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好的故事
(部编版)六年级
上
www.21cnjy.com
第6课时
一
素养目标
目录
新知导入
二
感受梦境
三
感知内心
四
深入研读
五
六
课后作业
一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领略鲁迅的文学艺术魅力,通过解读文中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文化内涵,传承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念
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写梦境的优美段落,培养审美情趣。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好的故事”的理解进行绘画创作或者续写故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
新知导入
说一说文中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同学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好的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美丽,幽雅,有趣
朗 比赛
学习提示
自读第1—3自然段,说一说鲁迅先生身处的环境。谈一谈你的感受。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屋内的环境是昏暗的,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分享感受:一个热闹的夜晚,独自一人抽着烟,在灯下看书,给人一种身处热闹之中却很孤寂的感觉。
三
新知导入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
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
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变幻无穷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学习提示:
朗读第4~9自然段,圈画出里面描写到的景物和人物,并简单地批注自己的感受。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分享感受:作者回忆了“坐小船经过山阴道”时所见到的美好景致。一口气连用十九个名词和词组,一下子亮出十多个自然景物和生活片段,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明媚秀丽的江南水乡。
学习提示:
感受“好的故事”中景物的动态美。作者笔下的景物是静止不动的吗?有什么特点?
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水中倒影不停地变化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学习提示:
感受文字的诗意美、画面美。
找出觉得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
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
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云 锦
万颗奔星
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阳光给云朵参差不齐的边缘镶了一道金边。水中的倒影在日光的照射下,仿佛也都被镶上了日光,因为水的反射,发出的光是银色的,像是摇曳的火焰。
学习提示:
感受文中景物的色彩美。
找出文中含有色彩的词语,圈一圈。
说说这些色彩带给你的感觉。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 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读课文,思考什么颜色出现最多?
四
感知心情
学习提示:
体会作者对“好的故事”的留恋。
朗读第9—12自然段,注意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交流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小组内讨论。难以理解的地方师生交流。
“我”的这个梦是怎样惊醒的?怎么会突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
“我”已经睁开眼,为什么仿佛还看到了那些“好的故事”,为什么“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呢?
作者对这个“好的故事”有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相关句子说一说。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喜爱之情
留恋之情
遗憾之情
五
深入探究
学习提示
思考:“昏沉的夜”和“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有什么特殊含义?
《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作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鲁迅
补充资料
在沙漠中走来走去的鲁迅,失掉了同伴的鲁迅,显然是十分寂寞的。如果说“好的故事”是明媚而美好的,它象征着鲁迅先生的希望,那么“昏沉的夜”则是黑暗的、孤独的,象征着黑暗的现实。
思考探究
现实是否像鲁迅先生的梦境一样美好?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片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久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
梦境
现实
解析:文中两次提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这三个词语描绘的其实就是鲁迅先生当时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情景,水中的各种倒影都是鲁迅先生美好愿景的表达与寄托,但倒影又是虚幻的、不停变动的,从中我们又会有一种美景易逝的担忧、不安。
六
课后作业
写一写你的一个梦境,它也是一个“好的故事”吗?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课题:好的故事
内容分析: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的画面。但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这个“好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让学生领略到鲁迅的文学艺术魅力,理解其发人深省的思想内涵。通过解读文中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文化内涵,传承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念 ②语言运用: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③思维能力: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 ④审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写梦境的优美段落,培养审美情趣。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好的故事”的理解进行绘画创作或者续写故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任务流程:听先生讲自己的故事 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围绕理解鲁迅作品主要内容设计了两项活动。一是“童年的伙伴”,在真实场景中构建“少年闰土”的鲜活形象。二是“美好的梦”,在课后阅读链接和同类文本拓展阅读的帮助下,体味先生心中“美丽、优雅、有趣”的美好世界。
重、难点 1.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感受作者在美好的景致中所寄托的情感。 2.抓住重点段落、关键字词进行研读品味。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1.回顾旧知:说一说文中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同学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好的故事”有什么特点吗?谁能回答?(美丽,幽雅,有趣)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鲁迅先生的梦境,去看一看、听一听这个“好的故事”。 2.指名分段朗读,检查朗读情况。 上节课我们读课文时,同学们遇到很多陌生的词语,朗读课文不通顺。课后大家又读课文了吗?现在让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试一试,看谁能读得又通顺又有画面美。 回顾旧知,朗读课文,把课文读的又通顺又有画面美。
设计意图:通过读课文来回顾文章内容,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巩固和复习,也可以顺利导入这节课。
第二节: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1.体会“好的故事”产生的现实环境。 (1)自读第1—3自然段,说一说鲁迅先生身处的环境。 学生分享:外面的环境是热闹的,“鞭爆的繁响在四近”;而屋内的环境是昏暗的,“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灯罩很昏暗”,鲁迅先生抽了烟,“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总结:鲁迅先生在这样一个热闹的夜晚,独自一人抽着烟,在灯下看书,给人一种身处热闹之中却很孤寂的感觉。 2.抓住关键词句,体悟梦境的美好。 (1)默读圈画:“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教师指名学生接读第3~9自然段,圈画出里面描写到的景物和人物,并简单地批注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说说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觉,可结合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3.感受“好的故事”中景物的动态美。 阅读与思考: (1)作者笔下的景物是静止不动的吗?有什么特点? (作者笔下的景物不是静止的,是随时都在动的,因为描写的是倒影,水中的倒影会随着船的行驶、桨的运动而不停地变化。) (2)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3)预设: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自己做船的时候看到水中倒影变化的样子,教师可找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最好是江南这种摇桨行进的小船,让学生感受景物在水中倒影的变化。 4.感受文字的诗意美、画面美。 学生自己找出觉得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 预设句一: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以至于无穷。 课件出示云锦图片:“云锦”原指南京云锦,是一种非常珍贵而精美的织品。这里是将美的人和事在脑海中的一一呈现,比作满天似美丽云锦的云霞,它们不停地变幻着。 “万颗奔星”很有画面感,仿佛星星正飞速地往我们眼前奔驰而过,一颗接一颗。 预设句二: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联系实际:看过夏天太阳被云遮住情景的同学,便可想象出那个画面:太阳虽被遮住,却不能遮得严严实实,阳光给云朵参差不齐的边缘镶了一道金边。水中的倒影在日光的照射下,仿佛也都被镶上了日光,因为水的反射,发出的光是银色的,像是摇曳的火焰。(教师可出示夏天云朵被后面的太阳镶上金边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 5.感受文中景物的色彩美。 (1)找出文中含有色彩的词语,圈一圈。 (水银色焰、青天、大红花、斑红花、红锦带、白云、斑红花影、虹霓色的碎影) (2)说说这些色彩带给你的感觉。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如缕缕的胭脂水”“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这里的主色调是红色,给人一种温暖、热烈的感觉,让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6.体会作者对“好的故事”的留恋。 (1)全班齐读第9—12自然段,朗读时注意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2)交流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交流。 探讨交流一:“我”的这个梦是怎样惊醒的?怎么会突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 第10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给出了提示:“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可见原本放在作者膝盖上的书突然滑落,惊醒了作者,梦境也被搅乱了,就要消散了。 探讨交流二: “我”已经睁开眼,为什么仿佛还看到了那些“好的故事”,为什么“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呢? 因为作者虽然已经睁开眼,但意识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还残存着一点梦的痕迹,就像“碎影”。 探讨交流三: 作者对这个“好的故事”有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相关句子说一说。 有喜爱之情,作者说“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有留恋之情,“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有一种故事消散后的遗憾之情,“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学生可将外部的环境和屋内的环境相结合,去考虑鲁迅先生此时的心境 学生如果做过船,通过回忆想一想,坐船时景物的倒影变化的动态美。 学生分享自己觉得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 通过重点字词感受文中景物的色彩美。 全班齐读第9—12自然段,朗读时注意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集体讨论在课堂中还不太理解的、留置的疑难问题。
第三节:拓展阅读,质疑探究
1.理解象征意义。 提出质疑: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笔下这个“好的故事”的美。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鲁迅先生的这个梦里,根本没有具体的故事内容,只有各种各样的景物,它们随着小船的行进依次出现。按照我们的理解,这根本不是故事呀!那么这个“好的故事”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它在这样“昏沉的夜里”,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呢?我们要结合相关文字和资料来做一些探究。 学生自主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段文字,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读了这些资料后你有没有对课文有一些新的认识了呢? 知人论世,了解文章写作之前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心情。 课件出示: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作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鲁迅 教师小结:在沙漠中走来走去的鲁迅,失掉了同伴的鲁迅,显然是十分寂寞的。如果说“好的故事”是明媚而美好的,它象征着鲁迅先生的希望,那么“昏沉的夜”则是黑暗的、孤独的,象征着黑暗的现实。 2.全班交流,再谈自己对“好的故事”的理解。 思考探究:现实是否像鲁迅先生的梦境一样美好?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结论:当时的现实是黑暗的、令人痛心的。文中两次提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这三个词语描绘的其实就是鲁迅先生当时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情景,水中的各种倒影都是鲁迅先生美好愿景的表达与寄托,但倒影又是虚幻的、不停变动的,从中我们又会有一种美景易逝的担忧、不安。 3.学生带着新的认识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课文中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呢?我们要结合相关文字和资料来做一些探究。 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的文章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知道同一篇文本,能带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触动。可以不用那么深刻地挖掘文本背后的东西。学生感受这篇文章带给自己美好的联想,触发一些思考,激发学生去了解鲁迅生活的时代、去阅读鲁迅其他作品的兴趣。
拓展作业: 1.选择作业,课堂延伸。 写一写你的一个梦境,它也是一个“好的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