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学阶段性学习评价样卷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包括选择题和综合分析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试号等填涂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
一、选择题:本部分包括35题,每题2分,共计7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人体皮肤有损伤时,伤口容易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下列人体细胞中,能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是( )
A.白细胞 B.红细胞 C.血小板 D.肌肉细胞
2.静脉滴注又称“挂水”,一般将针头刺入手臂处的静脉进行输液,而非动脉。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
A.静脉的管壁较薄 B.静脉的管腔大 C.静脉的血流速度快 D.静脉一般分布较浅
3.如果受血者与输血者血型不合,则输血后会凝集成团并阻碍血液循环的是(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
4.在生物学实验室观察猪的心脏,下列关于观察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相连 B.左心室与肺动脉相连
C.右心室壁比左心室壁厚 D.动脉瓣朝心室方向开
5.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临床上接口部位通常是手臂上的外周动脉和浅表静脉。下图为血液透析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为患者的动脉
B.流出的透析液成分接近尿液
C.半透膜的管道系统与肾小管的功能相似
D.血液透析可用于治疗肾衰竭患者
6.下列有关动脉血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动脉血管里有防止血液倒流的动脉瓣
B.在体表的个别部位也能摸到动脉
C.动脉血管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
D.动脉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7.下面为某志愿者的电子献血证(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姓 名:***
证件类型:居民身份证
证件号:321***************
血型(初筛):AB型
献血种类:全血
献血编码:0516*********
A.血液由红细胞和血浆组成
B.献血时针头插入的是动脉
C.该血样可输给A型血患者
D.血小板在伤口的凝血中起重要作用
8.心血管病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下列能预防高血压的措施是( )
①加强体育锻炼 ②控制过多糖类和脂肪的摄入 ③喝酒 ④做菜时多放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下图是人血细胞涂片的显微视野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有吞噬细菌的功能
B.图中b能运输氧气
C.图中c主要是运输二氧化碳
D.在低倍镜下可看到结构a、b和c
10.参加义务献血是每个健康公民的社会责任,献血时通常一次的献血量为( )
A.2-4ml B.20-40ml C.200-400ml D.2000-4000ml
1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时,使用的观察方法是( )
A.用眼直接观察 B.用放大镜观察
C.用低倍镜观察 D.用高倍镜观察
12.下列关于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肾小体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B.肾小球有滤过功能,使血浆形成尿液
C.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D.原尿中的水和无机盐被肾小管全吸收
13.正常的尿液中不含有的物质是( )
A.水 B.无机盐 C.蛋白质 D.尿素
14.下图①~③表示肾单位内的有关结构。在人体尿液形成过程中,结构①~③的液体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重吸收作用发生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①和②
15.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尝到各种各样美食的味道,味觉的形成部位是( )
A.味蕾 B.味觉神经 C.脊髓 D.大脑皮质
16.下图是眼球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结构a能随光线的强弱调节其中央圆孔的大小
B.结构b是有弹性的透明体,对光线有折射作用
C.结构c内含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形成物像
D.结构d能把与视觉有关的信息传到大脑
17.下列关于人体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脊髓既具有反射功能,又具有传导功能
B.神经元有许多突起,有利于传导兴奋
C.神经系统是由大脑、脊髓和神经组成的
D.许多神经纤维集合成束形成神经
1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 )
A.传入神经 B.神经中枢 C.传出神经 D.反射弧
19.眼和耳是人体获取信息的重要器官,下列有关眼和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眼泪里的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B.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C.近视眼可以佩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D.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半规管组成
20.如果我们不小心被仙人掌上的刺扎到手,会产生缩手反射,然后感觉到疼。如图所示是缩手反射的结构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感受器,④是传出神经
B.③是低级神经中枢,不能产生感觉
C.该缩手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若⑤处受到损伤,有痛觉,但不能发生该反射
21.阅读障碍症是一种大脑综合处理视觉和听觉信息不能协调而引起的一种阅读和拼写障碍,下列关于阅读障碍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这是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了问题
B.这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形成的
C.与阅读有关的反射是人类特有的
D.神经元无法正常进行信息传递
22.科学家在实验中,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以后,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要使其及时苏醒,可适量注射( )
A.甲状腺激素 B.葡萄糖
C.生理盐水 D.生长激素
23.下列有关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鼻、咽、喉发炎时,可能会引起中耳炎
B.耳郭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C.晕车、晕船是由于中耳的前庭和半规管过于敏感造成的
D.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口,以保持内耳鼓膜两侧气压平衡
24.如图为一款骨传导耳机,它是将声波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内耳,省去了声波传递的许多步骤。关于骨传导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说明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B.形成听觉的部位是大脑
C.接受由骨头传导的刺激部位是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D.骨传导可以弥补因中耳受损引起的听力障碍
25.下列反应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
A.谈虎色变 B.望梅止渴 C.缩手反射 D.老马识途
26.下列腺体,属于内分泌腺的一组是( )
A.甲状腺、唾液腺 B.垂体、肠腺 C.胃腺、肾上腺 D.垂体、甲状腺
27.下列各激素中,能够降低人体血糖浓度的是( )
A.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 C.性激素 D.胰岛素
28.看书一个小时后,向远处眺望一会儿,可以预防近视眼,主要原因是( )
A.使调节瞳孔中的神经得到休息
B.使视神经得到休息
C.使视觉中枢得到休息
D.使调节晶状体的肌肉得到放松
29.人体骨的连结有多种形式。如图所示脊椎骨间的连结形式是( )
A.活动的连结
B.半活动的连结
C.不活动的连结
D.关节
30.某位老人走路时经常会出现膝盖疼痛的现象,经检查确诊后,医生在他的膝关节腔内注射了玻璃酸钠溶液,症状很快得到缓解。你认为注射的玻璃酸钠溶液的作用相当于关节内的( )
A.滑液 B.关节软骨 C.韧带 D.关节囊
31.人体的躯干骨包括( )
A.肋骨、胸骨和胸椎 B.脊柱、胸骨和肋骨
C.颈椎、胸椎和肋骨 D.脊椎、肋骨和胸椎
32.骨骼肌的特性是( )
A.受到刺激能够收缩
B.受到刺激能够产生兴奋
C.受到刺激能够传导神经冲动
D.受到刺激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神经冲动
33.下图是关节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和③共同围成⑤ B.⑤内的滑液使关节灵活
C.④外的韧带使关节灵活 D.②使关节牢固
34.对骨有营养功能的结构是( )
A.骨膜 B.骨密质 C.骨松质 D.骨髓
35.某中学举行了“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人团仪式。当新团员举起右手做屈肘动作宣誓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动作主要依靠肩关节
B.该动作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C.该运动只需要运动系统参与
D.该动作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二、综合分析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题6分,共计30分。
36.下图甲、乙、丙是某同学进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实验时观察到的三种血管示意图,丁是哺乳动物的心脏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为保证实验的观察效果,实验时需用湿纱布将小鱼包起来,包裹的部位是_____。
(2)图甲、乙、丙三种血管中,表示动脉的是_____,表示静脉的是_____,表示毛细血管的是_____。
(3)丁图中,1和2是动脉,A~D表示心脏的四个腔。其中,1是_____(填名称),B是____(填名称)。
37.下图甲表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序号①~⑤表示生理过程,字母a、b、c表示相关物质;图乙表示血液流经某种血管时某物质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淀粉经过口腔时,部分被_____酶初步分解成麦芽糖,最终在小肠内被多种酶彻底分解成物质c,才能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2)物质a和b是通过_____作用在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交换的。
(3)图甲中3条排泄途径都能排出的物质是_____。
(4)若图乙中AB段为肺部的毛细血管,纵坐标表示血液流经肺泡处毛细血管时某气体的变化曲线,则该曲线表示的气体是_____(填名称)。
(5)胰岛功能异常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持续偏高,导致原尿中的物质c不能全部被_____(选填“肾小球”或“肾小管”)重吸收,从而形成糖尿。这类患者通常可采用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该药物经静脉注射后,最先到达心脏的_____(填下面的字母)。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38.下图为膝跳反射过程示意图,箭头代表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据图回答问题。([ ]内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1)当叩击膝盖下的韧带时,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冲动,并沿着[ ]_____传到脊髓里的_____,接着,神经冲动通过传出神经传到[ ]_____,引起大腿上相应肌肉的收缩,完成膝跳反射。
(2)从反射类型来看,该反射是_____。
(3)完成反射活动必需保证反射弧结构的_____,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将不会产生。
(4)像膝跳反射、行走等人体的运动都不是由一个器官完成的,而是在_____的调节下,各器官、系统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的。
39.下图是肾单位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肾单位是形成_____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血液在流经肾小体时,通过结构①的_____作用,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液中其他成分,都可以进入结构②_____(填名称)中,形成原尿。
(3)健康人的原尿流经结构③_____(填名称)时,大部分的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物质被_____进入血液,剩下的废物,如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一起形成尿液。
(4)人体排尿,不仅能够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_____的含量,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0.下图是猪的长骨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在方括号内填序号,横线上填内容)
(1)骨的基本结构有[ ]_____、骨质和骨髓三部分。骨折后对骨的愈合有重要作用的是④中的_____。
(2)仔细观察纵向剖开的长骨,在骨干的外周部,骨质致密,称为_____。图中结构①的名称是_____。
(3)图中结构③的名称是_____,幼年时呈红色,具有_____功能。
参考答案
1.A
【分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详解】A.白细胞能吞噬病菌,防御感染。因此能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是白细胞,A符合题意。
B.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B不符合题意。
C.血小板有止血和凝血功能,C不符合题意。
D.肌肉细胞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C
【分析】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详解】ABD.静脉在皮下的分布大多较浅;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壁薄;静脉采血后容易止血;所以在输液时,针刺入的血管是静脉血管,ABD正确。
C.静脉内血流速度较慢,C错误。
故选C。
3.A
【分析】按照红细胞所含 A、B凝集原的不同,把人类血液分为四型:A型;B型;AB型; O型,输血以输同型血为主。
【详解】红细胞中含凝集原,血清中含凝集素,当含有A(或B)凝集原的红细胞与含有抗A(或抗B)凝集素的血清混合时,因为相对抗的凝集原和凝集素(如A凝集原与抗A凝集素)的相互作用,使红细胞凝集成团。凝集成团的红细胞可以堵塞小血管,引起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接着这些红细胞又破裂溶血,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当大量血红蛋白从肾脏排出时,又可以堵塞肾小管而损伤肾功能,引起少尿或无尿。这一连串的反应可以引起下列症状:皮肤发青、四肢麻木、全身发抖、胸闷、腰疼、心跳加速、血压下降,严重时甚至死亡。因此,输血时必须注意血型的选择,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4.A
【分析】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不同的血管相连。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详解】A.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相连,A正确。
B.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B错误。
C.右心室壁比左心室壁薄,C错误。
D.动脉瓣朝动脉方向开,D错误。
故选A。
5.C
【分析】(1)尿液的形成经过了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尿酸等就会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就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到血液中,其余的成分形成了尿液。
(2)由图可以看出,图中的①是患者的动脉,②是患者的静脉。
【详解】A.动脉血管主要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静脉血管主要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可见,图中的①是患者的动脉,②是患者的静脉,故A正确。
B.血液透析的目的是除去血液中的尿素等代谢废物,因此流出的透析液成分接近尿液,故B正确。
C.血液透析的目的是除去血液中人体代谢产生的废物,如同尿的形成过程。在尿的形成过程中,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能够滤过尿素等代谢废物,因此血液透析的过程实际上是模拟了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图中半透明膜与肾小球的功能相似,起到了滤过作用,故C错误。
D.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场所,肾衰竭患者无法滤过血液中的尿素等代谢废物,因此利用血液透析可用于治疗肾衰竭患者,故D正确。
故选C。
6.A
【分析】动脉的功能是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静脉的功能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毛细血管的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A.动脉血管里没有瓣膜,四肢静脉内有静脉瓣,能防止血液的倒流,保证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故A错误。
B.动脉一般埋藏在身体较深的部位,不易从体表中看到,有的动脉分布较浅,在体表的个别部位也能摸到动脉,如桡动脉、颈动脉,中医的切脉就是切的桡动脉,故B正确。
C.动脉一般埋藏在身体较深的部位,不易从体表中看到,有的动脉分布较浅,在体表的个别部位也能摸到动脉,如桡动脉、颈动脉,故C正确。
D.动脉的功能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管壁最厚,弹性大,血液速度最快,故D正确。
故选A。
7.D
【分析】(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浆的水分有调节体温的作用;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病菌,对人体具有防御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的功能是加速凝血和止血。
(2)输血本来是为了抢救病人,但如果处置不当,却很可能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灾难,因此,安全输血非常重要。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在没有同型血可输而且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但O型血的病人只能接受O型血;AB型血的病人,除可输入少量O型血外,也可缓慢地输入少量的A型或B型血,但AB型血的人只能输给AB型血的病人。大量输血时,仍需实行同型输血。
【详解】A.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故A错误。
B.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分布在身体表面比较粗的血管是静脉,容易找到;静脉血管管壁较薄,弹性较小,针容易刺入,并且静脉血管中血流速度较慢,容易止血。因此,献血时,针头插入的血管是静脉,故B错误。
C.由该志愿者的电子献血证可以看出,该志愿者的血型为AB型,只能输给AB型血患者,不能输给A型血及其他血型患者,故C错误。
D.血液中的血小板能够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因此血小板在伤口的凝血中起重要作用,故D正确。
故选D。
8.A
【分析】心血管疾病指的是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这些疾病很难治愈,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疾病,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因素,除了遗传和先天性因素外,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习惯,如果食用过多的高脂肪、高蛋白、高糖类食物,容易造成心脏和血管壁的脂肪等营养物质沉积,影响其正常功能,甚至引起动脉硬化、高血压等。
【详解】①加强体育锻炼,利于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可起到预防高血压的作用;
②控制过多糖类和脂肪的摄入,利于预防高血压;
③喝酒会损坏胃、肝脏等器官,也会引起血脂血压升高等,故不利于预防高血压;
⑤人体摄入的盐分过高容易引起血压升高,故做菜时多放食盐不利于预防高血压。
总之,①②的做法有利于预防高血压,③④的做法不利于预防高血压,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A
【分析】题图中:a是白细胞,b是血小板,c是红细胞。
【详解】A.a是白细胞,白细胞是数量最少的血细胞,有细胞核,但比红细胞大,能吞噬病菌,有防御保护功能,A正确。
B.图中b是血小板,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在显微镜下基本上看不到,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能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B错误。
C.图中c是红细胞,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圆饼状,富含血红蛋白,主要的作用是运输氧气,C错误。
D.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故在低倍镜下可看到a白细胞和c红细胞,但通常看不到b血小板,D错误。
故选A。
10.C
【分析】无偿献血是指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我国鼓励无偿献血。
【详解】我国无偿献血的年龄是18-55周岁,男体重大于等于50公斤,女体重大于等于45公斤,经检查身体合格者,都可以参加献血,每次可献血200-400毫升。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次献血不超过4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而且还有利于提高自身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1.C
【分析】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主要观察的是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及其内血液的流动情况,不需要观察细胞的结构等,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清楚,同时血液的颜色较深,光线稍显弱,低倍镜镜头上的孔较大,通过的光线多,因此该实验适合用低倍镜。
【详解】A.用肉眼无法观察到小鱼尾鳍内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及血液的流动情况,故A不符合题意。
B.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较小,用放大镜无法观察到小鱼尾鳍内的三种血管以及血液的流动情况,故B不符合题意。
C.用低倍镜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小鱼尾鳍内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及其内血液的流动情况,故C符合题意。
D.高倍镜离观察物很近,在观察小鱼尾鳍时,高倍物镜很容易碰到观察物,从而使镜头污染,另外,高倍镜的视野暗,不易观察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C
【分析】(1)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个肾脏是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相通,肾小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2)尿液的形成经过了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尿酸等就会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就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到血液中,其余的成分形成了尿液。
【详解】A.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因此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故A错误。
B.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具有滤过功能,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尿酸等就会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故B错误。
C.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肾小体分布在肾脏的皮质中,肾小管既分布在皮质内,又分布在髓质内,故C正确。
D.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就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到血液中,其余的成分形成了尿液,故D错误。
故选C。
13.C
【分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构成了尿液的成分。
【详解】健康人的尿液中含有水、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物质,蛋白质不能够从尿中排出,出现蛋白质说明肾脏功能出现了问题,因此健康人尿液中不含有蛋白质,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4.C
【分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详解】肾单位的基本结构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由分析可知,葡萄糖在随原尿流经肾小管时会被全部重新吸收进入血液,也就是,经过肾小管后,葡萄糖的含量将减少到0,结合图形可知,这个过程放生在结构③中,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D
【分析】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是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地方,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详解】大脑皮层中的神经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味觉中枢(与产生味觉有关)等。比较重要的味觉感受器分布舌背面和两侧黏膜,受到气味的刺激就会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皮质(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在味觉中枢的里面形成了味觉,因此味觉的形成在大脑皮质,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6.C
【分析】人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三部分。图中:a是虹膜、b是晶状体、c是视网膜、d是视神经。
【详解】A.结构a虹膜的中央有瞳孔,虹膜可以控制瞳孔的大小,以改变进入眼睛的光线的强弱,A正确。
B.结构b是晶状体,晶状体是有弹性的透明体,似双凸透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正常人的晶状体可以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都能落在视网膜上,B正确。
C.结构c是视网膜,内含感光细胞,能感受物像刺激形成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C错误。
D.结构d是视神经,含有神经纤维,具有传导的功能,能把与视觉有关的信息传到大脑,D正确。
故选C。
17.C
【分析】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身体各部分之所以如此协调,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详解】A.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灰质在中央,呈蝶形,内有神经中枢,参与各种简单反射;白质在灰质周围,内有向上和向下传导兴奋的神经纤维,将脊髓的各部分和脊髓与脑相联系。因此,脊髓既具有反射功能,又具有传导功能,A正确。
B.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轴突和树突,树突能够接受信息,轴突能够传出信息,所以神经元有许多突起,有利于传导兴奋,B正确。
C.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其中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C错误。
D.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长的突起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形成神经,D正确。
故选C。
18.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9.D
【分析】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详解】A.眼泪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可见,接受声音的听觉感受器在耳蜗内,B正确。
C.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C正确。
D.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D错误。
故选D。
20.C
【分析】(1)题图中,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2)根据获得途径,可以把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和⑤效应器,A正确。
B.③是脊髓内神经中枢,属于低级神经中枢,不能产生感觉;脊髓白质内的神经纤维能把③神经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传给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才能产生感觉,B正确。
C.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C错误。
D.反射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若传出神经或效应器等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效应器接收不到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因而人体肌肉也无收缩反应;但是,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再经过脊髓的白质能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因此,若⑤效应器处受到损伤,有痛觉,但不能发生该反射,D正确。
故选C。
21.B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详解】A.阅读障碍症主要由大脑在处理视觉和听觉信息时的协调问题引起,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关,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一般与新陈代谢及身体发育有关,并非直接导致阅读障碍症的成因,B错误。
C.与阅读有关的反射用到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C正确。
D.阅读后不能理解,阅读时容易跳字、跳行,可能是神经元无法正常进行信息传递导致的,D正确。
故选B。
22.B
【分析】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等。
【详解】给正常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体内的葡萄糖快速分解或是合成糖原,造成小白鼠的体内葡萄糖的含量急剧降低,不能供给足够的能量,小白鼠就会出现休克现象,可通过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来补充葡萄糖,供给小白鼠足够的能量,休克的小白鼠就会苏醒,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3.C
【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详解】A.鼻、咽、喉与中耳之间通过咽鼓管相连。当鼻、咽、喉发炎时,病菌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A正确。
B.耳郭是外耳的一部分,它向外突出,具有收集声波并将其导向外耳道的作用。这样,声波就能更有效地传递到中耳和内耳,B正确。
C.晕车、晕船是由于内耳的前庭和半规管过于敏感造成的,而不是中耳。前庭和半规管是内耳的一部分,它们负责感知身体的平衡和运动状态。当身体受到过度的运动刺激时,如乘车、乘船时的颠簸,前庭和半规管可能会过度敏感,导致晕车、晕船等症状,C错误。
D.当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可以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室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这样可以防止因气压差过大而损伤鼓膜,D正确。
故选C。
24.A
【分析】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详解】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论是空气还是骨头都可以作为介质,故A错误。
B.形成听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故B正确。
C.接受由骨头传导的刺激部位是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故C正确。
D.骨传导耳机通过骨头传递声波,绕过中耳,直接传递给耳蜗,再由大脑形成听觉。因此,骨传导可以弥补因中耳受损引起的听力障碍,故D正确。
故选A。
25.C
【分析】(1)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详解】ABD.谈虎色变、望梅止渴、老马识途,都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ABD不符合题意。
C.缩手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属于非条件反射,C符合题意。
故选C。
26.D
【分析】人体内的腺体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有些腺体没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叫做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肾上腺、性腺(睾丸和卵巢)等;有些腺体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可以通过导管排出去,这类腺体叫做外分泌腺。如汗腺、唾液腺、肝脏等。
【详解】甲状腺属于内分泌腺,唾液腺属于外分泌腺,A错误;垂体属于内分泌腺,肠腺属于外分泌腺,B错误;胃腺、肾上腺都属于外分泌腺,C错误;垂体、甲状腺都属于内分泌腺,D正确。
27.D
【分析】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病。
【详解】A.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A不符合题意。
B.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B不符合题意。
C.性激素促使性器官的发育和人的第二性征的出现,C不符合题意。
D.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这样,血糖含量就能够保持相对的恒定;此外,胰岛素还能促进脂肪的分解,即能够影响脂肪的代谢,D符合题意。
故选D。
28.D
【分析】正常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作用,都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汇聚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视近物时,晶状体的曲度大;视远物时,晶状体的曲度小。
【详解】看书一小时后,向远处眺望一会儿,可以使调节晶状体的肌肉(睫状体)放松,使晶状体的曲度变小,有利于促进眼的血液循环,加强眼的营养,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可见D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视远物时,调节晶状体的肌肉(睫状体)放松,晶状体的曲度小。
29.B
【分析】骨和骨之间的连接叫骨连结,骨连结有三种形式,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
【详解】骨连接是骨与骨之间的连接,有不活动的骨连结(如颅骨间的连结)、半活动的骨连结(脊椎骨之间)和活动的骨连结(如肩关节和肘关节等)组成,可见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30.A
【分析】关节: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一般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个部分组成。
①关节面:相邻两块骨的接触面,凸起的一面叫关节头;凹进的一面叫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关节面之间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②关节囊:关节囊为附着在相邻关节面周缘及附近骨表面的结缔组织囊,内含血管和神经等。它包绕着整个关节,使相邻两块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关节囊的外层称为纤维层,对关节起加固作用;关节囊的内层为滑膜层,可分泌少量透明的滑液,在关节面之间起润滑作用,以减少摩擦。
③关节腔:是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关节囊内壁分泌的滑液,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活动灵活。
【详解】解:关节炎是由于关节囊发生病变引起的一种疾病,而关节囊的内层可分泌少量透明的滑液,在关节面之间起润滑作用,以减少摩擦,这位老人滑液分泌不足,所以医生在他的膝关节腔内注射了玻璃酸钠,相对于滑液,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关节的结构及功能等。
31.B
【分析】通常成年人有206块骨头,包括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详解】躯干骨属于人体的中轴骨,是指组成人体躯干的骨,包括由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组成的脊柱,1块胸骨和12对肋骨,共51块。由此可见,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2.A
【分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详解】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引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A符合题意。
故选A。
33.B
【分析】图中:①是关节头,与关节窝共同构成关节面;②是关节软骨,能减少关节面间的摩擦,增加关节的灵活性;③是关节窝,与关节头共同构成关节面;④是关节囊,它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使关节具有牢固性;⑤是关节腔,它是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含有少量滑液,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
【详解】A.①是关节头,③是关节窝,它们共同构成关节面;⑤是关节腔,它是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A错误。
B.⑤是关节腔,内含有少量滑液,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B正确。
C.④是关节囊,上面的韧带对关节起加固作用,使关节更加牢固,而不是使关节灵活,C错误。
D.②关节软骨覆盖在关节面上,能够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缓冲震荡,从而增强关节的灵活性,D错误。
故选B。
34.A
【分析】骨是由骨膜、骨质、骨髓三部分组成的。
【详解】A.骨膜是紧密贴附在骨表面的一层致密结蹄组织膜,骨膜内含有神经和血管,起营养骨质的作用,神经还有感觉的作用;骨膜内还有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长长,长粗)和骨折后的骨的愈合有重要作用,A正确。
B.骨密质是骨的一种结构,它主要特点是质地坚硬致密,抗压性强,主要分布于骨干,使骨具有坚固性。但骨密质并不直接对骨提供营养功能,B错误。
C.骨松质也是骨的一种结构,它主要特点是呈海绵状,由许多片状的骨小梁交织而成,分布于骨的内部,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的方向一致,因而骨能承受较大的重量。但骨松质同样不直接对骨提供营养功能,C错误。
D.骨髓是存在于长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以及骨松质的网眼中的一种海绵状的组织。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人年幼时,骨髓腔里是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里的红骨髓转变成了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当人体大量失血时,骨髓腔里的黄骨髓还可以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的功能。但骨髓的主要功能是造血和免疫,并不直接对骨提供营养功能,D错误。
故选A。
35.D
【分析】(1)骨骼肌(肌肉)具有受到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后,就会收缩并产生一定的拉力,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
(2)人体完成一个运动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骨、骨骼肌(肌肉)、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以及其他系统的协调才能完成。
(3)人在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人在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详解】A.该动作的产生要依靠肱二头肌收缩产生拉力,同时肱三头肌舒张,然后牵动前臂骨绕肘关节活动而完成,故A错误。
B.当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时,肘部伸展,完成伸肘动作,故B错误。
C.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支配,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故C错误。
D.当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时,肘部弯曲,完成屈肘动作,故D正确。
故选D。
36.(1)小鱼的头部和躯干部
(2) 乙甲丙
(3) 主动脉左心室
【分析】图中,血管甲血液的流动方向由分支流向主干,因此血管甲是静脉血管;血管乙血液的流动方向由主干流向分支,因此血管乙是动脉血管;血管丙中红细胞呈单行通过,因此血管丙为毛细血管;丁中1主动脉、2肺动脉、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
【详解】(1)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并经常滴加清水,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
(2)血管甲血液的流动方向由分支流向主干,因此血管甲是静脉血管;血管乙血液的流动方向由主干流向分支,因此血管乙是动脉血管;血管丙中红细胞呈单行通过,因此血管丙为毛细血管。
(3)由图可知,1是主动脉,B是左心室。
37.(1)唾液淀粉
(2)扩散
(3)水
(4)氧气
(5) 肾小管 C
【分析】分析图可以看出,图甲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涉及人体的消化、呼吸、血液循环、泌尿等有关知识,其中的①表示吸气,②表示呼气,③表示排汗,④表示排遗,⑤表示排尿,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c表示葡萄糖;图乙表示血液流经某血管时某物质的变化曲线,其中AB段表明该物质变化由低到高。
【详解】(1)在消化道中,消化淀粉的器官有口腔和小肠,口腔内有唾液腺能够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因此当食物中的淀粉经过口腔时,部分被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分解成麦芽糖,然后进入小肠内在胰液和肠液(胰液和肠液含有多种消化酶)的作用下彻底消化分解成小分子的c葡萄糖,这样才能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就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当人体吸气后,肺泡中氧气浓度高于血液中氧气浓度,肺泡中的氧气就会扩散进入血液,而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高于肺泡中二氧化碳浓度,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就会扩散进入肺泡,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因此,图甲中的物质a氧气和b二氧化碳是通过扩散作用在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交换的。
(3)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人体呼吸系统以呼气的形式排出,排出的代谢废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水是以水蒸气形式排出;二是通过泌尿系统以排尿的形式排出,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三是通过皮肤的汗腺以排汗的形式排出,排出的代谢废物有水、无机盐和一部分尿素。由图甲可以看出,图中的排泄途径有②呼气、③排汗和⑤排尿3条,它们都能够排出的物质是水。
(4)若图乙中AB段为肺部的毛细血管,当血液流经该部位时要进行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升高,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图乙AB段表示该物质变化由低到高,因此该曲线表示的气体是氧气。
(5)尿液的形成经过了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过滤)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尿酸等就会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就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到血液中,其余的成分形成了尿液。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功能异常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持续偏高,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有限的,从而导致原尿中c葡萄糖不能全部被肾小管重吸收,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形成糖尿,即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通常可采用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该药物经静脉注射后,到达心脏的路线是: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8.(1) ④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②效应器
(2)非条件反射##简单反射
(3)完整性
(4)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神经和激素
【分析】由图可以看出,图中的①是传出神经,②是效应器,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入神经,⑤是感受器。
【详解】(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缺少任何一部分反射都不能完成。感受器能感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传入神经能够将神经冲动传导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能够接受、整合并发出神经冲动;传出神经能够将神经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效应器能够接受神经冲动,并产生反应。因此,当叩击图中膝盖下的韧带时,⑤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冲动,并沿着④传入神经传到脊髓里的③神经中枢,接着,神经冲动通过①传出神经传到②效应器,引起大腿上相应肌肉的收缩,完成膝跳反射。
(2)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有规律的反应称为反射。反射包括简单(非条件)反射和复杂(条件)反射。简单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是一种低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这种反射活动是与生俱来、不学就会的,一般不会消退。复杂反射是人或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经验积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因此从反射类型来看,该反射是非条件(简单)反射。
(3)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反射的完成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缺少任何一部分反射都不能完成。因此,完成反射活动必需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将不会产生。
(4)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激素)的调节作用,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及各项生理活动相互协调,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神经系统直接调控激素的分泌,激素调节也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二者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因此,像膝跳反射、行走等人体的运动都不是由一个器官完成的,而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激素)的调节下,各器官、系统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的。
39.(1)尿液
(2) 滤过##过滤肾小囊
(3) 肾小管重吸收
(4)水和无机盐
【分析】由图可以看出,图中的①是肾小球,②是肾小囊,③是肾小管,④是肾静脉,⑤是收集管(集合管)。
【详解】(1)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个肾脏大约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因此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尿液的形成经过了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过滤)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尿酸等就会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因此,血液在流经肾小体时,通过结构①肾小球的滤过(过滤)作用,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液中其他成分,都可以进入结构②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3)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就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到血液中,其余的成分形成了尿液。因此,健康人的原尿流经结构③肾小管时,由于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原尿中的大部分的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物质被重吸收进入血液,剩下的废物,如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一起形成尿液。
(4)尿液中含有尿素等含氮废物,以及人体内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人体通过排尿,不仅能够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0.(1) ④骨膜成骨细胞
(2) 骨密质骨松质
(3) 骨髓造血
【分析】由图可以看出,图中的①是骨松质,②是骨密质,③是骨髓,④是骨膜。
【详解】(1)骨的基本结构包括图中的④骨膜、骨质和③骨髓三部分,其中④骨膜是紧密贴附在骨表面的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在它的里面有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起着营养等作用;成骨细胞可以产生新的骨质,与骨的长粗和骨的愈合有关。因此,骨折后对骨的愈合有重要作用的是④骨膜中的成骨细胞。
(2)骨的骨质包括骨松质和骨密质,其中骨松质结构疏松,呈蜂窝状,主要分布于骨的内部和长骨的两端;骨密质质地致密坚硬,主要分布于骨干,抗压力强。因此,仔细观察纵向剖开的长骨,在骨干的外周部,骨质致密,称为骨密质。图中结构①分布在长骨的两端,结构疏松,呈蜂窝状,是骨松质。
(3)骨髓填充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为红骨随和黄骨髓两类。幼年时人的骨髓腔里是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里的红骨髓转变成了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图中结构③的名称是骨髓,幼年时呈红色,为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