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我与地坛》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3 08:4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地坛中生生不息的万物,给史铁生以生
命的启迪,以生命力量的震撼。他的写 作与生命融合在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 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 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 的明朗和欢乐,照亮的是我们日益幽暗 的 心 。
导 入
第 一 部 分
Pa rt One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1967年
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毕业;1969年去陕西延 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 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 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后加入中国作家 协会。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 清平湾》《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 记》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 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
轮椅上的硬汉一—史铁生
L
的写作与他的生命是完全合而为一的。他说:
"写作不是为了反映生活,而是以寻找以创 作去实现人生,生命就是一个寻找和创造的 过程,人以此过程为人。”因此,他的作品 是对生存意义的探求,能清醒地正视生命存 在本身的矛盾、困境。
他的作品呈现出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
文化”倾向, 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 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史铁生
走近史铁生
1972年,21岁的史铁生下肢截瘫,
深受打击,精神几近崩溃。在这种情形 下,他来到了北京地坛公园。断壁残垣 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他感受到时间 永恒的伟力、岁月流逝的无情。面对宇 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史铁生体悟到 个人的微不足道、个人遭遇的无常,也 深刻体悟到一个不幸的人应该如何获得 精神的解脱。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了 《我与地坛》。
创作背景
《我与地坛》原文一共七个部分,从方方面
面写了作者与地坛的关系,其中的主要内容 是对人生的思考。课文节选的是第一、二两 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与地坛的故事,第 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作者与母亲的 故事。在后五个部分中,作者还写了在古园 中的所闻和所遇到的人和事,述说了自己的 所思所想,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命运 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解 题
地坛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
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中国现存的最 大的祭地之坛。③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形,
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 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 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 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很多人说:到北京可以不去长城,不去十三 陵,但一定要去看一看地坛。
了解"地坛"
第二部分
■诵读感知
亘古( gèn)
坍圮( tān pǐ) 熨帖( yù tie) 倔强( jué ) 捋(lǚ)
剥蚀( shí )
撅( juē)
寒窣( xī sū) 猝然( cù)
隽永( juàn)
恪守( kè )
肆意(sì)
譬如( pì ) 步履(lǚ)
颓墙( tuí)
明确下列的字音。
字音识记
沧 桑 : 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猝 然 : 突然;出乎意料
隽 永 : 指(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寒寒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字词积累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整体感知
思考:1.文章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请概括,理清文章思路。 古园风景——生命的感悟
我与地坛:追思母亲——亲情的理解
2.十五年来作者在地坛思考了什么问题 找关键句,概括出来。
为什么生——不可辩论
怎么活——作者的心魂
①人与人
②生机
③残废自伤 ④希望
下面是本文的结构思维导图,读完课文后,将①~④处内容填写完整。
地坛
“我”与地坛
(明线:人与景)
理解

追忆怀念 感悟认识
“我 ”o
走 出 阴 影
[荒芜

我 与 地 坛( 节 选)
感悟解答
思考追寻
人生意义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思考1】赏析第一部分
1 .谈谈作者与地坛是在怎样的情形下结缘的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
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 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 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 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 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总结:作者在孤独忧郁、颓废迷惘、痛苦自伤的心境下,走进了地坛。
2.阅读第5段的景物描写,看看它们有何特点,给作者以怎样的生命启示。
景物特点
生命启示
(1)蜂儿:
生活得优雅、淡定、从容
(2)蚂蚁:
生活得快乐、悠闲、自在
(3)瓢虫:
靠自己的力量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4)蝉蜕:
要获得重生、新生,需要耐得住寂寞
(5)露水:
虽微小、短暂,但即使面临死亡也精彩度过
3、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与第五段,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
有何相似之处
第五段: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 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 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 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第1段:我…….提到过一座 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 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 记 起 。
同病相怜
地坛被遗弃
作者被社会遗弃
4、赏析第七段的景物描写,分析所表现的情感。
用六个"譬如"描写多种景象。时时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 这种难以言说的蕴含着的永恒与瞬间、古老和时新、博大与纤细 的境界给了作者心灵的震动。
生命的种种状态:太阳,雨燕,孩子的脚印,古柏,草木泥土 的芬芳,落叶的歌舞与气息让我感到:最博大与最精深,最沉静 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身影, 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见证了生命 本身的律动的真实。即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 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的活着,你 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地坛,安静祥和、与世无争地伏在那个角落里,默数这个城
市的花开花谢,倾听着过客的悲欢离合;被遗忘,或者偶尔又 被想起。史铁生通过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 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思冥想中展开想
象的翅膀。地坛,成为他永远的精神家园。
小结:地坛,永远的精神家园
文本研读
【思考2】赏析第二部分
1.在第二部分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 一天,当时作者有何感受
明确失落与惆怅。“我”走遍了这园子的一个角落, 一切都如往常一 样,但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 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
懂得母爱的伟大与重要。“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 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文本研读
【思考2】赏析第二部分。
2.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①隐忍宽容。忍让儿子,自己承受痛苦;理解儿子,委屈自己, 眼看儿子遭遇人生一大挫折,母亲想要安慰,却害怕触碰到儿子那颗敏 感又脆弱的心灵。
②坚忍聪慧。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态,运用恰当的方式呵护儿 子。
③体贴关怀。心思细腻,知道儿子需要一个独自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每次儿子消失在视线之外,她又悄悄寻找,只为确保儿子的安全。

【思考2】赏析第二部分。
3.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是什么样的路
明确这是一条自立自强的幸福之路,作者不说出来,是想表明母亲的
希望并不是用言语说出来的,而是以她伟大的爱向儿子暗示的,而“我” 实际也正是在她的暗示下找到了一条自立自强之路。
文本研读
【思考2】赏析第二部分。
4.谈谈“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 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形象地写出母亲在作者生命中的重要性。“车辙”是作者 在地坛里“走”过的“路”,可看作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而作者精神 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每一次挣扎都给母亲带来忧虑和哀伤。
因此,“脚印”又可抽象为母亲对作者超越苦难、参透人生所起的作用。 “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象征着母亲和地坛的重合——地坛是作者 获得生命信念的地方,母亲是给作者生存启示的人。
【思考3】节选部分是《我与地坛》的前两个部分,二者有何关联
明确
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 一个是让作者感悟到每个人都有 他存在于世上的理由,人应该乐观、坚强, 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 受到爱并鼓起对生活的勇气。二者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文本研读
【思考4】《我与地坛》蕴含着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思考,他 思考了哪些问题 有怎样的感悟
明确①关于生死。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必然、设定的过程,任何残缺的 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
②关于残缺。生命的残缺是一种客观存在,残缺者的人生出路是如 何承担苦难,而不是抱怨命运不公。
③关于生命、人生。人生的关键是过程,能否到达目的并不重要; 死亡是生命个体的终结与必由之路,但生命是永恒的。
主旨概括
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
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 ,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 “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
受母爱最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