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兰亭集序》
王義之
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
放纵人的躯体 “ 取” 不一样静与动对 …感到欣喜一时自得
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人与人交往,很 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 (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虽然(人们的 人生)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也不相同,静与动也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 感到欣喜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
第三段
“晤”,面对
时间短暂
依靠,随着
互相交往
有的人
语气词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等到 求得 连接 过去 所喜欢的
已 为 陈 迹 ,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尚且 因 引起 自然 到,及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形作名大事
等到他们(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已经厌倦,感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 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了。以前所喜欢的,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 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究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 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之痛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世事无常(欢乐有尽)之痛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之痛
2.怎样理解"岂不痛哉",作者因何而痛
分析内容
“ 生死 ”
之痛
生与死每个人都将面对,那么当时动荡
时期的魏晋士人们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
魏晋士人生死观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汉魏)徐干《室思》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魏)阮籍《咏怀》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晋书 · 阮籍传》
刘 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镭而随之,云: ‘ 死 便
据地以埋’”。
—— 《晋书 · 刘伶传》
向内,深入内心世界, 不务实际,聚众谈玄
向外,寄情山水声色, 不受世俗礼法约束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魏晋风流:
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 … …
魏晋士人生死观
兰 亭 集 序
躁
魏晋士人的生死观成因
1、两晋时期社会极剧动荡。
2、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
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
3、天下名士,为了避祸保身,他们崇尚老庄,大谈 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
兰 亭 集 序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 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 譬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分裂动荡的魏晋,战乱不断,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当时
很多士人在战乱与政治斗争中无端丢掉性命。
永和初年,又遇地震、瘟疫,人祸天灾,无时不在。天下名 士普遍逃避世事,以求自保。因此有人“悟言一室之内”, “ 悟 言
一室”如盛行清谈、喝酒、嗑药(五石散);有人“放浪形骸之 外 ”,醉生梦死。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
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兰 亭 集 序
第四段
兴发感慨原因 符契 面对叹息哀伤 明白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 本来 虚妄荒诞未成年而死去的人虚妄之谈
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
意动,把…看作一样 意动,把…看作相等 好像
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 事 异 ,所以
一个一个 即使 …的原因
兴怀,其致一 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文。
情趣 这次集会的诗文
符,又称符契,或符节。
是古代朝廷调动军队或发布命 令的信物,通常用竹板或金属 制成,上面刻着文字,剖分为 两 半 ,一半留在朝廷, 一半由 将帅持有。它是权力的象征, 具有绝对服从的意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悲古人生死“死生亦大矣”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悲后人叩问今人无情的变迁
因何而“悲”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 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千古同悲
文中第二段的“痛”与第三段的“悲”有区别吗
痛——个体一世短暂,生死难测
悲——人类代代皆痛,永无休止
千古同悲
比一比
王羲之的生死观
所以“死生亦大矣”是王羲之对生死两件事的感悟。
儒家重生轻死(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
道家忘生死(一死生,齐彭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对两家的批判吸收,提出了自 己
的 看 法“死生亦大矣”,生死不同,彭殇有别。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 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
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 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
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珍惜光阴,激扬生命”才是王羲之的真意!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 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该文不 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1-2段兰亭盛会
良辰、美景、贤人、雅事
3段写人生感慨
快乐短暂,欲望无限、生命有尽
4段交代作序目的
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体会一致千古不变
小结: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态度)
乐 痛 悲
情感
变化
课堂小结
消极其表 ,
执 着 其 里 。 “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
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 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 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 烈的欲求和留恋….… ”
——李泽厚《美的历程》
写作特点
1、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1)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 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 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 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 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 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写作特点
1、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 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 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 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 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2、骈散结合
1)对偶修辞
句中对:同一句上下两个词语互相对偶。 例如:清流激湍、游目骋怀。
单句对:上下两句互相对偶。
例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隔句对: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例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引用
1. “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 ·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 老之将至云尔。”
2. “死生亦大矣”
《庄子 ·德充符》引孔子之言:“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 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原是用来形容“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