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4登岳阳楼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晋江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4登岳阳楼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02 07:3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
晋江一中 语文组:陈秀燕
一、课程目标
(一)文化价值:
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人文价值:
引导通过“读题——译读——解读——赏读”把握诗意景情及语言技法,培养读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和素养。
(三)审美价值:领略杜诗的意境和风格。
二、核心概念:“登”
三、问题思辨
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登”上岳阳楼的;“登”后见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即“登”之意、之景、之情分别是怎样的,之间有何联系。
四、教学建构
1. 导入。讨论对联“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引出新课。
2. 方法导引。教给学生“读题目”和“译解赏”诗歌“四步阅读法”,培养自主读解诗歌的能力
3. 解题。抓住核心词语“登”, 推测诗歌内容。
4.“译解赏”交流。
(1)译读明晓诗意
(2)解读体悟情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赏读品析技法
5.总结诗歌意境风格。
至此,可完成诗歌“读题”“译读”“解读”“赏读”等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基本素养的培养。
6. 拓展运用
要求运用“四步阅读法”,自读杜甫《旅夜抒怀》。
【教学提纲】:
1. 对联讨论,引出“洞庭水”“岳阳楼”
2. 解题,抓核心词“登”,推测诗歌内容
教学流程 3. 方法导引:读诗“三步法”(或“四步阅读法”)
4.“三步法”译读赏交流
5. 拓展提升:运用“四步阅读法”自读杜甫诗《旅夜书怀》
登前之况:昔闻 今上
登岳阳楼 登上所见:吴楚坼 乾坤浮
登上之情:涕泗流 悲己忧国
五、教案设计
(一)导入
1.问:“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这副对联是为 (景点)题写的?
(1)学生七嘴八舌自由回答。
明确:岳阳楼。
(2)追问:你凭什么知道是为“岳阳楼”而题写的?
学生自主独立发言。明确:
【岳阳楼(对联的作者是周元鼎)。范仲淹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希文,上联由其《岳阳楼记》来,“后乐先忧”即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杜甫字少陵,下联意出其《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2.师: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大诗人杜甫的《登岳阳楼》,领略其“登”之之景之情。
(二)读诗方法导引——“读译解赏”读诗四步法”
【教给学生读诗“四步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握古典诗歌意景情境。】
阅读诗歌,首先要读懂诗意;在读懂诗意的基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体会诗人情感;进而分析所运用的手法。老师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觉得初学者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即:读题推测内容——译读明晓诗意——解读体悟情境——赏读品析技法。当然“四步”(重点在于“译”“解”“赏”三步,可称之为“译解赏读诗三步法”)不是严格按部就班,可以结合融会,如“解读”“赏读”可以合在一起解决,乃“品读赏析法也”;比较高级的学习者也可以“译”“解”“赏”一步融合到位。
板书:
读题——推测内容
译读——明晓诗意 “四步
读诗 解读——体悟情境 三步法 阅读法”
赏读——品析技法
(三)解题——读题目,抓信息,推测所写(可能会写些什么)
1.标题“登岳阳楼”,从短语结构来看,是什么结构式的?
学生自由回答。明确:动宾结构。动词“登”,宾语即“登”的对象是“岳阳楼。
2.这个标题核心字眼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明确:“登”。
3.由这个标题,你推测诗歌可能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自主发言。
示范:诗歌可能会写——
登前(在什么情况下“登”岳阳楼的)/登中(“登”岳阳楼的过程怎样)/登后(“登”上岳阳楼的所见、所闻、所感)。当然这些内容可以全写,也可以写其中的几项。如可能会写“登”前的景象和“登”上后的所见所闻所感,略去“登”的过程;也可能只写“登”上后的景情,如《登高》(只写登高后所见的景象和引发的情感)。
读题目,只能是推测诗歌内容,大体有个方向,至于诗歌写了些什么还得研读诗句。
(四)译解赏交流(译读明晓诗意——解读体悟情境——赏读品析技法)
1. 译读明晓诗意
(1)补充成分还原语序通晓诗意(省略成分补出来,倒装语序给还原,活用词语准表达)
学生自主发言;师生点评,纠正,完善。
示范:
昔闻洞庭水(波澜壮阔),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应为:<洞庭水>坼吴楚<于>东南】洞庭湖分裂吴楚在东南两面
乾坤日夜浮(于洞庭水)。
亲朋无一字,【应为:亲朋字无一】亲朋好友们书信没有一封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应为:关山北戎马】关山以北(即: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凭轩涕泗流。
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登上(洞庭湖边的)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分裂成东南两地(或:浩瀚的洞庭湖分裂吴楚在东南两面),日月星辰白天黑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亲朋好友们书信没有一封(即: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陪伴着。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2)置身诗境联想想象描摹诗意
2.解读体悟情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理解所写分析特点体悟情境(理解分析诗歌写了什么人、事、景、物,这些人、事、景、物有怎样的特点,抒发了什么情或志)。
可以让学生讨论,自主分析。学生若没有办法做到,再问题引导:
(1)“昔闻洞庭水”:从“昔闻”二字,你可以想见诗人对“洞庭水”有着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明确:慕名已久,向往已久。
(2)“今上岳阳楼”看到了洞庭水怎样的景象?
A.原文回答,明确:“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B.置身诗境,描摹意境。(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讨论:诗人“昔闻洞庭水”,对洞庭湖的美景神往已久;“今上岳阳楼”,终于了却夙愿,可为什么会“凭轩涕泗流”呢?难道是喜极而泣?
学生发言,明确:
诗人看到了洞庭湖的美景,想到了自身亲朋音信断绝、年老多病、生活艰难只能以舟为家而漂泊江湖的孤苦无依;又想到国家的动荡不安、百姓的生活疾苦。因此“涕泗流”,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4)总结板书:
登前之况:昔闻 今上———慕名已久
登上所见:吴楚坼 乾坤浮——浩瀚磅礴 赞洞庭景
登岳阳楼 亲朋
登上之情:涕泗流 老病 孤舟 悲己忧国 忧家国事
戎马
3. 赏读品析技法
学生发言——学生辩驳——教师点评——师生共识
引导学生在交流争辩中明晰疑难之点,至达成共识。
4.总结杜诗意境风格
整首诗意境宏达、胸怀博大、情调悲壮,体现杜 ( http: / / www.21cnjy.com )甫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五)拓展提升
运用“四步阅读法”,自读杜甫《旅夜抒怀》。
【板书设计】:
登前之况:昔闻 今上———慕名已久
登上所见:吴楚坼 乾坤浮——浩瀚磅礴 赞洞庭景 意境宏大 风格:
登岳阳楼 亲朋 胸怀博大 沉郁
登上之情:涕泗流 老病 孤舟 悲己忧国 忧家国事 情调悲壮 顿挫
戎马
【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从学生阅读实际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发,教给学生诗歌“四步阅读法”,给了学生思维的路径,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走进文本。
2.教学过程紧扣核心词“登”,沿着“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译读”——“解读”——“赏读”一线展开,诗歌阅读方法一以贯之,点拨引导和激发想象相得益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及时捕捉学生思维表达的亮点和不足,让学生在辩论中明晰疑难之点,使诗歌译解赏渐趋到位。
3.立足文本,从根本上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的能力。
4.教学从方法指导到阅读实践,既突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阅读、赏析、表达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又体现教学过程条分缕析、循序渐进的哲学特点,有高屋建瓴、驭繁就简之功效。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要受时间的限制,没办法在一节课内让诗歌读赏析达到完美之境。
开课时间:2015年12月24日
(第17周周四第5节)
开课班级:高二年9班
开课地点:求是楼一楼录播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