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壹】选官制度
材料:开皇十八年七月 , 隋文帝下诏宣布:“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仁寿三年(603 年), 隋文帝再一次重申选举的原则精神 :“诏令州县搜扬贤哲 ,皆取明知古今 ,通识治乱 ,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者, 不限多少,不得不举。” ——周怀宇《隋朝科举制形态探赜》
(1)阅读材料,文帝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材料:开皇十八年七月 , 隋文帝下诏宣布:“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仁寿三年(603 年), 隋文帝再一次重申选举的原则精神 :“诏令州县搜扬贤哲 ,皆取明知古今 ,通识治乱 ,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者, 不限多少,不得不举。” ——周怀宇《隋朝科举制形态探赜》
(2)怎么选取人才?
分科取士
(3)为什么使用这种方式?
材料:后来察举制度逐渐因“累世经学”“权门相托”“故旧报恩 ”之故而为两汉豪强宗族所把持……以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明知古今 ,通识治乱 ,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者
【壹】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壹】选官制度
(4)科举制在隋唐两朝是如何发展的?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壹】选官制度
(5)科举制之前的选官方式相比,有何创新之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有曰“一品白衫”
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材料: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采用考试方式,相对公平公正
破除阶级限制
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③科举制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④有利于打破故有阶层,增强社会活力利于人才流动。
注重才能学识
制度化规范化
【贰】三省六部制
魏晋 三省制初成
隋朝 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唐朝 三省六部制完善
1、形成过程
2、三省职责
中书省 起草诏令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尚书省 执行诏令
分工明确
【贰】三省六部制
3、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三省将原来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三,分散了丞相的权利,加强了皇权
担任宰相的寒门子弟渐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官僚政治的成熟。
集体施政,注重发挥集体智慧,保障决策的科学性。
【叁】赋税制度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
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
百 姓
国 家
纳税
维持国家运转
1、百姓与国家
百姓缴纳的赋税给国家提供资金。国家用其养兵卫国、赈灾、修建工程、支付官吏工资等维持国家运转,为百姓创造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百姓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保国安民是上位者应尽的职责
依法纳税是每个国民应尽的义务
【叁】赋税制度
2、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是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赋税制度。在北魏的赋税制基础上增加了“庸”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劳动积极性也有所提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
创新之处
【叁】赋税制度
3、两税法(780年)
材料:“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玄宗之末,版籍(户口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 cù ] 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没有在户口册登记的人或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6建中元年( 780)春正月丁卯朔
材料:玄宗之末,版籍(户口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 cù ] 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没有在户口册登记的人或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6建中元年( 780)春正月丁卯朔
为什么要实施两税法?怎么实施两税法?
【叁】赋税制度
3、两税法(780年)
①量出为入,国家根据财政支出制定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额,向当地人民征收。
② 当地人和外来户均编人现居州县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主要是土地)多少定出户等,按
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税额。租庸调、杂徭全部废除。
③户税依户等纳钱,地税按垦田面积纳米粟,无论是夏税还是秋税,都要征收户税和地税。④无固定居处的商人,要向所在州县缴纳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
交税要求
实施原因
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中唐时期税制混乱
纳税人口减少
贫富差距拉大
3、两税法(780年)
【叁】赋税制度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税外加征、资产估计偏差,垦田数目不更新、实物变现受币值变化影响等问题
1
2
3
4
按户等级纳钱,垦田面积纳米粟。体现社会公平,财产多着多交,少者少交。
“客户” 纳入居住地,商人交税,纳税对象扩大,增加政府税收;
税收可以纳钱,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简化税收明目,纳税时间集中,既便利纳税人,又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5
否定以“丁”为基础的赋税制度,开创了封建历史上以土地和财产征税的先例。
有何创新举措?这些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项政策的利弊,不能仅从理论层面来分析,还需要看政策落地情况。制定一项政策若是不考虑实践,再完美的理论都会翻车。
当堂巩固
1.(2023.1·浙江高考·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
“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
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解析】材料“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参与决策,都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材料不能推断参与决策的官员是贵族身份,无法体现出贵族化趋势,排除B项;政事堂是唐朝中央中枢机构,并非“外朝”,排除C项;材料介绍政事堂官员的组成,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透明开放,排除D项。
当堂巩固
2.(2023·山东高考·3)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时 期 概 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