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6.2再别康桥/徐志摩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3、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的主题。
4、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
胡适曾经说:
“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
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 爱,自由,美 ”。
C 探背景
本诗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 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 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 岸,他仰卧在葱绿色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 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他要离 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 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诗。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
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 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著 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 叶》、《巴黎的鳞爪》、《秋》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再别康桥》是他重返母校,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作者介绍
“再别”,第二次别离;“康桥”,现 在译为剑桥,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 风景胜地。诗人曾在这里留学,留下了许多 美好的回忆,因此,他对康桥一往情深。从 诗题来看,本诗是对诗人第一次离别康桥时 所作的诗歌《康桥再会罢》的呼应。
题目解说
轻轻的我走了
轻轻的我来了 轻轻的我招手 河畔上的金柳 软泥上的青荇 榆阴下的一潭 悄悄的我走了 悄悄的我来了 我挥一挥衣袖
构 全 解 :
第一部分
(1)
第二部分
(2-6)
第三部分
(7)
作别母校
生离愁
泛舟康桥
来寻梦
悄悄离去
心忧伤
离愁别绪
依恋母校
再别康桥
结
用3个“轻轻”向西天的云彩作别,显得节奏轻
快、旋律柔和,作 者不忍打破这里的宁静,
只想悄悄与康桥作别,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
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又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轻轻的我走了;
正 如 我 轻 轻 的 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理解诗歌
只身告别、徒步飘然、难舍之情。
第一诗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这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
着重写金柳是夕阳下柳树生动色彩的描绘,
好像“新娘”,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夕阳下柳枝
娇柔婀娜的美好姿态,也传达出诗人的欢喜 与喜爱之情、“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 合一,情景交融。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理解诗歌
侧重写“康河的水草”,仿佛在向诗人招手, 写出了水草随波起伏飘荡的状态。
“甘心”不仅体现物我合一,还表达诗人对康 河永久的眷 恋情怀,愿意永远留在康河。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 心 做 条 水 草
诗人为什么“甘心做一条水草”
理解诗歌
由榆树下的清潭产生联想,将人带进梦一般的意 境中 。
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 。作者一生追求着自由,爱情和美,但社会现实 却迫使梦想难以实现,并且几乎破灭,粉碎了他 的所有理想和美梦。“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 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 "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那 榆 荫 下 的 一 潭;
不 是 清 泉; 是 天 上 虹 :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理解诗歌
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 中,似乎已忘 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 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 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 乐情绪达到顶点。
寻 梦 撑 一 支 长 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 载 一 船 星 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理解诗歌
作者由梦境回到现实,想起即将离别,无 心
歌唱,心情又归于低落。
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
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
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 默 是 今 晚 的 康 桥!
理解诗歌
诗人为什么不能放歌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与开头回 环 呼 应 ,诗人是那样舍不得离去,却“不 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 康河与我一同伤感。这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 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 脱的韵味。
悄悄的我走了
正 如 我 悄 悄 的 来;
我 挥 一 挥 衣 袖
不 带 走 一 片 云 彩 。
理解诗歌
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
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
西天的云彩”洒 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仿 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 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理解诗歌
全诗以 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 为线索,抒发
了诗人对康桥 依依惜别 的深情。《再别 康桥》就是将他多年对 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 的诗句中,深化到对大自然的描写和自己的想象
中,以刻意营造的无限的诗意美,传达一种眷恋 的人情美。
课堂小结
新月派与“三 美 ”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成立于1923年,它受印度诗人 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很大,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 的文学社团,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 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 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 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 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 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 律诗派的理论纲领。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 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音乐美:强 调 “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 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
绘画美:强 调词 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表现为诗人 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 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 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
三美
当堂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 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 境 中 。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
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 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 五 、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 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 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 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 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 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 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 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 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 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 求,但唯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 内容的表达。
3.对《再别康桥》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 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然别离时那 富于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 而又俊逸的格调。
B. 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 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 醇醇的,如梦一般。
C. 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 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悠然的 心 境 。
D. 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 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 念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