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男: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女:月儿弯弯的海港夜色深深灯火闪亮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合: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女:船儿弯弯入海港回头望望沧海茫茫东方之珠拥抱着我让我温暖你那沧凉的胸膛合: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东方之珠东方之珠—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鸟瞰香港夜景香港码头香港红勘体育馆星光大道李小龙星光大道香港迪斯尼乐园香港地图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条约,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是实行“一国两制”。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2、学习本文写作特色
试一试:
我是记者,我来报道!新闻的特征真实准确
新鲜有价值
及时迅速
简明扼要 2、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3、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标题、导语、主体1、新闻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获此殊荣
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评小组合作探究
本文写作成功之处体现在哪里?(按新闻结构各个部分划分,结合有关语句分析,分小组讨论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研读新闻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理清事情的发展:新闻事实
30日下午 告别拉开序幕
4:30 港督旗帜降落
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6:15 告别仪式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0:00 中英交接仪式
0:40 “不列颠尼亚”离港
第一个场景:第一次降旗——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第二次降旗——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 。第三个场景:第三次降旗——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第四个场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找出和新闻事实相应的背景补充新闻事实
30日下午 告别拉开序幕
4:30 港督旗帜降落
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6:15 告别仪式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0:00 中英交接仪式
0:40 “不列颠尼亚”离港
历史的回顾
→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 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
→ 插叙港督府
→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 插叙156年前英国占领港岛,今天降下了米字旗
→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 从海上来,又从海上走
写作手法总结: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不愧为是最出色的一篇。
现场与背景相结合(借景寓意)
对现场实景描写细致 (细节描写)
多处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巧用对比)
总结:
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作者选择独特新闻视角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拓展延伸:
阅读前段时间有关香港的热点新闻报道
国平:驱散“占中”阴霾香港明天更好
中国青年网 2014-11-27 14:12:00??
11月26日,非法“占中”进入第六十天,香港警方协助法院执行人员赴多个“占中”现场执行禁制令。目前,多条道路已经恢复通行,并获得周边居民一致喝彩。期间,由于阻挠执法等非法行为,香港学联副秘书长岑敖晖、学民思潮召集人黄之锋等“占中”操盘手遭到警察依法拘捕,不少饱受“占中”之苦的香港民众更是拍手称快。对此,舆论普遍相信,在“反占中”主流民意高涨和一线工作人员合力之下,“占中”阴霾将很快被法治、正义之风吹散,还香港一片安宁和谐的蓝天。
·················· 学以致用: 做一个关注时事,激扬文字的爱国青年,关注香港“占中事件”,思考香港的未来发展之路,写一段新闻评论。
(恰当运用本课中学到的写作手法)祝愿香港明天
更 加 美 好!《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新闻六要素、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结构。
2.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 体会课文 “现实场景与历史事实的交叉”这一写作特点,学习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 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点。
2. 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
教学重点:
1. 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相关知识。
2.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习课文的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景激趣)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香港)(观看图片,由此导入新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背景介绍(了解繁华香港背后屈辱与伤痛的历史)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三、知识回顾
????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3、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是五个“ W ”和一个“H”:
????即1、when:何时 2、where:何地 3、who:何人???4、what:何事???5、why:何因???6、how:何果
????四、文本探究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本文获此殊荣的原因何在?本篇报道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一)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
????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 (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二)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标志: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三)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四)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本文的细节之处非常多,课下自己多找些,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还可能有以下回答: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明确: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2、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五)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七)小结课文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八)写作手法总结: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不愧为是最出色的一篇。
1、现场与背景相结合(借景寓意)
2、对现场实景描写细致 (细节描写)
3、多处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巧用对比)
五、拓展延伸
????1、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中国收回香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收回香港完全符合国际法,是正义之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承认。
????二、70年代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突破性进展,与英国关系的改善,为中英和平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了条件。
????三、“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和平方式收回香港提供了制度、法律和政策保证。
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是我们能够以和平方式收回香港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2、阅读前段时间有关香港的热点新闻报道,谈谈你的认识和态度。
国平:驱散“占中”阴霾香港明天更好
中国青年网 2014-11-27 14:12:00??
11月26日,非法“占中”进入第六十天,香港警方协助法院执行人员赴多个“占中”现场执行禁制令。目前,多条道路已经恢复通行,并获得周边居民一致喝彩。期间,由于阻挠执法等非法行为,香港学联副秘书长岑敖晖、学民思潮召集人黄之锋等“占中”操盘手遭到警察依法拘捕,不少饱受“占中”之苦的香港民众更是拍手称快。对此,舆论普遍相信,在“反占中”主流民意高涨和一线工作人员合力之下,“占中”阴霾将很快被法治、正义之风吹散,还香港一片安宁和谐的蓝天。
六、作业布置:(学以致用)
做一个关注时事,激扬文字的爱国青年,关注香港“占中事件”,思考香港的未来发展之路,写一段新闻评论。
(恰当运用本课中学到的写作手法)
七、结语:
在全国上下一心的大背景下,相信并祝愿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
(播放歌曲,在《明天会更好》的乐曲声中结束本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