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统编版六上第八单元第5课时 好的故事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统编版六上第八单元第5课时 好的故事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2 13:42:59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好的故事
(部编版)六年级

www.21cnjy.com
第5课时

素养目标
目录
新知导入

字词乐园

整体感知

指导书写


课后作业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领略鲁迅的文学艺术魅力,通过解读文中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文化内涵,传承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念
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写梦境的优美段落,培养审美情趣。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好的故事”的理解进行绘画创作或者续写故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新知导入
你喜欢听故事吗?我想我们每个人都爱听好的故事。
今天,文学家鲁迅先生也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呢?
跟我来,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为我们营造的故事世界。
好的故事
故事好在哪里?
什么故事内容?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5年。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期望美好未来尽快到来。
资料扩展

字词乐园
膝髁 乌桕 伽蓝 蓑笠
胭脂 虹霓色

jiù
qié
suō
yān

读一读下面字词,听一听读音是否正确,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植物
建筑物
衣服
联系上下文猜一猜这些词语的意思
膝踝:膝上骨,大腿骨。
乌桕:一种落叶乔木。
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后泛指寺庙。
一丈红:即蜀葵,茎高六七尺,六月开花,形大,有红、紫、白、黄等颜色
理解词语
蓑笠
用草编织成的,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也有用棕叶制作的,称为棕衣。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块,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
胭脂
虹霓色
胭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起源于商纣时期,另一种说法,是在汉朝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从匈奴带回国的。主要使用红蓝花和红草等植物作为原料。
[繁响]繁密的响声。 [打桨]划桨。
[底子]可做根据的东西,多指草稿。
[泼剌奔迸]“泼剌”是一个拟声词,原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奔迸”指奔涌、散开。文中是把红花的倒影比成红锦带,仿佛跃入水中时有声音、有形态。
[皱蹙]“蹙”意为“皱,收缩”,“皱蹙”表示“皱缩”。
[欠身]稍微起身向前,多表示对人恭敬。
请你借助字典理解下边的词语。
参 差 瘦 削 澄 碧 碎 散
.
.
.
.
.
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读准这些多音字的读音吗?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
xuē
xiāo

削苹果、削球
辨析多音字
澄澈的河水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晕,十分耀眼。

把菜里的汤汁澄出来
A dèng
请你根据句意选一选正确的选项。
B chéng
A dèng
B chéng

指导书写
识字游戏







读一读这些生字,看谁读的又快又准









温馨提示
书写时注意生字的占格哟!


指导书写
注意“舛”左边的“夕”中间只有一点,右边部件的第二笔是撇折。
指导书写
最右边的部件上半部分不要少一点。
最后一笔是捺,而不是点。

yàng
不要写成“水”
易写错字指导
荡漾 碧波荡漾
组词:

整体感知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关注逗号的停顿,将句中罗列的事物读清楚。
要读得紧凑一些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
……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关注逗号的停顿,将句中罗列的事物读清楚。
正确读句子
请同学们自读《好的故事》这篇课文,说一说,你对《好的故事》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思考讨论
这个“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梦境
感知内容
结合课文内容,按下图提示找出相应的段落。
看书入梦
梦境
梦醒
( )——( )
( )——( )
( )——( )
1
2
3
9
10
12
梳理结构
首尾呼应
现实
现实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
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
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好的故事”的特点。
这篇又美又悠闲的文章,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明亮、恬静的感觉。也许有些地方我们读来还是不太理解,请同学们读一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或许能有一些更深的认识。

拓展作业
多读几遍课文,感受鲁迅的文学艺术魅力,
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读一读《野草》中的其他散文诗,如《秋夜》《风筝》等。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词典和资料。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课题:好的故事
内容分析: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的画面。但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这个“好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让学生领略到鲁迅的文学艺术魅力,理解其发人深省的思想内涵。通过解读文中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文化内涵,传承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念 ②语言运用: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③思维能力: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 ④审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写梦境的优美段落,培养审美情趣。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好的故事”的理解进行绘画创作或者续写故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任务流程:听先生讲自己的故事 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围绕理解鲁迅作品主要内容设计了两项活动。一是“童年的伙伴”,在真实场景中构建“少年闰土”的鲜活形象。二是“美好的梦”,在课后阅读链接和同类文本拓展阅读的帮助下,体味先生心中“美丽、优雅、有趣”的美好世界。
重点: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难点: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聊天导入: 同学们,你喜欢听故事吗?我想我们每个人都爱听好的故事,今天,文学家鲁迅先生也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呢?跟我来,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为我们营造的故事世界。 2.揭示课题: 提出质疑: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诗——《好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心中有哪些疑问? 学生交流,梳理问题。 课件出示: “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故事的“好”体现在哪里? 3.介绍背景: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5年,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在这样的境况下创作了一个“好的故事”,鲁迅先生想通过这个“好的故事”来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好的故事》,细细品味吧。 通过课题引发学生的联想,学生可能会想到看过的一个有趣的好故事,可能会想到这是一个讲述真善美的故事。依照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我们不会想到这个“好的故事”是梦里的故事、梦里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
设计意图: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资料,介绍其写作背景,为后面学生能很好地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打下基础。
第二节:初读课文 扫清障碍
1.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提示: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遇到难懂的词语圈出起来,可以先跳过去。听老师读完课文后在统一寻找答案。 2.读一读下面字词,听一听读音是否正确,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 膝髁 乌桕 伽蓝 蓑笠 胭脂 虹霓色 指名认读。 引导学生猜猜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 参差 瘦削 澄碧 碎散 指名认读。 注意彩色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理解词语:刚才圈出的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词语意思。 课件出示: 指名认读。 引导学生猜猜词语的意思。 [繁响]繁密的响声。 [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后泛指寺庙。 [打桨]划桨。 [底子]可做根据的东西,多指草稿。 [泼剌奔迸]“泼剌”是一个拟声词,原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奔迸”指奔涌、散开。文中是把红花的倒影比成红锦带,仿佛跃入水中时有声音、有形态。 [皱蹙]“蹙”意为“皱,收缩”,“皱蹙”表示“皱缩”。 [欠身]稍微起身向前,多表示对人恭敬。 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瞬、凝、骤”,这三个字都是左窄右宽,书写时应注意这三个字易错的部件:“瞬”要注意“舛”左边的“夕”中间只有一点,右边部件的第二笔是撇折;“凝”最右边的部件上半部分不要少一点;“骤”的最后一笔是捺,而不是点。 3.朗读句子:字词通关后,看一看这些句子你是否读的通顺呢? 课件出示: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1)指名读。指导:要关注逗号的停顿,读的时候将句中罗列的事物读清楚。 (2)学生练读,齐读。 学生借助文中注音,通读全文,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词语意思。 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设计意图:从字词到难读的句子,扫除字词障碍,体会句式特点,依据学生认知的规律,循序渐进,引领学生轻松进入文本的学习。
第三节: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诉说印象。 请同学们自读《好的故事》这篇课文,说一说,你对《好的故事》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预设交流: A: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画面感,在读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很美的画面。 B:我感觉这篇文章读来很美,但是却读不太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梦境里的一幕幕景色称为“好的故事”。 C:我觉得鲁迅先生写的景物非常美。他写到的乌桕啊,野花啊,都写得很美丽,同时文字也很细腻。 2.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 (1)根据问题,小组思考交流。 ①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第3—9自然段。) ②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到底是什么? (是他做的一个梦。) ③再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能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文章的写作顺序吗? (看书入梦——梦境——梦醒。) (2)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概括文章在写法结构上的特点。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样,所谓的“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梦惊醒后又回到了“昏沉的夜”,首尾呼应这就是整篇课文的结构。 3.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体会“好的故事”的特点。 (1)学生汇报找出的句子。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2)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好的故事”的特点。 (这两个句子中形容“好的故事”时用词是重复的。好的故事的特点是:美丽、幽雅、有趣。) 4总结教学内容。 《好的故事》这篇课文和《少年闰土》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少年闰土》用生动的事例,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中,却完全没有具体的事例,只是丰富的梦境。但这篇文章读来,却是那么优美,就像一幅幅画,依次展现在我们眼前。从这一点可以表明鲁迅先生文学风格的多样化以及文字运用的出神入化。 同学们,这篇又美又悠闲的文章,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明亮、比较恬静的感觉。也许有些地方我们读来还是不太理解,下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或许能有一些更深的认识。 读《好的故事》这篇课文,说一说,你对《好的故事》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同桌讨论交流 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文章的写作顺序 同桌之间思考讨论概括文章在写法结构上的特点。 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体会“好的故事”的特点。 对于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结合“阅读链接”或者其他相关资料帮助理解。
课后作业: 多读几遍课文,感受鲁迅的文学艺术魅力, 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读一读《野草》中的其他散文诗,如《秋夜》《风筝》等。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一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