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1.熟读课文,根据翻译理解文章的寓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语。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3.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提倡个性化解读文章。发散思维,并学会讨论分析。
学习目标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了解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卫国濮阳[pú] 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战国晚期的吕不韦,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商人。他由商入政,扶立国君,秦始皇执政后,尊其为相国,号仲父,但不久即被免职,迁往蜀郡,忧惧自杀。
一读
读准字音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了解案情
二读
断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二读
断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三读
读故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四读
分角色
旁白: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旁白:有闻而传之者曰:
传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旁白: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丁氏:“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旁白: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案情分析
我们通过理解文意,发现是虚惊一场,是丁氏的说的一句话,被人误解了。
他说的是( )被别人传成了什么( )
丁氏说的意思是:
别人传的意思是:
我们再来考虑一下丁氏和别人传应该怎么去翻译更合适一些。
丁氏说的意思是:
别人传的意思是:
吾穿井得一人
丁氏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
得一人于井中
在井中发现了一个人
挖了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
四读
分角色
五读
懂字译
宋之( )丁氏,家无井而( )出( )溉( )汲( ),常一人居外。及( )其家穿( )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 )而( )传( )之( )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 )之,闻( )之( )于( )宋君。宋君令人问之( )于( )丁氏,丁氏对( )曰:“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求( )闻( )之( )若( )此( ),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的
灌溉
从井里取水
等到
听说
讲述
使…知道
被
代这件事
向
回答
使唤
定语后置标志
到外面
挖
连,并且
传播
连,表递进
代,这件事
代这件事
在
寻求
消息
像
这样
句译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1
解答
故事中的丁氏是个怎样的人
勤劳善良、积极进取、词不达意
2
句译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3
彩蛋
4
我最亲爱的( )
请你解答下一题。
你正确与否我们同步加减分!
句译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住在国都的人谈论着这个消息,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5
解答
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由此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那个姓丁的人能够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2】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开明正直的君主。
6
解答
这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3】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7
句译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的好。
8
品说内容
1.丁氏“告人曰”时,他的心理和神态、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3.“国人道之”,他们的心理和神态、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2.“闻而传之者”将此事传给他人时,他的心理和神态、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4.宋君问丁氏时的神态、语气是什么样的?
得意
好奇
骇然
一句”穿井得一人“,为何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呢
提示:
请从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宋君的角度进行分析。
误会的产生
流言的发酵
真相的揭示
丁氏
闻而传之者
国人
宋君
未经调查
表述不清
越传越广
调查事源
品说内容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道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以讹传讹。
以讹传讹:把本来不正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又不正确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猜一猜
结案追结
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宋君?
解答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①丁氏: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但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解答
这三种人其实都是有责任的,从他们身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1】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3】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朗读课文,挑战一分钟速背课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巩固练习:
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B
假如国君没有派人去问丁氏,故事会是怎样的结果,请发挥想象并写出寓意。
改编
作业
1、修改《穿井得一人》的改编。
2、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作业
1.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
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2.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
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
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3.无论什么事情一定要眼见为实,亲自
打听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更大的误会
在生活中注意做到:
教师寄语
联系生活 拓展深化
资料助读一:
庞葱(魏国大臣)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资料助读二:
春秋时候,在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家乡,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参的人在外乡杀了人。有人向曾子的妈妈报告“曾参杀了人”时,曾子的妈妈说:“我的儿子是不会去杀人的。”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妈妈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妈妈依然不去理睬这句话。 她仍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旧织布。又过了一瞬间,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曾参确实杀了人。”曾母心里突然紧张起来。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墙逃走了。凭着曾参的贤德,和他妈妈对他的信赖,有三个人质疑他(杀了人),就连慈爱的妈妈都不信赖他了。
联系生活 拓展深化
资料助读三: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共有三座反应堆因停止工作发生险情。将11500吨放射性污水倒入大海,以释放存储空间,使发生核泄漏事故的福岛第一核电站能够存放浓度更高的污染水。民间盛传补碘可防止核辐射;海水质量将受到核污染,今后生产的海盐不安全,不能食用。在中国一部分地区也出现了哄抢食盐的事件。
联系生活 拓展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