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1张PPT)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专题课件★★
古诗文阅读
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dàn)澹,山岛竦(sǒnɡ)峙(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原文呈现】(红色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
【写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文学文化常识】
1、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2、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古诗词曲鉴赏】
【参考译文】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山,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分考点鉴赏】
内容: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地点。
炼字:“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参考译文】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分考点鉴赏】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海水荡漾的动态与山岛耸立的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的静态与“洪波”的动态相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炼字:“涌”字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惊叹和赞美。
意象内涵:通过对“山”的描写,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烘托坚强的意志和宽广的胸怀。
意象勾连: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意象内涵:写生机勃勃之景,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突出春天生机盎然的特点。
意象勾连: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参考译文】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分考点鉴赏】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炼字: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展现出博大的境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参考译文】
幸运得很,好极了,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分考点鉴赏】
为了合乐而加的套语,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主旨】这首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知识点整合】(同手法·虚实结合)
【常考名句理解】
(1)《观沧海》中交代观察地点和对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观沧海》中描写海水荡漾、山岛耸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观沧海》中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4)盛夏时节,美丽的白洋淀吸引了众多游客。看到水边一片郁郁葱葱,人们不禁想起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
(5)秋日的海边,一阵风呼啸而过,海面波涛汹涌,看到此景,萌萌脑海中浮现了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
(6)(新考法)一、班级开展“诗词大会”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以画猜诗】
根据画中的内容,选择相应的诗句。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____)
B
针对训练
1.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B )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不仅开篇点题,还交代了诗人观海的
位置。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绘了一幅海面平静、毫无波澜、山岛耸立
的画面。
C. “洪波涌起”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惊叹
和赞美。
D.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却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全诗意境开阔,气势
雄浑。
【解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绘了一幅海面浩渺、水波荡漾、山岛
耸立的画面。
【答案】B
2. 下面这幅图片可以作为本诗的配图吗?为什么?(2分)
【答案】(2分)可以(0.5分)。因为图片中波涛翻涌的景象与诗句“洪波涌
起”相契合(0.5分);图片中主人公牵马站在山崖边远眺的气度与诗人写
作此诗的背景相符(0.5分);图片中开阔的意境也与诗歌相符(0.5分)。
教材习题变式题:思考探究一题
“一虚一实·一景一情”探究单
篇目 《观沧海》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
二)》
实写 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等 窗外的风雨声
虚写 ① “铁马冰河”的战斗情景
诗人 情感 渴望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雄心
壮志 ②
3. 小云围绕本诗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探究,请你完成下面的探究单。(2分)
新考法
探究性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之势
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
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原文呈现】(红色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
天宝七载(748),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李白得知后,当即写了这首诗,遥寄给他。
【写作背景】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擅长乐府歌行和绝句,其诗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风格豪放飘逸,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他最擅长乐府歌行,近体则以七绝和五律著称。
代表作有《行路难》《渡荆门送别》等。
【文学文化常识】
2、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3、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
★拓展梳理
降职常用词语:谪、左迁、左降、贬、放等。
左迁:指降职。
逐臣:指被放逐的大臣。
谪守:指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迁客:指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迁”,贬谪、降职。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诗词曲鉴赏】
【参考译文】
柳絮已经落尽,布谷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分考点鉴赏】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杨花”“子规”点明闻讯的时节是暮春,“杨花”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借这两个意象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参考译文】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分考点鉴赏】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关心和牵挂之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意象内涵: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意象勾连: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主旨】这首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关心和牵挂之情。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出闻讯的时节,又表达了飘忽不定的感觉和落寞伤感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考名句理解】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考法)阅读“诗路吟唱”,填写与之意趣相近的诗句。
诗路吟唱 意趣 教材诗文
安得故人生羽翼, 飞来相伴醉如泥。 元稹《寄乐天》 借助想象,跨越千里与友相伴。 ①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
针对训练
1.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D )
A. 标题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后,写下
此诗。
B. 第二句由写景转入言事,照应标题,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
之情。
C. “过五溪”看似平淡,实含悲痛之意,写出贬谪之地的荒远和旅途
的艰难。
D. 后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借明月以抒情,紧扣标题中的“遥有
此寄”。
【解析】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
2. 本诗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与韩愈《晚春》中的“杨花榆荚无才
思”都提到了“杨花”,二者寄托的情感有何不同?(2分)
【答案】(2分)本诗中的“杨花”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寄托了诗人对
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关心和牵挂之情(1分);《晚春》中的“杨花”不
因“无才思”而藏拙,纷纷如雪花般尽情飞舞,为晚春添色,寄托了诗人
对春天的喜爱之情(1分)。
教材习题变式题:思考探究二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原文呈现】(红色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
作者王湾,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写作背景】
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转洛阳尉。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他对南朝梁、齐以后的诗文集进行了大量的编校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在开元十七年,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后去世。
【文学文化常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古诗词曲鉴赏】
【参考译文】
旅人前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分考点鉴赏】
修辞:运用互文、对偶的修辞手法,“客路”即驿道,暗含旅途奔波之意,流露出诗人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参考译文】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分考点鉴赏】
炼字:“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通过描写“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参考译文】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分考点鉴赏】
修辞:“生”和“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哲理:蕴含着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以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参考译文】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分考点鉴赏】
修辞:运用设问、用典的手法,诗人于自问自答中,借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抒发思乡念亲之情。
作用:紧承颈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意象内涵:思乡怀人之情;孤寂飘零之感;反映边塞荒凉景象。
意象勾连: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主旨】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丽之景,抒发了漂泊羁旅和思乡念亲之情。
【知识点整合】(同意象·书)
【常考名句理解】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1)《次北固山下》中描写平野开阔、波平浪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从旧事物中孕育并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北固山下》中,用雁儿送信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眷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针对训练
1. (2023云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C )
A. “次”有“依次”“停留”“接连”等意思,标题中的“次”指停
留、停宿。
B. 首联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山水兼程、旅途奔波的辛劳。
C. 颔联描写了船行江上、一帆风顺、平野开阔、春潮渐退的壮观景象。
D. 颈联蕴含着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以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解析】颔联描写了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
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的壮观景象。
C
2. (2023云南)杜甫的《春望》和本诗都提到了“书”的意象,请分析其蕴
含的情感有何不同。(2分)
【答案】(2分)《春望》中的“书”主要表达因战乱没有家人音信而产生
的担忧、思念之情(1分);《次北固山下》中的“书”主要表达诗人漂泊
在外,临近新年,产生了对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愁绪(1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原文呈现】(红色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
【写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1、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2、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秋思》是有标题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此曲被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
【文学文化常识】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古诗词曲鉴赏】
【参考译文】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分考点鉴赏】
表现手法:A.寓情于景,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孤寂悲苦的思乡之情。B.以乐景写哀情。“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反衬出游子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C.动景与静景相映。“流水”与“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译文】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悲伤到极点的游子还在远离家乡的地方。
【分考点鉴赏】
炼字:“断肠”是全曲之眼,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情感:“夕阳西下”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氛围,抒发了游子思念家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主旨】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仅用二十八字就勾勒出一幅苍凉萧索的深秋晚景图,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知识点整合】(同主题·羁旅思乡)
【常考名句理解】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点明特定时间,渲染悲凉气氛,表达羁旅之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枯藤老树昏鸦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不同景物组接在一起,从正反两面烘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
(3)(新考法)一、班级开展“诗词大会”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三:飞花令】
写出含“人”字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新考法)人们对季节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下面是某同学学完古诗后做的批注,请补充对应诗句。
秋天 (2)夕阳西下,
______________。
断肠人在天涯
漂泊他乡,夕阳更添思乡之愁。
针对训练
1.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你结合全曲内容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景
语”,表达了怎样的“情语”。(2分)
【答案】(2分)“景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
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1分);“情
语”: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1分)。
教材习题变式题:思考探究四题
2. 《天净沙·秋思》与《渔家傲·秋思》均以“秋思”为题,请你说说
其中的“思”有何不同。(2分)
【答案】(2分)《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
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1分);《渔家傲·秋思》中,表现了边关将士忧国
思乡的情感和壮志难酬的苦闷(1分)。
【原文呈现】(红色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qiānɡ)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
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
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擅长乐府歌行和绝句,其诗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风格豪放飘逸,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他最擅长乐府歌行,近体则以七绝和五律著称。
代表作有《行路难》《渡荆门送别》等。
【文学文化常识】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古诗词曲鉴赏】
【参考译文】
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边秋月,映在青衣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游子远行。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
【分考点鉴赏】
内容:“秋”点明远游时令,写出月色之美。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表现手法: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炼字:“入”和“流”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及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表达了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时内心的憧憬和喜悦,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常考名句理解】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写月映清江美景、点秋夜行船之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中表现诗人意气风发、对家乡及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针对训练
1.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C )
A. 首句中的“半轮”指“半边,半个”,“秋”字交代了诗人远游的时
节是秋天。
B.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峨眉山头高悬着秋月,青衣江上倒映着月影的画面。
C. 诗中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仅仅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
时的喜悦。
D. 诗中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
体验。
【解析】在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中,诗人内心的情感是复杂
的,既有离开故乡外出闯荡时的憧憬和喜悦,又有对家乡山水的依恋之
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C
2. 默写本诗时,小语将“思君不见下渝州”的“州”误写成崔颢《黄鹤楼》中“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洲”,请你结合两句诗的内容和知识卡片,为小语解释如何分辨这两处的“州”与“洲”。(2分)
【答案】(2分)“思君不见下渝州”中“渝州”是地名,指如今重庆一带,
因此应用表示行政区划单位的“州”(1分);“芳草萋萋鹦鹉洲”中“鹦鹉洲”指长江中的小洲,因此应用表示水中陆地的“洲”(1分)。
新考法
情境化、答题支架
【原文呈现】(红色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安史之乱后,杜甫四处逃亡,生活十分艰难。在这种境况下,杜甫和同样流落的宫廷音乐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往事,杜甫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
【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后
世称之为“杜工部”。其诗风沉郁顿挫,他
的很多诗篇都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
盛及衰的历史面貌,其诗历来享有“诗史”之称,其人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文学文化常识】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古诗词曲鉴赏】
【参考译文】
当年在岐王府里经常见到您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多次听到您的歌声。
【分考点鉴赏】
内容:“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此处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深情怀念。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参考译文】
此时正是江南风景秀美绝好之际,在这暮春时节又与您相逢。
【分考点鉴赏】
内容:点明时间、地点、事件。“正是”和“又”蕴藏着无限感慨。“落花时节”既是写实,又是象征,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国事凋零、人民颠沛流离的现实,抒发时世凋敝与人生凄凉的感慨。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意象(花)内涵:表达忧伤国事、感时伤世的深沉情感。
意象勾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主旨】
这首诗通过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慨叹和对彼此现状的悲叹,弥漫着深沉的悲哀与感慨。
【知识点整合】(同主题·即事感怀)
【常考名句理解】
(1)《江南逢李龟年》中,诗人托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勾起了对过往岁月美好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通过写现在之衰,来抒发时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针对训练
1.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
A. 前两句中,诗人用平淡的语言描述当下的现实,语调平淡,情感却非
常丰富。
B.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是名流聚集之地,诗人在此地与李龟年互
相接触。
C. 从“闻”歌到江南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不同时期社会
的沧桑巨变。
D. 全诗通过写个人的身世之悲,反映社会的动荡变迁,感慨时代变化、
人生凄凉。
【解析】前两句是追忆过去而非描述当下的现实。
A
2. 曾有人评论这首诗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
落,俱在其中。”请简要分析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特点的。
(2分)
【答案】(2分)诗人运用对比手法(1分),通过“岐王宅里”“崔九堂前”
和“江南”的地点对比,往昔被赏识优待和现今流落江南的境况对比,以
及过去是开元盛世和现今国事凋零的盛衰对比表现出上述特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