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指数函数的概念课型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教学内容分析 指数函数是高中新引进的第一个基本初等函数,通过各种涉及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建立指数函数的概念。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体会建立和研究一个函数的基本过程,同时会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节属于指数函数的入门课程,主要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在考试中单独进行考查的情况并不多。同时也说明了本节是学习指数函数的基础,务必牢固掌握。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核心素养有:数学抽象、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等。 学情分析 上一节内容已经把指数的范围拓展到实数,上一章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与基本性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还是比较轻松的,也比较容易接受,学习起来应该比较感兴趣。从实际问题中如何推导出指数函数是相对新颖的内容,学生在理解“从实际问题中归纳出函数表达式”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困难。学习目标 (1)通过教材中的两个问题引入,试着写出对应的函数关系,观察这两个函数的特征,找出共性,抽象出指数函数的概念; (2)通过具体实例,感受指数增长和指数衰减的特征和规律,运用指数函数的概念和特点解决问题。 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 难点:指数函数概念的生成过程评价任务 (1)通过问题、追问及其例1,检测学习目标1是否达成; (2)通过问题、追问及其例2,检测学习目标2是否达成。教学评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 问题1: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成了越来越多家庭的重要生活方式。由于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A,B两地景区自2001年起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A地提高了景区门票价格,而B地则取消了景区门票。表4.2-1(见教材)是A,B两地景区2001年至2015年的游客人次的逐年增加量. 比较两地景区游客人次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怎样的变化规律? 追问:(1)能否作出A,B两地景区游客人次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并结合年增加量,说明两地景区游客人次的变化情况? (2)我们发现,用“增加量”不能刻画B地景区人次的变化规律.能不能换一个量来刻画?例如用“增长率”,即从2002年起,将B地景区每年的游客人次除以上一年的游客人次,看看能否发现什么规律? (3)能否求出两地景区游客人次随时间(经过的年数)变化的函数解析式,并根据解析式说明两地景区游客人次的变化情况? 问题2:当生物死亡后,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含量会按确定的衰减比率(简称为衰减率)衰减,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按照上述变化规律,生物体内碳14含量与死亡年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追问:(1)能否求出生物体内碳14含量随死亡年数变化的函数解析式? (2)生物死亡后体内碳14含量每年衰减的比例是多少? 学生活动 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首先通过画出图象直观感受A,B两地景区游客增长的情况;为进一步刻画和比较两地游客人次的变化规律,需要通过对相邻两年游客人次进行运算,从而得到B地景区游客人次年增长率为常数,进而将其用函数来描述。 学生类比问题1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用函数刻画碳14衰减的规律.设计意图:通过刻画A,B两地景区游客人次增加的问题,引出用函数刻画指数增长的问题,通过刻画碳14衰减的问题,引出用函数刻画指数衰减的问题,为抽象得到指数函数做准备。由实际问题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节二:观察归纳,概念形成教师活动 问题3:比较问题1,2中的两个实例:B地景区游客人次增长与碳14衰减,它们所描述的变化规律有什么共同特征? 追问:(1)从游客人次增长和碳14衰减的数据看,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征? (2)从游客人次增长和碳14衰减的图象看,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征? (3)B地景区游客人次增长的函数解析式 与碳14衰减的函数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指数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指数是自变量,定义域是.学生活动 从数据、图象、解析式等角度进行归纳概括,发现刻画问题1中的指数增长和问题2中的指数衰减的函数的共同特征。从解析式上来看,如果用字母代替底数和,那么上述函数和就都可以表示为的形式,其中指数是自变量,底数 是一个大于0且不等于1的常量。从而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比较两个实例,概括它们的共同本质特征,从而得到指数函数概念的本质属性,得出指数函数的概念。由特殊到一般,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环节三:概念深化,探索新知教师活动 问题4:定义中指明了底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限制条件? 追问:(1)当时,指数函数还有没有意义? (2)当时,有哪些自变量取值对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3)当时,指数函数还有没有研究价值?学生活动 学生熟记指数函数的定义,以及底数限制条件。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为什么底数有限制条件,要大于0且不等于1。 若, 若,如等时,在实数范围内的函数值不存在。 若,,是一个常量,没有研究的意义。设计意图: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以及对底数a有限制条件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环节四:运用知识,强化练习教师活动 例1:已知函数,且,求,,的值. 例 2:(1)在问题1中,如果平均每位游客出游一次可给当地带来1000元门票之外的收入,A地景区的门票价格为150元,比较这15年间A,B两地旅游收入变化情况. (2)在问题2中,某生物死亡后,过了10000年,它体内碳14的含量衰减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通过对教材中两个问题的详细解答,指出像这样呈指数增长的情况在实际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需要我们掌握这种指数函数模型的建构方法。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解答、交流 例1分析:要求出,,的值,应先求出的解析式,即先求的值.而已知,可由此求出的值. 例2分析:可将A,B两地这15年间的旅游收入变化情况在图形上表示出来,根据图象进行比较,然后把相关数据代入指数函数解析式中进行计算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求函数解析式,并根据解析式求不同的函数值,从指数函数的对应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角度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在引入概念的两个实例基础上,利用指数函数概念进一步解决与两个实例有关的问题,从而巩固概念,进一步理解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素养。环节五:归纳小结,强化思想教师活动 1.知识清单 2.学生反思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在解决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总结,学生间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加强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记忆,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养成总结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4.2.1 指数函数的概念 一、情境 三、例题 问题1 例1 问题2 例2 二、新课 四、小结 1.指数函数的概念: 1.指数函数的概念 2.指数函数底数要求: 2.指数函数底数的要求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教材第115页练习第1、2、3题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的应用说明 多媒体课件教学反思与改进 (1)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课堂气氛; (2)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多多参与、多多练习; (3)数学有其自身的严谨性,要更加规范自己的课堂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