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乘法(不进位)
城东路小学 胡 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4页。练习十六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的计算含义。
2、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估算—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能自主最优化。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教学准备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1的情景图。
师:元旦节就要到了。小明、小华和小红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怎么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计?会列算式吗?
生:3×12 12×3
12×3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估计一下,12×3大约等于几?解说一下,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用什么方法就得到12×3正确的结果呢?同学们先商量一下,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
请几名代表汇报交流,师板书有代表性的思路:
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可能的思路)
1、摆小棒或画图求出得数。
2、连加法。
12+12+12=36
3、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
4、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 4×3=12 24+12=36
或7×3=21 5×3=15 21+15=36或6×3=18 18+18=36
评价各种算法: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三、探索竖式。
从刚才的讨论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看看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课件一步一步展示竖式的书写过程,突出书写的步骤和书写的位置,边演示边说明。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这两个相乘的数都叫做因数,最后的得数叫做积。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12×3笔算竖式的过程和方法。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指定几个人到黑板上板书。
四、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1、小游戏:数青蛙。(课件出示)
2、顺口溜:(抢答)
一只小鸡2条腿,10只小鸡___条腿。
一只青蛙4条腿,12只青蛙___条腿。
一只蜘蛛8条腿,11只蜘蛛___条腿。
一只蜈蚣42条腿,2只蜈蚣___条腿。
3、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一辆面包车的载客量为21人,3辆面包车能载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老师巡查。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
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