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统编版六上第八单元第7课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统编版六上第八单元第7课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2 14:37:5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内容分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现代作家周晔于194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的教育,反映了他读书一丝不苟,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赞扬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全文构思、立意高明,脉络清晰,叙事清楚,行文童言真心,读来亲切感人。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其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道德品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②语言运用: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③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辨精神。 ④审美创造: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任务流程:“读书会——向鲁迅先生致敬” 活动一:“读一读大家心中的鲁迅”,品读“我”多角度叙写的事件,认识真实而立体的鲁迅。
重、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名句导入,确定目标。
1.名句导入。 同学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谁听过呢?谁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呢? 这句名言出自鲁迅先生的一首抒情诗《自嘲》(出示课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不幸病逝。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他的侄女周晔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周晔再次走近鲁迅先生。 2.确定阅读目标。 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任务。请同学们自读学习提示。 出示课件: 阅读小提示: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我们要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带着问题边读边圈画有用信息,并运用这些方法快速默读课文。 (2)小标题比段意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 (3)我们可以抓关键词句,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来感受人物形象 说一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出自哪里? 看一看自嘲这首诗。可以抄下来课后读一读背一背。 结合自读提示和阅读小提示来读课文。
设计意图:以谈话导入,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时,能做到有的放矢,思路清晰。温习阅读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节:深入探究 感受形象
1.梳理结构。 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用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借助表格梳理周晔笔下的鲁迅往事,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概括小标题。 趣谈《水浒传》,教“我”读书。 笑谈碰壁,抨击迫害 乐放烟花,显真性情 救助车夫,心系贫民 关心阿三,笔耕不辍 (2)根据课文内容补充表格。 具体场景(小标题)细节描写人物印象 (他是这样一个人)总结谈书送书语言、动作治学严谨、关爱晚辈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谈碰壁语言、神态幽默犀利看烟花神态向往美好救助车夫动作(蹲、半跪、夹、洗、敷、扎)、神态善良细心、 关心劳苦大众关心佣人侧面描写忘我工作、 关心他人
(3)这几件事情说明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用文中的一句话说一说。(他总是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深入探究结合资料,谈一谈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提出质疑:在阅读中你都遇到了哪些不明白的问题?针对难理解的句子和同学一起讨论吧。 ①鲁迅先生为何送了作者《表》和《小约翰》这两本书? 出示课件: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这体现了伯父非常关心晚辈。 资料补充:这两本书以及其他的许多儿童故事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们翻译的,可见他不只关心自己的侄女,还关心着全中国的孩子们。 《表》班台莱耶夫著,鲁迅译。是一本写孩童眼中的所见所闻的童话。 《小约翰》弗雷德里克·凡·伊登著,鲁迅译。是一部童话作品,被鲁迅称为“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 ②“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句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黑洞洞”的指当时黑暗的社会,“碰壁”指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时遇到的挫折及反动势力对鲁迅的迫害。 补充资料:(一)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鲁迅《碰壁之后》 补充资料(二): 鲁迅当时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当时社会十分黑暗,因为政府的欺压导致老百姓的贫穷。鲁迅宁愿牺牲自己,也要用写作来唤醒人们,他曾说过:“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鲁迅先生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的笔是“匕首”,是“投枪”。国民党反动派非常害怕,不许鲁迅先生发表文章,甚至要逮捕他。鲁迅先生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对派的迫害,用了100多个笔名发表文章,与反动派进行斗争。每换一次笔名都是在跟反动派做斗争。 总结:从鲁迅先生的语言描写中,感受到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用幽默的话语暗示自己的身世遭遇,显示出他对困难和敌人的轻蔑,体现了他的自信与乐观的精神。 ③“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他救助完车夫以后,心情如何? “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无奈),为谁而叹气? 为何“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总结:伯父当时已经是著名的作家,然而他却愿意低下身子给穷苦的底层人民亲自包扎,通过对鲁迅先生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体现出他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和关心,他为天下穷人的无出路而忧虑,同时又为自己无力解救苦难中的穷人而叹息。 3.感受鲁迅先生的人物品质。 教师过渡:正是这样一个具有正义感、富有民族气节、忧国忧民的人、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才会如此的受人爱戴,以至于在逝世时,学生齐读: 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大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借助表格梳理周晔笔下的鲁迅往事用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结合资料资源,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格。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的五件事,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鲁迅的崇高品质,结合时代背景和资料读懂鲁迅先生的品质,读出众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读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深怀念。
第三节:拓展阅读,缅怀鲁迅先生
补充资料: 资料一: 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远僻的村镇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支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选自《巴金选集第8卷 散文随笔选》,四川文艺出版社,2014年) 资料二: 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远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资料三: 父亲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70年了。70年过去,儿时的场面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清晰,仿佛可以触摸。 在我幼年的记忆中,父亲的写作习惯是晚睡迟起。早晨不常用早点,仅仅抽几支烟而已。我晨起下楼,蹑手蹑脚地踏进父亲的房间,他床前总是放着一张小茶几,上面有烟嘴、烟缸和香烟。我取出一支香烟插入短烟嘴里,然后大功告成般地离开,似乎尽到了极大的孝心。偶尔,遇到父亲已经醒了,他只眯起眼睛看着我,也不表示什么。就这样,我怀着完成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样的满足心情上幼稚园去。 曾有许多人问我,在对我的教育问题上,父亲是否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那样严厉。比如每天亲自检查督促作业、询问考试成绩,或者在写作、待客之余,给我讲唐诗宋词、童话典故之类,以启迪我的智慧……我的答复却每每使对方失望。因为对于我的教育,父亲讲究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打击,甚或不愿多拂逆我的喜爱,除非在极不合理的程度内。 ——周海婴《记忆中的父亲》 播放视频《拜墓诗》 鲁迅先生,是周晔眼中慈爱的伯父,是儿子心中可亲可敬的父亲,是读者心中伟大的作家,是人民心中的民族魂,我们永远缅怀他。在先生逝世后,他的亲人和朋友都写下了许多纪念性的文章。有兴趣的同学找到相应的文章读一读吧! 周海婴《记忆中的父亲》、萧红《海外的悲悼》、郁达夫《怀鲁迅》、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这节课从不同角度认识鲁迅先生。关于鲁迅先生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学生课后可以继续查阅资料和视频,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和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和怀念。(共36张PPT)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部编版)六年级

www.21cnjy.com
第7课时

素养目标
目录
新知导入

阅读提示

深入探究

缅怀之情


课后作业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其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道德品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辨精神。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新知导入
自 嘲
鲁 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在伯父鲁迅先生逝世9周年时写了一篇怀念他的文章,让我们通过她的笔墨近距离地认识鲁迅。

阅读提示
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任务。请同学们自读学习提示。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我们要集中注意力去阅读,不回读,带着问题边读边圈画有用信息,并运用这些方法快速默读课文。
小标题比段意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
我们可以抓关键词句,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来感受人物形象。
阅读小提示

深入探究
学习提示
课文主要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你能试着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吗?
趣谈《水浒传》,教“我”读书。
笑谈碰壁,抨击迫害
乐放烟花,显真性情
助车夫,心系贫民
关心佣人,笔耕不辍
周晔眼中的伯父鲁迅
具体场景(小标题) 细节描写 人物印象(他是这样一个人)
根据课文,补充表格。
具体场景(小标题) 细节描写 人物印象(他是这样一个人)
谈书送书
谈碰壁
看烟花
救助车夫
关心佣人
语言动作
治学严谨关爱晚辈
语言神态
幽默犀利
神态
向往美好
动作 神态
善良细心关心 劳苦大众
动作 神态
忘我工作关心她人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用原文概括。
小组交流:
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
这两本书以及其他的许多儿童故事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们翻译的,可见他不只关心自己的侄女,还关心着全中国的孩子们。
鲁迅关心晚辈。
《表》班台莱耶夫著,鲁迅译。是一本写孩童眼中的所见所闻的童话。
《小约翰》弗雷德里克·凡·伊登著,鲁迅译。是一部童话作品,被鲁迅称为“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
书籍介绍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思考交流
鲁迅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
——鲁迅《碰壁之后》
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 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鲁迅先生先后更换了100多个笔名,巧妙地坚持用笔进行战斗。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他躲一躲,但他仍然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
补充资料
结合社会背景,你理解鲁迅先生说的话了吗?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
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
碰壁
指鲁迅先生在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
从前面的话语中你感受到鲁迅先生具有怎样的精神呢?
(不怕挫折,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救助车夫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然后对照插图,说说你的感受。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思考讨论:鲁迅先生在为谁叹息?
神态描写
忧国忧民
通过对鲁迅先生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体现出他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和关心,他为天下穷人的无出路而忧虑,同时又为自己无力解救苦难中的穷人而叹息。

深切缅怀
悼鲁迅先生
巴金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辞、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僻远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枝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补充资料(一)
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远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补充资料(二)
父亲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70年了。70年过去,儿时的场面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清晰,仿佛可以触摸。
在我幼年的记忆中,父亲的写作习惯是晚睡迟起。早晨不常用早点,仅仅抽几支烟而已。我晨起下楼,蹑手蹑脚地踏进父亲的房间,他床前总是放着一张小茶几,上面有烟嘴、烟缸和香烟。我取出一支香烟插入短烟嘴里,然后大功告成般地离开,似乎尽到了极大的孝心。偶尔,遇到父亲已经醒了,他只眯起眼睛看着我,也不表示什么。就这样,我怀着完成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样的满足心情上幼稚园去。
记忆中的父亲
曾有许多人问我,在对我的教育问题上,父亲是否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那样严厉。比如每天亲自检查督促作业、询问考试成绩,或者在写作、待客之余,给我讲唐诗宋词、童话典故之类,以启迪我的智慧……我的答复却每每使对方失望。因为对于我的教育,父亲讲究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打击,甚或不愿多拂逆我的喜爱,除非在极不合理的程度内。
周海婴

课后作业
鲁迅先生,是周晔眼中慈爱的伯父,是儿子心中可亲可敬的父亲,是读者心中伟大的作家,是人民心中的民族魂,我们永远缅怀他。在先生逝世后,他的亲人和朋友都写下了许多纪念性的文章。有兴趣的同学找到相应的文章读一读吧!
推荐阅读:周海婴《记忆中的父亲》萧红《海外的悲悼》郁达夫《怀鲁迅》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