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下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 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 中国气质”之一。
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 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三国时期的“名巧”马钧虽不善言辞,却心灵手巧,擅长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明朝的宋应星,没能考中进士,却撰写出《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本人也被后人视为科学家。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 6000 多年前 ,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 。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 。他说 :“ 治玉石者 , 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 ,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做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人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 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这种制度就是,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
《吕氏春秋·孟冬纪》记载,“物勒工名 ,以考其诚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也就是说,如果做得不好、不合格, 诚信不够, 将给予惩处。《秦律》中也有许多具体的惩罚规定。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 , 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 就要被罚款。
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以少府为例, 工师为手工业作坊的负责人 , 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 ,还传授技艺 ,监督工匠操作、产品质量检验等 。检查产品质量 ,要求“必功致为上”(《吕氏春秋·孟冬纪》)。 做得好的 ,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这样的制度 ,我们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杆秤制作为例,工匠们相信:每个秤星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瓷器工匠们也是如此,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需。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材料二
如同诸子百家造就了中华民族思想天空的群星灿烂一样,工匠精神也曾造就我们民族的百业兴旺、空前繁荣。现在国人一窝蜂地到国外去买奢侈品,殊不知历史上,中国的产品曾经被外国顶礼膜拜,我们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出口大国呢! 辉煌的贸易成就充分证明工匠精神在我国有深厚的传统基因, 我们应该回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当中,去提炼和梳理属于我们自己的工匠精神,并将之传承和延续下去。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我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正在丧失,从中低端向高端转移势在必行,而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产品质量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工匠精神的提出无疑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出了清晰指引。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强国必须先强质。追求精益求精、质量至上的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必须把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作为强国战略的两大支柱。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才能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工匠精神体现着对完美事物和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对提升国民素质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工匠精神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内容,它首先体现为职业操守。懒惰、不思进取、以次充好、山寨成风,这是职业操守的丧失,更反映国民素质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要弘扬工匠精神,就必须和这些东西做彻底的决绝。德国近乎刻板的严谨认真,使产品质量丝毫不差;日本视质量为生命的强烈自尊,将产品好坏与个人荣辱联系在一起;瑞士人以忠诚和专注闻名,其银行业、钟表业在全球独占鳌头。这些国家正是得益于国民性格中的优秀因子,从而塑造了本国制造业和商业领域的巨大成功,并且因为产品的质量赢得了世界对其国家的刮目相看。由此可见,国民素质成就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又强化了国民素质。
要完成民族复兴的伟业,就要充分发扬工匠精神。美国当代著名发明家迪恩·卡门说: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一部分,更是让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我们国家离真正的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明的复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因此,需要将持之以恒、专注敬业的工匠精神内化为国民品性,推动中华文明的复兴。
(摘编自新华社《人们为什么赞赏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手工匠人打造了许多精品,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
B.在古代,我国工匠的社会地位并不高,鲁班、李冰宋应星等匠人却成就了一番事业。
C.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秦代制器需要标注工匠姓名,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
D.随着工匠制度的发展,我国工匠们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理念,这些理念约束了工匠的不当行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做保障”,这里的制度包括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秦朝建立的分工负责制度。
B.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铸就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当今社会需要找回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C.德国之所以能在制造业和商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功, 用丝毫不差的产品质量赢得世界的肯定,离不开德国国民严谨认真的性格。
D.“要完成民族复兴的伟业, 就要充分发扬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也是国民素质提升的关键。
3.下列选项,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东汉蔡伦历经多年艰苦实验,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最终成功发明了造纸术,此发明影响极大,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技艺”。
B.瓷器工匠们普遍认为,官窑(如龙泉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只要有一点点瑕疵,就要全部砸掉。
C.中国瓷器在唐代制作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也正是这一时期,销往日本、朝鲜、西亚、南亚以及非洲的埃及。
D.秦朝《效律》云:“公器不久刻者,官啬夫赁一盾。”如果不按要求操作,则会有罚款。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有人认为,当今时代追求效益与效率,弘扬工匠精神意义不大。请你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的内容对此加以反驳。(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秋 夜①
鲁 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 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 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压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 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 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 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 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注】①此文写于1924年9月,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的中心——北京,正如他后来所说:“那时候的北京也实在黑暗得可以!”其实,岂止北京,整个北方乃至全中国都“黑暗得可以”。
文本二:
做医生的有秘方,做厨子的有秘法,开点心铺子的有秘传,为了保全自家的衣食,听说这还只授儿妇,不教女儿,以免流传到别人家里去。“秘”是中国非常普遍的东西,连关于国家大事的会议,也总是“内容非常秘密”,大家不知道。但是,作文却好像偏偏并无秘诀,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是传给子孙的了,然而祖传的作家很少见。自然,作家的孩子们,从小看惯书籍纸笔,眼格也许比较的可以大一点罢,不过不见得就会做。目下的刊物上,虽然常见什么“父子作家”“夫妇作家”的名称,仿佛真能从遗嘱或情书中,密授一些什么秘诀一样,其实乃是肉麻当有趣,妄将做官的关系,用到作文上去了。
这是说内容。至于修辞,也有一点秘诀:一要蒙胧,二要难懂。那方法,是:缩短句子,多用难字。譬如罢,作文论秦朝事,写一句“秦始皇乃始烧书”,是不算好文章的,必须翻译一下,使它不容易一目了然才好。这时就用得着《尔雅》《文选》了,其实是只要不给别人知道,查查《康熙字典》也不妨的。动手来改,成为“始皇始焚书”,就有些“古”起来,到得改成“政假燔典”,那就简直有了班马气,虽然跟着也令人不大看得懂。但是这样的做成一篇以至一部,是可以被称为“学者”的,我想了半天,只做得一句,所以只配在杂志上投稿。
写到这里,成了所讲的不但只是做古文的秘诀,而且是做骗人的古文的秘诀了。但我想,做白话文也没有什么大两样,因为它也可以夹些僻字,加上蒙胧或难懂,来施展那变戏法的障眼的手巾的。倘要反一调,就是“白描”。
“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节选自鲁迅《作文秘诀》,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秋夜》写作者在秋天的夜晚的所见所感。作者对秋夜景色的描绘既是写真写实的,又带有浓厚的主观想象成分。
B.“奇怪而高”的天空,映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恶鸟……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清冷肃杀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独特的艺术意境。
C.作品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深刻的议论和深沉的抒情,鲜明地勾勒了一个孤独悲愤的求索者形象。
D.在艺术上,作者刻意将景物人格化,并借景物所赋予的特定象征意义,直接抒发内心的怅惘、幽愤、不屈等情绪。
7.下列对文本二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紧扣论题,先从医生秘方,厨子秘法,开点心铺子秘传谈到作文秘诀,并进一步明确作文并无秘诀,这是从反面立论。
B.鲁迅对于“父子作家”“夫妇作家”这类现象,正面肯定了他们可以借由这层关系,更好地作文,自然也能写出更好的文章。
C.讲到修辞上的秘诀,鲁迅举出具体例子,批评这种炫奇耀博,卖弄学问,把简单的问题弄得扑朔迷离,深奥难懂的恶劣文风。
D.“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十二字诀正是针对鲁迅所肯定的“作文秘诀”而提出的改进措施,它能使作者们写出内容真切、语言朴实、明白畅晓的文章。
8.文本一的作品主体形象是“枣树”,试分析“枣树”的深刻寓意。(4分)
9.文本二提出了作文的具体要求,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要求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执政览之,奇其才。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呗,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曰:“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始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若不即加禁遏,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曰:“愈言讦辖,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 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愈至潮,问民疾苦,皆曰:“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数日,愈自往视之,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自是潮无 鳄鱼患。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乱既平,愈归来。帝大悦。长庆四年卒,年五十七,谥曰文。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言。
(节选自《新唐书 ·韩愈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B.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C.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D.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字,古代女子15岁男子20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取一与本名意思相关联的别名以表其德。
B.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与《师说》中所言六艺不同。
C.宫市,本指宫中市场,此处指中唐时宦官在民间市场以宫市名义贱价强买的 弊政。
D.佛骨,即佛舍利,佛教的高僧死后火化留下的遗骨,在佛教中受到尊敬和供奉。
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B.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他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C.韩愈不顾生死,宣抚叛乱。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皇帝也感到后悔,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D. 韩愈关心民生,关爱百姓。韩愈被贬潮州后,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解除了潮州的鳄鱼之患;为袁人七百多奴仆赎身,将他们归还给他们的父母。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4分)
译文: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译文:
14.唐宪宗派使者迎请佛骨一事,王公贵族和士大夫都奔走膜拜佛骨,歌颂佛的功德,而韩愈却很厌恶这种行为,为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送韩十四①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韩十四:名不祥,十四是指他的排行。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州市)东北十里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苍劲中蕴藏着一股抑郁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了的现实。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1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诗词理解性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古代诗人惯于用颜色修饰意象,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青色,又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颜色之一, 如《短歌行》中的 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都不约而同提到了这种颜色。
(2)在《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分析,得出一个结论: ,
。
韩愈在《师说》中,用 , 这组对偶句一语道破士大夫之间不愿意互相学习的原因,告诫人们无论何时都要保持谦虚、自尊自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毛泽东同志是优秀的革命宣传家。他提出,要想做好群众的宣传工作,必须放下架子,根据不同对象说不同的话。碰到商人要讲商人话,碰到工人就要讲工人话。不要一讲一大篇,只要讲一两句简短但涉及切身利益的话,他们就懂了。
毛泽东同志还是伟大的文艺理论家。他以自己的革命文艺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主张,为新中国的社会文化、文艺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虽然( A ),种类颇杂,令人眼花缭乱,但毛泽东同志关于诗要用形象思维,要用赋、比、兴的理论主张无疑照亮了广大诗歌创作者的心灵,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迈向了平顺地通往真正诗歌艺术的( B )。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文艺思想背景和全新的历史土壤;而他的新型文艺思想更指明了包括诗歌在内的整个新中国文艺发展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 )的创造性发展之路;他的诗词创作所展现的雄浑奔放的风格,更影响了不止一代诗人的诗风。
18.请在文中A、B、C三处的括号内,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6分)
A B C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多处表达不当,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文艺思想背景和全新的历史土壤。
B.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加了文艺思想背景和全新的历史土壤。
C.因为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所以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文艺思想背景。
D.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文艺思想背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20--22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 ① ,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 ②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20.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拟人、比喻、夸张
B.引用、拟人、反问
C.对偶、反问、排比
D.引用、对偶、夸张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①
②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前,“慢”是成事的基础——“欲速则不达”:好汤得靠“慢火”炖煮,健康要从“细嚼慢咽”开始,“慢工出细活”更是品质的保证。总之,“一切慢慢来!快了出错划不来”!
现在“快”是前进的动力——有“方便面”就不怕肚子饿,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就不怕塞车,有“宽频”就不怕资料下载中断,有“速递”就不怕物品交寄太晚。身边的事物都告诉我们:“快!否则你就跟不上时代!”
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想法、理念,但“慢”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快”在今天又是否真的必要?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快与慢”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A
【解析】A“而德国、 日本等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 ”错误,属无中生有。材料一中说的“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 日本等发达国家 ”只是如今的情况,并没有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过去进行比较。
A
【解析】A“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 ’制度 ”错误,由材料一可知,“‘物勒工名 ’制度 ”在秦国时就已经有了,并不是到秦朝时才开始实行的。
C
【解析】A 可以作为论据支撑“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 ”这个观点;B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这个观点;C“ 中国瓷器在唐代制作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也正是这一 时期,销往日本、朝鲜、西亚、南亚以及非洲的埃及 ”可以支撑材料二“我们是名副其实的奢 侈品出口大国 ”这一观点,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D 可以作为论据支撑“精品的产出,当然需 要制度做保障 ”这个观点。
①首先由人们对工匠精神的印象引出观点“ 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 中国气质 ’之一 ”。
②接着以制作玉器为例说明我国古代匠人以打造精品为追求,用精湛的技艺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
③然后从制度保障和我国特有的工匠文化、工匠理念等方面说明中国历朝历代不断产出精品的原因。
④最后肯定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呼吁全社会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 ”的精神,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 (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①工匠精神铸就灿烂文化,工匠精神在我国有深厚的传统基因,弘扬工匠精神是对中华文化的肯定与传承,在当今,工匠精神切中时弊、符合时需,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
②工匠精神支撑强国战略,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产品质量始终是制造业努力的方向,工匠精神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出了清晰指引,助力中国制造由大变强。
③工匠精神锻造国民素质,工匠精神体现着对完美事物和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对提升国民素质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工匠精神内化为国民品性,有助于推动中华文明的复兴。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①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是“‘ 中国气质 ’之一 ”“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最后一段提到“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需。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 ’的精神 ”。材料二第一段提到“工匠精神也曾造就我们民族的百业兴旺、空前繁荣 ”“我们应该回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当中,去提炼和梳理属于我们自己的工匠精神,并将之传承和延续下去 ”。②材料二第二段“随着劳动力成本增加,我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正在丧失,从中低端向高端转移势在必行,而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产品质量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必须把工 匠精神与创新精神作为强国战略的两大支柱 ”。③材料二第三段“工匠精神体现着对完美事物和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对提升国民素质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材料二第四段“我们国家 离真正的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明的复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因此,需要将持之以恒、专注敬业的工匠精神内化为国民品性,推动中华文明的复兴 ”。
6.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把握能力。本篇文章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使用“曲笔”来表达情绪,而不是直接抒发。)
7.C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A.这应该是正面立论。B.作者并没有正面肯定“父子作家”和“夫妇作家”这类 现象。D.作者实际上是否定所谓“作文秘诀”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是对“白描”的要求。)
8.作品突出表现枣树伟岸不屈的孤独求索者的形象,深刻地寓含着作者“韧”的战斗精神。(2分)
①饱经沧桑:不仅经繁霜的虐杀,还有孩子们来打枣,甚至给他留下皮伤;
②清醒冷静: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也知道落叶的梦,他知道有希望,也有困难,因而,他不靠虚妄的幻想支撑自己,而执着于现实的战斗;
③顽强不屈/坚韧不拔:他认准敌人,绝不放过,“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及帮凶月亮;不管情况有什么变化,“不管他各式各样地映着许多蛊惑的眼睛”,绝不轻易退下来。(答出两点即,计2分;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中具体物象特征的概括能力。在作品中,应该抓住对于枣树这一物象的描写和带有抒情性的 语言进行概括。
①情感真挚:文本一借由枣树等相关意象,表达了鲁迅对恶势力的抗争和愤怒,对英勇抗击恶势力的革命者的崇敬和赞美,也表达了自己与恶势力作韧性战斗的意志。(3分)
②手法得当:手法不宜堆砌冗杂。本文语言精致,意象空 灵,着重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有助于委婉地表情达意。(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主旨情感和手法的分析能力。要先弄明白文本二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对作文秘诀的基本态 度。明显可看出,作者认为作文没有秘诀,但是作者认为作文要做到“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对于这十二 个字,我们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来理解:形式上就是技巧手法层面,不强调复杂多样的手法;内容上就是主旨 情感层面,强调情感的真挚动人。然后再联系文本一,将文本一作为一个具体分析对象,来具化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 现技巧得当和情感真挚的。
10.D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愈说我信奉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 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 “愈言我奉佛太过”,“太过”补充说明“奉佛”的程度,关系紧密,中间不 能断开,排除A、C两项。“东汉奉佛以后”是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而且“天子”是下一句的主语,主语前面 要断开,排除B 项。)
11.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 项,“与《师说》中所言六艺不同”说法有误。这里 的“六经”“六艺”都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12.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项,“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有误。由原文“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可知,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由此可知,穆宗只是让韩愈便 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并没有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1)(韩愈)已经很有才干,却屡次遭贬谪,官职又被贬,就写了一篇《进学解》来表明自我心迹(或自我安慰)。
(①“黜”,贬谪,1分;②“下迁”,贬官,1分;③“乃”,于是,就,1分;④句子通顺,1分。共4分。)
不通晓句读,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 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①“不”,同否,1分;②“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1分;③“句读之不知”“惑之 不解”宾语前置,1分;④句子通顺,1分。共4分。)
14.①韩愈认为佛教是外民族的一种宗教,是远古所从来没有的;②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盲目崇拜)恐怕会败坏风俗;③还会被四面八方的人耻笑。(每答对一点给1分)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 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韩愈操行正直,直言无所顾忌。上疏竭力讨论宫市问题,德宗震怒,贬官为阳山令。爱护百姓,百姓生的孩子大多用他的姓氏取名。韩愈已经很有才干,却屡次遭贬谪,官职又被贬,就写了一篇《进 学解》来表明自我心迹。宰相看到这篇文章后,为他的才能感到惊奇。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诵经,路上纷至沓来人流不断。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说:“佛教,本是来自外民族的一种宗教。从东汉时才传入中原,是远古所从来没有的。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恐怕会败坏风俗,被四面八方的人耻笑,这不是小事情。”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裴度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进谏说:“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 希望皇上稍微宽恕他,以招引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 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可以赦免!”于是被贬为潮州刺史。当初韩愈到达潮州后,询问百姓的疾苦,都说:“恶溪中有鳄鱼,几乎吃光 百姓的家畜,百姓因此贫穷。”几天后,韩愈亲自前往视察,命令他的属官秦济将一只羊一头猪投到溪水中,并向神 灵祷告。祷告的当晚,溪水中刮起了狂风,伴随着电闪雷鸣,几天后溪水完全干涸,从此潮州人再没有遭受鳄鱼的 祸害。袁州人为了借钱将儿女抵押给人作奴隶,过期无力赎回,就归债主所有。韩愈到任后,计算出全部费用赎 回已经归债主所有的人,还给他们父母的有七百多人。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 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 进入乱军中去。动乱已经平定,韩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长庆四年韩愈去世,享年57岁,谥号文。韩愈 经常说文章自从汉代司马相如、司马迁、刘向、扬雄以后,后世再没有这样的作者,因此韩愈深入探究根源,卓然树立,自成一家之言。
C
[C项,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
①对国家战乱动荡、人间世事沧桑的忧愤:首联诗人叹息干戈遍地的今天,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已经很难找到。
②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颔联写自己与弟妹离散,朋友韩十四与父母不知哪里相见。
③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别绪:颈联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依然凝想入神。
④对朋友的勉励之情:分别之后各自努力,珍重前程。
⑤对未来的担忧:世事难料,担心不能与韩十四一同回乡。(任答对三点给满分)
17.(1)青青子衿,身登青云梯(或“青冥浩荡不见底 ”“云青青兮欲雨 ”“且放白鹿青崖间 ”)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8.示例:A 五花八门 B 康庄大道 C 推陈出新(每空2分)
【解析】A.“五花八门”多形容繁杂的事,偏重于门类的繁多。这里强调种类繁多,照应后文“种类颇杂”,故用“五花 八门”。B.“康庄大道”指宽阔平坦的大路,比喻光明美好的前途。注意:不能用“阳关大道”,“阳关大道”偏重于便 利、好走。根据语境“平顺地通往”,这里应用“康庄大道”。C.“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 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这里侧重文化,照应中心语“创造性发展之路”和前文“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文 艺思想背景”“他的新型文艺思想”,应用“推陈出新”。注意:不能用“革故鼎新”,指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 代或重大变革。
19.D
句子成分残缺,介宾短语掩盖主语,应删掉“由于”,且“文艺思想背景和全新的历史土壤”语序与后文“他的新 型文艺思想”衔接不畅。B.搭配不当,谓语“增加”不能与“背景”搭配;且“文艺思想背景和全新的历史土壤”语序与 后文衔接不畅。C. 分句间不是因果关系,是承接关系,故不能用“因为……所以”。
20.B
第二段中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等诗句的引用,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说够不够悠闲?”等,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使用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故此题选 B。
21.①原文把冬日乡村图景当成一幅画,并且想象了作画的过程,新奇有趣;②原文使用了反问句,加强了语气,强化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
22.①天垂暮了 ②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
23.作文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二元关系的思辨作文题目。
1、“元”内涵的界定:应该来源于材料、忠于材料、无限接近材料给定的含义,且行文过程中应始终如一。
“‘慢’是成事的基础——’欲速则不达’:好汤得靠’慢火’炖煮,健康要从’细嚼慢咽’开始,’慢工出细活’更是品质的保证。”
慢:好的方面是能在学术上更扎实走得更远,更能享受生活的趣味等等,在合适的场景下对慢展开联想。(慢,不好的方面可以是做事太拖沓,效率低,不紧跟时代,容易被时代所抛弃。)
“快”是前进的动力——有“方便面”就不怕肚子饿,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就不怕塞车,有“宽频”就不怕资料下载中断,有“速递”就不怕物品交寄太晚。身边的事物都告诉我们:“快!否则你就跟不上时代!”
快:好的方面是紧跟时代潮流,勇立潮头,是时代的骄子,做事情讲效率,工作更有激情,还可以是面对紧急情况能及时反应。(快,不好的方面可以是浮躁的做事态度,急功近利的追求,不择手段的功利心等。这些问题可能存在于个人,可能存在于社会,可能存在于国家。可以是具体的某个时间节点,某个场合,某件事情,某个职业,某个团体,某一个人。)
2、“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想法、理念”从前,“慢”是成事的基础,但“慢”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
作者指向性:谈“慢”在今天的意义(未过时)。注意需要对材料中的问题进行回答。
现在,“快”是前进的动力,但“快”在今天又是否真的必要?
作者指向性:谈“快”在今天意义重大,必要,但有局限性。注意需要对材料中的问题进行回答。
3、“今天”说明重点谈快与慢在今天时代的意义,因此举例应多涉及现在、当下、今天的相关例子,不能侧重举古代的例子。
4、举例子时可以材料提供的例子为基础,向外拓展、延伸
①从前,“慢”是成事的基础,但“慢”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
材料涉及的论据
名言:“欲速则不达”:
食物健康方面:好汤得靠“慢火”炖煮,健康要从“细嚼慢咽”开始,
工匠技术方面:“慢工出细活”更是品质的保证。
②现在,“快”是前进的动力,但“快”在今天又是否真的必要?
材料涉及的论据
食物方面:有“方便面”就不怕肚子饿,
交通运输方面: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就不怕塞车,有“速递”就不怕物品交寄太晚。信息技术方面:有“宽频”就不怕资料下载中断。
慢,好的方面是能在学术上更扎实走得更远,更能享受生活的趣味,帮助弱势群体等等,在合适的场景下对慢展开联想。慢,不好的方面可以是做事太拖沓,效率低,不紧跟时代,容易被时代所抛弃。
快,好的方面是紧跟时代潮流,勇立潮头,是时代的骄子,做事情讲效率,工作更有激情,还可以是面对紧急情况能及时反应。快,不好的方面可以是浮躁的做事态度,急功近利的追求,不择手段的功利心等。
这些问题可能存在于个人,可能存在于社会,可能存在于国家。可以是具体的某个时间节点,某个场合,某件事情,某个职业,某个团体,某一个人。明白了快慢是什么,进而思考两者的关系,“快”与“慢”各有优劣长短,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可以是先后关系,共存关系,因果关系等。它们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在分析时不能只谈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例文:
快慢交织,时代有秩
古有“三年磨一剑”的慢步调,今有“宽频解资料"的快节奏。正如“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任务”所言,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思想,于是有人质疑,问:“慢”是否过时,“快”是否必要。而我则认为“快慢交织,时代有秩”。
慢,是“细雨蒙蒙得长久”的稳健,是成事之基。
“欲速则不达”是圣贤孔子的劝诫;“慢工出细活”是品质的担保;“铁杵磨成针”是历史的见证,诸多典例佳句传颂千年,久久不衰,如果要探其根、寻其本,就会得出不灭的真理——“慢为成事之基”,因慢而仔细,仔细便会谨慎,做事也就难以出错。时至今日,此理依旧通用:学习中戒骄戒躁,为人中三思而后言, 生活中轻享意趣。故我认为:“慢” 在今日并不过时。
快,是“暴风骤雨改天地”的强劲,是前进的动力。
“高速公路”解决塞车;“快熟面”不怕肚饿;“经济发展”冲破险恶。在当下,时代发展之快,可谓朝夕之间便有气象万千,变幻莫测是也,然而就是这股难以预料的信息暴风,让我们看到时机的微光闪烁,于是快马加鞭以乘风而起,逆风而行,超越往日,超越自我,直指顶峰。以“快”为动力,直登九万里,手可摘星辰。故我认为:“快”在今日意义非凡。
快慢也能双线行,社会稳中更跨越。
在中国,既有快速通达路,亦有乡村“慢”巴士;有5G快网,也有老旧收音存在;在故宫快速数字化下,是文物修复人十年一物。君可见,中华复兴关山难越关关越;君可见,中华传承慢工细活温情现;君可见,世界进步与日新而与夜变。“快”与“慢”并非不可共存,而是不可分割:快中有慢,有步履稳健;慢中有快,得成功显现。因此我认为:快慢若交织,社会有秩序。
时代更迭,朝代变迁,具体到每个个体身上,都不过一天地蜉蝣,沧海渺粟,但若认清时代的特异点,虽凡夫俗子身,亦可敢叫日月换新天。作为信息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更应正确辨析“快慢”关系,把握个中精髓,争做潮头浪尖人,撑起山脊与国梁。
于慢中行砥砺
于快中求拼搏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翻开厚重书篇,我已然看到先人关于快与慢的无穷智慧。立于时代潮头,你我昂扬少年该如何奋辑前行?无疑,只有于慢中行砥砺,于快中求拼搏,履践致远,久久为功,方可成就当今葳蕤蓬勃之盛世。
慎思也,慢非踟蹰不前,于慢中行进,厚积薄发。
孔子云:“欲速则不达。”在如此高速发展的快餐时代,慢成为一种静心修持的代名词。王继才懂得“慢”的含义,于是一守开山岛32年,在惊涛拍岸中不改赤子情怀;张桂梅深知“慢”的珍贵,于是扎根云南山村,为大山女孩送上改变命运的纸笔;大国工匠顾秋亮明白“慢”的价值,于是深入钻研,术到极致,成就大国重器。“慢”于他们而言,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追求。他们在“慢”中坚守初心,始终如一。
明辨也,快非急功近利,于快中实干,乘风破浪。
“快”是对速度的期望,是对效率的标准。你且看,正源于对“快”的追求,改革开放“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让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上海浦东焕然一新;抗疫一线“以百分之百的高速度建设方舱保证人民安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一夜换貌,让中国防控事业世界瞩目称赞;航天工作“加快脚步建设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让中国航天高速发展,神舟十五顺利上天完成交会对接。“快”于他们而言,是奋勇向上的发展目标。他们在“快”中直挂云帆,蹈厉奋发。
笃行也,快与慢交织,于快中寻进取,于慢中觅初心。
一味的缓慢犹豫会让我们丧失迎难而上的斗志与勇气,固执地追求速度也会让我们忽视必不可少的反思与总结。只有适度把握快与慢的规律,才能让我们明晰方向,不惧艰险。正如在现今的高铁时代,仍有三十多辆绿皮火车在大山深处徐徐行驶,沟通乡村与城市的道路。它们在求速度的同时仍不忘温度。而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也应通晓快与慢的内涵价值,快慢交替并行,让每一步都行稳致远。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慢为笔,以快为墨,撰写我辈青年价值;以慢为船,以快为浆,追溯前方远途。时代号角早已振聋发聩,趁此时代机遇,你我也当扛起重任,慢行砥砺,快求拼搏,在快慢交织中造就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