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入文本,自主感悟
《满山的灯笼火把》说课设计(第二课时)
自贡市育才小学 彭 颖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上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S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首先我为大家进行一下教材分析。(改)
教材分析
(一)内容。
《满山的灯笼火把》给我们讲了作者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外婆家,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他不幸坠入土井,卡在井口。危急中,他冷静地意识到不能乱挣扎,要保持体力等待援救,并顽强地坚持到全村人打着灯笼火把来救他。
(二)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单元课文都是以“成长”为题材,给孩子们成长的启迪。单元训练重点是继续训练孩子们“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讲述的事件,用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学本课时,要让孩子们从课文的重点部分感悟成长的启迪,即危难中要勇敢、坚强,遇事冷静,学会自我保护;懂得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和帮助。
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理解关键词语意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培养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质疑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悟小男孩的勇敢、坚强和遇事冷静、肯动脑筋,感受乡亲们对小男孩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语段理解课文内容,得到成长的启示。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感悟,理解小男孩的眼泪为什么是热的。
学情分析
经过以前的训练,大多数孩子基本上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语段进行感悟。
设计理念
根据本课和学情特点,以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自主学习和重在感悟的理念为指导,我确定了本课时的设计理念:
1. 落实主体,自主学习。整节课我只扮演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让孩子们做学习的主人。
2. 潜入文本,充分感悟。让孩子们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在朗读、品词、质疑、想象中充分感悟。
3. 弹性预设,动态生成。此设计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以便根据课堂生成动态调控。
课前准备
课前请孩子们把双手搭在双杠上,脚离开地面十分钟,体验其艰难,并想想如果坚持几个小时会是什么感觉。
学程设计
下面我重点向老师们介绍一下本课时的学程设计,我预设了这样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上课伊始,我一边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一边导入新课:“孩子们,(幻灯展示)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一个小男孩卡在了可能垮塌的土井口,身子浸在冰冷的井水里,怎么也爬不上来。寂静的山野没有一个人,害怕、惊恐而又无奈的小男孩随时面临着死亡。此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结果怎样?”
这样的设计,孩子们身临其境,并让他们想出的不成熟的办法和后面小男孩的好办法形成对比,为感受小男孩的形象做好铺垫。
二、在朗读、品词中感悟男孩的形象。
导入新课之后,我请孩子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说说什么地方最让他们感动。估计有的孩子会选小男孩等待救助的部分,而有的会选全村人救助小男孩的部分。于是本节课的学习便紧紧抓住这两个重点部分进行,实现由学定教,长文短教,也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接下来先学习小男孩等待救助的部分,分三步展开。第一步,自读、感悟、再读。(指幻灯)孩子们逐字逐句地反复读3、4、5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感受最深的字词或写批注,想想自己体会到了什么,再带着自己的感受感情朗读这三段话。这时,我会在孩子们中间巡视、指导,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潜入文本,读中感悟。
待绝大多数孩子有所收获时,我请他们抓住关键字词交流、品词、朗读。(指幻灯)我会最大限度地让更多的孩子充分地交流,并根据课堂的生成相机进行如下两方面的点拨,把孩子们的学习引向深入。这两点孩子们先谈到哪一点就先点拨哪一点:
点拨一: 品“盲目”,感悟小男孩遇事冷静、肯动脑筋。(指幻灯)孩子们在谈到3段小男孩心理活动时,我这样设问:“盲目”什么意思?小男孩意识到“盲目挣扎”的结果会怎样?他认为怎样做才不是盲目地挣扎?再师生引读此段,说说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也就是泡泡框中的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更让孩子们感受到小男孩在危急中能冷静对待,动脑筋解决问题。
点拨二: 品“仍然坚持着,坚信着”,感悟小男孩勇敢、坚强。(指幻灯)在孩子们谈4.5自然段的体会时,我相机围绕以下三方面点拨。
1. 体会小男孩坚持了很久。从傍晚一直坚持到天黑,长达几个小时。
2. 体会到小男孩克服了许多困难。孩子们结合“天色暗”、“死一般的寂静”、“一个人影也看不见”、“发麻直哆嗦”、“又可怕地往下陷”等重点字词和课前的体验,感受小男孩此时被黑暗、寒冷、孤独、危险等重重困难包围着,但仍顽强地坚持着,并指导读出困难的多、大和男孩的坚强。
3. 体会小男孩坚信乡亲们会来救他。这里,我让孩子们揣摩男孩的心理活动,他们会结合“坚信”表白男孩的内心:“乡亲们,快救救我呀,快呀!”“坚持,再坚持,乡亲们一定会来的!”从而感悟男孩把乡亲们看作生存的唯一希望,他迫切渴望,也坚信乡亲们一定会来,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
紧接着,(指幻灯)进行第三步,感情朗读,深化理解。将刚才的两段话稍加改动,师生之间进行这样的引读,(读出来)孩子们的情感随着朗读层层推进,深刻感悟到时间在延长,环境更加恶劣,危险一步步逼近,小男孩由盲目挣扎变得冷静,最后一直勇敢地、顽强地坚持着,坚信着,小男孩的形象在孩子们头脑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三、在质疑、想象中感受乡亲的关爱。
这部分内容颇具感染力,孩子们可以这样学习:
首先,质疑、梳理问题。孩子们先研读6—8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质疑能力。我会将其进行梳理,估计孩子们会提出这样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当小男孩获救时,他已经冻僵了,为什么说只有眼泪是热的?这也是泡泡框中的问题。当然,如果孩子们没提出,我会相机启发。
接着,孩子们通过想象自主解疑。他们一边看乡亲们打着灯笼火把满山遍野找男孩的插图(点幻灯),一边感情朗读6—8自然段,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乡亲们当时会想些什么?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孩子们边交流边朗读,我会尽量打开他们的思路,相机点拨。当孩子们说看到拄着拐杖的老人,年幼的弟弟妹妹,还有一手抱着婴儿,一手举着火把的年轻妈妈,以至整个村庄男女老少都来寻找男孩时,我会相机抓住关键词“一线……一片……一大片……满山遍野”、“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和最后一段的设问,尤其是“!”点拨救援的人多,并指导把相关语句读感人;当孩子们说出乡亲们急切呼唤的话语,说出乡亲们一直担心着:孩子,你在哪里?孩子,你可千万不能有意外呀!这时,我会抓住关键词“焦急、亲切”点拨乡亲们心情之急切,并指导用急切的语气读相关语句。此时,孩子们被感动着,我再请他们进行角色体验:“孩子们,当这位已走到生命尽头,急切渴望获救的外地男孩终于盼来了全村人急切的救助时,他泪如泉涌,心里有许多话要对乡亲们倾诉。可他已经没有一点力气了,你能替他说说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孩子们定会尽情地宣泄着:“谢谢,谢谢大家!” “我会永远记住今天,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至此,孩子们已经潜移默化地感悟到小男孩的泪是感动的泪,更是感激的热泪,是乡亲们的爱温暖了他,所以眼泪是热的,(幻灯)前面的疑问便迎刃而解,在突破难点的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回扣课题,升华情感。
学完课文,孩子们的心仍留在那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之中。此时,我让孩子们看着课题和插图,这样问:“孩子们,你从‘满’感受到什么?‘灯笼火把’又指什么?从整个课题又感受到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会是多元的:那是乡亲们关爱小男孩的颗颗红心、爱心,是小男孩生命的火把……孩子们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他们将怀着这份理解饱含深情地朗读课题。至此,课堂将在孩子们深情的朗读和感动的泪花中推向高潮,圆满结束。
板书设计
这是我这课时的板书设计,在感悟小男孩的形象时板书“我”和“遇事冷静、肯动脑筋、勇敢、坚强”,在感受乡亲们的关爱时板画无数的灯笼火把和心形,在回扣课题时板书“乡亲们深深的爱”。此设计极富感染力,突出了课文的重点。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以上便是我本课第二课时的设计,让孩子们潜入文本,自主感悟,“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正是我这节课所追求的。其中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