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古诗文专项复习课件 第二部分 阅 读-专题三 文学作品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语文古诗文专项复习课件 第二部分 阅 读-专题三 文学作品阅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2 10:5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2张PPT)
第二部分 阅 读
中考专题集训
专题三 文学作品阅读
2025年中考语文主题训练
主题一 革命文化
一、天星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夜色深邃
杨闻宇
①夜色与水域切近,水域分浅深,夜色有浓淡,深浅浓淡会构成层次不
同的意境——黄昏薄暮,村童挥动鞭儿,四野上牛羊归舍;月上柳梢头,荷
池静谧,鱼儿唼喋【注】;时交子夜,月晕风紧,大树枝丫间咔咔有声;黎明
前的黑暗,清凉于水,比云还浓重……
②浩茫、静默的夜,怀有爱憎吗?
③善恶美丑之间进行长期复杂的较量,双方都要竭力利用幽玄冥邃的黑
暗。渺渺夜色像是茫茫无垠的汪洋,所有起伏运动着的湍流、波谷、旋涡,
便统统披着暗青色的夜衣,于无声之中澎湃、激荡……暗夜当前,面临崩溃
的腐朽势力会撕下伪饰,露出恶毒的嘴脸,想利用黎明前最沉重的黑暗,扑
灭、扼杀一切追求光明、向往曙色的新生力量。在夜色掩蔽下狰狞行凶,自
以为借着黑暗之水就可以抹去掌上的血迹与血腥,事实却恰恰相反。
④秋瑾(1875—1907)黎明时分蒙难于绍兴轩亭口,亭口的柱上很快就
贴出“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的挽联,两排大字仿佛是熊熊燃烧的12
支火炬,炎炎腾腾,气势磅礴。秋瑾殒身于夜暗,那鲜血像是爆出的行将焚
尽暗夜的一粒粒烈性火种——钱塘江潮怒吼着向远方奔腾,倾注着波澜起伏
的爱国情愫。
⑤向警予(1895—1928)被残杀后,反动派朝天鸣枪,严禁收尸。可就
在那个没有星月、烈风怒号的晚上,有人躲过匪哨,摸上刑场,将烈士遗体
送至汉阳龟山之上,安葬于古琴台对面的六角亭旁,亭角悬挂的铁马在风中
嘚嘚作响。暗夜如磐,阴冷如铁,黑云深处,却迸发出撕扯阴霾的强烈闪电。
⑥反动派冷峻的刀锋砍不倒烈焰,凉凉的夜色更不会随那刀锋封冻人们
的灵魂。相反,却让那寒刃砍斫石头似的迸溅出灼亮的火星,这火星裹挟着
爱憎的执着、信念的坚卓,赠予“铁肩担道义”正直、勇敢的人们。
⑦如磐暗夜,了无声息、貌似不露形色,却总是要从熹微中亮出踏向光
明的第一道台阶。
⑧霸王退败垓下,被团团围困。“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浩茫无际的夜色深化、强化了箫管楚
音的凄凉韵致、悲怆旋律,浇灭了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熏天气焰。
⑨李广戍边,率百骑追逐敌方几个猎手,与匈奴数千骑突然遭遇,敌骑
不明就里,疑为诱兵,不敢妄动。李广盘马弯弓以射杀敌将,又令士卒纵骑
长卧以迷惑敌人。夜幕垂落时,敌骑惧怯益甚,竟惶惶然撤离。“虚者虚之,
疑中生疑”,倘没有广漠温柔的夜幕悄然降临,飞将军将何以收场?
⑩官渡之战中,曹操遣一支劲旅乌巢劫粮,也是趁着夜暗下视度不良,
才夺得以弱取胜的主动权。三国时代的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夷陵,是
火的气质逢着暗夜,才如虎添翼,吞灭千军万马。
白昼与暗夜,像苍鹰的两扇巨翅,正是历史赖以奋勇前行的双翼。
1927年诞生的人民军队,也总是审慎、主动地利用暗夜,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仿佛对暗夜理解得更为深刻。在革命军队里,暗夜更易于化为优
秀儿女手里神奇的武器。
1936年一个夜间,山城堡战役打响了。天黑得伸手不见掌,枪不能打,
手榴弹不能投。红军战士猛虎似的扑进敌群,上去就摸帽子,摸着是国民党
军那种帽子,挥起手榴弹就砸。激战一宵,将敌两个团全歼。智者强、勇者
胜,暗夜为果敢和顽强舞动着胜利的旗帜。
战争中,暗夜仿佛是一匹扬鬃奋蹄的黑色骏马,要驮着在艰难险阻面
前不惮于前进的革命军队,夺取胜利,去迎接曙光。
其实,在我们古老的土地上,苦苦攀登的有识之士,埋头苦干的民族
脊梁,正是具备了“夜以继日”“焚膏继晷”的奋斗精神,才推动着历史的巨轮
走向今天,走向辉煌。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注】 唼喋(shà zhá):形容成群的鱼、水鸟等吃东西的声音。
1.下列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3分)
C
A.文章首段以“黄昏”“月上”“子夜”“黎明前”一组时间线为切入点,引出下文
发生在“黎明前的黑暗”的事迹。
B.秋瑾、向警予等革命烈士虽殒身于黑暗,但她们不畏牺牲、大义凛然的爱
国热情仍在暗夜里燃烧。
C.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行文,旨在表明有识之士、民族脊梁不惧黑暗、一往无
前的奋斗精神从古至今都在传承。
D.文章标题“夜色深邃”,既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又营造了朦胧的意境,
带给人深沉、无尽的思考。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通读全文可知,文章第④~⑥段
主要写秋瑾、向警予等革命烈士,第⑦~⑩段主要写项羽、李广、曹操等人,
据此可知,文章并非按时间顺序行文。
2.文章在行文的过程中,融合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举例
分析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4分)
[答案] (4分)示例一:文章第③段运用了描写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渺渺
夜色像是……于无声之中澎湃、激荡”细腻地描写了夜色浩茫、静默的特点,
“暗夜当前……事实却恰恰相反”通过议论,表达了腐朽势力不可能借着黑暗
之水抹去血迹和血腥的观点,态度鲜明,表达有力。
示例二:文章第⑧段运用了记叙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霸王退败……是何楚
人之多也!’”记叙了项羽闻歌大惊并气馁的事件,“是浩茫无际的夜色深
化……的熏天气焰”通过议论,表达了作者对浩茫无际的夜发挥的作用的赞美。
3.本文具有强烈的抒彩,阅读下面语句,根据括号中的要求,体会语句
的表达效果。(8分)
(1)三国时代的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夷陵,是火的气质逢着暗夜,
才如虎添翼,吞灭千军万马。(从句式角度)(4分)
[答案] (4分)“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夷陵”“才如虎添翼,吞灭千军万
马”短句连用,交代了事件及暗夜的作用,(2分)概括力强,简洁明快,使
文章富有节奏感、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2分)
(2)战争中,暗夜仿佛是一匹扬鬃奋蹄的黑色骏马,要驮着在艰难险阻面
前不惮于前进的革命军队,夺取胜利,去迎接曙光。(从修辞角度)(4分)
[答案] (4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暗夜比作黑色骏马,(2分)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暗夜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暗夜的赞美之情。
(2分)
4.请梳理文章所使用的材料,简要分析文章选材的特点。(5分)
[答案] (5分)文章围绕“夜色深邃”选取了一系列材料表现夜的性情,讴歌
夜的爱憎,如:反动派夜下行凶,夜色却不封冻追求光明、向往曙色的灵魂;
夜色强化了楚歌的悲怆,浇灭了西楚霸王的熏天气焰;夜色掩护李广,襄助
曹操;人民军队借暗夜勇挫敌军等。(3分)材料丰富多样、有代表性,鲜
明地表现了文章主题。(2分)
二、[2024江西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生命鱼
欧阳明
①天一亮,戚老爹砍来两张芭蕉叶,切碎后,撒进鱼池,边撒边说,吃
吧,多吃点儿,最后一顿了,别怪我狠心,确实没法了。
②这话是说给池子里的鱼听的。戚家寨的人,历来相信鱼能听懂人话。
③池子里只有一条鱼了。其他的,在红军与敌人战斗前,煮来吃了。老
百姓不忍心让战士们饿着肚子去打仗。要不是张政委拦着,戚老爹当时也把
这条鱼给煮了。张政委说,这鱼是山子的,留着吧!
④戚家寨的先祖们最初生活在北方,后为躲避战乱,一路南逃,最后选
定了大山深处这片无人之地。他们就地取材,砌石成屋,开荒种粮,无奈山
地瘠薄,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好在有股山泉从寨子流过,家家户户便凿石为
池,养些鱼,补贴生计。因为缺粮,只能喂鱼芭蕉叶,慢慢地,鱼竟养成了
吃芭蕉叶的习惯。芭蕉叶没粮食有营养,加之泉水太凉,鱼长得很慢,一条
鱼长到两三斤,需要七八年时间。鱼,为大家换来了盐、煤油等生活必需品,
还让族人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灾荒。戚老爹早年害了一场大病,全靠几条鱼
熬汤,才撑了过来。
⑤鱼,救了很多族人的命,寨子里因此衍生出一种习俗,当一个孩子出
生时,大人就会往池子里放养一条鱼。鱼和孩子一起成长,即便鱼死了,也
不能吃,得像人一样好好地将它安葬。这种鱼,被叫作“生命鱼”。寨子里的
每一个人,都有一条和自己同龄的鱼。
⑥山子的鱼,十九岁了。如今,鱼还在,人却没了。山子是前年秋天牺
牲的,被敌人的炮弹炸得面目全非。张政委说,山子为穷人打天下,是英雄。
他为山子骄傲。
⑦山子是戚老爹的独子,戚老爹对他的牺牲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悲伤。寨
子里像山子那样牺牲的,有二十一人,都不到二十岁。他们,都是寨子的骄
傲!想山子的时候,戚老爹就坐在池子边,看鱼游来游去,和它说话。他觉
得,鱼身上有山子的魂,鱼在,山子就在。
⑧戚老爹决心杀这条鱼,是为了小七子。小七子在一次战斗中受了重伤,
卧床不起。红军转移时,把他留给戚老爹照顾。红军一走,敌人便把寨子洗
劫一空。那条鱼,当时在池子的石缝里没出来,才幸免于难。戚老爹曾向张
政委保证过,一定会让小七子生龙活虎地回到部队。在戚老爹的照料下,小
七子已能拄着拐慢慢走动了,可是天天只吃野菜,伤口愈合得太慢。
⑨“老爹啊,这鱼不能吃。”戚老爹正准备捞鱼时,住在他家的小七子,
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他身后。
⑩“鱼,生来就是让人吃的。”
“这不是鱼,是山子哥。”
“我答应张政委的事,就得做到!”
“不吃鱼我也会好起来。”
“那都等到猴年马月了。”戚老爹说着就动手,小七子一把抓住了网兜。
“山子是不是英雄?”戚老爹问。
“是!”
“他的鱼也应该是英雄!”戚老爹一把抢过网兜,伸进水里。鱼有六七
斤重了,游动起来很有力气,现在却很老实,一点儿也不挣扎,戚老爹毫不
费力就捞了上来。
很快,屋顶升起了雾一样的炊烟。不久,浓浓的香味儿便从屋里飘散
出来。坐在池子边的小七子闻着香味儿,盯着平静的池面,眼泪像山泉水一
样,不停地流。鱼终于炖好了,戚老爹盛了一大碗,接着把小七子扶进屋里。
“吃吧,孩子。”小七子像块木头,一动不动。“吃了才能早点儿回到
部队,替父母报仇。”小七子的父母,几年前被敌人杀害了。小七子一脸悲
伤,还是不动。
“吃了鱼,养好伤,去为老百姓打天下!山子要是知道了,会高兴的。
孩子,快吃吧,都要凉了。”
看着戚老爹期盼的眼神,小七子缓慢地端起碗,轻轻地喝了一口。接
着他跪在地上,冲戚老爹大叫了一声:“爹——”
这一声爹,叫得戚老爹两眼发热,视线模糊,看小七子,仿佛成了山子。
伤好后,小七子回到部队,英勇杀敌,屡立战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组织安排他在城里工作,他却主动要求回戚家寨。他要给戚老爹当儿
子,给戚老爹养老送终。可小七子却没见到戚老爹。戚老爹在送走他后的第
三天就被敌人杀害了。贪生怕死、好吃懒做的张二棍,为了一块大洋,举报
戚老爹窝藏红军。敌人把戚老爹绑在祠堂的大树上,用鞭子抽,放狼狗咬,
戚老爹至死都没有说出半句小七子的去向。
为迎接英雄归来,乡亲们煮了一条大鱼。小七子一看到鱼就想起了戚
老爹,想起了山子,感觉喉咙里像卡了根刺,分外难受。从此以后,他再也
不吃鱼。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戚家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越来越美
丽,成了远近闻名的风景区。汤鲜味美的冷水鱼,引来众多好吃嘴,为村民
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一直没变的,是戚家寨喂养生命鱼的习俗。每天,都
有土生土长的导游,向游客们讲述着寨子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1.下列有关小说“生命鱼”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3分)
C
A.小说以“生命鱼”为题,把“鱼”与生命联系起来,既体现出戚家寨人对生命
的珍视,又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用插叙手法解释了“生命鱼”的特殊含义,为后文戚老爹杀鱼烹鱼的情
节做铺垫。
C.小说中张政委阻止杀鱼,小七子拒绝吃鱼,是因为红军战士严守纪律,有
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作风。
D.“生命鱼”暗示了小说的主旨,老百姓用生命帮助、拥护红军,体现了军民
鱼水情的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第③段中的“张政委说,这
鱼是山子的,留着吧!”,第⑤段中的“鱼,救了很多族人的命,寨子里因此
衍生出一种习俗,当一个孩子出生时,大人就会往池子里放养一条鱼……寨
子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条和自己同龄的鱼”,第 段中的“这不是鱼,是山
子哥”可知,张政委阻止杀鱼,小七子拒绝吃鱼,因为这是山子的“生命鱼”,
而非“是因为红军战士严守纪律,有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作风”。故答
案选C。
2.小说情节一般可以依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进行划分,请根据提示
完成下面表格。(8分)
情节 内容概括 人物情感
开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戚老爹:③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 回顾过往,解释“生命鱼”的特殊意义和 杀鱼的背景。
高潮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戚老爹:④______________
_____
结局 小七子回到戚家寨,却得知戚老爹早已 牺牲,从此永不吃鱼。 小七子:悲伤、怀念
(8分)(2分)戚老爹喂池子中的最后一条鱼,并与鱼告别。
(2分)戚老爹杀鱼烹鱼,并劝小七子吃鱼,让小七子感动不已。
(2分)不舍、无奈(或坚定)
(2分)欣慰、满足
3.分析结尾段中画线句的作用。(5分)
[答案] (5分)结构上照应了上文戚家寨喂养生命鱼的习俗,篇末点题。内
容上写戚家寨喂养生命鱼的习俗一直没变,象征着老百姓拥护人民军队的光
荣传统得到了传承,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小说离不开想象,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读者也可通过自己
的尝试获得。小七子回到戚家寨,来到戚老爹坟前,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戚老
爹说。请你结合小说内容对此加以合理想象并写一段话。(4分)
[答案] (4分)示例:爹,孩儿小七子回来了。当年您为了给我养伤,让我
吃了山子哥的生命鱼,从那时起,我的生命里就多了一份责任。终于解放了,
山子哥的一个心愿已了;山子哥的另一个心愿,我却再也不能为他完成。
三、[2024福建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排 船
尹小华
①白洋淀人把造船叫排船。
②淀边上有一个小村庄,几十户人家沿淀散落。远看,云雾蒙蒙,就像
零星的旧船被遗弃在淀里。走到近前,阳光穿透垂柳的叶片,知了在此起彼
伏地鸣叫,绿树掩映的房屋错落有致,整个村庄青葱一片,给人一种清新的
醉意。
③老栓的祖辈就在这个村里休养生息,还是排船世家。
④日伪时期,白洋淀上的雁翎队一直都比较活跃,端炮楼、打伏击,不
断消灭日本鬼子的有生力量,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日本人恼羞
成怒,伺机蠢蠢欲动。夏天,晴少雨多,日本鬼子的装备补给跟不上,就企
图在入秋之前全歼雁翎队。而雁翎队多活动在芦苇荡里,神出鬼没,鬼子根
本找不到他们的踪迹。这时,便有伪军出主意:“让渔民划船进芦苇荡喊话,
引出雁翎队员之后再射击。”然而,在淀边找了个遍,也没见到一条船。伪
军又建议:“让渔民给皇军排船。”
⑤小鬼子把村里的成年男子集中到大堤上,架起机枪,逼他们出来排船。
否则,统统杀死。说完,“突突突”冲天空打了几梭子机枪。关键时刻,老栓
站了出来。
⑥老栓说,他愿意排船。
⑦人群顿时乱成了一锅粥,叫骂声淹没了知了的鸣叫——“老栓,你个
狗汉奸!雁翎队员饶不了你……”
⑧人群里突然飞出一块砖头,落在老栓的头上,老栓的头顿时鲜血直流。
⑨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枪,吼叫着将人群驱散。
⑩老栓家院里存放着许多刨好的木板,都是上好的槐树板,只需裁一裁
就可以排船。老栓在鬼子的监督下,不慌不忙地排起船来——他从墨斗里拉
出黑线,轻轻一弹,弯弯的一道墨痕就印在了木板上,再用锯子沿墨线锯开。
接着,老栓扶着木板,俯下身子,眯着一只眼,在木板上瞄准。仿佛有一把
透明的尺子从眼睛里伸出来,一寸寸刻度就清清楚楚地落在了木板上。然后,
老栓便像裁缝那样,将一块块木板精确地裁剪下来。
这时,鬼子翻译走过来夸赞道:“果然是祖传世家!”
老栓头都没回,说:“每个人的眼里都有一把尺子!”
老栓先做出了船底,再把侧面带弯度的板子一块块排好,钉牢……不
久,一条大船就排好了。将船刷上桐油后,就可下水。
鬼子先指挥两个伪军上船,让老栓划了一圈,见无异常,这才全副武
装地上了船。
老栓知道,日本人对他有防备,便处处加着小心。芦苇荡十分幽静,
船头架着机关枪,鬼子们隐蔽在船舱里,老栓悠悠划着船,仔细观察着周围
的动静。突然传出一阵“咯儿——嘎”的雁叫声。接着,一群大雁惊叫着飞起
来,分散了日伪军的注意力。忽地,老栓身子一纵,一个猛子就扎进了水里,
迅速潜到了船底,很快水灌进了船舱……原来,老栓排船时,有意在船底做
了一块活动木板,只需用力一抽,就可将板子抽出来。当鬼子意识到上当时,
老栓已游出了几十米。当他口含着芦秆刚刚露出水面,敌人的子弹便射了过
去,鲜血顿时染红了水面。
正当鬼子忙着堵船的时候,雁翎队员们的枪声四起,凭借地形优势,
打了一个漂亮仗。解放后,地方政府追认老栓为革命烈士。
有一次,我在一所学校给孩子们讲革命传统教育课,当我讲完排船的
故事后,不少孩子哭了。有个孩子抽泣着问我:“你讲的故事是真的吗?”
我点头说:“老栓是我爷爷。”
(选自《解放军报》,2023年9月18日)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D
A.“小鬼子”这个特定称谓带有蔑视、仇恨的情感倾向。
B.村民飞石砸人,是因为误会老栓贪生怕死、投敌卖国。
C.日军逼迫渔民排船的细节描写,体现了他们的凶残暴虐。
D.文中两次提及的“尺子”,都既指长度标尺,也指道德标尺。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D项,“都既指长度标尺,也指
道德标尺”分析不正确。结合第⑩段“仿佛有一把透明的尺子从眼睛里伸出来,
一寸寸刻度就清清楚楚地落在了木板上”可知,第一次提到“尺子”,指的是
长度标尺;结合第 段“老栓头都没回,说:‘每个人的眼里都有一把尺
子!’”可知,第二次提到“尺子”,指的是道德标尺。故选D。
2.雁翎队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请概述。(3分)
[答案] (3分)是一支神出鬼没、英勇善战,惩奸除恶、沉重打击日寇,深
受百姓拥戴的抗日队伍。
3.请结合文章内容,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4分)
[答案] (4分)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写白洋淀看似迷景冷寂,实则充满活
力,营造了清新美好的氛围,暗示着日伪控制下的白洋淀里隐藏着蓬勃的反抗
力量和不屈的反抗精神。
4.小说主体部分用第三人称叙述,结尾为什么转为第一人称?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4分)结尾部分用第一人称增强作品的真实感,也让读者更有代入
感;体现后人对前辈爱国主义精神的敬仰与传承,情感表达更真挚。
5.小语认为,小说主人公老栓就如下面“学习卡片”中所说的那种伟大的人,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6分)
学习卡片
伟大在于创造和贡献。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其地位的高低,而在于
他能够运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劳动,创造出比自己有限的生命更长久
的、不平凡的社会价值,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影响着
一代又一代的人。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答案] (6分)示例:我认同小语的看法。老栓虽然只是一个平凡的排船工
匠,但他却有着不平凡的生命价值。他在日军的监视下从容排船、暗设机关,
最终智沉敌船。这种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世
代永传。
四、[2024福建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读 碑
刘成章
①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②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
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
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③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
的浮雕,我也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
们的记忆。
④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
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
杆上突出的圆柱。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
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丈!
⑤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
然要见纪念碑。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然而,终因看的
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
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
我对它们的体会弥深。
⑥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
⑦南泥湾有一个泉,叫作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
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儿开展大生产运动时
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寂静,只看见几
个默默耕作的农民;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同我的一个同志。碑如苍茫天边的
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
⑧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当当
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
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⑨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⑩泉水如泣如诉。
陪同者告诉我,年前,一位烈士的亲属从南方来,趴在碑上查找烈士
的名字,整整找了半个小时,都没有找见。他说,假若让他到一个团的营房
挨着门找人,也该找到了。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将目光投
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是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
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
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多么恢宏的一片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
“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
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
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
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
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
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
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
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
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么?
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
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因为人生道路的漫长,口袋里的什么东西丢了,也发现
不了;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
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选自《刘成章散文选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A.第④段中,“我”感慨“丰碑千丈”,是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高千丈。
B.参观了九龙泉纪念碑后,“我”开始重新思考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
C.文章虚实结合,既叙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D.刘成章的散文情理并重,很有感染力,本文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项,结合第④段“我不由再次
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丈”可知,这里的“丰碑千丈”是指纪
念碑意义非凡,伟大壮观,而不是指人民英雄纪念碑高千丈。故选A。
2.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感受发生了变化,请你进行梳
理。(3分)
[答案] (3分) 示例:(1)印象深刻(2)体会弥深(3)升起悲壮感和使
命感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6分)
(1)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赏析句子)(3分)
[答案] (3分)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瞻仰者比作半凝滞的河水,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瞻仰者的络绎不绝,以及凝神参观的情态,表达了瞻仰者
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敬仰之情。
(2)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
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赏析加点词)(3分)
[答案] (3分)示例:连用8个叠词加强语势,反复渲染牺牲的烈士之多,表
达了“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对烈士牺牲感到无比的痛心。
4.第⑩段独句成段,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案] (4分)示例:作者移情于景,强调了他此时受到了强烈的心灵冲击;
渲染了悲伤沉重的氛围;为下文想象战士的宏伟阵容做铺垫。
5.本文标题是“读碑”,结合全文,说说你读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哪些内涵。
(4分)
[答案] (4分)示例:①镌刻着那样艰苦的革命历史;②铭刻着先烈们的丰
功伟绩,象征着伟大的革命精神;③使人领悟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过去无数
的革命先烈流血和牺牲换来的;④寄托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缅怀;⑤我们应
该从先烈那里汲取精神力量,勇敢地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砥砺前行。
主题二 人物精神
一、[2024江西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修鞋匠老单
薛培政
①修鞋匠老单几时来镇子上的,没有人能说得清。他不是本地人,又说
一口浓重的方言,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身世。
②老单在镇子西头老槐树下摆了个修鞋的摊点,一年四季,只要不下雨
落雪,老单就准时出摊。起先修一双鞋收个块儿八毛,如今也就三五块钱,
从来没有超过十块钱。
③别看老单粗手大脚,做起活儿来一针一线,那叫一个仔细。有顾客送
来磨坏了鞋底或旧得不成形的鞋子。问他能不能修,他都说尽量修。哪怕费
半天事儿,他也想尽法子把鞋修结实。很多人都说他这样做出力费事不值当。
④半晌里,一位中年妇女来修鞋。老单接过来一看,是一只开了胶的劣
质皮鞋。只见他往腿上铺一块垫布,把鞋放在腿上,先用抹布把开胶的地方
擦干净,再拿起锉刀轻轻锉了两下,然后涂上胶水,用手按压了一阵子,又
用刀子把鞋底划开一条缝,把钩针在蜡块上磨几下,又穿上粗线,沿着缝隙
一针一针地缝了起来。修好这只鞋,又让其脱下脚上另一只鞋,翻着看了看
说:“这只鞋也快开裂了,趁这会儿一块儿修修吧。”
⑤大夏天里,老单忙活得一头汗,一双鞋修下来,只收了顾客五块钱。
⑥待那顾客走后,挨着他卖针头线脑的老廖开腔了:“咦,你咋恁好说
话哩?大热天忙活半晌,几块钱就给打发了?”
⑦“话不能那么说,都挺不容易的。咱能帮就帮帮吧,不就费点儿工夫
嘛!”望着他那副悯天怜人的表情,老廖张了张嘴,没再说话。
⑧草木枯荣,暑来寒往。几十年过去,老单仍孑然一身,每天过着波澜
不惊的日子。年逾花甲的他,虽说没有挣大钱,但每天进项不断。要说没攒
住钱,打死也没人相信。奇怪的是,他攒钱不买房子,也不置家产,仍住在
那间低矮的平房里。房间狭小简陋,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家电。吃饭也不挑
食,一天只吃两顿饭。他爱吃面食,常年都是馒头加面条,很少见他买新鲜
的青菜,买也是买剩下打折的蔬菜。
⑨可遇上镇里修桥补路建学校,他每次捐款都很慷慨,还先后资助十几
名贫困学子完成了学业。
⑩按说老单这典型事迹早该见报上电视了,可他偏偏不喜欢那一套。前
些年来过几拨记者,省里的、市里的,扛摄像机的、拿照相机的都有,他一
句“没啥好说的”,就把人家打发走了。那年,镇里要上报他为道德模范,也
被他婉拒了。
见他如此这般,几个老友就纳闷儿了,不解地问他道:“你做了这么
多年好事、善事,既不让媒体宣传,也不要荣誉加身,到底图啥哩?”他听
罢只是嘿嘿一笑,不解释,仍然该出摊出摊,该修鞋修鞋。
去年底,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登门为他办理优待证时,才揭开
了这个谜。
原来,老单不仅是一名退役军人,还是名副其实的功臣。那天,工作
人员因为要帮他填报退役军人信息,他从床头柜里翻出一包东西,里面装着
入伍登记表、退役军人证件和荣立军功的证书等资料。
那一刻,工作人员一脸困惑地问他道:“您咋选择隐姓埋名这么多
年?”
老单沉默着,仿佛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抬起头
说道:“俺本是个孤儿,1970年参军到了基建工程兵某部。入伍不久,部队
就奉命挺进川藏公路腹地,参加大规模整治改建工程。那年夏天,连日的大
雨导致山体松动,大量碎石被山洪冲到公路上。我们正准备将路面碎石清理
后疏导车辆通行,突然又有一股洪水裹挟着山石倾泻而下。千钧一发之际,
班长一把将我推开,自己却被巨石砸中,牺牲在了那片高原上。”
讲到这里,老单已是泪眼婆娑。顿了顿,他又说道:“俺这条命,是
班长拿命换来的。服役期满后,俺没有再回原籍,就来到了班长的家乡,想
替他尽孝。结果一打听,班长的父母已去世多年。俺就在镇子上住了下来,
以修鞋为生,竭尽所能,替班长报答家乡的父老乡亲,也好让过命的战友情
谊延续下去。”
听了他的话,在场的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A.只要不是雨雪天,老单就准时出摊,是为了每天都有进项,攒更多钱。
B.很多人都认为老单出力费事不值当,老廖也认为老单好说话、好打发。
C.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
D.为更好地表现老单这一人物形象,文章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根据文章第 段中“俺
就在镇子上住了下来,以修鞋为生,竭尽所能,替班长报答家乡的父老乡亲”
可知,老单每天准时出摊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想替班长报答家乡的父老乡
亲。故A项中“是为了每天都有进项,攒更多钱”理解有误。
2.简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问他能不能修,他都说尽量修。哪怕费半天事儿,他也想尽法子把鞋
修结实。
[答案] 表现了老单真诚对待顾客;做事尽心尽力,不怕费事。(2分。每点1
分。意思对即可)
(2)大夏天里,老单忙活得一头汗,一双鞋修下来,只收了顾客五块钱。
[答案] 表现了老单修鞋是非常辛苦的;强调收的钱少。(2分。每点1分。意
思对即可)
3.文中画线句的细节描写非常精彩,请从用词的角度进行赏析。(3分)
[答案] (3分)画线句中,“铺”“放”“擦”“锉”“涂”“按压”等动词用得精准且
连贯,(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单对修鞋这件事情的熟练、细心。(2分)
4.从文章第⑨~ 段可以看出老单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
析。(6分)
[答案] (6分)①富有爱心,乐善好施。慷慨捐款,资助贫困学子。②低调
朴实,淡泊名利。多年隐姓埋名,拒绝了宣传和表彰。③有情有义,知恩图
报。多年为班长家乡做好事、善事,报答班长的恩情。(每点2分。其他答
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
5.你对老单隐姓埋名,也不接受宣传、表彰的做法持怎样的看法?说说理由。
(4分)
[答案] (4分)示例一:认可。老单做的事只是为了报答班长,替班长报答
父老乡亲,延续战友情谊。这是他自己的心愿,不必让别人知道。
示例二:不认可。做好事、善事与接受宣传、表彰不冲突,而且通过宣传、
表彰,还能树立榜样,打动别人,让大家向老单学习。(表明看法1分,理
由3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2024江西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老班长
李胜今
①只见林跃进装了满满一车蔬菜,用袖子擦了脸上的汗,刚要骑上三轮
车,背着药箱的村医刘建就来到了田头。他看看洪河堤下林跃进种的三亩辣
椒、三亩茄子,再看看又黑又瘦、嘴上长满火燎泡、腰杆却挺得笔直的林跃
进,不禁摇头说:“林支书……”
②没承想林跃进大手一摆:“别喊我支书,退休几年了。”
③刘建笑笑没吱声,他知道林跃进的脾气,就是在村支书任上的十几年,
他也不喜欢别人喊他支书,他喜欢别人喊他“老班长”。
④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林跃进可是从枪林弹雨中冲出来的。
他保家卫国流血流汗,身上弹片都能取下小半碗。升任班长,他带领全班战
士与敌人斗智斗勇,更是屡立战功。退伍后回到洪河,一起回来的战友叫他
老班长,他也一直把自己当成老班长。
⑤林跃进到洪河堤下折了一根拇指粗的青竹,去了梢,绑在三轮车车把
的中柱上。刘建轻车熟路地把兑好的吊液拴在竹竿半腰,然后握住林跃进伸
来的左手消毒扎针,边扎边说:“老班长,听我一声劝,你得好好休息,至少
吊好液再走。”
⑥林跃进看了手机摇摇头说:“今天去晚了,买菜的等急了。”还不等刘
建说话,林跃进已经发动了电动三轮车,在田间小路上颠簸前行了。哪管刘
建在身后喊着:“不能开那么快,注意别滚针了!”
⑦买菜的的确等急了,因为林跃进来到栏杆街菜市场,已经下午三点半
了,他的临时摊前挤了黑压压一片人,多是穿着普通的老头老太太,更有几
位或坐轮椅或拄拐杖的残疾人,其中一位拄着拐杖的独腿老人站在人群最前
面不停地说着:“大家不要乱,老班长今天会来的。”
⑧待林跃进的三轮车开过来,人群自动让出一条道。车刚停稳,人群就
围上去开始挑拣辣椒、茄子。林跃进边过秤边收钱边扯着腔吆喝:“新鲜辣
椒、茄子,优惠价八毛,限购二斤。”
⑨这时,一辆宝马车停在旁边,年轻的女司机下车刚想往上挤,林跃进
连忙摆手:“俺这蔬菜只卖有困难的普通人,您开豪车就别过来了!”气得宝马
女当场就嘀咕“死老头”。旁边摊主是位微胖妇女,听宝马女骂,她就笑:“他
不卖给你我卖给你,你说这死老头,天天优惠价,这茄子零售一块八,他卖
八毛,辣椒两块八,他还卖八毛,他就是个傻瓜。”
⑩宝马女看了下那边买菜的人群苦笑:“这老头也是在做好事,那些买菜
的大多吃不起你摊上的时令蔬菜。”女摊主似乎不服气,有些咬牙切齿,说:
“死老头,这菜市场哪个摊主不恨他 ”便捡了摊边上一颗烂土豆,朝着林跃
进扔过去,没承想正砸在林跃进的额头上,林跃进并没发火,而是继续扯着
腔像吆喝卖菜一样唱着:“你砸我,我不恼。只是大妹子你呀,好瞧不好瞧 ”
三百斤辣椒、茄子很快卖完了,林跃进跟前就剩下独腿老人。林跃进
掀开三轮车驾驶座,从里面拎起一个鼓囊囊的绿书包递给他。
“这是你嫂子一大早摘的丝瓜,有六斤多,分了三份,你一份,咱们
战友老刘一份,五保户王大爷一份。”
独腿老人打开书包,就见鲜嫩的丝瓜,每根都顶着一朵小黄花。战友
老刘本来身体硬朗,春天突然得了脑血栓卧床不起。五保户王大爷是老刘的
邻居,孤苦伶仃,林跃进去看老刘时,瞧在眼里。独腿老人的眼眶湿润了。
“老班长,这丝瓜你自己也没舍得吃吧 现在零卖至少三块,不能给我
们!”
没承想,林跃进脸一沉。身体突然来个立正,左手握着拴吊瓶的竹竿
就像拄一杆步枪,声音严肃:“自己吃要紧还是卖两个钱要紧 方东晨!”
“在!”独腿老人立即站直了身,面向林跃进,目光炯炯。
“执行命令!”林跃进举起右手向方东晨行了个军礼。
方东晨把身体重量压在拐杖上,抬起右手庄重地回礼:“是,老班长!”
女摊主撇嘴:“弄得跟真的一样。”宝马女边挑番茄边笑:“老班长本来就
是真的。”女摊主突然瞪大了眼睛,宝马女也回头看:林跃进竟然拔了自己
手上的吊针,拎着他的电子秤红着眼就往宝马车上冲。宝马女心说,我就说
了个死老头,你还要砸我的车吗 但见情况不对,轿车怎么在后退?宝马女
马上吓出一头冷汗,她忘记拉手刹了,车子在往后溜,后面是斜坡,坡下七个孩
子正在玩沙堆。
情况紧急,林跃进拿电子秤去挡宝马车的后轮,车停了一下,但车轮
马上把电子秤轧扁了。林跃进大喊:“小孩,快跑!”那些孩子反倒被突发事吓
着了,四个大点的孩子缓过神跑开了,三个小的却不知所措。车子还在加速,
再有一米多轿车就要撞到这三个孩子了。林跃进容不得多想,他一个飞扑,
一胳膊甩走三个孩子,但宝马车马上把他轧在了下面。
林跃进清醒的时候,已经在“120”的担架上了。女摊主抱着三四岁的
男童正向他哭泣,说她不该用土豆砸救命恩人。而平时看林跃进不顺眼的众
多摊主,都围了过来,帮着医生、护士,把他往救护车上抬。
两个月后,出院的林跃进坐着轮椅,终于回到思念已久的栏杆街菜市
场。他发现整个市场整洁了许多,而他的临时摊位,摆放着他菜田里的辣椒、
茄子,一群非常熟悉的买菜人,正井然有序地排队自助购买,自觉把钱放进
旁边的钱盒。老方告诉他,在他住院的这些日子,市场的摊主们轮流打理他
的菜园,轮流采摘辣椒、茄子,轮流把它们拉到市场摆上摊位。
林跃进眼眶湿润了,他感激地看着市场的摊主们。摊主们也看到了他,
他们停下手中的活儿,站得笔直,右手齐眉向他敬礼,似乎在迎接他们敬慕
的老班长的检阅。
(选自《三门峡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B
A.小说第④段插叙林跃进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与他后来在市场的正义行为
相呼应,凸显了人物形象。
B.小说第⑤段的句子“刘建轻车熟路地把兑好的吊液拴在竹竿半腰”中“轻车熟
路”一词主要表现了村医刘建医术精湛。
C.林跃进不愿意卖菜给宝马女是因为他的蔬菜只卖给有困难的普通人。
D.小说中两次写到“眼眶湿润了”,独腿老人感动于老班长的帮助而眼眶湿润;
老班长因摊主们的善意深受感动而眼眶湿润。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刘建轻车熟路地把兑好的
吊液拴在竹竿半腰”中“轻车熟路”一词描述的是刘建给林跃进挂吊液的熟练
程度,表明老班长经常带病去卖菜,主要是为了塑造老班长的崇高形象,而
非为了表现村医刘建的医术精湛。故答案选B。
2.小说以“老班长”林跃进为核心,通过细腻而生动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感人
的故事。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的空缺处。(6分)
事件 人物品质/情感
老班长带病优惠卖菜 品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班长救小孩受伤 品质: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情感:感激,欣慰
(6分)善良正直,关爱弱者
无私勇敢,舍己为人
老班长出院后发现市场井然有序(每空2分)
3.小说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试举两例,并分析其作用。(6分)
[答案] (6分)示例一:老班长以优惠价卖菜和其他摊主的菜不便宜形成对
比,衬托了老班长善良正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表达对老班长的赞美。
示例二:受伤前摊主们看老班长不顺眼和受伤后轮流打理老班长的菜园并帮
忙卖菜形成对比,突显了老班长赢得了大家的支持与敬重。
4.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林跃进喜欢别人喊他“老班长”的原因。(5分)
[答案] (5分)①林跃进曾带领全班屡立战功,“老班长”这个称呼是对过去
军人身份的认同(自豪、眷恋);②“老班长”展现出林跃进强烈的责任感和
担当精神。他带病卖菜,坚守原则,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三、[2024安徽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五星好评
李培禹
①清晨早起,赶往北京西站。一辆网约车已准时停靠路边等候。司机是
个小伙子,帮我把行李放进后备箱。坐上车后,我对司机说:“走二环路
吧。”小伙子侧过头来,用手指了一下副驾驶座椅后面,我这才看到一段文
字,上面写着:“尊敬的乘客,您好,我是听障司机。您有什么需要和问题,
可以用手机打字跟我交流,沟通不便给您带来麻烦,敬请谅解!”文字后面是
一个笑脸表情。
②我的心先是一紧:听障司机 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听障”,能驾驶车辆
吗 况且是开网约车载客。小伙子显然察觉到了我的顾虑,他打开手机,把
备好的一个页面给我看。上面有交管部门关于聋哑人申请驾照、驾驶机动车
的要求,以及网约车监管方面的要求。我冲他点点头,表示认可。然而心里
还是有点儿不踏实:他能够及时掌握路况吗 可以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超车、
避让电动车和行人等情况吗
③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多余了。车平稳地在二环路上行驶着。前方堵车
了,车一步一挪。我怕小伙子着急,打字告诉他:不急,我的时间够用。小
伙子回了个“OK”的手势。
④第一次乘坐“听障司机”的车,我不免有些好奇,不禁打量起车内的环
境。车厢整洁,驾驶台挡风玻璃前,卧着一只卡通玩具小老虎。我猜想,小
伙子也许属虎。“小老虎”旁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
融”。后排座椅也是卡通图案布置。在后门车窗框上,还安装有一个小小的
圆形反视镜,一行小字提醒客人:开门前请注意后方行驶车辆!
⑤赶上“早高峰”了,没想到路上这么拥堵。终于挪到一个出口,“听障
司机”没有和我商量,一打轮,车子就开上了辅路。这是要穿胡同走呀!我打
字问他:北京人 他点头微笑,右手放在胸前,做了一个“按压”的手势。我
立马理解了小伙子的意思,用北京话说就是:放心吧,您呐!咱道儿熟。
⑥这手势一下子也勾起了我的回忆,让我想起多年前生活的胡同里的一
个聋哑男孩。
⑦那时,我居住的胡同里有一家靠低保维持生计的特困户二嫂子。这位
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含辛茹苦地把一个被遗弃的聋哑男孩拉扯大。她抱
回只有一个月大的婴儿时,全然不会想到孩子是个聋哑人。跑遍几家医院后,
二嫂子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从此更加疼爱这个孩子。胡同里的老街坊们
也对这个孩子呵护有加,众人一起帮他上了聋哑学校。孩子格外聪颖,不仅
学习成绩优秀,还学会了绘画、剪纸,喜欢上了摄影。我曾把自己的一台相
机送给了他。记得有一年春节前,一名在居委会工作的街坊替他报了名,在
春节庙会上找了一个残疾人免费摊位。这个懂事的孩子,不停地制作各式剪
纸,一一装框。庙会第一天就有收获,卖了十八元钱。当他把第一次劳动所
得交给二嫂子时,老人忍不住流了泪。后来,我搬家离开了胡同。一天,仍
在胡同里居住的弟弟打来电话说:“那个聋哑孩子要去外地了,他一定要送
你一幅剪纸,都装好镜框了,你抽空过来取吧。”那幅精美的剪纸,我至今
珍存着。车子鸣笛的声音,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我真心祝愿那个聋哑孩
子,也能像今天这名“听障司机”小伙子一样,靠自己的勤劳付出过上好日子。
⑧北京西站到了。我用手拍了拍小伙子的肩膀,他下车帮我从后备箱里
拿出行李,然后抱拳向我道别。我这才发现,小伙子胸前的挂牌上写着“胡
师傅”和车牌号。我说,谢谢啦,注意安全! 胡师傅好像听懂了我的话,依
然用右手在胸前做了个“按压”的手势。我知道,他是在说,放心吧,您呐!
⑨写完这篇小文,我忽然想到,那天进站忙着安检,忘记给“听障司机”
胡师傅点个五星好评了。赶紧补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B
A.文章叙述“我”与“听障司机”在乘车途中发生的故事,并让“我”想起关于一
幅精美剪纸的往事。
B.第①段的作用是开篇点题并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设置悬念的同时也为下
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C.第②段主要是心理描写,真实呈现了“我”在发现司机是听障人士后的忐忑
和担忧的心理状态。
D.到站后,“我”用手拍了拍“听障司机”的肩膀,表明“我”对他驾驶技术和服
务态度的肯定和赞赏。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通过阅读可知,第
①段没有出现点题的句子,点题的句子出现在最后一段“忘记给‘听障司机’胡
师傅点个五星好评了”。故选B。
2.第④段对车内装饰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司机师傅哪些优秀品质?(4分)
[答案] (4分)体现了“听障司机”干净整洁、细心体贴的品质;暗示了他自
强不息、积极乐观、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生活、精神两个层面,各2分。
意思对即可)
3.第⑦段使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4分)该段使用了插叙。补充交代了多年前胡同里一个残障男孩的
故事,丰富了“听障司机”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我”对两
位残障人士的美好期望和祝福,以及对他们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的敬佩和赞
赏。(记叙顺序2分,作用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
他点头微笑,右手放在胸前,做了一个“按压”的手势。
[答案] (3分)运用了动作描写。“点”“放”“做”,这些动词体现了胡师傅对
路线的熟悉和对自身车技的自信,与文章结尾的手势相呼应。(描写方法1
分,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5.结合全文,说一说你对结尾处“五星好评”的理解。 (6分)
[答案] (6分)结尾运用了双关(或“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五星好评”
既是对胡师傅车技和服务的赞美,更表达了“我”对残障人士自立、自信、自
强精神的敬佩和赞颂。(修辞手法2分,理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四、[2024安徽模拟改编]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20分)
海燕之舞
张文宝
①乍暖还寒时分,我到连云港灌云县燕尾港看海燕。
②燕尾港小镇名不虚传。它状如燕尾,迎着横阔的大海,河海交汇,潮
水汹涌,成群结队的海燕用燕尾剪开料峭的寒风,在海天间上下翻飞。
③这次,我到燕尾港看海燕,是看燕尾港海外开山岛上的英雄,一个
“岛魂”。他就是王继才。他爱大海,爱大海上的每一朵浪花;他爱海岛,爱
岛上的一草一木,甚至爱从岛上飞过的鸟的叫声。
④王继才走了五年了。
⑤我永远忘不了他,忘不了这个立于天地之间的汉子!他近一米八的大
个儿,有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一张被太阳晒得、被海风吹得发黑发皴的脸
颊,一双粗糙有力的大手。
⑥浪花千里,翻卷如雪,绽放着英雄不死的生命。
⑦我和王继才接触过三次,一次是2014年四五月间,江苏省委宣传部组
织王继才夫妇守岛事迹报告会,连云港市委宣传部点名我和几个作家采写报
告会材料,市委宣传部宣教处处长带着我们来到灌云。
⑧我见到了王继才,他朝我憨憨地笑着。
⑨我们几个作家围着王继才,面对面,膝头碰着膝头,说着话,一问一
答,采访他。
⑩我看见,这个大汉子在众人面前,竟然像姑娘一样有点儿羞涩,两手
放在腿上不安地摩挲,微红着脸:“我就是一个看岛人,站岗放哨,没有什
么可写的。”
市委宣传部宣教处处长很会挖掘先进人物事迹,饱含感情地启发他说:
“王大哥,你为什么守岛?为什么抛下岸上的家?为什么没吃没喝还不离开
这个小岛?”
王继才朴实地说:“我守岛就是守家,没有国哪有家,小家服从大家,
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啊?”
朴实有力的话语深深震撼了我。王继才的样子和高尔基海燕的身影重
叠,在滔滔浊浪的咆哮声中高扬信仰。
第二次见到王继才,是在开山岛,我们三个作家分别领到书写王继才
的任务。
这是八月,开山岛被滚滚热流包围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那种热,
在汗水的蒸腾中,人被闷得喘不过气。
在一棵碗口粗的苦楝树下,王继才给我们找到一点儿阴凉,我们坐在
石头阶梯上,围着王继才进行采访。他穿着一身迷彩服,像个军人,比过去
健谈多了。他手指着苦楝树说:“那上面一道道刀疤,是我刚上岛时,很想
家里,每过去一天,就刻下一道杠,数着离家几天。”
苦楝树静悄悄地听,在偶尔刮来的微风中,轻轻晃了晃绿叶。
王继才说话时,声音很大,脸上闪着自信的笑容。
我看到这个“海燕”,仿佛在狂风中微笑,笑那些排山倒海、层出不穷
的波涛想吓倒他,笑那些嶙峋的怪石想用孤独寂寞吓倒他,笑那些旷远苍凉
想用饥渴吓倒他。他是个战士,岂能被吓倒、逼退?
到了中午,岛上阳光耀眼如同泼火。我们几人真有点儿像高尔基笔下
的企鹅、海鸥、海鸭,受不了太阳烈焰的炙烤,躲进了一个山洞,一方洞天,
凉气袭人,如入秋天。
王继才穿的迷彩服被汗水洇透了。他跨着有力的脚步,登上208级台
阶,到岛顶瞭望台站岗,在高高的瞭望台上,如凌空飞翔的海燕。
第三次见到王继才,是在江阴华西村大会堂,省作协举行报告文学集
《最美江苏人》首发式。我写了15 000字的《两个人的海岛》。王继才来了,
他的爱人王仕花也来了。王继才握住我的右手,很用力地一握,笑着说:
“你来了?”
“你这个‘时代楷模’来了,我还能不来学习?”
王继才朝我会意地眨了一下眼睛,温暖地说:“我只是做了一个民兵
该做的事情,没想到上级领导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
我说:“你守岛三十多年,得到荣誉当之无愧。”
我又问:“这次来中国‘第一村’,你俩好好地看看、玩玩?”
王继才说:“我俩这次不看了,一会儿就要赶回岛上。”
“出岛一次不容易,匆忙赶回去干吗?”
“岛上一刻不能离开人,我到这里参加活动,让小孩子上岛守着,不
回去不行啊。”
我又一次触摸到了英雄滚烫的魂。
王继才、王仕花排着队,一前一后,威武雄壮地走上主席台,接受赠
书。他俩站得笔直,举起手,给领导敬了标准的军礼。我看到了“海燕”,看
到了美丽的生命,看到了一座站立着的精神丰碑。
燕尾港,从没有如此清澈的大海,从没有如此矫健飞舞的海燕。王继
才,一个铁打的汉子,没有倒下,没有离开我们,更没有离开他守卫的开山
岛和他挚爱的祖国。
(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B
A.本文语言自然、流畅、简净而又不失文采。
B.文章第②段交代了地理环境,点明了写作对象,引出下文。
C.文章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生动地刻画了王继才的形象。
D.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是夹叙夹议,叙议结合让文章有较强的感染力。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阅读第②段可知,
本段主要描写了燕尾港的地理环境,引出下文王继才夫妇守岛的故事,但并
没有点明写作对象。故B项分析有误。
2.文章三次写到王继才的笑,但“笑”的原因不同,请依据原文在表格内填上
恰当的内容。(4分)
王继才的“笑” 原因
他朝“我”憨憨地笑着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脸上闪着自信的笑容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笑着说:“你来了?” 见到为自己宣传的人,表示感激
(4分)初次见面,略显羞涩(或“内向憨厚,不知所措”)
因战胜困难而自豪(或“勇敢面对困难的自信”)(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3.请赏析下面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我又一次触摸到了英雄滚烫的魂。
[答案] (4分)“触摸”,动词,指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滚烫”指非常烫,
这里指王继才爱国奉献、尽职尽责、谦虚质朴的精神品质令“我”震撼,表达
了“我”对王继才崇高品质的敬佩和赞美之情。(两个词语解释各1分,表达
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4.联系上下文,说说第 段的作用。(4分)
[答案] (4分)这段是环境描写,写出了开山岛的炎热,表现了环境的艰苦;
(1分)为下文写“我们”寻找阴凉与王继才烈日下坚守岗位这一对比做铺垫,
突出表现了王继才不畏艰辛、恪尽职守的品质;(2分)含蓄地表达了“我”
对王继才的敬佩和赞美。(1分)(意思对即可)
5.文章标题“海燕之舞”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案] (5分)①一语双关,“海燕”既指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又象征王继才。
②“海燕之舞”表明王继才在祖国的海岛上克服困难,坚定守岛,如同海燕一
样在海洋中勇敢地搏击风浪,虽平凡质朴却拥有着崇高的品质——爱岛爱国、
坚韧顽强、自信乐观等。③表达了作者对王继才坚守海岛的敬佩、赞美之情
以及对他的怀念。(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作答此类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分析标题的双关义。“海燕”既指文中提到的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又象
征着王继才。
其次,寻找文章的文眼,把握文章主旨。有些文章的文眼和主旨阐释了标题
的含义。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中“燕尾港,从没有如此清澈的大海,从没有如此矫健飞
舞的海燕”可知,“海燕之舞”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指王继才如同海燕一样
在海洋中勇敢地搏击风浪,虽平凡质朴却拥有着崇高的品质。
最后,把握文章所抒发的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王继才常年守护海岛、爱岛爱国的崇高精神的赞美。
主题三 风土人情
一、[2024湖南模拟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插 秧
吴昌勇
①陕南多梯田。旱地多分布在阳坡的山山峁峁,水田则依山势横卧在沟
旁。山溪水浸泡出红砂糖般绵软细腻的泥土,一簇一簇的汗珠、露珠和水珠
滴进去,入秋后就变成了沉甸甸的稻穗。农家日子的富态,尽在土地的富态
里,尽在庄稼人早出晚归的耕作里。
②过了雨水节气,春耕的第一犁往往从水田开始。些许潮湿的泥土,散
发着浓郁的泥腥味,这是生着肥膘的好田独有的气息。
③水田需要水养。深耕过后,农人从沟渠边,将哗哗流淌的纯银水花赶
进田里,如赶着一群引颈高歌的大白鹅。水中的泥土好似鼓起鳃的鱼儿,开
始春天的第一口深呼吸,咕嘟咕嘟泛起水泡。
④这头的水田被溪水泡着,被和煦的春光暖着,那边已经开始忙着将晾
晒干燥的谷种簸去杂质和秕谷,精选出最饱满的谷粒准备催芽。
⑤清冽的山泉水,先冲、再淘、后泡。等到谷壳彻底软化,巧手的农妇
小心翼翼地将其用细纱布包裹起来,装进透气的竹篾筐,放在屋外的干燥处,
盖上阳光的被面。三五天时间,半湿半干的谷种,在半睡半醒中萌出新芽。
⑥在水田的正中,农人用新泥为这些初生的稻芽建造出新居——一个三
五平方米的长方形簇格,铺上清水的床单,平整熨帖。清明前后,谷种如雨
滴般从农人的手中均匀地洒落,在泥水的襁褓里完成由芽到叶的成长。陪伴
它们的,是春天的蛙鸣和一群油滑光亮的蝌蚪。
⑦节气到了谷雨,春天和夏天隔空有了第一次握手。草木葱茏,雨水充
沛,正是插秧的好时节。
⑧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插秧是继春耕春播之后最盛大的农事。早上日头
刚升起来,男劳力在田坎上脱鞋脱袜,挽起裤腿,进入水田将秧苗连根拔出,
用清水淘去根部的泥浆,扎成茶杯粗细的小捆。待到秧苗全部移除,再将水
田耘耥成平整的镜面。
⑨一切准备就绪,已经晌午了。日头已经将水田暖热乎了,正适合下田
插秧。村里的男人们排成一排,左手握着苗捆,右手食指和拇指从中分出三
两根,捏紧苗身,用手指的力量将根须直接送进油汪汪的泥水里。第一行秧
苗笔直地立起身子,苗距齐整,不用比画,庄稼人的眼比尺子更精准。从田
里拔出沾满泥水的腿脚,后退一步,紧接着,是第二行、第三行,刚刚还是
一汪泥水的田逐渐有了满眼新绿。
⑩头顶是蓝天白云,眼前是晃动的水面。波光里,满是泥水、汗水的脸,
能感受到秧苗的悠悠鼻息。说着,笑着,憧憬着,水田里满是庄稼人朴实的
想象,满是鸟语和蛙鸣。
当西山的夕阳将一抹红晕洒在水面,微热的山风轻轻拂过,每一株秧
苗都在草木和溪流的掌声中抬头挺胸。它们向面前的庄稼人深鞠躬,向它们
扎根的水田深鞠躬,也向远山近水深鞠躬。它们轻盈的身姿倒映在水中,好
似春天的水田生长出的新羽。
入夜,八仙桌上已经摆上酒菜,劳累了一天的庄稼人围坐在一起,不
醉不归。他们齐刷刷将酒杯举起,高过头顶,高过浓浓的夜色,为新栽的禾
苗祈祷风调雨顺,也为大地粮仓祈祷五谷丰登。
离他们不远处,稻田里的夜宴刚刚开始。禾苗和庄稼汉一样,开怀畅
饮山溪清流。一群小青蛙第一次打开嗓子唱响丰年之歌。这一刻,大地、庄
稼和农人,在茫茫夜色里紧紧拥抱在一起。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03月16日)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D
A.全文围绕“插秧”详细叙述了庄稼人做的事,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B.过了雨水节气,春耕的第一犁往往从水田开始。
C.谷雨时节草木葱茏,雨水充沛,是插秧的好时节。
D.全文形散而神不散,语言奔放豪迈,感情真挚,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D项“语言奔放豪迈”错误,应是
“清新典雅”。故选D。
2.请你从第③段、第⑩段、第 段画横线的句子中选择一句,自选角度进行
赏析。(3分)
第③段:水中的泥土好似鼓起鳃的鱼儿,开始春天的第一口深呼吸,咕嘟咕
嘟泛起水泡。
第⑩段:波光里,满是泥水、汗水的脸,能感受到秧苗的悠悠鼻息。
第 段:它们轻盈的身姿倒映在水中,好似春天的水田生长出的新羽。
[答案] (3分)选择第③段的句子。
示例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吸了水的泥土比作鼓起鳃的鱼儿,
形象地描绘出泥土浸泡后变得松软冒泡的样子,富有画面感和动态美。
示例二:“咕嘟咕嘟泛起水泡”中的拟声词“咕嘟咕嘟”和动词“泛”,赋予水田
音韵美和动态美,让读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泥土的生机与活力,也增添了
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选择第⑩段的句子。
示例一: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悠悠鼻息”赋予秧苗像人一样能呼
吸的特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秧苗正在茁壮成长,也突显了农民对庄稼的悉
心栽培和对丰收的无限憧憬。
示例二:“波光里,满是泥水、汗水的脸”这一细节刻画出农民劳作的艰辛与
坚韧,他们的脸甚至“能感受到秧苗的悠悠鼻息”,体现出农民与秧苗的亲密
无间,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美好画面。
选择第 段的句子。
示例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秧苗的身姿比作春天水田中生长
出的新羽,形象地描绘出秧苗的柔美、鲜嫩和蓬勃的生命力。
示例二:“轻盈”突出了秧苗的姿态之美,“新羽”一词象征着新生和希望,进
一步强调了秧苗在春天的生长和繁衍,给人以美好的遐想,体现了人们对丰
收的渴望。
3.有评论者认为,吴昌勇先生的散文作品,每一篇章都充盈着对养育他的每
一寸泥土的涓涓情愫,对家乡父老的拳拳情怀。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结合
本文内容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4分)
[答案] (4分)同意。①本文充盈着作者对养育他的每一寸泥土的涓涓情愫:
文章不仅描绘了美丽的乡村风光,更有许多对泥土的细腻描写,展现出泥土的
肥沃与生机。如“红砂糖般绵软细腻的泥土”“生着肥膘的好田独有的气息”等,
都体现了作者对土地的珍视与热爱。这种情愫,既是对大自然的感恩,也是对
家乡故土的眷恋。②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父老的拳拳情怀:文章通过对农民
辛勤耕作、精心育秧、开怀畅饮、憧憬丰收等场景的描写,既展现了父老乡亲
朴实、勤劳、乐观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对他们的无限敬意与赞美。
4.白居易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文章在结尾两段写了庄稼人农忙
后的酒宴和稻田的夜宴,以此结尾有什么妙处?(6分)
[答案] (6分)内容上:结尾两段描写农忙后的酒宴和稻田里的夜宴,与之
前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不仅突出了农民在辛勤劳动后的喜悦和放松,也进
一步强调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结尾描写稻田里的夜宴,
让人感受到独特的乡村风情,也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结构上:与开头相
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5.随着机械化大生产时代的到来,青少年的劳动意识日渐淡薄,动手能力普
遍较差。读完本文,你有哪些新的认识?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收获。
(4分)
[答案] (4分)示例一:读完本文,我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
解。文章通过描绘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说明了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础
这一道理。农民们不辞劳苦,细致专注地耕作,把烦琐、沉重的农活当作享
受,我们也应该更加尊重劳动者的付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同时我也明
白,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收获满满的成果。
示例二:读完本文,我感悟到要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美好。农民在劳动中收
获了欢声笑语,也在劳动中亲近大自然,遵守农时、把握规律,培养了勤劳
的品质和坚韧的毅力。因此,我们也要勤于动手、勇于实践,发现和享受劳
动的快乐。
二、[2024安徽模拟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梯田之美
潘 文
①一望无际的梯田,从山底蔓延到山头,层层叠叠,横无际涯。我们在
夕阳的余晖里马不停蹄地往上赶。太阳隐藏在山林背后,慢慢就染红了天空,
也绚丽了扑面而来的梯田。梯田里盛满了五颜六色,淡紫、青绿、深红、褐
色……有些时候,这些颜色融合在一起,难以辨别。一会儿偏蓝,一会儿偏
绿,一会儿又变成紫褐色。无论怎么变换,光影迷离、神秘莫测的梯田总有
无尽的魅力。
②这,就是位于湖南娄底的紫鹊界梯田。
③我们忘记了风尘仆仆的劳累,也忽略了盘旋山路的惊险,一路向上,
逐光而行。每拐一个弯,所见景致又有不同。梯田镶嵌在沟沟岭岭间,大小
不一,形状各异,高低错落,块块凹凸分明,丘丘弯曲相连,但又是浑然于
一体的绝美画卷。
④到达山顶,天空显得更加高远了。温柔的风吹过路旁低矮的树丛,吹
过梯田灰白的水面,吹过正在酣畅歌咏的虫鸟。山林田野看似寂寥,却又风
生水起。
⑤荷锄晚归的农夫,从竹竿上收下衣服的农妇,叽叽喳喳的一圈鸡鸭,
追逐打闹的孩童,竹木栅栏的小院……一切是那么自然、淳朴和安静。
⑥站在高处,头顶是漆黑的苍穹,圆月高悬。往下看,山峦起伏,月色
轻笼。崇山峻岭间盘旋的梯田,在苍茫迷蒙间,似乎更为壮阔和神秘。
⑦清亮的月色里,我似乎看到一群农夫,他们扛铁锹,挑竹筐,推着木
轮车,迈向山梁。虽然山路崎岖,但他们步履坚定。他们在这儿狩猎捕鱼,
开荒拓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汗如雨,将生命与汗水毫不吝啬地涂抹在高
山深谷间。
⑧他们脚下是梯田,身后是梯田,头顶上,也是梯田。一层层、一片片、
一圈圈,交融着。
⑨农舍周围的景致也别具一格。
⑩春来一垄新绿,遍野青翠欲滴。插秧时节,水满田畴,如玉镜五彩斑
斓。到了夏天,佳禾吐翠,绿浪翻滚。秋天,大地欢笑,橙黄的稻谷一丘丘、
一垄垄席卷了整个山岭,蔚为壮观。若是在下雪的冬日,漫山遍野白雪皑皑,
条条银蛇起舞群山,更是妙不可言。
我在院子里坐下,吃饭、喝茶、聊天,和农舍的孩子们逗乐。女主人
迈着轻盈的步子在各个房间和院落穿梭不停。房子宽敞,她家把空出来的房
间做了民宿。梯田四季风光各有特色,每到周末和寒暑假,来来往往的客人
不少。虽有些辛苦,但女主人还是满面春风。
夜晚,有悦耳的虫鸣相伴,还有满屋月亮的清辉。
清晨醒来,窗外蓝天如洗,白云如絮,山岭起伏。窗口下的梯田,像
是大地和山峦间舞动的精灵,绵延如飘带。晨雾弥漫在山野和梯田间,远处
的树、近处的田,都若隐若现,深深浅浅。
走出院子,梯田就从脚下延伸出去。每一层都是一道细碎精巧的涟漪,
每一叠都如一片碎金闪烁的波纹。阳光飘荡在层层梯田上,那些奇妙的造型、
优美的线条、丰富的颜色,还有清爽的气息,相互交融,互为映衬。
在青翠的梯田间,农民们满怀希望地劳作着。阳光照在他们身上,泛起
一层金色的光晕。他们手中的锄头,在泥土中划出一道道有力的弧线。这不仅
是对大地的深情触摸,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如此
坚韧和有力,仿佛是大地的守护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生机与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03月30日第08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D
A.写景顺序上,既有时间顺序,又有空间顺序,层次清晰,又浑然一体。
B.写法上,作者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又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对梯田的热爱。
C.内容上,梯田之美,美在色彩绚烂,光影迷离,美在形状各异,错落有致,
美在四季变换,景色迥异。
D.语言上,朴实无华,多用口语,简洁精练,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用词准
确又富有感染力。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阅读全文,本文语言清
新优美,富有感染力,且多处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第④段、第⑩段
中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灵动。因此,D项中“语言上,朴实无华,
多用口语”理解错误。答案选D。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的画线句。(4分)
温柔的风吹过路旁低矮的树丛,吹过梯田灰白的水面,吹过正在酣畅歌
咏的虫鸟。
[答案] (4分)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温柔的风吹过各种景物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山林田野的赞美。
(意思对即可)
3.第⑦段中加点词“涂抹”能否换成“挥洒”?请简要分析。(4分)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汗如雨,将生命与汗水毫不吝啬地涂抹在高山深谷
间。
[答案] (4分)示例一:不能换,用“涂抹”更好。“涂抹”是把颜料、油漆等
抹在别的东西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景象,
更能体现作者对劳动人民所具有的踏实勤恳、仔细认真等淳朴品质的赞美。
(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能换,用“挥洒”更好。既与前一句保持一致,又具体写出了劳动人
民干劲十足,辛勤劳动的投入,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创造财富的肯定及赞
美。(意思对即可)
4.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案] (4分)运用环境描写,写湖南娄底的紫鹊界梯田的一望无际和色彩
绚烂,渲染出一种美好的氛围。表现了梯田的无限魅力,吸引读者,激发阅
读兴趣。引出下文对梯田之美的具体描述。
5.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5分)
[答案] (5分)最后一段写农民们满怀希望地劳作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梯
田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热爱、守护并开拓梯田的劳动人民
的赞美和祝愿。(意思对即可)
三、[2024广西中考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突然出现的我
李 娟
①小时候我家在城里开着一个小商店,店里有着高高的柜台,铺着厚厚
的木板。喝酒的人一个挨一个靠在上面高谈阔论,一人持一只杯子或拎一瓶
酒。桌上一堆空酒瓶和花生壳。这是我最早接触的哈萨克人。那时我一点儿
也不懂哈萨克语,虽说每日相处,但还是感觉距离遥远,像面临踞天险为关
的城池。
②如今,我会说一些哈萨克语了,起码能维持一些最基本的交流,但仍
面临着那个城池,难以往前再走一步。
③记得刚刚进入扎克拜妈妈的家庭生活时,一天傍晚,扎克拜妈妈让我
去看看骆驼在不在南面大山那边。我跑到山上巡视了一番,跑回家气喘吁吁
地报告:“骆驼没有!只有‘山羊’!”但当时我还不会“山羊”的哈萨克语,一
着急,就用手摸了一把下巴,做出捋胡子的样子:“这个嘛,有的!”
④扎克拜妈妈恍然大悟,大笑而去。从此之后,每当派我去赶山羊的时
候,大家就会冲我捋胡子:“李娟,快去!”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但时间久
了,这样的笑话一多,却让我感到孤独得近乎尴尬。
⑤闲暇时候,总是一个人走很远很远,却总是无法抵达想去的那个地方。
山坡下,溪水边,蒲公英在白天浓烈地绽放,晚上则仔细地收拢花瓣。洁白
轻盈的月亮浮在湛蓝明亮的天空中,若有所知。月亮圆的时候,全世界再也
没有什么比月亮更圆。月亮弯的时候,全世界又再没有什么比月亮更弯。
⑥也许我并不孤独,只是太热情……无论如何,我点点滴滴地体会着这
孤独,又深深地享受着它。我借由这孤独而把持自己,不悲伤,不烦躁,平
静清明地一天天生活。记住看到的,藏好得到的。
⑦我记录着云。有一天,天上的云如同被一根大棒子狠狠乱搅一通似的,
眩晕地胡乱分布。另外一天,云层则像一大幅薄纱巾轻轻抖动在天空。
⑧我记录着路。那些古牧道,那些从遥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缠绕在悬崖峭
壁间的深重痕迹。我想象过去的生活,那时,人们几乎一无所有……荒蛮艰
辛,至纯至真。但是,无论他们,还是我们,都渴望着更幸福更舒适的生活,
这一点永远没有改变。
⑨我记下了最平凡的一个清晨。半个月亮静止在移动的云海中,我站在
山顶,站在朝阳对面。看到扎克拜妈妈正定定地站在南边草坡上。更远的地
方,斯马胡力牵着马从西边走来。更更远的地方,稀疏的松林里,卡西穿着
红色的外套慢慢往山顶爬去。这样的情景无论之前已经看到过多少次,每一
次还是会被突然打动。
⑩一个阴沉的下午,天上的太阳只剩一个发光的圆洞,大约快下雨了。
赶牛的卡西回到家后,显得很疲惫,头发上插着一根羽毛。我开始以为是她
穿过丛林时不小心挂上的,谁知她一到家就小心取下来,递给扎克拜妈妈。
我突然想到,这大约就是猫头鹰【注】羽毛吧。据说哈萨克族将猫头鹰羽毛视
为吉祥的事物,我想问是不是,却不知“猫头鹰”这个词怎么说,就睁只眼闭
只眼地模仿了一下,她们一下子明白了,扎克拜妈妈说是。卡西说羽毛是捡
来的,扎克拜妈妈仔细地抚摩它,把弄弯的毛捋顺了,然后送给我,让我夹
进自己的本子里。我不禁欢喜起来,真心地相信这片羽毛的吉祥。那是第一
次感觉自己不那么孤独。
有一次我出远门,因为没电话,大家不知道我回来的确切日期,斯马
胡力就每天骑马去汽车走的石头路边看一看。后来还真让他给碰到了。可是
马只有一匹,还要驮我的大包小包,于是他让我骑马,自己步行。我们穿过
一大片森林、一条白桦林密布的河谷,还有一大片开阔的坡顶灌木丛,走了
两个多小时才回到冬库儿的家中。路上,斯马胡力为了给我惊喜,引马绕远
路,让我看到了山间的瀑布。我感受到了他满当当的欢乐与情谊。
在这丰饶的夏牧场,我之前的那点儿孤独算什么呢?
(节选自李娟《前山夏牧场》,有删改)
【注】 猫头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C
A.天上的云或凌乱或轻盈,既写云的状态,也隐含了“我”的感受。
B.“我”记录古牧道,想象过去的生活,思考古今人们的共同追求。
C.在平凡的清晨被平凡的情景打动,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偶然的。
D.回家的路上,我们穿过森林、河谷、丛林,看到了不同的风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由第⑨段“我记下了最平凡的一
个清晨”“这样的情景无论之前已经看到过多少次,每一次还是会被突然打动”
可知,在平凡的清晨被平凡的情景打动,这对“我”来说是很平常的,而非
“非常偶然”。
2.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维导图。(6分)
(6分)孤独得近乎尴尬
扎克拜妈妈把羽毛送给“我”
那点儿孤独不算什么
(感受到欢乐和情谊)
3.文章第⑤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5分)
[答案] (5分)①内容上:通过描写蒲公英的收放、月亮的圆弯,写出了景
物变化的自然状态。②结构上:引出下文“我”的感想,这使“我”改变了对孤
独的认识(平静清明地对待生活)。(内容3分,结构2分。意思对即可)
4.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作者在本文中呈
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6分)示例:呈现出一个鲜活美丽、充满人间温情的世界。这里的
牧场丰饶,花草鲜美,古道辽远,这里的人善良淳朴、待人真诚,驱散了
“我”心中的孤独感,让“我”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和温暖。(观点3分,分析3分,
意思对即可)
主题四 挚爱亲情
一、[2024安徽模拟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蒿子粑粑的爱
许 晶
①雨过天晴,风光无限;千花百草,争相明媚。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青
草的芳香,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忍不住想起故乡的“蒿子粑粑”,它又叫
“艾草粑粑”。
②春天一到,艾草就开始认真地长、卖力地长,在菜地里、池塘边、河
岸上、竹林间,处处可见它的身影。那青绿色的艾草,宛如一个个精灵,透
着生机、希望。我爱故乡,爱春天,总盼着故乡的春天和母亲做的蒿子粑粑。
③今年惊蛰一过,我又缠着母亲不停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吃蒿
子粑粑了呢?”母亲望着我,一脸笑容地说:“你又嘴馋啦?”我“咯咯”地笑着,
连连点头。在母亲面前,我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午饭过后,我兴奋地跟
着母亲出门采摘蒿子。
④这天的阳光很温暖,照在身上暖暖的。我们寻到一处小竹林,里面的
蒿子长得茂密,嫩绿,新鲜。母亲弯下腰,两手轻轻把一丛蒿子拨开,一只
手拂着一片,另一只手轻轻一掐,蒿子便摘断了。她动作娴熟,一小会儿的
工夫,母亲就摘了一大袋子。再看看我这边,我不由得笑了。“你怎么摘得
这么快?”我惊喜地问。母亲轻轻地答:“你不经常做,没关系!”我望向母
亲的手,她不停地摘,不停地摘,我心里一阵酸楚。我才发现她的手已不再
细嫩……母亲一边摘,一边和我拉着家常,周围安安静静,空气里弥漫着一
缕缕清香。
⑤回家后,母亲吩咐我装一盆清水,她把清理好的蒿子都放进清水里清
洗。我要帮忙,她连连拒绝,说一会儿就做好了。清洗好后,我们把蒿子放
在竹篮里沥干水分。母亲又烧了一锅水,水烧好后,她把洗净的蒿子放进了
沸腾的开水中,蒿子在里面打几个滚后就可以捞上来了。刚烫好的蒿子还很
烫手,她似乎已经习惯了,把蒿子的水分用力拧干,将蒿子揉成一团,再用
刀剁碎。她不习惯用破壁机,说打出来的东西太碎了,不好吃。我劝她,她
总是不听,生怕做出来的味道不好。“接下来是要炒了吗?”我问。“是的,
还要放一点点盐,放糖也是可以的。”母亲一边说,一边开始翻炒蒿子。炒
好之后便是和面了,她把提前准备好的面粉端出来,放入炒香的蒿子里,再
慢慢地放水,最后开始揉,揉得又软又黏。揉好之后,母亲再放油煎,煎到
两面都有一层薄薄的锅巴的时候,就可以盛出来吃了!
⑥母亲一边忙碌着,一边叮嘱我,我都一一记在心里。我想,等母亲再
老一点,我就做给她吃,只有现在学会了,以后才不至于拿不出手。
⑦母亲一刻也没停,看着煎好的蒿子粑粑,我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拿起一个放入嘴里,瞬间觉得幸福无比。蒿子粑粑又香又脆,味道好极了!
⑧“趁热吃才好吃,你在外面难得吃到,多吃点!”母亲说。
⑨蒿子粑粑的味道就是爱的味道,我感到温暖又知足。
(选自“学习强国”,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C
A.“春天到了,艾草就开始认真地长、卖力地长”一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法,写出了艾草在春天生长的茂盛之景。
B.看到母亲的手,“我”心里酸楚的原因一方面是感慨母亲不再年轻,另一方
面是心疼她那因劳作而不再细嫩的双手。
C.母亲不愿意使用破壁机来打碎蒿子的原因是这样做出来的蒿子粑粑味道不好。
D.文章通过叙述妈妈带“我”采摘蒿子和做蒿子粑粑的经过,表现了“我”对蒿
子粑粑的喜爱和对母亲的感激、敬佩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根据第⑤段“她不
习惯用破壁机,说打出来的东西太碎了,不好吃。我劝她,她总是不听,生
怕做出来的味道不好”可知,母亲不愿意使用破壁机打碎蒿子的原因是破壁
机会把蒿子打得太碎;“这样做出来的蒿子粑粑味道不好”是母亲担心的结果,
并不是既定事实。据此可知,C项理解不正确。故选C。
2.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做蒿子粑粑的步骤补充完整。(3分)
采摘蒿子— _________________—沥干水分— __________—放盐或
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揉做粑粑—用油煎熟
(3分)清洗蒿子
烫揉剁碎
翻炒蒿子(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3.请按照要求赏析下列句子。(6分)
(1)那青绿色的艾草,宛如一个个精灵,透着生机、希望。(从修辞手法
的角度)(3分)
[答案] (3分)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艾草比作精灵,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艾草可爱和生机勃勃的特点。(1分)表达了“我”对艾草的喜爱之
情。(1分)(意思对即可)
(2)母亲弯下腰,两手轻轻把一丛蒿子拨开,一只手拂着一片,另一只手
轻轻一掐,蒿子便摘断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3分)
[答案] (3分)运用了动作描写。(1分)通过“弯”“拨”“拂”“掐”“摘”等动词
的连贯使用,写出了母亲动作的娴熟和勤劳能干,(1分)表达了“我”对母
亲的敬佩、赞美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4分)
[答案] (4分)示例:①勤劳能干。从母亲采摘蒿子的动作和很快就摘了一
大袋蒿子可以看出。②心灵手巧。从母亲做“蒿子粑粑”的过程和做出来的
“蒿子粑粑又香又脆”可以看出。③疼爱孩子。从“我”想吃蒿子粑粑,母亲就
给“我”做和母亲拒绝“我”帮忙清洗蒿子等可以看出。(每点2分。特点1分,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1分。任答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
5.文章以“蒿子粑粑的爱”为题,有何妙处?(4分)
[答案] (4分)①用词新颖别致,“蒿子粑粑”一词富有地方特色,引起读者
的阅读兴趣。②“蒿子粑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的写作主题更加明确。
③突出本文的主旨,体现了“我”对蒿子粑粑的喜爱之情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每点2分。任答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
二、[2024安徽模拟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丁字路
熊兴保
①正值洞庭湖区油菜花开的时节,层层叠叠的花儿在明媚的春光里金灿
灿的,生机勃发,流光溢彩。清明回乡祭祀,离开柏油公路向左拐,穿行一
段油菜花海就到了我的老家,老家离公路就一里【注】半地。
②老家门口的这条路与通往外面世界的公路形成了一个T字形,俗称“丁
字路”。小时候大人们常说:“出门丁字路,吃苦在后头。”那时并不懂大人
话中的深意,只有无忧无虑的玩耍和游戏。夏天里,脱光衣服跳进沟渠里玩
水,烈日把后脖颈晒得通红。到了秋天,偷偷躲在风影婆娑的甘蔗地里尽享
甘甜。湖区很少种植水果,甘蔗就是小孩子心中的美味。冬天下雪,小伙伴
们在丁字路上堆雪人、打雪仗,眉宇沾满雪花,一屁股溜下沟梁,试图去踩
碎结得厚厚的冰凌。春暖花开的时候,丁字路上就成了小孩子的游乐场,一
把甩掉棉袄,滚铁圈,打陀螺,跳长绳,捉迷藏。疯够了,玩累了,爬上高
大繁茂的桑树偷吃酸甜的桑葚,留下满嘴的紫黑。
③丁字路承载了太多孩提时代的快乐,也镌刻着无数苦难的灰色记忆。
④那是一个极度贫困的时代,记忆深处里,我经常要去邻居家借东西。
炒菜没油了,母亲要我拿着油罐子去东家借几调羹油;没米下锅了,母亲就
要我去西家借两升米。每次母亲都有交代,借了邻居的东西一定要记清楚,
有借必还,如果是平升借来的米,下次务必堆尖还回去。实在没有借到米,
我们兄弟就饿着肚子去上学。记得深秋季节,旧鞋子已经穿破不能上脚了,
大人农忙新鞋子还没有纳好,我们上学路上就光着脚丫,赤脚踩着枯草上的
白霜,刺骨的凉意直蹿心底。冬天上学,穿着的棉裤常常是破旧不堪,在冰
冷透风的教室里两腿冻得直打寒战。那个时候,读书没有学习的压力,苦难
都来自饥饿与严寒。
⑤也有无数的亲情与美好照亮了儿时的天空,而天空的光辉又丝丝扣扣
地温润了丁字路上的每一寸泥土。
⑥母亲经常挑着蔬菜去镇上卖,鸡叫三遍的时候她就准时把我从梦中叫醒,
我提着个马灯走在前面,母亲挑着一大担自家菜园里采摘的瓜果蔬菜随后。这
丁字路是黄泥巴路,雨过天晴总是坑坑洼洼。马灯光线微弱,还没睡好的我眼
睛都睁不开,稍不小心就会被磕倒摔跤。这时母亲就会递给我一节甘蔗,或者
是一根昨晚煮好的玉米棒。嘴里有了美食,瞌睡就会跑得无影无踪了。
⑦有一次我生病了,病得非常严重,为了不耽误白天生产队的劳动,父
亲每天天不亮就背着我去镇上打点滴。走完丁字路上公路,还要走六七里地
才到镇上卫生院。父亲背着我,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父爱如山,我就趴
在“山上”睡觉。父亲整整背着我打了两个月的点滴,才帮我捡回一条小命。
⑧念高中之后,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上了大学就只有寒暑假才能回来。
再到后来,仅仅春节回一趟老家。家乡的这条丁字路逐渐变成了一种念想、
一个浓缩儿时记忆的符号,时不时地进入梦乡。大人们说的“出门丁字路,
吃苦在后头”,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这是父辈对子女的谆谆教诲:如果不
吃苦,不奋斗,你就只能困守在方寸之间的家门。
⑨父母相继作古之后,每年清明节是必回老家的。儿时的丁字路,早些
年已经铺上了水泥,所有散落在泥巴路里的记忆都已被光洁的水泥路面封存。
父母就安葬在丁字路边不远处,墓地绿草葱茏,松柏常青。长方形的墓碑上
刻着:父爱如山,高山仰止;母爱如溪,潺潺湲湲;父母之言,言犹在耳。
⑩墓地周边就是广袤无垠的油菜花海,几枝油菜花穿过篱笆斜伸过来,
在绿草映衬之下显得尤其金黄瑰丽,春风吹拂,摇曳生姿。花香阵阵扑鼻,
花海渐迷人眼。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好年。
(有删改)
【注】 里:长度单位,1里等于500米。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B
A.选文开头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引出下文对发生在“丁字路”上往事的回忆。
B.选文中两次提到“出门丁字路,吃苦在后头”,是为了强调自己曾经生活困苦。
C.选文写母亲交代“我”向邻居借米一定要有借必还、多还,表现了母亲的淳
朴善良。
D.选文第⑦段“父爱如山,我就趴在‘山上’睡觉”,可见父亲对“我”的体贴和爱护。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理解有误。结合第
⑧段“大人们说的‘出门丁字路,吃苦在后头’,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这是父
辈对子女的谆谆教诲:如果不吃苦,不奋斗,你就只能困守在方寸之间的家
门”可知,选文中两次提到“出门丁字路,吃苦在后头”是为了点明父辈对子
女的教诲,并非“强调自己曾经生活困苦”。故选B。
2.选文围绕“丁字路”写了哪几件事 请概括并填空。(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丁字路”见证了“我”的
贫困生活→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丁字路”上,父亲背着“我”去镇上看病。
(2分)儿童时代,“我”在“丁字路”上玩耍
母亲带着“我”挑着蔬菜走过“丁字路”去镇上卖(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3.结合语境,请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6分)
(1)春暖花开的时候,丁字路上就成了小孩子的游乐场,一把甩掉棉袄,
滚铁圈,打陀螺,跳长绳,捉迷藏。(从描写方法的角度)(3分)
[答案] (3分)动作描写,用“甩”“滚”“打”“跳”“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描写
了孩子们在“丁字路”上快乐玩耍的场景,表现了孩子们的无忧无虑,也表达了
“我”对“丁字路”上童年生活的怀念。(描写方法1分,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2)嘴里有了美食,瞌睡就会跑得无影无踪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3分)
[答案] (3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瞌睡因为食物的出现而跑得无影无踪,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总能及时地用食物赶走“我”的瞌睡,表现了母亲对
“我”的爱细致入微。(修辞手法1分,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4.第⑧段结尾处说:“如果不吃苦,不奋斗,你就只能困守在方寸之间的家
门。”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5分)
[答案] (5分)示例:人生唯有吃苦,积极进取,努力拼搏,才能获得成功,
有所成就。比如我每天都在坚持长跑训练,无论酷暑严冬,终于在体测中取
得了满意的成绩。(分析3分,结合生活实际2分。意思对即可)
5.请分析第⑩段在选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 (4分)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更加严谨;内
容上: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