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专题课件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秋词(其一)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潼关 课件(共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专题课件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秋词(其一)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潼关 课件(共6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3 09:1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专题课件★★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秋词(其一)+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潼关
【原文呈现】(红色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岑参,唐代诗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2.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文学文化常识】
【古诗词曲鉴赏】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参考译文】
(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分考点鉴赏】
用典: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写出了旅况的凄凉萧瑟,也暗寓诗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炼字:“强”指勉强,体现了诗人不愿为之而不得不为之的心态。“强欲”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意象(花)内涵:表达忧伤国事、感时伤世的深沉情感。
意象勾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参考译文】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寂寞地在靠近战场的地方盛开。
【分考点鉴赏】
意象:“故园菊”既有惜花之意,又有思乡之情,还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百姓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主旨】
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再由故园之菊慨叹故园已沦为战场,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惆怅,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百姓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常考名句理解】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两句,岑参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表达对国事的忧虑。
(2)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军旅之中遭遇战乱、无人送酒,表达思乡念家的惆怅凄凉之情。
针对训练
1.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C )
A. 标题中的“行军”指“行营、军营”,“九日”指重阳节,照应首句
中的“登高”。
B. 第二句中“送酒”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诗人的惆怅之情难以言表,
无人倾诉。
C. 赏菊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第三句写诗人因看到了菊花,而想起自己
的故乡。
D. “应傍战场开”指菊花在靠近战场的地方盛开,紧扣诗题中的“行
军”二字。
C
【解析】第三句写诗人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并未真的看到
菊花。
2. 在班级举办的“一线串珠——主题古诗文辑录活动”中,小曲将本诗与下面几首诗辑录在一起,请你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共同点给诗集命名,并简述理由。(2分)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温庭筠《商山早行》
王湾《次北固山下》
【答案】(2分)示例:命名——心念故乡·思乡集(1分,与“思乡”有关即
可)。理由:这几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1分)。
新考法
情境化
【原文呈现】(红色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写作背景】
建中元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期间写下了《夜上受降闻笛》。
李益(748年—829年),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藏(今甘肃武威)人。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贞元十六年(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优美诗篇。太和元年(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自编从军诗50首,今存《李益集》两卷。
【文学文化常识】
【古诗词曲鉴赏】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参考译文】
回乐烽前,沙子像雪一样洁白,受降城外,月色像秋霜那样凄冷。在一片寂静中,不知从何处传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随风而至、时断时续的乐音,吹动了出征或戍边的军人的思乡之情。
【分考点鉴赏】
内容:前两句写夜晚登城远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后两句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
修辞:“沙似雪”“月如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的苍茫景象和凄清的环境,渲染愁惨凄凉的心境。
表达方式:“一夜征人尽望乡”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征人们浓烈的思乡之情。
意象:“月”表现出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意象内涵:渲染凄清的氛围,烘托孤独、凄凉的心境。
意象勾连: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主旨】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将景色、声音、情感融为一体,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不知何处吹芦管
【常考名句理解】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1)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笛声寄托了将士的思乡之情: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2)以文解诗
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对应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针对训练
1.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C )
A. 前两句所写的夜晚登城远望所见的凄神寒骨之景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
型环境。
B. “沙似雪”“月如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寒气袭人的景物渲染
内心的凄凉。
C. 后两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戍边将士夜闻笛声,兼具诗情画意与音
乐美。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尽”字写出思乡的征人之多,以及征人们
乡愁的深重。
【解析】后两句主要从听觉角度写戍边将士夜闻笛声。
C
2. 本诗与《春夜洛城闻笛》都用夜晚闻笛声表达思乡之情,请结合下面的资料卡分析为何古代诗人喜欢用笛声传达思乡之情。(2分)
资料卡
笛声 特点 明亮清脆:音色明亮清脆,具有穿透力,能产生鲜明而突出的声
音。
悠扬婉转:音色悠扬婉转,娓娓动听,牵人心弦。
【答案】(2分)笛声明亮清脆,与诗人或征人等思乡之人鲜明、强烈的思
乡之情相契合(1分);笛声悠扬婉转,能够牵动诗人或征人等思乡之人萦
绕于心间的思乡愁绪(1分)。
新考法
答题支架、跨音乐
【原文呈现】(红色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o)。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以这种心情下写的。
【写作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世称“刘宾客”,有“诗豪”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文学文化常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古诗词曲鉴赏】
【参考译文】
自古文人多为秋天的冷清萧条而悲叹,我却要说秋天远胜春天。
【分考点鉴赏】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议论起笔,将古人悲秋和诗人颂秋进行对比,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及乐观豁达的心境。
炼字:“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胜”字点出诗人心目中的秋景充满生机与活力,折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参考译文】
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把我的诗情也带到了蓝天之上。
【分考点鉴赏】
写作手法:借景抒情。以“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昂扬不屈的斗志。
炼字:“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引”字写出诗人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乐观情怀和昂扬斗志。
【主旨】
这首诗一反悲秋常情,以明丽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但却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昂扬不屈的斗志。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常考名句理解】
(1)刘禹锡《秋词》中一反前人悲秋之调,表明对秋天独特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在《秋词》中通过对秋天别致景观的描绘,抒发豪迈乐观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考法)小文同学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整理了一组诗文名句及其作者出处,请在横线处补写相应内容。
诗文名句 作者出处
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________》(其一)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针对训练
1. (2024昆明市西山区二模)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
A. 诗歌的一二句奠定了本诗“悲秋”的感情基调,运用对比的手法赞美
秋天。
B. 诗歌前两句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 “排”是“排开、推开”之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白鹤冲云破阻
的图景。
D.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鹤自喻一飞冲天的豪情,借勇敢的鹤表
明心迹。
【解析】本诗的感情基调不是悲秋,诗人以极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
美好。
A
2. (2024昆明市西山区二模)本诗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同为刘禹
锡被贬谪期间所作,均体现积极乐观的精神,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分)
【答案】(2分)《秋词(其一)》中古人悲秋,诗人颂秋,诗人视一向悲凉萧
索的秋天比春天更美好,表现乐观豪迈、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从自然现象中悟出旧事物必将被新
事物所替代的哲理,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性格和昂扬勃发的精神(1分)。
【原文呈现】(红色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写作背景】
该诗大约作于李商隐任职梓州幕府时期,诗人身处蜀中,而其亲友或妻子在长安,因此诗题说“寄北”。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文学文化常识】
【古诗词曲鉴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参考译文】
你问我归来的时间,(我)尚未确定归期,巴山今夜下着大雨,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
【分考点鉴赏】
内容:首句以问答点题,在“问归期”和“未有期”的问答中,包含着诗人的苦涩与无奈。
炼字:“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雨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诗人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衬托出诗人深重绵远的愁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意象(山)内涵:阻隔之山,传达离愁别绪、惆怅凄苦之情。
意象勾连: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参考译文】
我们何时将要在西窗下共剪烛花,秉烛长谈,并追述今夜我在巴山听雨时对你的思念。
【分考点鉴赏】
修辞: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巴山夜雨”两次出现,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表现了诗人渴望团聚的美好愿望。
【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归期的询问和回答,既表现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未来相聚时的欢乐,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独凄凉和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知识点整合】(同作者·李商隐)
【常考名句理解】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一问一答中将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想象回家团聚后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训练
1.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C )
A. 首句中“问归期”和“未有期”的问答表现了诗人的苦涩与无奈。
B. “巴山夜雨”两次出现,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
对比。
C. 后两句是诗人实写的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解析】后两句是诗人想象的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并
非实写。
C
2. 小云和小南在朗读“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时,对应该重读的字产生了分歧,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支持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2分)
小云:我认为应该重读“涨”。
小南:我认为应该重读“夜”。
【答案】(2分)示例:我支持小云的观点。“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
了巴山雨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1分),又流露出诗人的羁旅之愁与不得
归之苦,衬托出诗人深重绵远的愁思,因此应重读“涨”(1分)。
新考法
情境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lán)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原文呈现】(红色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
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农历十一月四日深夜山阴骤起一场风雨,震响了僵卧孤村的诗人的心弦。二年前因“嘲弄风月”被弹劾罢官,归隐于山阴三山故居。
【写作背景】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四人并称“南宋四大家”。
【文学文化常识】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古诗词曲鉴赏】
【参考译文】
在孤寂的村落里,我躺卧不起,并不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悲哀,还想为国家守卫边关。
【分考点鉴赏】
内容:写风雨夜诗人凄凉的处境。
表现手法:以“僵卧孤村”反衬“不自哀”,表达了诗人报效祖国的壮志。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参考译文】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风吹雨打的声音,入睡后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在边关战斗的情景。
【分考点鉴赏】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诗人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中战场杀敌的情景,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由现实转入梦境,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主旨】
这首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常考名句理解】
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将现实与梦境巧妙结合,表达其爱国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训练
1.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
A. 本诗以“僵卧孤村”开篇,写诗人风雨夜身处凄凉境地,不禁哀叹连
连。
B. 第二句展现了诗人心怀为国戍边的志愿,其中的“戍轮台”指守卫边
关。
C. “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D. 全诗感情真挚深沉,气势豪壮又略带苍凉,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
染力。
A
【解析】“僵卧孤村不自哀”表现了诗人即便身处孤寂的村落里,也不为
自身处境感到悲哀,并未哀叹连连。
2. 本诗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提到了“梦境”,请简
要概括两位作者分别借“梦境”寄托了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2分)本诗中,诗人借梦境抒发了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
民的拳拳之心(1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词人借梦
境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
情(1分)。
【原文呈现】(红色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写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光绪八年(1882年)。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文学文化常识】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古诗词曲鉴赏】
【参考译文】
久远(之前)的高高云层就簇拥在这座雄关之上,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
【分考点鉴赏】
炼字:“簇”字以动写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想到朵朵白云簇拥高城的奇景。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参考译文】
黄河流入广阔的原野还嫌太过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就再也不知道何谓平坦。
【分考点鉴赏】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河、山以人的情感,从侧面表现了河、山不屈服、桀骜不驯的气魄,表达了诗人想要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
【主旨】
这首诗从高城、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表现了潼关辽远、巍峨的景象,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读诗,就是读人生岁月。“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______ ”(谭嗣同《潼关》)读出了少年人的意气风发。
【常考名句理解】
山入潼关不解平
针对训练
1. “秋风吹散马蹄声”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展开想象,用自
己的话描写这句诗展现的画面。(2分)
【答案】(2分)示例:诗人在潼关道上骑马前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冷冽
的秋风吹散、吹远。
2. 本诗与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均描写了作者在潼关所见的景
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2分)
《潼关》 《山坡羊·潼关怀古》
写山:① 写山:峰峦如聚
写水:河流大野犹嫌束 写水:②
表达效果:③
                                                                                                                                                                                                                                                                                                                                                                                      
山入潼关不解平
波涛如怒
表现了潼关周围河、山桀骜不驯的气魄和潼关地势险要
的特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