云千载空 悠悠 。 黄鹤一去再也没 有回来,千百年 来只有白云在此 飘飘荡荡。 内容理解:颔联紧承首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
写出诗人对岁月易逝、世事变迁的感慨,为下
文写对故乡的无限愁思做铺垫。
炼字:“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强调时间上
的邈远,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诗人借此抒发
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晴川 历历 汉阳树, 芳草萋萋 鹦鹉洲 。 晴日里的原野 上,汉阳一带的 树木清晰分明, 更能看清芳草茂 盛的鹦鹉洲。 内容理解:颈联描写了登楼所见实景,写汉阳晴
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原
野树木清晰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为下
文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日暮乡关 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 人愁。 太阳将要落山, 哪里是我的故 乡 雾气弥漫的 江面让人更生烦 愁。 炼字: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
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点明诗歌主旨,同时又和
开篇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达缠绵的乡愁,
意犹未尽。
表现手法、情感:情景交融。诗人将乡愁之情
与“日暮”“烟波”之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浓浓的
思乡之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②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③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④历历:分明的样子。⑤萋(qī) 萋:草木茂盛的样子。⑥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⑦乡关:故 乡。 【诗歌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凭吊古 迹,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思乡之愁。 第27首 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
【写作背景】刘长卿,字文房,唐代诗人。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曾多次上
书指陈时政得失,得到汉文帝重视,因而为群臣所妒,遭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刘长卿因为性格刚烈,曾两次遭贬谪。因诬被贬,经过长沙贾谊故居,与贾谊
类似的遭遇使得刘长卿不禁溯古思今,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三年谪宦 此栖迟 , 万古惟留楚 客 悲。 你(贾谊)被贬至 长沙停留了三年,千 秋万代却留下你客 居楚地的悲哀。 内容理解:首联点出凭吊之人,连贯古
今。“悲”字直贯全篇,不仅切合贾谊的一
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惨遭贬谪的悲苦命
运,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秋草独寻人 去后, 寒林空见日 斜时。 踏着秋草我独自寻 觅你的足迹,只见到 萧瑟的寒林中斜阳 的余晖。 内容理解:即景生情,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
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感伤的氛围。
炼字:“独”字表现出诗人对贾谊的景慕和
自己难以掩饰的孤独落寞;“空”字形象地
写出了荒凉寂寞、物是人非之感,表达了
诗人感伤斯人已去的怅惘之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汉文 有道 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 岂知? 汉文帝虽是明主,皇 恩尚且太薄,湘水无 情流逝,你在这里凭 吊屈原,它又怎能懂 得 内容理解:诗人溯古思今,把自己的遭遇
同贾谊、屈原两位先哲联系在一起,真
切地写出自己欲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之
情,深化了咏叹的主题。
表现手法: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
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
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令人唏嘘。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寂寂江山摇 落处, 怜君何事到 天涯! 在寂寞冷清的深山 中,草木随秋风凋 零,可怜你为何被贬 谪到这荒远之地! 内容理解:尾联诗人对强加在自己和贾谊
身上的不合理现实进行了强烈控诉,“怜
君”一语,自怜之意,溢于言表。
【课下注释】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②栖迟:停留,居留。③楚 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④汉文:指汉文帝刘恒。⑤吊:凭吊。贾谊在长 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诗歌主旨】本诗借古伤今,诗人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 痛惜,抒发了对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第28首 咸阳城东楼[唐]许浑
【写作背景】许浑,字用晦,唐代诗人。这首诗写于唐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一
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城楼,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七律。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一上高城 万里愁, 蒹葭杨柳 似汀洲 。 一登上咸阳城楼, 浓浓的哀愁油然而 生,芦苇杨柳丛生, 好似水中的小洲。 内容理解:首联扣题,抒情写景。诗人登上咸
阳城楼,极目远眺,远处烟迷芦苇,雾锁杨柳,
很像故乡江南水中的小洲,思乡之情自然涌
上心头。
炼字:“万里”极言愁思空间之广大,“愁”字
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溪云初起 日沉阁, 山雨欲来 风满楼。 乌云刚刚升起在磻 溪上空,夕阳已经 沉落在慈福寺后 面,山雨即将来临, 满楼风声飒飒。 画面描绘:颔联写晚眺远景。诗人傍晚登上
咸阳城楼,只见溪云乍起,暮色苍茫,一轮红日
渐薄远山,仿佛靠近寺阁而落。此时,凉风突
起,咸阳城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
眼看就要到了。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鸟下绿芜 秦苑 夕, 蝉鸣黄叶 汉宫秋。 鸟儿下落至丛生的 杂草之中,秦苑里 已是傍晚,秋蝉在 挂着黄叶的高树上 鸣叫,汉宫里已到 凉秋。 表现手法:颈联写晚观近景,虚实结合。山雨
将至,鸟雀仓皇逃入遍地杂草中,秋蝉躲在
黄叶高林里悲鸣,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
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
的遐想。
情感: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沧桑
变化,把诗人的愁绪从“万里”推向“千古”,抒
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尽感慨。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行人 莫 问当年事 , 故国东来渭水流。 我不过问秦、汉灭 亡的往事,只有咸 阳城楼下的渭水一 如既往地向东流。 内容理解: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诗人最后感
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过问当年秦汉兴亡
之事吧!我这次来故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
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东流不止。
【课下注释】①汀洲:水中的小洲。②芜:丛生的杂草。③行人:这里指作者 自己。④当年事:指秦、汉灭亡的往事。 【诗歌主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用云、日、雨、风层层推进,又以绿 芜、黄叶来渲染,营造出萧条苍凉的氛围,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 衰败、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第29首 赤壁 [唐]杜牧
【写作背景】诗人经过赤鼻矶时,偶然发现一支沉埋江底沙中的断戟,于是有
感而发,借题发挥,怀古咏史作了这首诗。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折戟 沉沙 铁未销 , 自将 磨洗 认前朝 。 折断的戟埋在 沙中还没有被 销蚀掉,拿来磨 洗后辨认出是 前朝遗物。 内容理解:借物起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
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
人非之感,表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
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东风不与周 郎 便, 铜雀 春深 锁二乔 。 倘若不是东风 给周瑜以方便, 结局恐怕是曹 操取胜,二乔被 关进铜雀台 了。 内容理解:怀古伤今。这两句发议论、抒感
慨。诗人一反传统,从反面落笔,对历史人物作
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反映出诗人敏锐的历
史眼光和独到的认识,同时曲折地表达了诗人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表现手法:以小见大。诗人不直言战争之胜
败,而以二乔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示东吴
的命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具风致。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 (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②戟(jǐ):古代 兵器。③销:销蚀。④将:拿,取。⑤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前朝,这里指 赤壁之战的时代。⑥周郎:指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 (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孙策、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领。他曾利用东风 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⑦铜雀: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临漳 西),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⑧二乔: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 称为大乔、小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诗歌主旨】这首诗托物咏史,诗人由一件不起眼的断戟写起,借助三国时期 英雄成败之事,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第30首 贾生[唐]李商隐
【写作背景】贾生,即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主张改革弊政,却遭谗被
贬,郁郁不得志。李商隐生活在国势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屡受排挤,怀才不遇,
于是借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宣室求贤访逐臣 , 贾生才调 更无伦 。 (汉文帝)求贤, 在宣室求问被放 逐的大臣,贾谊的 政治才能更是无 人能比。 内容理解:首句写汉文帝求贤若渴的姿态。
一“求”一“访”,仿佛表现汉文帝求贤意愿之
殷切,待贤态度之真诚。第二句赞美贾生才
华横溢,无与伦比。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可怜 夜半 虚前席, 不问苍生 问鬼神。 可惜只是空谈半 夜,汉文帝在座席 上向前移动,靠近 贾谊,他不问百姓 的状况,却只问鬼 神之事。 内容理解:第三句承接上文,写汉文帝与贾谊
谈话时的表现。汉文帝问询到半夜,谈着谈
着,双膝都挪到贾谊跟前,似乎很是虚心倾听
的。此处将“扬”发挥到了极致。但在“夜半
虚前席”前缀以“可怜”一词,耐人寻味,为后文
的“抑”埋下了伏笔。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可怜 夜半 虚前席, 不问苍生 问鬼神。 可惜只是空谈半 夜,汉文帝在座席 上向前移动,靠近 贾谊,他不问百姓 的状况,却只问鬼 神之事。 结尾句陡然一转,交代了汉文帝“访”的内容,
不是为了询问治国安民之道,而是为了询问
鬼神的事,揭露了汉文帝不关心国计民生、
只顾求仙访道的嘴脸。由之前“扬”之极点,转
至“抑”之极点,语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
极深沉。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访:咨询,征求意见。②逐臣:被放逐的大臣。这里指曾被贬 到长沙的贾谊。③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④无伦:无人能比。 ⑤可怜:可惜。⑥虚:徒然。⑦前席:指汉文帝在座席上向前移动,靠近贾谊,以 便更好地倾听。⑧苍生:指百姓。 【诗歌主旨】这首诗托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 会现实;同时借贾谊的遭遇,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第31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辛弃疾
【写作背景】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但长期遭冷落,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
六月被起用为绍兴府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三月,被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何处望神州 ? 满眼风光北固楼。 从哪里可以眺望中 原 眼前却只见北固 楼一带的壮丽江山。 修辞:设问。通过一问一答,反映了词人
登临远望,由眼前美景引发家国之思,表
达了对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
念。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千古兴亡多 少事?悠 悠。不尽长 江滚滚流。 千百年的盛衰兴亡, 经历了多少大事 真 是说不清,也道不 完。有如这浩渺的长 江水,无穷无尽,奔流 而去。 内容理解:由登临北固亭眺望神州风光
引发联想,把千古兴亡、国家盛衰的历
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抒发了
词人对千百年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
无限感慨。
修辞:用典。末句借杜甫《登高》中
“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透露出词人
的无奈、伤感、抑郁之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年少万兜鍪 ,坐断 东南战未 休。 当年孙权年纪轻轻就 统率千军万马,占据 东南一方,坚持抗战, 没有停止。 内容理解:词人借用孙权年纪轻轻便统
率千军万马之事来抒发不畏强敌、坚
持抗战的决心,从侧面衬托了当朝文武
庸碌无能、懦怯苟安的现状。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天下英雄谁 敌手?曹刘 。生子当 如孙仲谋 。 天下的英雄谁是孙权 的对手呢 唯有曹操 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修辞:设问、用典。抒发对孙权的敬仰
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词人报国杀敌、
征战沙场的理想信念。词人用“生子当
如孙仲谋”这一典故,抒发了对千古英雄
的颂赞,表示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
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也暗含了
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之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课下注释】①神州:中原地区。②年少万兜鍪(móu):指孙权年轻时就统 率千军万马。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③坐断:占 据。④曹刘:指曹操与刘备。⑤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 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见《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 《吴历》。仲谋,孙权的字。 【诗歌主旨】这首词借古讽今,以三问三答构成全篇,通过对古代英雄人 物的歌颂,表达了词人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壮烈 情怀,同时表达了词人对统治者无能、苟且偷安的愤懑之情以及报国无门的 感慨。 第32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写作背景】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文学家。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
中大旱,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本曲写于他应召前往关中
的途中。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峰峦如聚,波涛 如怒,山河表里 潼关路。 山峰像从四面八方 会聚,(黄河的)波 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 华山,山河雄伟,地 势险要。 炼字、修辞:“聚”字化静为动,让人眼前
呈现出群山飞奔而来之势;“怒”字运用
拟人手法,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同时
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
愤。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望西都 ,意踌 躇 。 伤心秦汉经行 处 , 宫阙万间都做 了土。 遥望长安,心潮起 伏。令人伤心的 是,途中所见的秦 汉宫殿遗址,万间宫 殿早已化作尘土。 炼字:“踌躇”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驻
马潼关、思绪万千、心潮起伏的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