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袁州区)【解析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袁州区)【解析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02 20:2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袁州区)【解析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两个“八字方针”。它们的相同点是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直接促进我国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
C.促进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D.推动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顺利完成
2.2003年法新社记者理查德·英厄姆在报道中用了这样的标题:“中国人进入太空——人类对宇宙的激情再次燃起”。他报道的科技成就是( )
3.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
年代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1949年 34万 2 400万 5 219 127万 205 11.7万
2003年 49.13万 1.25亿 10.09万 9 115.13万 1 911 1 175.05万
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②“211工程”的推动
③我国人口的持续大幅度增长 ④《义务教育法》的出台
A.①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对人才选拔、管理、任用,是一国政治文明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此回答1-3小题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国变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A.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
B.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C.熟读儒家经典,有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
D.文学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
2.康有为办万木草堂、梁启超办时务学堂与洋务派近代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目的上不同的是
A.推进向西方学习,培养熟悉西方文化的实用人才
B.传授优胜劣汰思想,为维新变法运动做准备
C.学习西方工艺技术,培养企业和外交人才
D.为青年传输民主共和思想,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
3.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参见图7),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①当年夏天,全国高考报名的青年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 ②恢复高考,揭开了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序幕 ③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恢复工作,抓全国教科文工作的成就之一 ④中国社会在动乱之后,重建社会公平的努力之一,为改革开放准备了人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5.王军同学在整理父亲的书房时。偶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阵旧的大学招生宣传册,其中介绍有“教育大革命”的内容,学校办学体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习三类。这经宣传册最早应印刷于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6.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主要区别是
A.在目的上不同 B.在内涵上不同
C.在表现上不同 D.在作用上不同
7.美国经济学家帕尔伯格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指的是袁隆平   
B.他的发明成果是南优一号
C.他的发明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D.他的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8.“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百家争鸣”主要针对( )
A.学术领域 B.政治领域 C.经济领域 D.艺术领域
9.下图是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B.体现了有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发展
C.体现了教育领域中的“改革开放”
D.体现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10.1977年9月邓小平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目的是
A.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
B.招生政审要为改革开放服务
C.为更多人参加高考减少阻碍
D.招生仍要审查考生家庭出身
11.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 )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成就,“两弹一星”是典例。“两弹一星”不包括
A.氢弹 B.原子弹 C.人造地球卫星 D.导弹
13.2012年在全国上映的电影《钱学森》再现了钱学森冲破重重困难最终回国报效祖国,成为“两弹一星”之父的传奇经历。下列有关钱学森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仿制的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文革”时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4.毛泽东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自由讨论
B. 在学术问题上允许发表不同意见
C.在《宪法》范围之内允许任何争鸣意见
D.社会科学的争鸣要在《宪法》范围内
15.从1956年国务院制定的国家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远景规划开始,我国就确定了“两弹一星”的战略策略。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在( )
A.20世纪50-60年代 B.20世纪60-70年代
C.20世纪70-80年代 D.20世纪80-90年代
二、非选择题
16.(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1.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3分)
2.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9分)
1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外交多次在外交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中国总体外交的一部分,中国体育外交的开展是在中国总体外交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共和国半个世纪的体育外交史中,前苏联和东欧占有很大的篇幅。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批朋友,这些国家对新中国体育外交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到1962年十年间,中国对外体育交往总人数是10,291人,而与苏联和东欧的交往就占到了76%,达到7,820人。
——《60年中国体育外交:与世界牵手》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现象出现的原因与作用。(4分)
材料二 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中国体育外交的范围扩展到一些亚非拉国家。由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发起、中国联合倡议的新兴力量运动会1963年11月在雅加达举行,这是新中国首次全面参加的一个综合性大型国际运动会。从此,新中国把同亚非拉的体育交往逐步上升到主要位置。
——《60年中国体育外交:与世界牵手》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4分)
材料三 1954年,国际奥委会第49届全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中国奥委会,但同时顽固坚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拒绝撤销台湾体育组织作为国家奥委会的资格。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奥委会在经过斗争后,于1958年8月19日声明退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
1975年4月,中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恢复其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作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的权利。1979年10月25日,中国正式恢复了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设在台北的奥委会的名称为“中国台北奥委会”。
(3)联系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形势,概述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有利因素?阻碍新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的关键问题是什么?(4分)
材料四 1981年,中国男排反败为胜、力克韩国队,北京的大学生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1988年,在汉城奥运会上,浑身伤病的李宁(体操),只得到最后一名。一些报道竟谩骂李宁为“体操亡子”。李宁还收到绳子,让他上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海外执教的中国教练员和代表外国参赛的原中国运动员超过了1000人。其中最有名的是郎平。2008年8月15日,在北京奥运会上,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战胜中国女排。新华时评认为“郎平依然为国争光”。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在体育情结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双百方针是为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为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政议政,因此A项正确;B项只符合双百方针,C项只符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项是1960年的八字方针,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的目的
2.【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识记能力。“中国人进入太空”的关键词及时间“2003年”,提示了应该是对“神舟”五号的评价,所以答案为B项。
考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
3.【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表格可以看出中国教育有了明显发展,这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关,①②④项都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措施,且都是在这个时间段,符合题意,故选C。③说法与教育的迅速发展无关。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答案】
1.A
2.B
3.D
【解析】略
5.【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这学校办学体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习三类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所以选A。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教育的理解
6.【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是各个学术派别太论如何治国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局面(自发),而毛泽东提出的“百家争鸣”是为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鼓励学术争鸣,促进文化发展的一种自觉行为。
7.【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说的是袁隆平及其科技成果;A.他指的是袁隆平、C.他的发明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D.他的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以上描述都是正确的; B.他的发明成果是南优一号,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其成果是南优二号。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新中国的科技
8.【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知识点,主要涉及文艺和科研领域,没有涉及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排除BD;“百花齐放”针对的文学艺术领域,排除D;“百家争鸣”主要针对的学术领域,故A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含义
9.【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仔细观察图片,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及图片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新中国教育发展相关内容。根据图片关键信息“一九八三年”,即考查“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D项不符合史实,不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才提出来的。进一步可知,ABC三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发展方针·“三个面向”
10.【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并没有讲到要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所以排除A;由材料时间“1977年”可知,还没进行改革
开放,材料也没涉及政审要审查考生家庭出身,所以也排除B、D。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1977年12月,全国570万青年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统一招生考试,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材料所讲述的是为考生减少条件,所以答案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考的恢复
11.【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信息可知毛泽东主张学术方面“百家争鸣”,故A项正确;B项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主张,而题干属于学术上的争鸣,故B项错误;C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百家争鸣
12.【答案】A
【解析】略
13.【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科技成果的相关内容——钱学森的科技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A项错误,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B项正确;C项错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不属于“文革”期间(1966-1976年)。D项错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不是改革开放以后。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新中国的科技·钱学森的科技成就
14.【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这说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指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并不涉及治国主张等政治思想。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双百方针
15.【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确立了“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故选B。1964年第一课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卫星升空。根据分析和所学知识,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新中国的科技
16.【答案】
1.美国和苏联。(1分)两极格局。(2分)
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2分)
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3分)
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4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以及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等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中外历史的分析比较能力。
1.比较简单,一般学生都能答出;
2.只要能读懂材料,也能答出材料一、二的侧重点不同,分析原因时,结合历史背景,主要看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概括总结能力。
17.【答案】
(1)原因:①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②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孤立新中国;③两大阵营的形成。(每点1分,任意答出两点即给满分2分)
作用:①突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封锁;②拓宽了新中国的国际活动空间;③促进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每点1分,任意答出两点即给满分2分)
(2)背景:①50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②1955年,万隆会议成功召开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4分)
(3)有利: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2分)关键:台湾问题。(2分)
(4)变化:由过分强调竞技体育的政治色彩回归到体育精神本质。(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原因:①改革开放深入,综合国力增强;②思想观念更加开放;③对体育精神的理解更深入;④国际地位的提高使国民自信心增强;⑤民众心态趋于理性。(3分,每点1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题干反映新中国初期外交范围主要局限性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应从中国的外交政策、国际环境两方面分析归纳;作用则应从打破以美国为首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来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的角度归纳。
(2)解答本题须抓住时间信息与第三世界国家这两个关键信息。本问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的知识点,其背景应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和亚非会议相联系。
(3)本问考查新中国70年代的外交成果。关键信息:“坚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拒绝撤销台湾体育组织作为国家奥委会的资格”、“1979年10月25日,中国正式恢复了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设在台北的奥委会的名称为“中国台北奥委会”。抓住时间信息,结合关键信息的两个重要史实进行分析。有利因素列举70年代重要的外交成果即可;阻碍新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的关键问题则从美国的一中一台和台湾以中国台北的名义加入的两个重要事件说明是台湾问题。
(4)本问以体育事业的发展折射中国的发展。变化依据“北京的大学生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体操亡子”、“郎平依然为国争光”等关键信息分析归纳;原因则应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分析归纳。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一边倒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中美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体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