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理解作者的观点。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体会尖锐泼辣的批驳语言。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难点:对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想知道8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吗?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吗?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预习内容】
1.注音。
慨叹(kǎi) 省悟(xǐnɡ) 求神拜佛 (fó)
诓骗(kuānɡ) 诬蔑(wū) 前仆后继(pū)
脂粉(zhī) 脊梁(jǐ) 状元宰相(zǎi)
2.解释下列词语。
(1)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2)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来欺骗别人。
3.填空。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提出观点的依据是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探究内容】
1.文章一、二段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答案: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答案: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3.揣摩第一段话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案: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地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1.阅读“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至结尾,完成问题。
(1)“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对正史的否定。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①“这一类”指“埋头苦干的人”等。
②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则是就是现在也未尝少。
(3)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支柱(中坚,栋梁,支撑)的意思。“状元宰相”是指当时能“公开的”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4)作者所写的,“这一类的人们”的总的特点是有确信,不自欺;作者用一个比喻句集中称赞他们的业绩和品格,这个句子是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2.你知道哪些关于“自信”的名言,写在下面。
答案:(1)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2)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
(3)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莎士比亚
3.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面对联。
上联:反动势力 求神拜佛失自信
下联:民族英雄 ?
答案:(示例)顶天立地是脊梁
【写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我国国土日益沦丧。国民党反动政府于1934年派亲日分子黄郛乞求和平,遭到拒绝,日军深入华北。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后的一星期,发表了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