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力,会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
但对规律的理解很片面,比如容易理解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可以抵消的,因为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效果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立足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探究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给学生分组,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小组交流讨论,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自主学习。有效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物理组 高中扬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5节的内容。从课程整体来说,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而前面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仅研究单个物体或系统的运动,为全面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力,会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
但对规律的理解很片面,比如容易理解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可以抵消的,因为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操作实验,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现象的解释,培养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通过从生活中收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素材,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操作实验,体会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树立踏实、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有主动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勇敢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本质含义,并能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明确“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异同。
五、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2、学习方法: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小组件交流合作,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等关系。通过小组合作,用归纳法得到作用力和发作用力的其他规律。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力学传感器、磁铁、小车等。
七、教学流程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学生的学贯穿始终。所以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教学活动中不变的主题。本教学流程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而制定的。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教学。
给学生布置了前置任务:寻找生活中的相互作用力。
【小组交流成果展示】小组对课前预习的成果进行组内交流,然后进行预习成果展示。
通过课前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培养信息收集、筛选的能力。课堂的讨论和展示则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通过小组的展示交流,问题设置,引入新课,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如果我们把其中任何一个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就叫做反作用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刚才展示的生活实例归纳出力的重要特点:力的相互性。给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任务。
由于这里的归纳是从生活实例出发,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所以很容易形成深刻的印象,学习效果比较好。
讲授
新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1、定性认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通过第一环节中的实例分析。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相互作用力的理解,又能定性的认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
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总结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这里分以下几步达成教学目标:
(1)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2)学生分组实验和
师生共同用力的传感器重做实验;
(3)深入思考:在运动状态下的实验。
(4)总结规律。
每次的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
?
学生参与并说出实验方案。
学生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并思考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深入思考各种运动状态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思考总结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规律。
在学生的参与、感悟、思考中,渗透合作学习、分享的探究精神。
2、定量探究
【实验一】用弹簧测力计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如何通过一对弹簧测力计研究本问题?
【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总结】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实验结论。
【实验二】用力传感器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讲授】力传感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师生共同用力的传感器做实验
【提问】从实验所得到的图像上能够得到怎样的实验结论?
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总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进而得到牛顿第三定律。
3、定性探究
【探究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其他特点研究(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探究任务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是否相同?
探究任务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否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引导 】力从性质上来讲,有哪几种?
【小组交流成果展示】学生通过身边的实例,分析问题,找到规律。
本部分通过学生的思考,从生活动找例子,从身边找素材。通过研究特定实例,找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探究二】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对比研究
【小组交流】通过刚才课堂上的多个实例,共同总结规律。
【总结】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总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相同点和不通电。
学以致用
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三定律
【练习】弹簧秤悬挂物体保持静止:可以测物体重力,
物体对弹簧秤的力F1与物体的重力G有何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
通过做练习,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知识及时得以巩固和应用。
【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自行车的行进问题。
【提问】自行车的前轮和后轮受到的摩擦力分别是向哪的?
回顾整理自主学习
谈收获体会
学生小结知识结构,说收获。
教师总结。
学生总结当堂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