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02 11:5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新课导入】
  美国有几位华裔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你知道都是谁吗?对。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等,他们之中有一位在领奖时用中文来演讲的是谁,你知道吗?他就是丁肇中。由此可见丁先生对祖国的热爱。不仅如此,丁肇中还向中国青年学生发表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演讲,以鼓励和教育我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篇文章。
【预习内容】
1.注音。
儒家(  )   论语(  )    接触(  )
肇事(  ) 彷徨(  ) 华裔(  )
答案:rú lún chù zhào pánɡ yì
2.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穷尽。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3.填空。
  儒家的“四书”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探究内容】
1.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与《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答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答案: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1.精读课文“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至“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1)这段话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每层说了什么意思?
答案: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阐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第二层是揭示真正格物致知的意义,第三层是提出作者的期望。
(2)“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研究学术和应付环境中应该如何落实?
答案: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不能盲目接受,要自己有判断力。
(3)“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加点的“新的”和“真正”应该如何理解?试结合原文回答。
答案:“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而是作者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和精神。“真正”是说中国文化还缺少实验精神。
2.对下面语段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在生活中,现代人智商的提高还是大量依赖于面对生活的挑战并适应社会的发展。例如,计算机和IT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于人类的生活不仅让所有人受到挑战,而且把人类引入了一个生活节奏更快、脑力劳动更强、认知能力更强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智商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除了工作上应用计算机外,就连计算机游戏也在帮助人类提高智商。
A.现代人智商的提高依赖于社会的发展。
B.人的智商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C.计算机游戏业在帮助人类提高智商。
D.接受现代生活的挑战可以提高智商。
3.学习了本文,我们知道了实践对真理探索的重要性,请从你平时的积累中,写出两句论“实践”的名言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答案:(示例)(1)知识是珍宝,但实践是得到它的钥匙。(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走近名家】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