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人 陆丽 用案人 陆丽 授课时间 年 月 总第 课时
课题 选修改革专题三 孝文帝改革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难点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习题演练法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一)、改革背景1.社会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推行宗主督护制,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北魏统治面临严重危机。2.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2)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3)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4)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认识深刻。(二)、改革进程1.冯太后主持实行新制(1)实行俸禄制,以此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按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3)设立三长制,加强对人民的有效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改变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2.孝文帝的改革(1)设巧计迁都洛阳:495年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2)移风易俗:接受汉族文化,易服装、改汉姓、讲汉语、通婚姻、改籍贯。(三)、历史意义1.促进了经济复苏与繁荣。2.加速了政权封建化。3.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误区提醒】 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民族融合不是民族同化。史论结合,重点深化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主题1 改革前的矛盾及对应解决措施(1)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在地方设立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中央对人民的有效控制。(2)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3)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行汉制、易汉服、讲汉语、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大统一局面的出现。主题2 迁都洛阳(1)迁都原因①平城天气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②平城地理位置偏僻,经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③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史料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史料表明迁都洛阳可躲开北方柔然族的威胁,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史料二 神瑞二年(415),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冯太后、孝文帝下诏)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 ——《魏书·食货志》史料三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 ——《魏书·成淹传》 史料表明自然灾害频繁、京城粮食供应困难,也是迁都洛阳的原因之一。 (2)迁都的影响史料四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史料表明迁都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和北方的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主题1 改革前后中原地区农业生产状况的变化及原因(1)变化:改革前,北方土地荒芜,粮食严重匮乏,生产遭严重破坏。改革后,新的生产技术、工具得以推广,水利工程大量兴修、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2)原因:改革前北方经过近百年战乱,人民流离失所,各地暴动不断,社会动荡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改善吏治,调整人民的负担,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兴修,再加上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主题2 北方民族大融合(1)含义与意义图示: (2)实质①北方民族大融合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质是封建化。②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的汉化。框架整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无论哪一个民族完成的统一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进步;民族融合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双向的学习融合的过程,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民族统一。课时训练、规范答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 ( http: / / www.21cnjy.com )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失!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请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分别指出两场改革的性质。(2)材料中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课堂作业】【课后反思】 根据教学目标内容,明确学习 。知识整合,进行有序识记。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为什么必须要进行改革?改革过程中面临了什么样的困难?识记改革的措施。(可以小组间进行互查)通过相关的史料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措施中哪些是最能体现他改革的坚定决心的?完成知识的相关习题改革的结果怎样?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自主完成课时训练总结相关历史知识。完成作业反思
板书设计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