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春江花月夜》课件+学案+练习(打包5套)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春江花月夜》课件+学案+练习(打包5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04 21:00:49

文档简介

春江花月夜
课题
春江花月夜
课 型

课时
2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熟练背诵课文。
2、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3、赏析诗歌的景致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4、感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学 习 过 程
学法指导
一、自主预习
1、作家档案
张若虚,初唐诗人,扬州人。诗文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仅存诗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写少妇春思之情;另一首《春江花月夜》是千载传诵的抒情杰作,曾被闻一多先生赞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也因此“孤篇盖全唐”的杰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清末王闿运语)。
2、题目解说
春江花月夜,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始创于陈后主,题目中包括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心驰神往。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4、初读课文,扫除“拦路虎”。

( ) ( ) ( ) ( ) ( ) ( )
滟 滟 绕芳甸 皆似霰 汀 纤尘 青枫浦
( ) ( ) ( ) ( ) ( )
拂还来 碣石 潇 湘 捣衣砧 扁舟子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自主翻译解读课文。
2、诗人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以月的运行为线索展开,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你能把全诗分成合理的层次并逐层剖析一下吗?
3、《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它的主旨吗?
(二)精读赏析
欣赏诗的景致美
(1)有感情地朗读写景的八句,品味诗歌意境。
(2)诗人以水月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清幽静谧的春江月照图。看题目,春、江、花、月、夜是五种景物。请想象一下这五种景物可以组成一幅怎样的图画?赏析意象、品位意境,展开你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一下这幅美景。
领悟诗的哲理美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面对浩瀚江天、皎皎明月,诗人有何领悟?
3、感受诗的情感美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此时相望不相闻”“碣石潇湘无限路”。这里,我们又看到两个形象跃然纸上:一个是离家独自乘舟漂泊在遥远水上的男子,一个是月下独守闺房的女子,他们水天相隔,音讯难通,因而思念无限。在诗歌中我们可称之为“游子”、“思妇”。茫茫江月使诗人想到了月下的思妇和江上的游子,进而抒写了他们之间的相思离愁。
这一部分诗句未见一个“思”字,诗人是如何描写月下思妇的的?
(三)迁移链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人生的坎坷历程。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你能列举出几句写在下面吗?
三、我的收获
四、检查反馈
由写景向探求人生哲理过渡的句子是: , 。
表现作者探索宇宙奥秘的诗句是: , 。
蕴涵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 。
为了表达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诗人借 、 来托物寄情,这两句诗是 , 。
作者用 来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并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其内心的惆怅和迷惘。因为 ,只得 遥寄相思之情,但 , 。传信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
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 , 。
诗人用 、 、 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但游子、思妇天各一方,只得 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出诗中写月亮变化的句子: → → → → 。(即明月初升—皓月当空—斜月西沉—落月摇情)
写月光伴着万里江波闪烁,春水荡漾,明月映照的诗句是
, 。
10、总写月色皎洁,天宇明净、广阔的诗句 ,

11、与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 。
五、教学后记
翻译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4、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5、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7、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8、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9、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10、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11、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1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1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14、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15、昨日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16、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17、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18、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月夜》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3.赏析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
二、方法指导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
2诵读涵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4鉴赏评价(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三、预习导引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 人, 诗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 、 、 号称 。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情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用《西洲》格调“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誉之为 。
背景再现
《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2字音辨识
滟滟( )芳甸( )似霰( )汀上( )纤尘( )纤夫( )皎皎( )浦上( )扁舟( )扁担( )徘徊( )( )砧上( )碣石( )潇湘( )( )
3词语释义
滟滟 芳甸 ??霰 ?穷已 但见 扁舟 离人 青枫浦上不胜愁 可怜 徘徊 无限路
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5根据诗意,划分本诗的层次(提示:本诗可以分为三层)
四、预习疑难:



五、课堂学习
1诵读指导
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句,整体感知诗歌
再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情感
美读课文,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内心情感
2你认为本诗的层次结构该如何划分?请写出层意



3诗篇题目令人心驰神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5.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哪些诗是写有关月的,你能写出一首来吗?

6欣赏诗的景物美:读诗歌前八句,诗歌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

7?领悟诗的哲理美:读“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在看到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引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
8鉴赏本诗的情感美:读“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旨,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是一首抒情诗还是一首写景诗?其感情基调是积极还是消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0前人认为这首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看法。
11你喜欢哪一句,结合自己理解,与同学们交流。
12探讨这首诗中“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明月
江水
落花
13作者是如何将景、理、情融为一体的,结合具体诗句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14你对本诗的内容有何评价?学完本诗你有哪些人生感悟?请写下你的心得体会。

六、课外阅读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找出诗歌所写的意象,谈谈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①南方落雨,北方落雪。②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鱼鳞瓦风火墙草顶屋吊脚楼,打湿了衡山庐山峨眉山雁荡山,打湿了太湖洪湖洞庭湖鄱阳湖,打湿了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白居易的青衫。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中,我们看见严凤英赤脚在青草池塘畔“打猪草”,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故乡的炊烟牧歌与青梅竹马。③雪总是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燧火台上。覆盖着平遥老宅草原敖包黄土窑洞四合大院,覆盖着天山阴山昆仑山祁连山,覆盖着渭河黄河塔里木河绥芬河,覆盖着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战袍、苏武的额发、成吉思汗的墓草。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那是苦难生命的呐喊,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④温暖湿润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鸳鸯蝴蝶。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沙,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恶劣的生存条件造就了强硬的民魂。只有狂风才吹得起猎猎大纛,只有苦难才塑得出坚毅筋骨。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⑤南方落雨北方落雪是地理不同的结果,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南北温差。当西伯利亚冷空气横扫中国大陆便使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落红殆尽黄叶萧萧,这便是冬天。立春以后南方沿海的湿润季风以持久的恒心一点一滴地向北方反攻,进入盛夏。但紧接着北方寒流开始频繁活动,一阵阵清凉秋风是它们打入南方的“先遣部队”,紧跟着的是一股又一股无情冷漠的“百万大兵”,不久又将占领南方。⑥北方的风雪中,大豆高梁小麦棉花早已收获;南方的烟雨里,水稻茶叶甘蔗桑叶正在成熟。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边走着骆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与凤凰。北方的黄河像男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同一片国土之上。
1.第②、③段分别描述了落雨的南方和落雪的北方,请简要归纳这两段从哪几个方面对南北方进行比较,并请据此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南方和北方的特点。
2.②、③段罗列了不少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景和物,如“断桥”“桃花”“斗篷”“墓草”等等, 却不直接写人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第⑤段写南北气候,寒风暖气来来回回“反攻”“打入”“占领”。联系全文,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末尾,作者以“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作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春江花月夜》
1.给带点字注音。
滟滟()霰()徘徊()捣衣砧()汀()碣石()
2.诗中哪句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课文分层,并写出层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篇题目令人心驰神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5.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哪些诗是写有关月的,你能写出一首来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
7、“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清满江树”这一部分共写了两方面的内容,⑴_________;⑵_________。
8、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9、“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诗人由_________想到_________。
10、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蕴含什么道理?
11、结构上,此诗既以_________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___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课外拓展
杂诗
陶潜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2.这首诗中写人生无常的名句是:_____,______。
13.“飘如陌上尘”一句,把_____喻为“陌上尘”,以“陌上”喻_____。
14.《论语》有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此诗和这个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
15.摘出能够表现诗人“桃花源”的理想生活的几句诗。
16.“斗酒”,是说酒多还是酒少?“斗酒聚比邻”表现了陶潜什么思想?
17.人生的“盛年”不会重来,就好比_____。(用自己的话填写)
18.有一首《长歌行》,其中有四句诗是这样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请写出此诗中与这个意相近的诗句。
19、请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从“鲜花”、“矿石”、“蜡烛”、“航船”等事物中选择两个作为陈述对象,写两组句子。也可自选其他事物来写。要突出所写对象的特征。
例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1)
(2)
参考答案:
1、略2、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3、可怜楼上月徘徊;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妇对离人的怀念。4、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5、春、江、花、月、夜6、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7、⑴写思妇怀人。⑵写游子想家。8、参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9、江边青枫浦上远去的白云,想到扁舟离家的游子。10、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11、月亮从升起到坠落;月亮12、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13.人生;人生途程14.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15.落地为兄弟……斗洒聚比邻。16.酒少。只要有一点酒,就聚邻共饮,大家一起来尽情地品味那亲密欢欣的韵味。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博爱的思想。17.一天之中不可能有第二次早晨。18.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19、(1)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2)矿石,如果害怕焚烧(熔炉),那它永远不能成钢(炼成金子)。(3)蜡烛,如果害怕熄灭(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4)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课件13张PPT。春 江 花 月 夜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
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
竟为大家”。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
的顶峰”。
【古今评说】春江花月夜
【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
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
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
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
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春江花月夜配乐朗读(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
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
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
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
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
憬. 情感美
【抒情层次】春江花月(景)思妇游子(情)
宇宙人生(理)完 美 融 合 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
步展开,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
丽的完整图画。
以“月生——月照——月斜——
月落”为外在线索 ,呈现出月下静谧、
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
月古典诗歌中关于“月”的意象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空 间 意 象时 间 意 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情 感 意 象【课后思考】 盛唐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一诗是
历来为人们广泛传颂的上乘之作,试与本
诗对照,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远,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课件16张PPT。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享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张若虚也因为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古今评说】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唐朝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与 贺知章 、 张旭 、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工诗,尤擅七言。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自学提示:1、熟读品味诗歌。
2、在熟读的基础上你了解了哪些知识。自学提示二: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内分别从情、景、理三个方面欣赏此诗。 层次结构:
美景(1-8)
哲理(9-16)
情思 思妇(17-28)
游子(29-36)
锺惺曰: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第一部分:春江花月夜图
思考:诗人写了哪些意象?有哪些动词用得传神?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图景。第二部分:
理解江畔月下的哲思
赏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第三部分:
通过”月亮”意象体会游子思妇的愁思从诗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思妇/游子?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 亮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此外,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孤苦的象征,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小结

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心灵的张若虚?
小结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把春江月色明丽的美的境界、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浓烈的情感融合在如梦一般的诗境里。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以月为主线, 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意境优美深邃。
当堂检测:
找出两三个这首诗中其它意象,如江水、明月、落花等,结合所学过的相关诗句,归纳该意象的象征意义。