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课标要求和会考要求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会考要求】
1.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A
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A
设计理念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学,时间跨度达两千年之久,头绪多,内容纷繁复杂,如何删繁就简、如何把文学内容的课上出历史味等问题需要大量斟酌。因此授课时抓住课标和会考说明的要求,把握一个主线:每一种文学形式就是当时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授课框架形式:从历史的角度纵观文学、透视文学、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升华文学。暗线:通过四个篇章的收尾呼应及话中的数字呈现文学的发展从高贵华丽贵族化越来越趋于通俗、市民化。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的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第9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历史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文学的重大成就。分三目内容:第一目是从《诗经》到唐诗,第二目是宋词和元曲,第三目是明清小说。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第一子目是从《诗经》到唐诗,辉煌的文学是与中国当时发达的经济基础密不可分的,第二子目是宋词和元曲,这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第三子目是明清小说是前两个时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通过小字材料补充介绍屈原、《诗经》、李白、杜甫、苏轼、《红楼梦》等内容,拓展加深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勾勒出我国古代文学史的框架。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主要体裁、主要流派及特点的学习,逐渐地站在历史的角度对中国的文学发展加深了解,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的分析文学现象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本课知识点较多,不过学生已通过语文课中历代名篇的选读,对本课《诗经》、唐诗、屈原、宋词之中个别内容较熟悉,易掌握。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学生的文学基础是这节课的前提,但较难处理的是如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把握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3.【非认知因素分析】
由于学生对本课所列举的文学流派、人物及作品是一知半解,文学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不知道,不能联系社会背景,不会运用三者的关系分析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在理性知识的归纳和运用方面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对文学的“一知半解”的熟知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出课程资源丰富的课堂教学来吸引学生有效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学形式、文学成就、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掌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3)初步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学特征,探究文学发展和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以师生合作探究为主,学生自主探究为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引导学生比较归纳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时代特色,挖掘文学发展和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关系,认识文学的价值所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
(2)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文学和社会政治、经济等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资源及教学方法
(一) 【教学资源】:视频、学案
【教学方法】:文史联系比较、列表归纳法
课前准备
【学生的学习准备】制作手抄报;依据所学知识和课本内容,归纳总结中国古典文学主要文学形式的发展线索;阅读教材完成中国古典文学体裁、代表人物、作品及文学特点总结表;熟悉曾经学过的《诗经》、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的部分篇章。
【教师的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过中国古代文学哪些体裁和代表作,调动有兴趣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同学通过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成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文学
纵观文学
(宏观把握知识)
透视文学
(细节探究知识)
第一篇章
过渡
过渡
第二篇章
过渡
过渡
第三篇章
过渡
第四篇章
升华文学(师生探究)
小结
【时政导入】指出中国文学界发生的重大事件: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纵观文学】
1.如何从历史的角度纵观文学?
根据课前预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学形式的发展脉络:
出示数轴立体图,概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表现。帮助学生完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认识。
指出课时有限,只能精选几个时段,用历史学科的角度走入文学深处,了解文学的历史。
2.分四个篇章逐一介绍本课内容,第一篇章:各领风骚数百年——诗经、楚辞,第二篇章:汉唐华章千秋颂——汉赋、唐诗,第三篇章:宋元词曲万口吟——宋词、元曲,第四篇章:明清小说亿人传——明清小说
【透视文学】
一.各领风骚数百年——诗经、楚辞
(一)、《诗经》
1.检查学生学案完成情况诗经的地位、时限、内容、特点
【过渡】诗经开创现实主义的先河,文学创作的两种形式除了现实主义之外还有?
(二)、楚辞
1.检查学案完成状况:楚辞的定义、表达的情感
2.【材料展示】《离骚》、《国殇》篇句。
【对比思考】这一体裁相对于《诗经》而言有何文学特点?
特点:句式灵活 浪漫主义色彩
【过渡】楚辞创作于战国时期,盛行于汉朝,两汉的文学家在楚辞基础上,吸收散文的成分,流行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汉唐华章千秋颂——汉赋、唐诗
(一)、汉赋
1.【回忆】必修三本书中的汉朝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并分析这样的背景决定文学特点会是什么?
2.特点: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词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
【过渡】如果说诗的首倡是《诗经》,则诗的成熟在唐代。
(二)、唐诗
1.简单介绍诗在唐代的发展状况。播放一段视频,展示唐朝各历史时期的代表。
2. 以杜甫的诗为例,展示杜甫不同时期的三首诗歌,问题情境: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他本人被称为“诗圣”?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杜甫不同时期诗作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通过介绍杜甫的个人经历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分析,认识到文学是时代的反映,最后得出结论。
材料一出示视频《望 岳》 杜甫(约736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设问:这首诗展现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风貌?作者此时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风貌?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后,结合学案所给唐朝史实回答
材料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杜甫(755年)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2)设问:这首诗与上一首诗相比风格有变化吗?作者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样的认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引导学生齐读感受并分析材料
材料三《春望》杜甫(757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设问:这首诗又表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心境?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如此的悲叹?
3.以点带面总结:杜甫向我们展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诗艺精湛、品格高尚、思想境界如圣者,被称为“诗圣”。引出整个唐朝时代发展与相应时期文学特点的关系
【结论】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4.用结论指导学生总结是什么原因使诗歌在唐代发展到了巅峰?也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
【过渡】唐朝除诗歌之外还有一种文学体裁:词。感受了唐诗的魅力,再一起体味宋词的悠远。
宋元词曲万口吟——宋词、元曲
宋词
1.【提问】宋词的派别及代表,分析宋词文学特点
2.【出示材料】,结合必修一和必修二从政治、经济方面说明宋词繁荣的原因?
【过渡】指出唐诗宋词都属于高雅文学,什么时候文学以何种形式重新回归到百姓生活之中?
(二)元曲
1.出示散曲学生判断属于什么文学体裁
2.订正元曲兴起、繁荣、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等内容
明清小说亿人传——明清小说
1.出示图表,引导学生归纳小说的类型并找出代表作
2.【以点带面】《红楼梦》是明清小说的集大成者,它最打动人的是浓浓的人情味。
【出示材料】:
曹雪芹、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评价
【设问】 《红楼梦》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社会画面?集中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明清小说反映了的时代特色如何?
引出明清小说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的分析
3.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小说更接近现实生活,贴近百姓;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
从这样的背景里得出明清小说的特点是?
【升华文学】
一.再次出示开始展示的文学发展立体图,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习的内容,思考、交流并得出结论
思考1: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段在文学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是什么?
提升1:一定的文学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思考2:中国古典文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二.再次出示四个篇章题目,从“百、千、万、亿”四个字来发现趋势
提升2: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趋势从高雅、贵族化向通俗、平民化发展。
通过板书的小说发展思维导图完成本课主要内容的巩固
了解时政
订正填写学案
明确将要学习的不是单纯的语文课分析文学,而是从历史角度学习。
订正学案
看材料分析特点
看材料对比诗经写作特点分析
回忆汉朝政治经济思想史实
根据社会背景分析文学特点
看视频,了解
从朗读、视频当中体会文学的内容与时代的关系
看视频感受,思考
对比分析作者思想及诗歌特点,结合历史背景
齐读,体会
分析原因
订正学案
从材料找重点词分析原因
判断体裁
订正学案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背景
从背景得出特点
学生自己概括
从篇章题目的数字观察出趋势
完成本课思维导图内容
订正补充学案
利用时政新闻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学习文学,使文学和历史紧密联系
数轴图既能显示时间、朝代,又避免都用表格形式的单一,有利于宏观把握知识。
需要材料的地方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不再单独用课件展示
通过对比的方法容易掌握知识点
初步感受和分析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从历史角度划分唐诗发展脉络
从分析诗所写的背景联系作者诗风特点
用学生熟悉的人物和熟悉的作品及特点逐层分析,结合时代背景推理,深层次地挖掘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视频的出现,烘托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声音和图片对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的冲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既引发了情感的共鸣、加深了认识,又体现了文化史的基本特点。
以点带面教会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问题
淡化文学特点的直接讲解,仍然着重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自己探究文学所反映的时代特色,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剖析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是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首尾内容呼应,贯穿本课主线
通过导图形式巩固重点内容
课件39张PPT。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2012年10月11日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课标要求: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人教版必修历史3 第三单元主流文学形式的发展脉络 纵观文学世纪朝代公元前6公元前4公元前2公元后7公元后10公元后13公元后16春秋末年战国汉唐宋元明清诗经楚辞赋诗词曲小说走进中国古代文学深处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经、楚辞 汉唐华章千秋颂
——汉赋、唐诗 明清小说亿人传
——明清小说 宋元词曲万口吟
——宋词、元曲 透视文学特点: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现实感强一、各领风骚数百年
(一) 诗经《诗经》有何特点? “关关雎鸠,在河之舟,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特点:句子参差不齐比较自由活泼浪漫主义风格(二)楚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身既死兮神以灵,终刚强兮不可凌
- --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离骚》二、汉唐华章千秋颂(一)汉赋 政治:全国大一统
经济:经济实力强,
社会繁荣
文化: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气势磅礴
规模宏大
辞藻华丽1汉朝社会背景2汉赋特点决定体现1、概况二、汉唐华章千秋颂(二)唐诗 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本人被称为“诗圣”?分析杜甫不同时期诗作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走进杜甫(二)唐诗 《望 岳》 杜甫(约736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设问:这首诗展现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风貌?作者此时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风貌?走进杜甫盛唐社会背景杜甫(736年)
诗歌特点积极进取的伟大抱负,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充满浪漫豪情开元二十四年勃勃生机的盛唐气象(二)唐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杜甫(755年)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2走进杜甫这首诗与上一首诗相比风格有变化吗?作者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样的认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安史之乱前 夕社会背景杜甫(755年)
诗歌特点揭露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 体验人民的苦难,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忧国忧民、忠君、念家、怀才不遇等思想情感唐玄宗14年,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安史之乱的消息尚未传到长安,统治者歌舞升平;百姓无人问津。(二)唐诗2走进杜甫这首诗又表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心境?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如此的悲叹? 《春望》杜甫(757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安史之乱爆发社会背景杜甫(757年)
诗歌特点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具有突出的现实主义风格。 安史之乱后 (755~762)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即位 唐朝由盛转衰(二)唐诗唐朝社会变迁 对 诗歌风格的影响结论:社会现实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各自的诗歌风格盛唐诗风
开朗奔放
刚健清新国力强盛
文化开放反映中唐诗风
平实浅近
讽喻诗涌现社会弊端
日益显露由盛转衰晚唐诗风
凝重浓郁反映反映思考讨论: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其原因是什么?
(1)政治:
(2)经济:
(3)文化: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科举制“以诗取士”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南北、中外文化交流
发展原因(二)唐诗三、宋元词曲万口吟——宋词、元曲 词是诗的另一种形式,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起源于唐朝,兴于晚唐五代,极盛于宋朝
材料一:宋代的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在歌楼轩榭中传唱。
材料二: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随国家巨变感时咏史 。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词句子长短不一,适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三、宋元词曲万口吟(一)宋词 ① 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繁荣;
② 市民阶层扩大,生活水平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③ 社会矛盾尖锐,表达思想情感。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三、宋元词曲万口吟——宋词 豪放派婉约派苏轼(北宋) 《水调歌头》辛弃疾 (南宋)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柳 永(北宋)《雨霖铃》李清照(两宋之交)《声声慢·》豪放激愤,
气势雄伟委婉含蓄,
细腻感人含义:
包括散曲和元杂剧。其中“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
特点:
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代表人物: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思。该作品的体裁是
A. 诗 B. 赋 C. 词 D.散曲三、宋元词曲万口吟——元曲 √1.思考讨论:下列是介绍明清小说的文字,列举其作品:《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四、明清小说亿人传——明清小说 四、明清小说亿人传——明清小说 材料探究: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
“把《红楼梦》当历史读,这是读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视角,一个高明的视角”
——毛泽东《红楼梦》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社会画面?集中反映了一个什么主题?2、明清小说发展原因政治上:
经济上:
封建制度日趋腐朽,专制强化,官场黑暗。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3、特点:主流文学形式的发展脉络 世纪朝代公元前6公元前4公元前2公元后7公元后10公元后13公元后16春秋末年战国汉唐宋元明清诗经楚辞赋诗词曲小说古代文学变迁与时代的关系现实浪漫格律华丽灵活通俗市民文化政治经济反映反映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物质基础决定社会环境◆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升华文学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经、楚辞 汉唐华章千秋颂
——汉赋、唐诗 明清小说亿人传
——明清小说 宋元词曲万口吟
——宋词、元曲 升华文学百千亿万文学发展趋势通俗、平民化 发展 练习篇
[2012年北京春季会考题]40.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其内容反映了贵族大家庭兴衰变化的是
A.《西游记》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水浒传》客 观 题 突 破最新高考示例【例1】 (2009·广东单科,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
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
A.《老子》 B.甲骨卜辞 C.《诗经》 D.《楚辞》C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2010·高考安徽文综卷)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全解全析:
答案: B
1.(2011·临沂高二检测)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鲜明,下列能体现宋代文学特色的佳句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解析: 词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也是宋代文学的特色。A是屈原的诗句,B、C是唐诗。
答案: D2.下列诗歌反映了流落南方的士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的是( )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京洛”在北方,“浙江”在南方,表达了流落异乡的人对故乡的思念。
答案: C 活动课: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活动对象内容:
课本里提到或者自己接触过的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名著或文章。
要解决的问题:
1.我所喜欢的书或者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它的创作年代和背景是什么?
3.我最喜欢的是那些语句或者片段,它反映了当时怎么样的社会现实(政治、经济、社会风尚等方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我是如何看待评价它的(我为什么喜欢它)老舍梅兰芳关汉卿 袁隆平王实甫马致远罗常培思考讨论:唐代诗歌诗歌作品众多,流派纷呈。如按内容可划分为边塞诗、山水诗等。那么,按时间划分一般又可划分为几个阶段呢?每个阶段又有哪些代表人物?王勃、陈子昂(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小李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知君。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碳贱愿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