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从相识、相知、相惜三个方面讲述了高山流水的故事,展现了俞伯牙和锺子期志趣相投的真挚情谊,叙事简洁、余韵悠长。
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艺术之美”。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根据新课标对学习任务群的划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属于发展性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以及拓展性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
本课教学要聚焦语文要素,通过文本的想象补白,体会“知音”含义。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能够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但是在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困难。
同时,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通过想象走进文本,加深理解,但是如何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展开合理想象,深入情境,让故事内容更丰富,更生动,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伯牙鼓琴》这一文言文的意思。
3.懂得知音的含义,理解俞伯牙、锺子期的知音之情。并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伯牙鼓琴》这一文言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懂得知音的含义,感悟俞伯牙和锺子期的知音之情。并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法学法】
1.多种形式阅读理解
本堂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结合注释读、划分节奏读……学会“读懂文意”“以读促悟”“读中想象”。
2.创设情境展开想象
基于文本留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情节中感悟理解,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想象、交流,品悟文章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高山流水》等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仿写词语设伏笔
古人与友人送别有一个习俗叫折柳相送,《诗经》中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像“杨柳依依”这样的ABCC结构的词语,你们还能说哪些?
预设:白浪滔滔、炊烟袅袅、秋雨绵绵、秋风习习、白雪皑皑……
请同学把你推荐的词写到黑板上。
二、初读文本,检查预习读流畅
1.检查预习,校准字音
课前老师给大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练习后和同桌合作,留了一个预习任务,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现在我来检查一下。
谁来读读看?
同学的表现真优秀了,完美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字言读准,句子读顺。但老师还是有一点遗憾的,因为觉得缺少点读文言文的味道。你有好办法?有道理,文言文是有节奏感的,把停顿读好,最好再能做到你说的声断气连,古文的味道肯定就浓郁了。
2.教师范读,读好节奏
我用你的方法试一试——教师范读。
谁能像我一样读?
预设:“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的停顿我帮你画下来。请你再读。
谁再读全文?
预设:“乎”的读法你处理的非常好。你在读的时候在它的后面稍作停顿,再延长,这样就读出了一咏三叹的感觉。请你带我们再读一次这个部分。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学会了他的方法,谁也能这两句读好?
预设:你真会学以致用。
再加上音乐,最好还能边读边让身体根据古文的节奏摇晃起来,就更有古人的感觉了。
谁再试试。
真像个小古人了。
我们现代人读书总有很多方法,我们有表示断句的符号,有标点符号,古人可没有。甚至他们阅读的文章还是竖着书写,从右向左读的。像这样,小古人们,你们还会读吗?
三、探究相知结合注释说文意
你们读得非常有韵味。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这个故事的大致意思,你能不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自学,你读懂了哪个部分,或对哪个部分还有疑问,可以在全班分享。
伯牙弹琴谈的很好,锺子期听。没想到锺子期突然死了,伯牙就把琴弄破了,弦弄断了,从此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讲得既清楚又明白。
四、走进角色,拓展想象议知音
1.了解人物背景,理解伯牙琴艺高超
像每个动人故事的开头,两位主角相遇了。
生:“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伯牙是春秋时候的一位贵族官员,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大师,他被人称作琴仙。那到底伯牙鼓琴技艺如何呢?请同学们回到文字当中,画出赞美伯牙鼓琴的句子。
预设:“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预设:锺子期说这琴弹得真好啊,像巍峨耸立的泰山一样。
锺子期又说这琴可弹得真妙啊,像奔腾不息的流水。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锺子期,你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说出这些赞美的话。
我帮你读旁白。在赞美伯牙的时候,高山流水带来的感受应该是不同的,怎么能展现出这种区别呢?
(我听出了太山的巍峨,流水的感觉应该怎么表达呢?)
流水潺潺,柔美舒缓。
听到高山、流水,心境不同,赞美的语气自然不同,老师的眼前都有画面了,掌声送给你。
太山巍峨,适合男生雄浑的声音,流水柔美,适合女生沉醉的读,我们配合着读这一段。
掌声送给自己。
2.指导生字“巍”的书写
巍字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写的生字,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形声字。高山巍峨,所以这个字的形旁是上面的山,声旁是下面的魏。这个字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各个部分的协调。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山字头要写扁,左下角是个委字,横画稍斜,撇点要收,横画变提,右边鬼字注意笔顺,短横靠中,撇要注意穿插,别忘了写撇折点。整个字上窄下宽,收左让右。
请你在方格本上写两个。
3.创设情境,领悟相知
伯牙是高雅之士,锺子期是谁呢?他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呢?
听琴声就能听出来伯牙弹得是什么?
师:是啊,听琴音就能了解琴曲中蕴含的事物,这真是了不起的技能。
我想了不起的子期,一定不止能听懂这巍峨的泰山,洋洋的江河。伯牙鼓琴的时候,心里想到的是杨柳:伯牙方鼓琴而志在杨柳,子期可能会这样赞叹“善哉乎鼓琴,依依乎若杨柳”。伯牙方鼓琴而志在白浪,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 善哉乎鼓琴——
生1:善哉乎鼓琴,滔滔乎若白浪。
伯牙方鼓琴而志在秋雨。子期?
生2:善哉乎鼓琴,绵绵乎若秋雨。
伯牙方鼓琴而志在白雪。子期,我们一起来赞叹。
生3: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高山流水音乐)
师:伯牙方鼓琴而志在秋风,我们一起赞叹。
师:这就是——
生: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一定能知道。在以前可能没有人能够道出伯牙的心声,而今天偶遇了子期,子期却能够心领神会。这可不是一般的朋友,这就叫作——知音(板书)
四、拓展想象,感悟知音
1.知音相见,二人大有相见恨晚之势,于是呀伯牙夜宿子期之家,再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同学们,你来想像一下,偶遇知音他们可能会做哪些事情?
2.第二天伯牙还有要事在身,他们不得不在汉江边依依惜别。请问这千载难逢的知音,在他们惜别之时,他们可能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同学们不管是以琴相送、以谱相送,以礼相送……最重要的是以心相送,以情相送,这才叫作——知音。
五、感受追思,深度体会悟知音
1.补充资料,感悟伤心
师:传说他们二人在汉江边分别时,面对青山,结拜为兄弟,而且约定来年的中秋再次相会。第二年中秋,伯牙满怀期待来到了汉江边,谁知迎接他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疾身亡。谁来读读这段话?
子期的墓前,伯牙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来追悼他的知音锺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体会情感,感悟绝弦
伯牙,破琴绝弦,你不为自己高超的琴艺感到可惜吗?
破琴绝弦,何等悲壮。此时此刻,你是伯牙,你又会怎样读这句话。
3.人们不忍一对朋友这样的生离死别,他们用另外的艺术形式,让知音复活了。于是,才有我们今天所读到的这些诗句。
师:孟浩然在《示孟郊》中说
生:“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师:李白在《月夜听卢子顺弹琴》中写道
生:“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师:王安石在《伯牙》中这样表达。
生:“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师:此时此刻,和着《高山流水》的琴声,心中感念着知音之情,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古老的故事,去感受他们荡气回肠的知音之情。会背了的同学,可以尝试背诵。
六、传承文化,高山流水觅知音
同学们,今天的这篇课文、这个故事,其实离我们已经2,000多年了。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读它?
生:因为知音难觅。
师:因为知音难觅,所以故事就传为千古。
生:我们也要学习伯牙和锺子期,因为他们是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
师:也就是说,其实你也特别想找一个,能够理解你和欣赏你的知音,是吗?
师:高山流水觅知音。
你们知道吗?在1977年,中国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曾和世界名曲一起送上太空,我们在向宇宙寻求知音。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23年的成都大运会,我们依然奏响了《高山流水》,在向世界寻求知音。
课堂总结
自古以来人们就渴望人与人之间相处相知的美好情谊。战国时的孟子这样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唐朝的李白这样说,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宋朝的王安石这样说,人生乐在相知心。在1977年,中国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曾和世界名曲一起送上太空,我们在向宇宙寻求知音。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23年的成都大运会,我们依然奏响了《高山流水》,向所有的天下有识之士,来表达我们的知音之情。所以知音穿越千年到今天,可能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在苦苦寻觅知音,也祝愿大家早日找到自己的知音。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杨柳依依
白浪滔滔 知音
秋雨绵绵
秋风习习
【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这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读通读顺文章,理解大意是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扎实:
一、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读”为本,让学生品读文章的韵味,在读中欣赏内容之美,形式之美,思想之美,人性之美。还要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在层层悟读中,走进那个高山流水间感天动地的故事。此任务的实现,我设置了3个层次的朗读:
1.读准课文
我先以检查预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准文中多音字:“少选之间”的“少”,“汤汤乎若流水”的汤,“以为世无足复为古琴者”中的两个“为” 字。 帮助学生读准确、读流利。
2.读好节奏
我先以范读的方式帮助学生读准节奏,在指导朗读中帮助学生逐渐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如《伯牙鼓琴》中“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乎”是语气词,相当于“啊”,朗读时要适当停顿在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反复的朗诵,既帮助了学生感受文言文语言的抑扬顿挫,感悟古代汉语的音乐美,同时也为落实借助注释理解文意的教学重点打好基础。
3.悟读课文
通过创设情境、想象补白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知音之情的“遇喜失悲”后,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以读促悟,以读展悟。实现由朗读到理解,再由理解到朗读的思想升华。
回顾教学过程,整堂课对朗读的指导层层深入,目的明确,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补白,感受知音之美
从导入过程开始,我就紧紧抓住朋友这一主题,有选择的要求学生将ABCC结构的词语写在了黑板上,为后面利用这些词语创设情境打好了基础。
锺子期不止能听懂伯牙琴声里的高山、流水,无论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理想到的是什么,锺子期都能心领神会。这种懂,才是伯牙子期知音之情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沉浸在锺子期的角色中,学生仿佛穿越于千年前的场景之中,为伯牙的高超琴技发出感叹。为学生理解知音的含义搭建支架,让学习自然发生。
我还通过拓展伯牙在子期墓前的短歌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入俞伯牙的情感体验,顺势提出问题讨论:伯牙,破琴绝弦你不为自己高超的琴技感到可惜吗?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突破感悟知音之情这一教学难点。
三、拓展资料,感受文化之美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美好的含义不能只停留在艺术形式本身的层面,还要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高山流水》不止是美妙的音乐,它还代表着中国人对知音的寻觅。从有关伯牙子期故事的古诗拓展,到中国人通过《高山流水》音乐展现出的知音之情,学生感悟到知音的可贵,激发了学生对知音之谊的渴望,同时也引导学生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提升了文化自信。
四、不足之处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一是感觉身为教师的我话还是太多,情绪应该在收敛一些,用文本打动学生,而不是用老师的情绪带动学生。二是没有留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学古文一定要注重积累,背诵就是一种好的积累方法。
我们的教学活动如果是一条大河,它就需要依靠许多小溪的滋养,才能永葆活力。教师教学艺术的锤炼,对专业知识的研学正是这潺潺不断地小溪。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还要不断地提升教学艺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