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2 23:2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选必一 第四单元 第13课
【课标要求】通过本课元学习,了解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发展、完善过程和重大意义。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2012—现在)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叉的……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相互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是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解放。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探究:结合上述材料和教材第一子目第1-2段,
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中国共产党历来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探究:结合上述材料和教材第一子目第1-2段,
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1)现实国情:各民族交错杂居相互融合
(2)历史渊源:古代中国长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近代反侵略斗争中各民族加强了统一的政治认同
(3)前制之弊:旧中国的民族压迫和歧视
(4)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历来对民族问题的重视
探究:结合上述材料和教材第一子目第1-2段,
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1941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7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49
1954
载入《宪法》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机构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旗(与县同级)。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10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3广西壮族自治区
1965年西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五个省级自治区:
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保障各
少数民族地区根
据本地实际情况
贯彻执行党和国
家政策的自主权。
——《关于建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
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治法
1984
1990
1997
中国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立法自治权
变通执行权
史料实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自治区获得了哪些自治权?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经济自治权
文化管理自治权
史料实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自治区获得了哪些自治权?
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平。
——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
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2012——现在)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论民族问题的时候,提出“四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015年他在原有的“四个认同”基础上,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虽然这“五个认同”强化的是民族大团结,但在意识形态方面,它却表现为最直接、最强大、最有效的凝聚力。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在国内呈现出“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
——吴艾玲《深刻认识“五个认同”重要意义》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2012——现在)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并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民族工作主题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五个认同
两个共同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2012——现在)
探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优势?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
——习近平
探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优势?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3)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有助于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5)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热爱本民族的情感结合起来。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
【思考】特别行政区、民族区域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联系与区别
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区 经济特区
区别 设立区域
指导原则
自治程度
社会制度
解决问题
联系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是中央和地方关系,都要接受中共的统一领导。
港澳台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沿海特定区域
“一国两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特殊经济政策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有一定的自治权
不享有自治权,只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
实行
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为了实现中国和平统一
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
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据安徽省教育厅官网2022年9月11日消息,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高考招生新政,自2022年起,安徽省的高考加分政策将开始进行调整:取消侨眷、港澳同胞及其眷属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但烈士子女加分从原先的10分调升至20分。……自2022年起,取消两项地方性加分项目:
1.侨眷、港澳同胞及其眷属【即全国性加分项目“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含台湾户籍考生)”以外的“侨眷和港澳同胞及其眷属”】。
2.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2020、2021年符合两项地方性加分项目条件的高考考生仍具有加分资格,加分分值为5分,仅适用于安徽省省属高校招生。
问题探究:
你怎么看?……
一方面,我国的基础教育均衡化水平显著提升,少数民族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在不断优化;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有的省区原来对省域内的少数民族考生实行普惠性加分政策,现在看已经不够精准
原因:
举措:
第一种情况,有的教育资源已经相对均衡的省份取消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第二种情况,有的省份将加分范围调整为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高中教育阶段转学到本地就读的少数民族考生;
第三种情况,有的省份取消了散居地区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加分范围缩小为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第四种情况,有的省份按照区域加分,区域内符合一定条件的,无论是汉族考生还是少数民族考生都有加分。另外,即便还保留有加分政策的地区,加分分值也大幅减少了。
乌鲁木齐7·5事件
千方百计分裂中国的达赖
威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因素仍然存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新时代如何更好的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
第二,坚持公平公正,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
第三,坚持依法治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民族事务
历史因素
现实因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建立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
1949年《共同纲领》
1954年《五四宪法》
1955—1958年四大自治区及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成立
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
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
1990年“三个离不开”
1997年十五大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制度之一
完善
十八大以来:“两个共同”
“五个认同”
十九大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历史意义
政治基础
课堂小结
1、周恩来曾说:“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C.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C
2、有学者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从天而降的全新事物,它的出现与设计,与历史上中国的族群政治与边疆政治的传统有直接关联。”这一观点意在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开创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B.体现了历史传统与现实的结合
C.照搬了治理边疆的传统模式
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B
3、“(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新中国的这一“创造”( )
A.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C.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是基层民主制度的成功实践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