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3 08:44:37

文档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请把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4分,12题,共48分)
1.(2024九上·浏阳期中)陈毅1963年访问埃及时写诗赞扬到:“高塔巍巍数千寻,二百万方石砌成。艺术光垂戮千载,雄哉伟哉古文明”。陈毅赞扬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帕特农神庙
C.万神庙 D.金字塔
【答案】D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埃及”“高塔巍巍数千寻,二百万方石砌成。艺术光垂戮千载,雄哉伟哉古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诗篇赞的古代文明历史遗产是古代埃及金字塔。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标志,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A项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的文明成果,不符合题意;
B项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的文明成果,不符合题意;
C项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不符合题意;
D项金字塔是陈毅赞扬的对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金字塔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高塔巍巍数千寻,八百万方石砌成”。
2.(2024九上·浏阳期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众生平等”“大慈大悲”等词语。这些词语来源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答案】A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紧扣“公元前6世纪创立”结合佛教的创立时间回答。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 悉达多创立佛教。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教义通俗易懂,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众生平等”“大慈大悲”等词语来源于佛教,故A符合题意;
基督教创立于公元1世纪,排除B;
伊斯兰教创立于公元7世纪,排除C;
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佛教创立与传播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佛教创立的背景、时间、地点、创始人、基本教义、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3.(2024九上·浏阳期中)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斐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城等。据此可知,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共同特征是(  )
A.文字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B.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
C.私有制的产生和王宫建筑出现 D.阶级的出现和农业的产生
【答案】B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古代中国的甲骨文”“ 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可知,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共同特征是文字的出现;根据材料“孟斐斯城”“二里头宫殿遗址” “雅典城”可知,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共同特征是城市的兴起,B选项正确;
社会分工指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与材料无关,A选项错误;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增加,直接促进了相对剩余产品的出现,对于剩余产品的不公平分配就是私有制的最早形式,雅典城不属于王宫建筑,C选项错误;
阶级的出现和农业的产生与“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雅典城”无关,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字的出现与城市的兴起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文字的出现与城市的兴起的相关知识点。
4.(2024九上·浏阳期中)有学者写道:亚历山大征服埃及,打败波斯,重修巴比伦,试图实现希腊和波斯的完全统一。他比过去许多征服者有远见,知道光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于是,他的士兵变成了学校的老师,希腊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像洪水一样涌来。这说明亚历山大治理国家时特别重视(  )
A.文化和精神的力量 B.民主和法制的影响
C.商业和贸易的作用 D.礼仪和服饰的规范
【答案】A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他比过去许多征服者有远见,知道光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于是,他的士兵变成了学校的老师,希腊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像洪水一样涌来”,据此分析:
A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征服的同时,将希腊文化传播开来,与被征服地区文化交流融合,促进了东西文化的大交汇,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由此说明亚历山大重视文化与精神力量的影响,故A项正确;
B项:材料信息突出的是亚历山大征服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并没有直接反映民主和法制的影响,排除B;
C项:材料信息突出的是亚历山大征服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并没有体现商业和贸易的作用,排除C;
D项:材料信息突出的是亚历山大征服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并没有直接反映礼仪和服饰的规范,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能力测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分析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亚历山大东征的积极意义,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题意,运用所掌握的亚历山大征服的历史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5.(2024九上·浏阳期中)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这一历史事件应标于下面时间轴的哪一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这一年属于公元前1世纪后期,对应时间轴的②处,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时间所属世纪的识记,判断出世纪后再来分析时间轴回答。
6.(2024九上·浏阳期中)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丰富多彩,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以下选项均属于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成就的是(  )
A.《掷铁饼者》、空中花园 B.帕特农神庙、泰姬陵
C.《荷马史诗》、儒略历 D.《天方夜谭》大竞技场
【答案】C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荷马史诗》是古希腊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古罗马的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
A项空中花园是古巴比伦文化的代表,不符合题意;
B项泰姬陵是古印度文化的代表,不符合题意;
C项《荷马史诗》、儒略历属于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成就,符合题意;
D项《天方夜谭》是古阿拉伯文化的代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识记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的相关史实。
7.(2024九上·浏阳期中)“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与西欧法兰克王国采邑制改革相比较,共同之处在(  )
A.都仿效了他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B.都促进本国封建制度的形成
C.都改变了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
D.都主要是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答案】B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日本的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西欧法兰克王国的采邑制改革确立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即封君封臣制,由此可知,这两次改革都促进本国封建制度的形成。
A项日本的大化改新学习的中国的唐朝,法兰克王国并没有学习他国,不符合题意;
B项都促进本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是日本大化改新与西欧法兰克王国采邑制改革的共同之处,符合题意;
C项法兰克王国的采邑制改革改变了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但日本的大化改新并没有此类改变,不符合题意;
D项西欧法兰克王国采邑制改革并不是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大化改新与西欧法兰克王国采邑制改革的共同之处。注意大化改新与查理马特改革相同点与不同点的识记。
8.(2024九上·浏阳期中)某九年级同学代表学习小组发言时说:“这是个独特的民族……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的民族”是指古代的(  )
A.埃及人 B.希腊人 C.罗马人 D.阿拉伯人
【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个独特的民族……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对应的是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逐渐向外传播,穆斯林是指伊斯兰教徒,“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对应的是阿拉伯人成为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对应的是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D项正确;
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与题意无关,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穆斯林”“东西方文化传承”“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掌握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即可作答。
9.(2024九上·浏阳期中)农奴缴纳迁徙税离开庄园;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兴起;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上述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A.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封君封臣制的确立与完善
C.中世纪城市的自由与自治 D.封建庄园的兴起与瓦解
【答案】A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中的“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兴起;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可知,13、14世纪,随着租地农场的兴起,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富裕农民、骑士等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城市中,随着集中的手工工场的兴起,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这属于中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A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题干内容反映的主题,符合题意;
B项封君封臣制的确立与完善是在8——11世纪,在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之前,时间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主要反映13世纪西欧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体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与城市的自由和自治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庄园兴起于9世纪,材料中“农奴缴纳迁徙税离开庄园”反映此时庄园走向衰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的城市。
10.(2024九上·浏阳期中)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位人物在地质学、物理学、生理学等方面都很有成就,但他走进人们的视野却是从《蒙娜丽莎》开始的,他是(  )
A.亚里士多德 B.但丁 C.莎士比亚 D.达·芬奇
【答案】D
【知识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芬奇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兼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于一身,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极负盛名。
A项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不符合题意;
B项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人物,他创作的长诗《神曲》,不符合题意;
C项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大戏剧家,《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他的代表作,不符合题意;
D项达·芬奇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达 芬奇的绘画成就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艺复兴的相关史实。
11.(2024九上·浏阳期中)15--16世纪是“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下列关于地理大发现说法正确的是(  )
A.造船技术进步,开始使用蒸汽动力
B.达·伽马的船队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到达了印度
C.麦哲伦船队为自己发现美洲新大陆而欢呼雀跃
D.欧洲贸易中心由大西洋沿岸转移到地中海地区
【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世界被发现”是指新航路的开辟。达·伽马的船队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到达了印度。
A项18世纪才使用蒸汽机为动力驱动船舶,不符合题意;
B项达·伽马的船队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到达了印度,符合题意;
C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符合题意;
D项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地理大发现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地理大发现的相关史实。
12.(2024九上·浏阳期中)下图中反映的贸易方式是欧洲殖民国家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图中“中程”对应的方框里应填入的内容是(  )
A.黑人奴隶 B.黄金 C.酒 D.机械制品
【答案】A
【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程’对应的方框”和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展示的是三角贸易,三角贸易从非洲运往美洲的是黑人奴隶。
A项黑人奴隶是图中“中程”对应的方框里应填入的内容,符合题意;
B项黄金是美洲运往欧洲的物品,不符合题意;
C项酒是欧洲运往非洲的物品,不符合题意;
D项机械制品是欧洲运往非洲的物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角贸易,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文信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位置上。第13题10分,14、15、16题每题14分,共52分)
13.(2024九上·浏阳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影响文明发展和文化创造的多种因素中,有许多学者将地理与环境的作用排在了首位,比较著名的有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孟德斯鸠等人……这种片面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科学技术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地理与环境、气候在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越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这种作用就越大。
——叶锋、唐彩霞编著《中西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关于人类文明,从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提取如下观点:“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文明的类型”“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社会进步”。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并用世界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答案】观点: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文明的类型。
论述:在亚非的一些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诞生了大河文明。经济上以农业为主,政治上建立了奴隶制君主专制。古代希腊地区,希腊半岛环海、多山少平原、多岛屿。多山不利于各地区的统一,少平原不利于农业发展。环海、多岛屿,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在此诞生了以工商业经济为主的古希腊文明,并在政治上形成了奴隶制民主政治,它是有别于大河文明的海洋文明。
结论:综上,不同的自然地理位置(环境)使文明的发展呈现多元面貌。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地理与环境、气候在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越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这种作用就越大”可知,材料强调了地理环境对文明类型的影响是很大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亚非文明诞生于大河流域,广袤的平原适宜发展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需要君主的专制统治;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诞生于海洋,平原少但海岸线绵长,适宜发展海外贸易,孕育了民主政治。由此可拟观点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文明的类型”,结合所学古代亚非文明和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知识进行阐述,如:在亚非的一些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诞生了大河文明。经济上以农业为主,政治上建立了奴隶制君主专制。古代希腊地区,希腊半岛环海、多山少平原、多岛屿。多山不利于各地区的统一,少平原不利于农业发展。环海、多岛屿,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在此诞生了以工商业经济为主的古希腊文明,并在政治上形成了奴隶制民主政治,它是有别于大河文明的海洋文明。最后总结:综上,不同的自然地理位置(环境)使文明的发展呈现多元面貌。
故答案为:观点: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文明的类型。
论述:在亚非的一些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诞生了大河文明。经济上以农业为主,政治上建立了奴隶制君主专制。古代希腊地区,希腊半岛环海、多山少平原、多岛屿。多山不利于各地区的统一,少平原不利于农业发展。环海、多岛屿,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在此诞生了以工商业经济为主的古希腊文明,并在政治上形成了奴隶制民主政治,它是有别于大河文明的海洋文明。
结论:综上,不同的自然地理位置(环境)使文明的发展呈现多元面貌。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古代人类文明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4九上·浏阳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为有这样的政体而感到喜悦。我们不羡慕邻国的法律,因为我们的政体是其他国家的楷模……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何人,只要为祖国效力,都可以不受阻碍地从默默无闻到步步荣升。
——伯里克利《论雅典之所以伟大》
材料二 法兰克王国为直接加强与军事将领的联系,运用了一部分没收叛乱贵族的土地和教会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那些到前线作战的将领们、统治边远省份和镇压部落反叛的官员们……他们必须履行新规定的义务。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大化二年(646年)元旦,发布改新诏书……凡皇室贵族领有的土地(屯仓、田庄)和人民(部民、部曲)一律收归国家,成为“公地、公民”。
——武安隆《浅论大化改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之所以伟大”在政治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 材料一中的“全体人民”主要是指什么人
(2)材料二反映了法兰克王国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必须履行新规定的义务”具体是指什么
(3)概括材料三中的改革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改革对日本社会转型有何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1)表现:民主政治。人员:雅典公民。
(2)目的:为直接加强与军事将领的联系。义务:为封君服兵役、对封君忠诚、提供金钱。
(3)内容: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是强国之路。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1)表现:根据材料一“我们不羡慕邻国的法律,因为我们的政体是其他国家的楷模……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之所以伟大”在政治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民主政治。人员:根据材料一“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何人,只要为祖国效力,都可以不受阻碍地从默默无闻到步步荣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体人民”主要是指雅典公民。
(2)目的:根据材料二“法兰克王国为直接加强与军事将领的联系,运用了一部分没收叛乱贵族的土地和教会的土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克王国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为直接加强与军事将领的联系。义务:根据材料二“作为采邑分封给那些到前线作战的将领们、统治边远省份和镇压部落反叛的官员们……他们必须履行新规定的义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必须履行新规定的义务”具体包括兵役赋税和政治隶属,如:为封君服兵役、对封君忠诚、提供金钱。
(3)内容:根据材料三“凡皇室贵族领有的土地(屯仓、田庄)和人民(部民、部曲)一律收归国家,成为‘公地、公民’”,可知改革的内容是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和改革对国家发展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是强国之路。
故答案为:(1)表现:民主政治。人员:雅典公民。
(2)目的:为直接加强与军事将领的联系。义务:为封君服兵役、对封君忠诚、提供金钱。
(3)内容: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是强国之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法兰克王国的土地改革,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表现:根据材料一“我们不羡慕邻国的法律,因为我们的政体是其他国家的楷模……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之所以伟大”在政治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民主政治。人员:根据材料一“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何人,只要为祖国效力,都可以不受阻碍地从默默无闻到步步荣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体人民”主要是指雅典公民。
(2)目的:根据材料二“法兰克王国为直接加强与军事将领的联系,运用了一部分没收叛乱贵族的土地和教会的土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克王国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为直接加强与军事将领的联系。义务:根据材料二“作为采邑分封给那些到前线作战的将领们、统治边远省份和镇压部落反叛的官员们……他们必须履行新规定的义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必须履行新规定的义务”具体包括兵役赋税和政治隶属,如:为封君服兵役、对封君忠诚、提供金钱。
(3)内容:根据材料三“凡皇室贵族领有的土地(屯仓、田庄)和人民(部民、部曲)一律收归国家,成为‘公地、公民’”,可知改革的内容是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和改革对国家发展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是强国之路。
15.(2024九上·浏阳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倘自由民购买奴婢,未满月而该奴即患癫痫,则买者得将其退还卖者而收回其所付之银。
——摘编自教育部统编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摘编自部编版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 查士丁尼在法典中把君权同神权结合起来,第一个提出“君权神授”的思想,宣传皇帝直接得到“天惠”来统治人民,使君权神圣化。《罗马民法大全》成为后世欧洲各国研究和制定法律的基础,其中的公法对后世影响不大,私法则对近代欧洲各资产阶级国家的立法起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古代罗马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这部法典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的《十二铜表法》的地位和内容。该法律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法律的制定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1)奴隶主阶级;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保存最完整和最早的成文法典。
(2)地位:《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着罗马法律的起步,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内容:包括诉讼程序、所有权、债务权和宗教法等;意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3)目的:将君权神化,通过法律形式将皇帝的权力神圣、正当化,以巩固皇权。意义:法律的制定具有总结和规范社会秩序、制约权力、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法律知识传播的历史意义;它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罗马帝国的兴亡;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1)阶级利益:根据材料一“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保存最完整和最早的成文法典。
(2)地位:根据材料二“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着罗马法律的起步,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内容:根据材料二“《十二铜表法》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可知《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包括诉讼程序、所有权、债务权和宗教法等;意义:根据材料三“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3)目的:根据材料三“查士丁尼在法典中把君权同神权结合起来,第一个提出‘君权神授’的思想,宣传皇帝直接得到‘天惠’来统治人民,使君权神圣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是将君权神化,通过法律形式将皇帝的权力神圣、正当化,以巩固皇权。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法律的作用和对文明社会的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如:法律的制定具有总结和规范社会秩序、制约权力、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法律知识传播的历史意义;它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故答案为:(1)奴隶主阶级;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保存最完整和最早的成文法典。
(2)地位:《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着罗马法律的起步,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内容:包括诉讼程序、所有权、债务权和宗教法等;意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3)目的:将君权神化,通过法律形式将皇帝的权力神圣、正当化,以巩固皇权。意义:法律的制定具有总结和规范社会秩序、制约权力、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法律知识传播的历史意义;它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及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等相关史实。
(1)阶级利益:根据材料一“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保存最完整和最早的成文法典。
(2)地位:根据材料二“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着罗马法律的起步,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内容:根据材料二“《十二铜表法》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可知《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包括诉讼程序、所有权、债务权和宗教法等;意义:根据材料三“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3)目的:根据材料三“查士丁尼在法典中把君权同神权结合起来,第一个提出‘君权神授’的思想,宣传皇帝直接得到‘天惠’来统治人民,使君权神圣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是将君权神化,通过法律形式将皇帝的权力神圣、正当化,以巩固皇权。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法律的作用和对文明社会的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如:法律的制定具有总结和规范社会秩序、制约权力、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法律知识传播的历史意义;它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16.(2024九上·浏阳期中)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随之而来的是殖民者侵略的脚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17世纪,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手工工场是指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他们提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租地农场是在封建制度瓦解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农业经营方式,这是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其经营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商业化经营,它以市场为生产的基本单位,主要依靠雇佣自由的工资劳动者。
——摘自《历史学习新视野》
材料二 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欧洲殖民者在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他们还将美洲、非洲和亚洲殖民地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烟草、可可、茶叶等作物运回欧洲;把欧洲的葡萄酒、啤酒和毛纺织品销往殖民地。这一进程客观上有助于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此期间,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部统编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在使用劳动力上有何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的出现对欧洲社会转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使“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材料二中“不自愿地移居”这种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3)最早进行殖民掠夺的是哪两个国家 依据材料三,如何评价早期的殖民掠夺
【答案】(1)共同之处:都是用雇佣劳动力。影响: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2)事件:新航路的开辟。事件:三角贸易。
(3)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评价:对欧洲而言,掠夺了大量财富,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世界市场而言,客观上加强了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联系,有助于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而言,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1)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手工工场是指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他们提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和“租地农场……主要依靠雇佣自由的工资劳动者”可知,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都使用雇佣劳动力。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2)事件:根据材料二“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6世纪之交,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世界各大洲相对隔绝的状态,各地区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因此该历史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
事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进行了早期殖民扩张,其中以英国为主的国家进行了三角贸易,三角贸易以贩卖黑人奴隶为中心,黑人奴隶是“不自愿地移居”。
(3)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进行殖民掠夺的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评价:根据材料三“这一进程客观上有助于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可知,殖民掠夺对对欧洲而言,掠夺了大量财富,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世界市场而言,客观上加强了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联系,有助于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根据材料三“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此期间,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早期殖民掠夺对殖民地而言,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故答案为:(1)共同之处:都是用雇佣劳动力。影响: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2)事件:新航路的开辟。事件:三角贸易。
(3)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评价:对欧洲而言,掠夺了大量财富,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世界市场而言,客观上加强了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联系,有助于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而言,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以及影响、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以及早期的殖民掠夺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以及影响、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以及早期的殖民掠夺等知识。
(1)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手工工场是指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他们提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和“租地农场……主要依靠雇佣自由的工资劳动者”可知,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都使用雇佣劳动力。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2)事件:根据材料二“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6世纪之交,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世界各大洲相对隔绝的状态,各地区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因此该历史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
事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进行了早期殖民扩张,其中以英国为主的国家进行了三角贸易,三角贸易以贩卖黑人奴隶为中心,黑人奴隶是“不自愿地移居”。
(3)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进行殖民掠夺的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评价:根据材料三“这一进程客观上有助于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可知,殖民掠夺对对欧洲而言,掠夺了大量财富,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世界市场而言,客观上加强了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联系,有助于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根据材料三“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此期间,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早期殖民掠夺对殖民地而言,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 / 1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请把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4分,12题,共48分)
1.(2024九上·浏阳期中)陈毅1963年访问埃及时写诗赞扬到:“高塔巍巍数千寻,二百万方石砌成。艺术光垂戮千载,雄哉伟哉古文明”。陈毅赞扬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帕特农神庙
C.万神庙 D.金字塔
2.(2024九上·浏阳期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众生平等”“大慈大悲”等词语。这些词语来源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3.(2024九上·浏阳期中)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斐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城等。据此可知,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共同特征是(  )
A.文字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B.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
C.私有制的产生和王宫建筑出现 D.阶级的出现和农业的产生
4.(2024九上·浏阳期中)有学者写道:亚历山大征服埃及,打败波斯,重修巴比伦,试图实现希腊和波斯的完全统一。他比过去许多征服者有远见,知道光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于是,他的士兵变成了学校的老师,希腊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像洪水一样涌来。这说明亚历山大治理国家时特别重视(  )
A.文化和精神的力量 B.民主和法制的影响
C.商业和贸易的作用 D.礼仪和服饰的规范
5.(2024九上·浏阳期中)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这一历史事件应标于下面时间轴的哪一处(  )

A.① B.② C.③ D.④
6.(2024九上·浏阳期中)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丰富多彩,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以下选项均属于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成就的是(  )
A.《掷铁饼者》、空中花园 B.帕特农神庙、泰姬陵
C.《荷马史诗》、儒略历 D.《天方夜谭》大竞技场
7.(2024九上·浏阳期中)“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与西欧法兰克王国采邑制改革相比较,共同之处在(  )
A.都仿效了他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B.都促进本国封建制度的形成
C.都改变了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
D.都主要是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8.(2024九上·浏阳期中)某九年级同学代表学习小组发言时说:“这是个独特的民族……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的民族”是指古代的(  )
A.埃及人 B.希腊人 C.罗马人 D.阿拉伯人
9.(2024九上·浏阳期中)农奴缴纳迁徙税离开庄园;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兴起;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上述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A.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封君封臣制的确立与完善
C.中世纪城市的自由与自治 D.封建庄园的兴起与瓦解
10.(2024九上·浏阳期中)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位人物在地质学、物理学、生理学等方面都很有成就,但他走进人们的视野却是从《蒙娜丽莎》开始的,他是(  )
A.亚里士多德 B.但丁 C.莎士比亚 D.达·芬奇
11.(2024九上·浏阳期中)15--16世纪是“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下列关于地理大发现说法正确的是(  )
A.造船技术进步,开始使用蒸汽动力
B.达·伽马的船队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到达了印度
C.麦哲伦船队为自己发现美洲新大陆而欢呼雀跃
D.欧洲贸易中心由大西洋沿岸转移到地中海地区
12.(2024九上·浏阳期中)下图中反映的贸易方式是欧洲殖民国家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图中“中程”对应的方框里应填入的内容是(  )
A.黑人奴隶 B.黄金 C.酒 D.机械制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位置上。第13题10分,14、15、16题每题14分,共52分)
13.(2024九上·浏阳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影响文明发展和文化创造的多种因素中,有许多学者将地理与环境的作用排在了首位,比较著名的有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孟德斯鸠等人……这种片面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科学技术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地理与环境、气候在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越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这种作用就越大。
——叶锋、唐彩霞编著《中西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关于人类文明,从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提取如下观点:“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文明的类型”“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社会进步”。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并用世界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14.(2024九上·浏阳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为有这样的政体而感到喜悦。我们不羡慕邻国的法律,因为我们的政体是其他国家的楷模……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何人,只要为祖国效力,都可以不受阻碍地从默默无闻到步步荣升。
——伯里克利《论雅典之所以伟大》
材料二 法兰克王国为直接加强与军事将领的联系,运用了一部分没收叛乱贵族的土地和教会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那些到前线作战的将领们、统治边远省份和镇压部落反叛的官员们……他们必须履行新规定的义务。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大化二年(646年)元旦,发布改新诏书……凡皇室贵族领有的土地(屯仓、田庄)和人民(部民、部曲)一律收归国家,成为“公地、公民”。
——武安隆《浅论大化改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之所以伟大”在政治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 材料一中的“全体人民”主要是指什么人
(2)材料二反映了法兰克王国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必须履行新规定的义务”具体是指什么
(3)概括材料三中的改革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改革对日本社会转型有何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5.(2024九上·浏阳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倘自由民购买奴婢,未满月而该奴即患癫痫,则买者得将其退还卖者而收回其所付之银。
——摘编自教育部统编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摘编自部编版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 查士丁尼在法典中把君权同神权结合起来,第一个提出“君权神授”的思想,宣传皇帝直接得到“天惠”来统治人民,使君权神圣化。《罗马民法大全》成为后世欧洲各国研究和制定法律的基础,其中的公法对后世影响不大,私法则对近代欧洲各资产阶级国家的立法起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古代罗马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这部法典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的《十二铜表法》的地位和内容。该法律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法律的制定有什么历史意义
16.(2024九上·浏阳期中)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随之而来的是殖民者侵略的脚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17世纪,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手工工场是指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他们提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租地农场是在封建制度瓦解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农业经营方式,这是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其经营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商业化经营,它以市场为生产的基本单位,主要依靠雇佣自由的工资劳动者。
——摘自《历史学习新视野》
材料二 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欧洲殖民者在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他们还将美洲、非洲和亚洲殖民地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烟草、可可、茶叶等作物运回欧洲;把欧洲的葡萄酒、啤酒和毛纺织品销往殖民地。这一进程客观上有助于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此期间,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部统编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在使用劳动力上有何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的出现对欧洲社会转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使“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材料二中“不自愿地移居”这种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3)最早进行殖民掠夺的是哪两个国家 依据材料三,如何评价早期的殖民掠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埃及”“高塔巍巍数千寻,二百万方石砌成。艺术光垂戮千载,雄哉伟哉古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诗篇赞的古代文明历史遗产是古代埃及金字塔。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标志,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A项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的文明成果,不符合题意;
B项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的文明成果,不符合题意;
C项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不符合题意;
D项金字塔是陈毅赞扬的对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金字塔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高塔巍巍数千寻,八百万方石砌成”。
2.【答案】A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紧扣“公元前6世纪创立”结合佛教的创立时间回答。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 悉达多创立佛教。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教义通俗易懂,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众生平等”“大慈大悲”等词语来源于佛教,故A符合题意;
基督教创立于公元1世纪,排除B;
伊斯兰教创立于公元7世纪,排除C;
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佛教创立与传播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佛教创立的背景、时间、地点、创始人、基本教义、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3.【答案】B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古代中国的甲骨文”“ 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可知,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共同特征是文字的出现;根据材料“孟斐斯城”“二里头宫殿遗址” “雅典城”可知,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共同特征是城市的兴起,B选项正确;
社会分工指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与材料无关,A选项错误;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增加,直接促进了相对剩余产品的出现,对于剩余产品的不公平分配就是私有制的最早形式,雅典城不属于王宫建筑,C选项错误;
阶级的出现和农业的产生与“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雅典城”无关,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字的出现与城市的兴起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文字的出现与城市的兴起的相关知识点。
4.【答案】A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他比过去许多征服者有远见,知道光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于是,他的士兵变成了学校的老师,希腊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像洪水一样涌来”,据此分析:
A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征服的同时,将希腊文化传播开来,与被征服地区文化交流融合,促进了东西文化的大交汇,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由此说明亚历山大重视文化与精神力量的影响,故A项正确;
B项:材料信息突出的是亚历山大征服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并没有直接反映民主和法制的影响,排除B;
C项:材料信息突出的是亚历山大征服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并没有体现商业和贸易的作用,排除C;
D项:材料信息突出的是亚历山大征服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并没有直接反映礼仪和服饰的规范,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能力测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分析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亚历山大东征的积极意义,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题意,运用所掌握的亚历山大征服的历史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5.【答案】B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这一年属于公元前1世纪后期,对应时间轴的②处,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时间所属世纪的识记,判断出世纪后再来分析时间轴回答。
6.【答案】C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荷马史诗》是古希腊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古罗马的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
A项空中花园是古巴比伦文化的代表,不符合题意;
B项泰姬陵是古印度文化的代表,不符合题意;
C项《荷马史诗》、儒略历属于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成就,符合题意;
D项《天方夜谭》是古阿拉伯文化的代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识记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日本的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西欧法兰克王国的采邑制改革确立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即封君封臣制,由此可知,这两次改革都促进本国封建制度的形成。
A项日本的大化改新学习的中国的唐朝,法兰克王国并没有学习他国,不符合题意;
B项都促进本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是日本大化改新与西欧法兰克王国采邑制改革的共同之处,符合题意;
C项法兰克王国的采邑制改革改变了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但日本的大化改新并没有此类改变,不符合题意;
D项西欧法兰克王国采邑制改革并不是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大化改新与西欧法兰克王国采邑制改革的共同之处。注意大化改新与查理马特改革相同点与不同点的识记。
8.【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个独特的民族……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对应的是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逐渐向外传播,穆斯林是指伊斯兰教徒,“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对应的是阿拉伯人成为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对应的是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D项正确;
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与题意无关,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穆斯林”“东西方文化传承”“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掌握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即可作答。
9.【答案】A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中的“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兴起;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可知,13、14世纪,随着租地农场的兴起,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富裕农民、骑士等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城市中,随着集中的手工工场的兴起,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这属于中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A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题干内容反映的主题,符合题意;
B项封君封臣制的确立与完善是在8——11世纪,在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之前,时间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主要反映13世纪西欧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体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与城市的自由和自治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庄园兴起于9世纪,材料中“农奴缴纳迁徙税离开庄园”反映此时庄园走向衰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的城市。
10.【答案】D
【知识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芬奇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兼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于一身,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极负盛名。
A项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不符合题意;
B项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人物,他创作的长诗《神曲》,不符合题意;
C项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大戏剧家,《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他的代表作,不符合题意;
D项达·芬奇和题干描述相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达 芬奇的绘画成就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艺复兴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世界被发现”是指新航路的开辟。达·伽马的船队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到达了印度。
A项18世纪才使用蒸汽机为动力驱动船舶,不符合题意;
B项达·伽马的船队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到达了印度,符合题意;
C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符合题意;
D项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地理大发现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地理大发现的相关史实。
12.【答案】A
【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程’对应的方框”和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展示的是三角贸易,三角贸易从非洲运往美洲的是黑人奴隶。
A项黑人奴隶是图中“中程”对应的方框里应填入的内容,符合题意;
B项黄金是美洲运往欧洲的物品,不符合题意;
C项酒是欧洲运往非洲的物品,不符合题意;
D项机械制品是欧洲运往非洲的物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角贸易,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文信息。
13.【答案】观点: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文明的类型。
论述:在亚非的一些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诞生了大河文明。经济上以农业为主,政治上建立了奴隶制君主专制。古代希腊地区,希腊半岛环海、多山少平原、多岛屿。多山不利于各地区的统一,少平原不利于农业发展。环海、多岛屿,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在此诞生了以工商业经济为主的古希腊文明,并在政治上形成了奴隶制民主政治,它是有别于大河文明的海洋文明。
结论:综上,不同的自然地理位置(环境)使文明的发展呈现多元面貌。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地理与环境、气候在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越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这种作用就越大”可知,材料强调了地理环境对文明类型的影响是很大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亚非文明诞生于大河流域,广袤的平原适宜发展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需要君主的专制统治;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诞生于海洋,平原少但海岸线绵长,适宜发展海外贸易,孕育了民主政治。由此可拟观点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文明的类型”,结合所学古代亚非文明和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知识进行阐述,如:在亚非的一些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诞生了大河文明。经济上以农业为主,政治上建立了奴隶制君主专制。古代希腊地区,希腊半岛环海、多山少平原、多岛屿。多山不利于各地区的统一,少平原不利于农业发展。环海、多岛屿,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在此诞生了以工商业经济为主的古希腊文明,并在政治上形成了奴隶制民主政治,它是有别于大河文明的海洋文明。最后总结:综上,不同的自然地理位置(环境)使文明的发展呈现多元面貌。
故答案为:观点: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文明的类型。
论述:在亚非的一些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诞生了大河文明。经济上以农业为主,政治上建立了奴隶制君主专制。古代希腊地区,希腊半岛环海、多山少平原、多岛屿。多山不利于各地区的统一,少平原不利于农业发展。环海、多岛屿,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在此诞生了以工商业经济为主的古希腊文明,并在政治上形成了奴隶制民主政治,它是有别于大河文明的海洋文明。
结论:综上,不同的自然地理位置(环境)使文明的发展呈现多元面貌。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古代人类文明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1)表现:民主政治。人员:雅典公民。
(2)目的:为直接加强与军事将领的联系。义务:为封君服兵役、对封君忠诚、提供金钱。
(3)内容: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是强国之路。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1)表现:根据材料一“我们不羡慕邻国的法律,因为我们的政体是其他国家的楷模……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之所以伟大”在政治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民主政治。人员:根据材料一“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何人,只要为祖国效力,都可以不受阻碍地从默默无闻到步步荣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体人民”主要是指雅典公民。
(2)目的:根据材料二“法兰克王国为直接加强与军事将领的联系,运用了一部分没收叛乱贵族的土地和教会的土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克王国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为直接加强与军事将领的联系。义务:根据材料二“作为采邑分封给那些到前线作战的将领们、统治边远省份和镇压部落反叛的官员们……他们必须履行新规定的义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必须履行新规定的义务”具体包括兵役赋税和政治隶属,如:为封君服兵役、对封君忠诚、提供金钱。
(3)内容:根据材料三“凡皇室贵族领有的土地(屯仓、田庄)和人民(部民、部曲)一律收归国家,成为‘公地、公民’”,可知改革的内容是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和改革对国家发展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是强国之路。
故答案为:(1)表现:民主政治。人员:雅典公民。
(2)目的:为直接加强与军事将领的联系。义务:为封君服兵役、对封君忠诚、提供金钱。
(3)内容: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是强国之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法兰克王国的土地改革,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表现:根据材料一“我们不羡慕邻国的法律,因为我们的政体是其他国家的楷模……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之所以伟大”在政治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民主政治。人员:根据材料一“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何人,只要为祖国效力,都可以不受阻碍地从默默无闻到步步荣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体人民”主要是指雅典公民。
(2)目的:根据材料二“法兰克王国为直接加强与军事将领的联系,运用了一部分没收叛乱贵族的土地和教会的土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克王国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为直接加强与军事将领的联系。义务:根据材料二“作为采邑分封给那些到前线作战的将领们、统治边远省份和镇压部落反叛的官员们……他们必须履行新规定的义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必须履行新规定的义务”具体包括兵役赋税和政治隶属,如:为封君服兵役、对封君忠诚、提供金钱。
(3)内容:根据材料三“凡皇室贵族领有的土地(屯仓、田庄)和人民(部民、部曲)一律收归国家,成为‘公地、公民’”,可知改革的内容是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和改革对国家发展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是强国之路。
15.【答案】(1)奴隶主阶级;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保存最完整和最早的成文法典。
(2)地位:《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着罗马法律的起步,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内容:包括诉讼程序、所有权、债务权和宗教法等;意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3)目的:将君权神化,通过法律形式将皇帝的权力神圣、正当化,以巩固皇权。意义:法律的制定具有总结和规范社会秩序、制约权力、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法律知识传播的历史意义;它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罗马帝国的兴亡;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1)阶级利益:根据材料一“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保存最完整和最早的成文法典。
(2)地位:根据材料二“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着罗马法律的起步,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内容:根据材料二“《十二铜表法》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可知《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包括诉讼程序、所有权、债务权和宗教法等;意义:根据材料三“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3)目的:根据材料三“查士丁尼在法典中把君权同神权结合起来,第一个提出‘君权神授’的思想,宣传皇帝直接得到‘天惠’来统治人民,使君权神圣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是将君权神化,通过法律形式将皇帝的权力神圣、正当化,以巩固皇权。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法律的作用和对文明社会的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如:法律的制定具有总结和规范社会秩序、制约权力、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法律知识传播的历史意义;它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故答案为:(1)奴隶主阶级;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保存最完整和最早的成文法典。
(2)地位:《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着罗马法律的起步,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内容:包括诉讼程序、所有权、债务权和宗教法等;意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3)目的:将君权神化,通过法律形式将皇帝的权力神圣、正当化,以巩固皇权。意义:法律的制定具有总结和规范社会秩序、制约权力、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法律知识传播的历史意义;它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及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等相关史实。
(1)阶级利益:根据材料一“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保存最完整和最早的成文法典。
(2)地位:根据材料二“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着罗马法律的起步,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内容:根据材料二“《十二铜表法》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可知《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包括诉讼程序、所有权、债务权和宗教法等;意义:根据材料三“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3)目的:根据材料三“查士丁尼在法典中把君权同神权结合起来,第一个提出‘君权神授’的思想,宣传皇帝直接得到‘天惠’来统治人民,使君权神圣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是将君权神化,通过法律形式将皇帝的权力神圣、正当化,以巩固皇权。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法律的作用和对文明社会的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如:法律的制定具有总结和规范社会秩序、制约权力、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法律知识传播的历史意义;它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16.【答案】(1)共同之处:都是用雇佣劳动力。影响: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2)事件:新航路的开辟。事件:三角贸易。
(3)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评价:对欧洲而言,掠夺了大量财富,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世界市场而言,客观上加强了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联系,有助于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而言,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1)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手工工场是指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他们提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和“租地农场……主要依靠雇佣自由的工资劳动者”可知,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都使用雇佣劳动力。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2)事件:根据材料二“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6世纪之交,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世界各大洲相对隔绝的状态,各地区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因此该历史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
事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进行了早期殖民扩张,其中以英国为主的国家进行了三角贸易,三角贸易以贩卖黑人奴隶为中心,黑人奴隶是“不自愿地移居”。
(3)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进行殖民掠夺的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评价:根据材料三“这一进程客观上有助于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可知,殖民掠夺对对欧洲而言,掠夺了大量财富,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世界市场而言,客观上加强了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联系,有助于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根据材料三“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此期间,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早期殖民掠夺对殖民地而言,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故答案为:(1)共同之处:都是用雇佣劳动力。影响: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2)事件:新航路的开辟。事件:三角贸易。
(3)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评价:对欧洲而言,掠夺了大量财富,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世界市场而言,客观上加强了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联系,有助于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而言,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以及影响、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以及早期的殖民掠夺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以及影响、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以及早期的殖民掠夺等知识。
(1)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手工工场是指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他们提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和“租地农场……主要依靠雇佣自由的工资劳动者”可知,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都使用雇佣劳动力。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2)事件:根据材料二“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6世纪之交,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世界各大洲相对隔绝的状态,各地区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因此该历史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
事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进行了早期殖民扩张,其中以英国为主的国家进行了三角贸易,三角贸易以贩卖黑人奴隶为中心,黑人奴隶是“不自愿地移居”。
(3)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进行殖民掠夺的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评价:根据材料三“这一进程客观上有助于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可知,殖民掠夺对对欧洲而言,掠夺了大量财富,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世界市场而言,客观上加强了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联系,有助于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根据材料三“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此期间,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早期殖民掠夺对殖民地而言,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