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2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3 08:4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鲁迅先
生,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在他有 生之年,无论发生什么重大事情,始终站 在斗争的前列,用笔做武器,激励革命斗 士,"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候,他写下 了《记念刘和珍君》,揭露敌人,唤醒群 众 ;当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秘密 杀害的时候,他又一次拿起了战斗的武器 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
横 眉 冷對千 夫 指 俯 首 甘 焉 孺 子 牛
素养目标
1.梳理结构,把握标题的深层含义。
2.分析白莽、柔石的形象,学习作者"超越琐 碎、舍轻取重”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欣赏意蕴丰富的语言,体会其深沉真挚的情 感,培养爱国情怀。
横 眉 冷對千 夫 指 俯 首 甘 焉 孺 子 牛
1927年,蒋介石和注精卫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提出
了"宁可枉杀干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大肆屠杀共产 党员和革命群众。从此白色恐怖笼罩在中国社会的上空。在 残酷的镇压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地下组织等形式不断斗争,同 时在上海创建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舆论上向广大民众宣传 进步思想。国民党反动派则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 艺运动,一方面大肆违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 被捕,同年2月7日,被和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 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在闻知柔石等 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鲁迅先生悲愤难抑,挥泪写下了两篇 文章,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进行揭露。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 日子里,鲁迅先生再次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惯的息情 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写作背景
SIE 日
“ 左联 ”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 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手的无产 阶级革命作家的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 海。“左联”及其成员借助文学阵地粉碎 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在 文学创作上以题材的广泛、主题的深刻、
情节的生动和丰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北斗》是“左联”的主要刊物。1936年
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 自动解散。
资料链接
ME1
“ 左 联 五 烈 士 ”
“左联五烈士”同于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除殷夫外,其余四人均为共产党员, 李伟森还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
“左联”五烈士被害:1931年2月7日,柔 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等五位左翼 革命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同时杀害于上海龙华。
/柔石
男,(1902-1931年)
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
共产党员,“左联”执行委员。
代表作品:《为奴隶的母亲》
胡也频
男,(1903-1931年)
原名胡素轩,福建摇州人。
共产党员,“左联”盟员,丁玲的丈夫。 代表作品:《到莫斯科去》
股夫
男,(1909-1931年)
原名徐白,笔名白莽,浙江象山人。 诗人,“左联”盟员。
代表作品:《孩儿塔》
/李伟森
男,(1903-1931年)
原名李国玮,笔名李求实,湖北武昌人。
共产党员,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左联”盟员。 代表作品:《杜思退也夫斯基评传》
冯握
女,(1907-1931年)
又名岭梅,广东湖州人。
共产党员,现代女作家,“左联”盟员。
代表作品:《重新起来》
PW/上 周 单 纹
2.成语积累
(1)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2)隐约其辞: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
(3)郑重其事: 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罗曼谛克(dì)
戳 穿(chuō) 被 褥(rù)
惴 惴(zhuì)
吮 血(shǔn) 挈 妇(qiè)
不 屑(xiè)
循着(xún) 客 栈(zhàn)
竦 身(sǒng)
艺 苑(yuàn) 涅槃(pán)
爱 憎(zēng)
冯 铿(kēng)
1.精记字音
梳理
基 础
活动 一 理清行文结构,解读文章标题
1.本文的材料是片段式的,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熟读课文,圈画出表示 事件发展与作者强烈情感的关键语句,补充下列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回忆与柔石的交
往,顺带写冯铿
②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 会黑暗
写作特色:以柔石白莽为主,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记叙、 议论、抒情相结合。
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 的交往

写白莽、柔石等人的被捕
写五位作家被害经过及作者 的悲愤心情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深情回忆 悲愤揭露
为了忘却的记念
回忆白莽 2 追忆柔石
柔白被捕 烈士遇害
抒发悲愤
概括各章节标题(尝试用四个字)
材料是片段式的,作者如何巧妙的组织在一起的。
把他和五位青年作家的交往作为线索, 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在一个整体 中。
第一部分写与白莽的交往,引出柔石; 第二部分写柔石,引出冯铿;第三部分写 托柔石送书给白莽;转入第四部分他们 一同被捕受害,再补写李伟森胡也频。
整篇文章环环相扣,紧密无隙。线索 明晰,重点突出。
整体感知
E 立H
朗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解标题含义,体会作者含蓄而深刻的情感。
文章开头作者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
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
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结尾作者又说:“夜正
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
说他们的时候的。 ……”对照这两处不难看出,文中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 “搁置”的意思。 也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
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 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 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牺牲的光辉业绩,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因 此,作者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 “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因
此,“为了忘却的记念”实际上是“为了战斗的记念”,要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以 战斗来纪念五位青年作家。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从文章的标题和开头、结尾的文字看,可以看到:第一,鲁迅不愿停留在悲愤中,希望 将悲愤的心情摆脱。第二,革命的道路正长,不如化悲愤为力量,更多地为革命而工作。第 三,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
情感:深切的悼念——彻骨的愤恨——热情的鼓励
理解标题,体会情感
人物 事件梳理
人物品质
白莽 ①第一次见面是白莽送来载有《彼得斐传》 原文的诗集; ②第二次见面是鲁迅送他自己藏的两本集子 并作了交谈; ③第三次见面是白莽被捕获释后于鲁迅家中 相见。
爱憎分明,自 尊敏感,直率 坦诚,勇于追 求理想,富有 革命精神。
请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一至四部分,梳理鲁迅与白莽、柔石等人
的交往事件,填写表格。
活动二 音容笑貌初识人,生平事迹见精神
人物 事件梳理
人物品质
柔石 ①合办朝华社,做印本、做杂务,朝华社倒闭后 拼命译书还借款; ②他视力不好,却会在过马路时因担心鲁迅的安 全而走得近; ③终于决定改变创作的路子; ④介绍冯铿女士给鲁迅认识; ⑤鲁迅托柔石带书给白莽; ⑥答应做期刊编辑; ⑦帮忙带版税合同给书局; ⑧在狱中写给同乡的信中还在挂念鲁迅; ⑨对失明母亲的拳拳之心。
单纯善良,勤勉 执着,有“台州 式的硬气",也 有点“迂”。
答案 ①柔石的“迂”指两个方面: 一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
还缺乏清醒的深刻的认识,因而不免碰钉子;二是受“男女授受不亲” 的影响,和女性在一起不自然,难为情,连一同走路都不敢,后来就是 敢了,也要拉开距离。 柔石的“迂”,固然说明他对时代对社会缺乏洞 察力,单纯幼稚,但也说明他心地善良,品行端正。
②鲁迅写他的“迂”,笔端饱含深情,鲁迅要告诉世人,柔石的心太好 了,他太善良、太老实了!同时暗示他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反动派残 害这样的青年,足见其残暴、反动。
怎样理解柔石的“迂” 作者为什么在纪念的文章里说他“迂”
答案 (1)方孝孺宁死不草诏书这一典故:方孝孺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 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
①鲁迅用来与柔石的精神相互映衬,交代了柔石“迂”和威武不屈、 舍生取义的刚烈“硬气”的性格特点。
②揭露国民党政府如朱棣一样,滥杀无辜。来暗 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青年的罪行。
1.文中有三处用典,分别是:写到柔石时作者想到了方孝孺;讲官厅找寻作
者时,引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在全文行将结束时,提 到了作者青年时期读向子期《思旧赋》的疑惑。请分析这些典故的作用。
文段中赏技巧,字词中见情感
活动三
(3)引用向子期《思旧赋》
晋朝向秀作《思旧赋》,纪念因不满司马昭集 团统治而被杀害的好友嵇康、吕安,表明对黑暗 政治现实的极大不满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向 秀以含蓄笔法,只字未提好友死因,只用简短笔墨 曲折表现哀伤愤激之情。
作用:①从侧面反映对现实深为不满的情绪, 以含蓄的笔法,表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用简 短的笔墨,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哀伤激愤之 情 。②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政权— 样,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用以说明在黑暗政治 下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 " 禁锢得比罐 头还严密”,稍有不慎,即招杀身之祸。
(2)引用“高僧坐化”典故
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柔石被害的案情是“谁也不明白”;秦桧 杀了岳飞后还要捉拿与岳飞有关系的道 悦,只因为道悦说了一句真话,反动派抓
了柔石又要捕鲁迅,因为一个"明明白白"
的印书合同。这就暗示,国民党反动派的 滥杀无辜与秦桧没有什么两样。
作用: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 滥杀无辜与奸相秦桧没什么两样。 ②表明自己不会像高僧那样束手 待毙,而是“逃走”,以保存实 力,继续战斗。
用典小结: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是我国历史上三个大冤案、大惨案、大悲剧。这三则 典故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拓展了叙事的深度和广度,这三个典故,有一个共同的 宗 旨 ,即用朱棣杀害方孝孺,秦桧杀害岳飞,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这些惨案冤狱,来 影 射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五位革命青年的罪行,同时也表达了对斗争方式的思考。
2.品析诗句妙用
《悼柔石》鲁 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长夜”是背景,是黑暗现实的形象写照。“变幻”写 出了动荡的社会现实,也流露了出作者的鄙视。
—“忍”—“怒”,爱憎分明,表达出作者对烈士的悲 悼,也显示了作者无畏迫害、继续战斗的决心。
结尾以景结情,流露了深沉的忧伤之情,同时也 揭露了当时“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现实。
鲁迅在这首诗中满腔愤怒地揭露和 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表达 了对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革命同志的沉 痛哀悼之情,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革 命意志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白莽
引用白莽自己的诗来纪念白莽,这是 一种最好的纪念。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 白莽崇高的内心世界。白莽热爱彼多菲 的诗,翻译彼多菲的诗,而且利用自己的 革命实践,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来证明他
忠于这崇高的信念。鲁迅先生用这种方
式来讴歌白莽是为自由献身的战士。
文段中赏技巧,字词中见情感
活动三
答案 这句话极概括地叙述了当时上海报刊对五烈士遇害牺牲的四种不同态
度:①“不敢”——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惹祸;
②“不愿”——不想惹是非、担风险,明哲保身;
③“不屑”——站在反动派的立场上,充满轻视情绪,认为革命者流血牺牲 不值 一 提;
④“隐约其辞”——只有《文艺新闻》巧妙地透露出一些消息。
活动三 文段中赏技巧,字词中见情感
3.鲁迅的语言简练辛辣,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鉴赏下列句子。
(1)“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 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案 ①作用:感叹号表明了作者此时正在挂念狱中的进步青年,却忽
然得知他们已被杀害时的震惊;而省略号表明了作者更加复杂的感受, 有对反动政府残暴的极度愤慨,也有对青年们遇害的巨大悲伤,因感情 过于强烈而无法诉诸言语。
②深层含意: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等这样的好 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
(2)“原来如此! ……”感叹号和省略号各有什么作用 句子的深层含意 是什么
答案 “夜”象征反动统治的黑暗与残酷;“路”指革命者与反动统治
作斗争的征途;两个“正长”说明革命者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斗争; “不如忘却”是指要摆脱悲哀,继续战斗;“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 们的时候的”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
(3)“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 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这句话如何理解
①记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事实的记述上,在记述事实时,融进自己 的感情和议论,或用概括的文字,从思想意义和感情上作画龙 点睛的点染。
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柔石与他关系最密切,在文中占的篇幅最大,白莽次之。至于 冯铿等三人,或未见过面,或虽见面而不熟悉,便略写。对柔石 和白莽,又注意抓住最能体现这两位革命青年思想风貌的细节 或“小事”来写。
③旁征博引,借古讽今。
作者借用方孝孺、向秀《思旧赋》、《说岳全传》高僧坐 化等典故。借古讽今,使文章的爱憎情感得到极大的增强。
横 眉 冷對千 夫 指 俯 首 甘 焉 孺 子 牛
二 零 零 九 年 五 月 十 八
写作特色总结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鲁迅为纪念牺牲的进步青 年所写的纪念性散文,同是写“不能忘却”的主题,但是两篇文章在抒 情方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请总结不同之处,并探究其原因。
(1)《记念刘和珍君》采用直白显豁的方式来表达为真的猛士们的 “呐喊”,而《为了忘却的记念》则是用曲 折 隐 晦 的方式来表达。
群文任务 重温历史风云,再悟先生情感
篇名 原因 写作背景不同 写作时间不同
对当局的认识不同
《记念 刘和珍 段祺瑞执政府风 雨飘摇,伤害请 愿青年,造成 刘和珍遇害不满两周,
作者完全没料到“当局
君》 “三一八”惨案, 作者为民发声 作者情绪①难以抑制
者竟会这样地凶残"
《为了 忘却的 记念》 ②国民党反动派正进 行反革命文化 “围剿”,处于 “白色恐怖”时期, 作者不敢表露心迹 烈士遇害满两周年, 作者情绪已由悲愤转 为沉静
由“他信里有些话是错误 的….…以为文明至今,到他 们才开始了严酷。其实是 不然的”可知,作者已深 刻认识到③当局者的凶残
(2)作者采用不同抒情方式的原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