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2 10:3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新课导入
三国时期的历史长卷中,最为人惋惜的战役无疑是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从公元228年至234年,这位智者连续五度挥师北上,以实现恢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宏愿,然而,尽管他才情横溢,蜀汉的现实却显得过于严峻,无法完成统一愿望。
为了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曹魏朝廷重新起用了司马懿。司马懿面对诸葛亮,保守防御,不敢主动出击,却成功地抵御了诸葛亮的多次进攻,并在第五次北伐中导致诸葛亮的病逝,也为司马氏巩固了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怎么来的?魏蜀吴三国,在各自管辖地域虽然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最终未能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而是为司马氏摘取了最后的胜利果实。这一历史现象的背后,既有各路英雄自身的局限性,也有司马氏的政治智慧和时机把握,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陆续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十六国”,各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导致中原地区长期动荡,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这段历史被称为“五胡乱华”。同时,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因中原地区战乱不断,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从黄河流域向淮河、长江流域迁徙,促进了南方地区开发,也开启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
晋代魏
八王之乱
民族融合
人口南迁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魏,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家族在曹魏政权建立开始起,对魏国政权一直有着巨大影响,在曹氏帝王的面前,始终晃荡着司马氏的身影。西晋时期的名臣和文学家傅嘏(gǔ)一次在朝会上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为司马懿的次子,而司马昭的次子司马炎最终废除魏元帝曹奂建立晋国。
晋国初的政策开了历史倒车,封同姓诸王据守州郡重镇,掌管地方兵、民权,埋下了“八王之乱”的隐患。西晋长期的内乱导致国力衰退,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大量内迁,建立割据政权,西晋政权最终被匈奴人刘曜在316年终结,史称“永嘉之乱”。
整体感知
核心素养目标
了解北方各族内迁的大致路线和主要区域,形成对这一时期历史空间的清晰认知。
时空观念
知道西晋的建立及统一、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内迁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
解释西晋能够实现短暂统一的原因,分析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探讨北方各族内迁的影响。
历史解释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和民族团结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目录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
北方各族的内迁
·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
1、西晋统一的背景
政权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注:数据来源《三国志》、《续汉书·郡国志》
下列表格中你能提取怎样的信息?你认为谁最有实力完成统一?
魏国实力强大,吴其次,蜀国最弱。
219年
关羽北伐,后被东吴所杀
东吴乘关羽北伐,派吕蒙夺取荆州大部,杀关羽。
220年
夷陵之战(刘备与孙权的联盟破裂)
刘备亲率主力讨伐东吴,发动夷陵之战,兵败,刘备病逝于于白帝城,蜀汉实力遭受重创。
228—262年
诸葛亮和姜维北伐曹魏
诸葛亮和姜维数次北伐失败导致了军事损失、经济负担、政治矛盾和外部压力加重,失败加速了蜀汉的衰落,为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埋下了伏笔。
234—263年
蜀汉后期实力为三国最弱
蜀汉后期统治者能力不足、内部矛盾、经济困境,以及外部曹魏的强大压力和东吴的牵制,加上北伐的失败和战略调整不当,最终导致了蜀汉的衰落和灭亡。
蜀汉的灭亡:后主刘禅宠信宦官,朝政混乱,统治基础动摇。
223年,刘备病逝,刘禅继位,但刘禅的能力和威望远不及其父。
249年,司马懿去世,其子司马昭继位,继续巩固曹魏的统治,并开始准备灭蜀。
263年8月,司马昭正式下令进攻蜀汉。
汉中路线:钟会的主力大军在剑阁一带与姜维的军队展开激战,吸引了蜀汉的主要防御力量。
阴平小道路线:邓艾的部队通过阴平小道绕过剑阁,直接威胁到成都,使蜀汉的防御体系迅速崩溃。
263年11月,刘禅投降。
263年,司马昭灭蜀汉,刘禅被送至洛阳,
封“安乐公”。
乐不思蜀
2、西晋的建立
司马懿
司马师(长子)
司马昭(次子)
司马炎(长子)
司马懿打败了政治对手,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不是被废就是被杀。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晋(西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66年
司马炎
洛阳
晋武帝
司马炎
○ 孙权之后,其后继者缺乏经验和能力,难以有效治理国家。
○ 东吴内部存在宗室与外戚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削弱了政权的凝聚力。
○ 长期的战争和内部管理不善导致东吴经济衰退,资源匮乏。
○ 蜀国灭亡后,东吴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盟友,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东吴的灭亡:
末代国君孙皓统治时期,实行暴政,残酷对待大臣和百姓,导致民心背离,士气低落。
3、西晋统一全国
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司马昭提出了“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先灭蜀再并东吴,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并为此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279年11月,西晋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东吴。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南京)。
280年3月,王濬( jùn)统率水陆八万之众,方舟百里,进入建业。吴主孙皓反绑双手、拉着棺木,前往王濬军门投降。
王濬战船冲破长江铁链封锁
吴主孙皓投降
280年,西晋灭吴,三国长期分裂的局面也随之结束,全国统一。
(1)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为统一做了充分准备。
(2)南方蜀、吴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趋衰落,且蜀国已被魏国所灭。
(3)客观上,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西晋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归纳总结
东汉

西晋
263年,魏灭蜀
266年,西晋代魏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统一的意义: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下来,有利于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是时(指西晋建立之初),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晋书·食货志》
西晋全图
220年
221年
229年
名词解释
门阀士族
门阀士族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过世袭特权和政治联姻形成的豪门大族,其形成源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这一群体凭借门第和财富积累,逐步掌握了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
政治上,士族通过门阀制度垄断了高级官职,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独特政治格局。
经济方面,他们拥有庞大的庄园经济,控制着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甚至能够与朝廷争夺资源。
文化领域,士族凭借家学传统和谱牒之学,占据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核心位置,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社会地位。
一、八王之乱
1. 八王之乱的原因
原因1 世家大族占据大量土地和重要官职,但许多人没有治理国家的才干,只为私利,生活作风奢侈,追求享乐。
材料一 (晋武)帝既平吴,颇事游宴,怠于政事,掖庭殆将万人。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帝车,而(皇)后父杨骏及弟(杨)珧、(杨)济始用事,交通请谒,势倾内外。 ——《资治通鉴·晋纪》
材料二 针对西晋“唯钱是图”的现状,时人鲁褒作《钱神论》讽刺道:“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拨,怨仇嫌恨非钱不解……”
材料三 (皇后弟)恺以饴澳釜,(权臣)崇以蜡代薪;恺做紫丝步障四十里,崇做锦步障五十里;……帝每助恺,……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阅读课文,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西晋的统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导致了什么后果?
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唯钱是图;在生活上极为腐化,大地主、大贵族无不以豪华奢侈为荣。
西晋初期的这种社会现状为“八王之乱”的发生和西晋的短命而亡做了铺垫。
材料 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八王分封图
原因2 晋武帝分封同姓诸侯,并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的制度?分封诸侯有什么后果?
危害:诸侯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割据分裂,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同样,西晋初分封同姓诸侯王的政策,埋下了西晋动乱的祸根。在中央统治能力减弱,地方诸侯实力增强的情况下,中央集权统治就会受到挑战和威胁。
周初总计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15个,同姓之国40余个。
汉朝初期,刘邦在消灭异姓王的同时,又陆续分封了9个同姓王。
原因3 晋惠帝昏庸无能。
材料 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晋书·惠帝纪》
司马衷
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
归纳总结
(1)根本原因是晋武帝对世家大族的特别优待。
(2)分封同性诸王的弊端。
(3)西晋统治者晋惠帝昏庸腐败,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291年—30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西晋
材料一 及惠帝之后,政教陵夷(社会衰退),至于永嘉,丧乱弥甚……人多相食,饥疫总至,百官流亡者十八九。 ——《晋书·食货志》
材料二 “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捐弃,死亡委危,白骨横野”。 ——《晋书·刘琨祖逖列传》
材料三 《晋书·惠帝纪》记载,太安二年(303年)河间王司马颙(yóng)和成都王司马颖联合进攻把持朝政的长沙王司马乂(yì),双方在洛阳出动数十万大军苦战,导致洛阳“公私穷踧(cù),米石万钱”。
影响一 战乱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食物缺乏(洛阳米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
2. 八王之乱的影响
材料四 永嘉南渡:西晋永嘉(307—313年)年间,北方由于战乱(八王之乱和五胡南下)而遭到严重破坏,城乡满目疮痍,田地荒芜,一片残败的景象,从西晋永嘉年间到南朝刘宋(420—479年)末年,北方人民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多万人。 ——白寿彝《中国通史》
影响二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人口数以十万计,
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1. 逃避战乱:
中原地区的人民为了躲避战争和政治动荡,寻求安全和稳定的生活环境。
2. 经济困境:
由于农田荒废和经济凋敝,许多农民失去生计,不得不南下寻找新的生存机会。
3. 政治迫害:
一些政治反对派和受迫害的官员及其家属也选择南迁,以逃避政治迫害。
中原人口南迁原因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自西晋八王之乱开始,经永嘉年间(307年)到南朝刘宋末年(479年),北方人民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总数达70多万人。
南迁人口规模
材料五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影响三 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
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西晋执刀陶俑
1. 地方分裂政权出现
经过八王之乱的内耗,统治者已经无力制止分裂,统一王朝开始走向分裂。在西晋末年,分别在成都和山西西部出现了成汉、汉两个割据政权,与西晋并立。
二、西晋的灭亡
国号:成(史称成汉)
民族:氐族
建立者:李雄
存在时间:304年~347年
都城:成都
控制区域:四川、云南北部、
陕西汉中地区
国号:汉(318年改为赵,史
称“前赵”)
民族:匈奴族
建立者:刘渊
存在时间:304年~329年
都城:山西平阳(山西临汾)
控制区域:山西、陕西、河
南部分区域
向内迁各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
2. 西晋的民族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民族政策
激起了内迁各组的强烈反抗,一些首领乘机起兵反抗。
最终于316 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西晋灭亡。
后 果
材料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晋为无道,奴隶御我……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摘编自《晋书》
以上材料反映出内迁的匈奴人对待西晋的民族政策是什么态度?
西晋的统治为何如此短命?
266年(建立)
316年
316年(灭亡)
50年
280年(统一)
东晋
(317年建立)
36年
① 统治阶级昏庸腐朽,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② 分封诸侯国政策错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八王之乱耗竭西晋国力。
③ 西晋对少数民族的压迫遭到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领袖乘机起兵反晋。
北方各族的内迁
5世纪中~
6世纪中
前2世纪中~
公元1世纪初
2世纪中~
3世纪初
我国北方存在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区别,历史上黄土高原北部、河套地区及其以北区域,百姓以游牧生活为主,以南地区农耕定居生活为主。
大致可以各时期修筑的长城走向来分辨,长城以北为游牧民族,以南是汉族为主体的农业社会。但是,这条分界线是变动的,如右图
北方各族的内迁
古气候学家竺可桢考证,东汉中期的温度比现在高1-2℃,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2℃。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年平均气温每下降一度,粮食产量便会比往年下降10%。换言之,从东汉到魏晋的粮食产量下降约30-40%。
在中原饱受寒冷折磨的同时,北方游牧民族所受的痛苦只增不减,牛羊冻死,饥寒交迫。分隔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农牧交错带,在彻骨的寒潮影响下,整体南移了数百公里,塞外早已不适宜生存。
为了生存,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内迁。
气候变化对北方各民族活动空间的影响:
北方各族的内迁
民族 原区域 内迁区域
氐人 羌人 西北地区 关中地区
匈奴人 羯人 漠北地区 西北地区 汾河流域
鲜卑人 蒙古高原东北地区 (1)辽河流域南部
(2)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
内迁各民族的路线
1
北方各族的内迁
影响:内迁各民族人口增加,在西晋民族压迫政策下,有实力反抗西晋统治,
在各自控制区建立了众多的地方民族政权。
2
例如:匈奴超过其他内迁各族人口之和,在山西平阳建立“汉”,并于316年灭西晋。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北方各族的内迁
1、建立:266年,司马炎,定都洛阳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
1、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1、八王之乱: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西晋灭亡:316年,西晋被匈奴人灭亡
2、内迁的影响:内迁民族人口增加,建立了众多地方民族政权。
①统治者昏庸腐朽,唯钱是图,社会风气败坏。
②分封诸侯国政策错误,八王之乱耗竭西晋国力。
③实行错误的民族压迫政策。
3、灭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