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2 20:1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房玄龄《晋书·载纪》
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房玄龄《晋书·列传》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有惧色。
——房玄龄《晋书·载纪》
你们知道上面这些指的是哪些成语吗?这些成语又与哪场战争有关呢?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新课导入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CONTENTS
淝水之战
东晋十六国时期疆域图
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先后建立了15个主要政权,历史上将其与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观察地图,当东晋偏安南方时,北方政权是什么情况?
淝水之战
1.背景
谁会统一北方?
前期与东晋对峙图
氐人苻(fú)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统一了北方,形成了秦晋对峙的局面。
淝水之战
前秦为什么会统一北方?
前秦在苻坚统治期间,重用汉人王猛,锐意改革,国力大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1.背景
消灭东晋,统一中国
阅读材料思考,随着前秦实力的增强,苻坚的理想是什么?
淝水之战
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
——《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
1.背景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结果:
影响:
成语:
383年
淝水
前秦(30万)vs东晋(8万)
以少胜多,东晋获胜
(1)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
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2)南方的东晋取得暂时稳定,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欣赏视频并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淝水之战的概况。
淝水之战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2.概况
合作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试分析前秦为什么会战败?
淝水之战
材料一:370年车骑十六万灭前燕;371年步骑七万灭仇池;373年五万攻取梁、益二州;374年五万甲士平定叛乱;376年三十万大军灭代国;378年十七万人攻取襄阳;383年战争前,朝臣皆反对出兵。
材料二:苻融哭着对苻坚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鲜卑人、羌人、羯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前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会发生极大危险。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晋书》
战争频繁,人民厌战
民族矛盾尖锐--军队内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
人,军心不齐
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
东晋: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内部团结,军队
士气高涨;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CONTENTS
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观察地图,说一下哪一政权再次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它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
北魏

十六国
东晋
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材料二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统一北方后的北魏面临着怎样的难题?
汉族 鲜卑族
生产方式 农耕为主 游牧为主
生活方式 定居 逐水草而居
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 奴隶制度
材料三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北魏社会文化落后
民族矛盾尖锐
北方出现民族交融的大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2.目的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思考,孝文帝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
解决方法:进行汉化改革
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改革的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巩固统治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示意图
(1)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阅读材料和教材,说说孝文帝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推行汉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3.措施
平城寒瘠,而交通不便;地处边境,北受柔然的威胁,经略南方又显得悬远……(平城)保守势力比较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很大。
——《中国古代史》
①平城位置偏北,受柔然威胁且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同时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汉化改革。
②洛阳是汉文化中心 ,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除了迁都洛阳外,孝文帝改革还有哪些措施?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材料一 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北史》
材料四 为了使鲜卑贵族懂得门第的重要性,孝文帝为他的六个弟弟聘妇。所聘之妇均出八族及清修之门(汉族)。
——摘编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材料三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3.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
3.影响
阅读材料和教材,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影响?
1.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促进了民族交融。
3.加速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ONTENTS
北朝政权更替
北朝政权更替
东汉
十六国
西魏
东魏
266-316
317-420
北朝 439-581
南朝 420-589
304-439
三国
220-280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北齐
北周
阅读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示意图。
B
C
D
E
F
A
383年淝水之战
CONTENTS
北方地区
的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出现:
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表现——生产方面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和《耕作图》
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少数民族《放牧图》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边境汉人《放牧图》
内迁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逐渐由畜牧业转变为农业;
汉族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魏晋墓砖画《犁地图》
汉族士大夫食用烧烤
胡床
椅子
方凳
西晋洛阳贵族使用的家具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汉人乐队穿裤褶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表现——生活方面
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北魏经典拓碑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表现——政治制度
北方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这是以汉族礼仪形式为基础的歌舞表演
北魏书法
北朝乐府《木兰诗》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表现——文化交流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乐舞相互影响。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 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 ·序纪》
译文:从前黄帝有25个儿子,有的被封在中原各国,有的被封在边远地区。昌意的小儿子被封在北方,其封国有大鲜卑山,因此以“鲜卑”为号。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表现——民族心理
各族在心理上、思想感情上认同中华民族。
领域 表现
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文化交流
民族心理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北朝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各民族相互学习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表现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根据所学,结合下图,说一说我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的主要方式。
淝水之战示意图
孝文帝出行仪仗图
内迁少数民族分布
西汉单于和亲瓦当
和亲
人口迁徙
战争
改革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小结
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
阅读下列材料,说说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什么意义?
(1)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
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 意义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北朝政治
经过:383年,前秦与东晋在淝水决战,东晋以少胜多




背景: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重用汉人改革
各族人民长期杂居,生产、生活方式相互影响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收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影响:前秦土崩瓦解,北方陷入分裂混战,南方安定
北魏统一北方
各族人民相互认同感日益增强“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活力,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北朝政权更替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学习汉语,改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人贵族通婚
促进了民族交融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回看历史,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实现共赢,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和进步。在这种民族力量的推动下,新时期的中华民族定会朝着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我们一定能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